第4章 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 文泉
- 10617字
- 2017-06-29 11:00:24
生活本來就是讓人熱愛的
南懷瑾先生認為要生活先要生存,就是先要“立”起來。他對生活與生存的論述,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而最基本的就是先要改變心態。想想看,這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理想。但是,很多人在追求這種生活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陷入了一個可悲的圈子,把大把的時間放在了懦弱的抱怨上。換個角度想,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心態調整好了,才會跳出這個圈子,去享受這一切。生存的要義非得打通這一關節不可。
一位年逾七旬的詩人曾經談起,他的一生中有很多年輕貌美的異性朋友,她們都是些活潑、天真、可愛的姑娘。在他保留的相冊中,有一張張青春無邪的笑臉,就像置身在大自然的鮮花綠草之中。“在逆境中,是她們告慰了我這個行將衰老和絕望的靈魂,”老詩人鶴發童顏,目光中閃著睿智的光芒,說,“我對她們的迷戀是一種圣徒對自然天性的崇拜,是對虛偽人生的逃避,是對衰老與死亡的抗拒。”
苦中作樂不是自找麻痹,不是消極退卻。如果大家都不那么鋒芒畢露、以牙還牙,多一些理解、尊重,世界也就不會被扭曲。詩人流沙河曾寫過一句詩:我們將平分歡樂與憂愁,在眉宇間看出對方的心事……
“歡樂的貧困是件美事!”感謝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老先生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是可以既征服著困難,又生活得很快樂的。有人曾經問過一些飽受磨難的人是否總是感到痛苦和悲傷,有的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樂,甚至今天我有時還因回憶它而感到快樂。”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他從心理上戰勝了磨難,他從磨難中得到了生活的啟示,他為此而快樂。換句話說,生活本來就是讓人熱愛的。真正的精彩不屬于懦弱者。
我們應該做命運的主人,而不應由命運來擺布自己。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曾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因病而僅剩下數周生命的婦人,一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思考和談論死亡有多恐怖。以善于安慰垂死之人著稱的藍姆·達斯當時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活呢?”他剛對她這么說時,那婦人覺得非常不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到他話中的真意。“說得對!”她說,“我一直忙著想死,完全忘了該怎么活了。”
一個星期之后,那婦人還是過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過去一個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陣子豐富多了。”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對周遭世界無聊的恐懼里,浪費了大把的時間,在懦弱中消沉,卻忘記了生命本來應該有的精彩。事實上,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面對困難勇敢地站起來。
另有一位朋友,因為幼年時患了一場大病,命雖保住了,下肢卻癱瘓了。他的父親是郵局干部,在他中學畢業后,設法在郵局給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著不動的工作,工資及各種福利待遇都與常人無別。在這個崗位上,他干了三年。按說,一個重殘的人,能有一份這樣安穩有保障的工作,應該感到十分滿足了。他的許多身體健康的同學,都還在為謀一份職業而四處奔波呢。但他卻辭職了,因為他在人們的目光中,不僅看到了同情,更看到了憐憫還有不屑。他的自尊心在這種目光中一次次被刺傷,所以縱然是父親的耳光和母親的哭求都沒能阻止他。
辭職后,他先是開了一間小書店,但不到半年便因城市改造、房屋拆遷而不得不關門。之后,他又與人合辦了一家小印刷廠,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便因合伙人背信棄義而倒閉。他兩次經商,都沒成功,而且還債臺高筑。這時他的父母和朋友們又來勸他說:“你一個殘疾人,就別胡折騰了,多少好手好腳的人都碰得頭破血流呢,何況你!”父親勸他趁自己還在領導崗位上,讓他還是老老實實回郵局上班算了。但他還是沒有回頭,而是又選擇了開飯店。這次他吸取前兩次的教訓,一年下來,小飯店竟盈利兩萬多元,于是他又開了兩家連鎖店。
十年之后,他的連鎖飯店不但在他居住的城市生根開花,而且還不斷在周邊的大小城市一間間開張。他自然也就成了事業成功的老板,而且娶了漂亮能干的媳婦。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經驗時,他說了很多,但他說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同情自己。別人同情你不要緊,若自己同情自己,就會成為懦夫,而沒有勇氣去奮斗,一輩子只能在別人的同情中生活。
生活有時候會顯出不公平的一面,使我們經歷磨難,使我們遇見挫折。可是當我們想想這世間的美好,就會發現生活本來就是讓人熱愛的。那些磨難與挫折,不過是生活中一點或酸或辣的調味品而已。如果把目光集中在這個地方,生活反而會變得一團糟。
當你遭受損失、挫折的時候,不要把焦點放在你無法挽回的部分,而要把焦點放在“生活里還有那些值得感謝”“還能為自己做些什么”的部分。當自己的情緒呈現負面或消極狀態的時候,要確保自己的意念完全投注在解決辦法上,而非問題上;學著即使在與不幸共存的時刻,還能夠積極向上,活在此刻。其實,生活就是這樣有酸甜苦辣,不一樣的是人的心態。生活本來的面目就是如此,我們與其在埋怨中度過,不如轉變態度,告訴自己生活本來就是讓人熱愛的。埋怨只能證明無奈,生活不相信懦弱。人即使身處泥濘也要有個好心態,也要往遠處的山上看,看那滿山花開的美艷。
自立自強便是自度
一個想蹲下的人,別人是怎么扶也扶不起來的。若想做個真正的爺們,挺立世間,就要自立自強!
南非總統曼德拉說:“人生最美的光環不在于人的升起,而是墜下后還能再升起來。”人生風風雨雨,充滿曲折,在墜下后能自立、自強,再升起來,這樣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自立自強便是自度。南懷瑾說,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
天上下著大雨,一個信佛的人在屋檐下等待天晴,遠遠地看到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于是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把我送回家吧!”
禪師也遠遠地回答:“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無雨,你不要我度。”
這人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說道:“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走到他面前,說道:“我們都在雨中,我不被淋濕,因為有傘;你被淋濕,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對吧?”
這人覺得很有道理,點了點頭。
禪師接著說:“所以,你要被度,不必找我,應該自己去找傘。”
說完,他便扔下這個人獨自走了。
自立自強,是風雨里自己手中的傘。要想自度,就要自己準備一把傘。南懷瑾說:“個人做人,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想辦法,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來為自己解決困難,天下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個人事、國家事、天下事的原則是一樣的,只有自立自強,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地只靠自己站著的人。”人,要想經風雨而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學會自立。
一天,有一只小蝸牛委屈地問媽媽:“為什么我們蝸牛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令人討厭的殼呢?”
媽媽慈祥地回答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這個殼來保護自己!”
小蝸牛又問:“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毛毛蟲姐姐會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呀。”
小蝸牛又問道:“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來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要靠自己。”
《周易·乾》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是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還是想實現宏圖大志,都需要自立、自強。人生多苦,但只要活著,就無法逃避,因此不如堅強地面對,自立自強。就像蝸牛媽媽的回答一樣,我們不能靠天,不能靠地,我們只能靠自己。也許臘梅并不喜歡嚴寒霜凍,也許青松并不喜歡懸崖峭壁,也許海燕并不喜歡狂風暴雨,但它們不甘心放棄,自己做自己的救星,自己為自己奏響了生命樂章。
沒有誰能永遠做你的救星,除了你自己。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走向成功的勇氣;受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自立、自強的決心。做自己的救星,相信風雨過后,一定是鷹擊長空的壯景;相信荊棘過后,一定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目光長遠,拒絕牢騷和抱怨
南懷瑾先生建議年輕人不要埋怨,不要牢騷。他認為年輕人不要怕沒有前途,你只要能站起來,就不要擔心別的事情,遲早有一天你會看到你所想象的前途的。
毛澤東在給柳亞子的詩里說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確實是至理名言。可是我們好像都太容易發牢騷了,比如急急忙忙地趕車去上班,結果車慢慢吞吞不來,于是就破口大罵;好不容易等到車來了,又發現車上人太多根本擠不上去,于是一生氣,又是一頓罵,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太浮躁了,我們認為車就應該為我們按時開來,座位就應該為我們留著。可是你以為你是誰?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啊!
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馳名整個古希臘的特爾斐神托所。這是一組石造建筑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文獻上說,在這個神托所的入口處,人們可以看到刻在石頭上的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愛引用這句格言教育別人,因此后世人往往錯誤地認為這是他講的話。但在當時,人們則認為這句格言就是阿波羅神的神諭。這其實是家喻戶曉的一句民間格言,是古希臘人民的智慧結晶,后來才被附會到大人物或神靈身上去的。
尼采在《道德的世系》的前言中,也針對“認識你自己”來大做文章,他說:“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恒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于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認識你自己嗎?談何容易!一輩子不認識自己而做出了可恥可悲的事情的不是大有人在嗎?今天不是還有一部分人正是由于不認識自己,不能充分理解生活的幸福,經受一點點挫折和打擊就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終于在唉聲嘆氣、無所作為之中把時光白白浪費掉了嗎?
非洲大草原上有兩種動物,一種是羚羊,一種是獅子。一只羚羊想,它在明天早上太陽升起時,必須要奔跑,只有這樣它才能擺脫跑得最快的獅子。而獅子每天也必須想,明天太陽一升起來,我就要奔跑,只有這樣我才能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你是獅子或是羚羊,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時間很緊迫,你沒有時間發牢騷啊。假如羚羊不奔跑而是想:“我要是刺猬就好了,為什么我不是刺猬呢?那樣我就不用怕獅子了;或者是埋怨草原上還有野馬還有袋鼠,為什么獅子只是吃我們呢?”如果羚羊這么想,我們可以說它是羚羊里最有思想的,可是它也是第一個被獅子吃掉的。即使強大如獅子也不應該發牢騷。它不去奔跑追逐,卻埋怨為什么羚羊是跑步好手,自己為什么不能像鷹一樣飛,要是羚羊自己送上門就好了等等,陷入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其實不管你再怎么想,你只要不奔跑,到最后就只能餓死。
孔子也告誡學生說不要發牢騷,只不過他說的是“不遷怒”。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亂發脾氣,說白了就是不要發牢騷。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顏回能做到不遷怒,可惜早死了。而我們現在捫心自問怕是很難做到這點了,因為現在的人都太短視了。
毛澤東說“風物長宜放眼量”,目光要放長遠點,才不會為一時的得失而喜悲。人生天地之間,若想不被凡塵瑣事所干擾,達到幸福而圓滿的人生境界,必須不斷擴充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你的眼睛里只有柴米油鹽,只有蠅頭小利,你又怎么能夠把目光放長遠,體會那種看起來遙遠但實際很貼近的本真呢?
我們再來看看莊子和惠子的一則故事:
這天,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干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它雖然生長在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它們低著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游樂的小動物。它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穿越,不承想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于獵網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么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么用處,怎么不把它栽種在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悠游自在地躺臥于樹下呢?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么用場,可是哪里又會有什么困苦呢?”
是啊,一個人只要能夠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的目光范圍,就能比別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事物、更多更精彩的美景。如果你覺得你現在在生活中沒有什么路可走,那么可能就是因為你的眼界太窄了。
生活在繁華都市中的人,每天都為了生計而奔忙,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物欲迷住了眼睛。他們的眼里只有來往的車流、上司和周圍人群的嘴臉、各式各樣的樓層,有點時間休息時,也只是對著電視或者電腦。他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周圍的綠色植物、天空中不斷游走的流云及夜晚燦爛的星光和月色,他們的心僅僅局限于都市中的那一個小小的片段。在這種狹窄空間生活久了,人怎么能不發牢騷呢?而發牢騷的人又那么讓人討厭,長此以往則將惡性循環。把目光放長遠些,你就能在蒼涼中看到繁華,在危急之時看見希望,在平凡之中看見偉大,在奔忙之中看見力量。這時你就會有一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感受,你的生命境界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你在現實生活之中就會體驗到一種解脫的大自由,而不是消沉于小事中,在牢騷中惶惶度日。
成功的人,我們沒有見到誰滿腹牢騷,他們往往都是目光長遠、立足現實、努力改變、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假如你是那種愿意牢騷、愿意“貳過”的人,那請你從現在起改變一下吧。
人生如茶,需要慢慢積淀
在《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開篇,莊子以橫空出世的筆法向我們講述了鯤、鵬之變及大鵬南飛的故事,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和胸懷。在講述大鵬如何飛向南冥的過程,莊子這樣說:“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南懷瑾先生在《莊子講記》中對這段話有一段精彩的論述。莊子講大鵬鳥要飛到九萬里高空,非要等到大風來了才行,如果風力不厚,它的兩個翅膀就沒有辦法打開,飛不起來。風力越大,起飛就越容易,速度也就越快。這似乎暗示了一個人生的命題,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大鵬展翅的志向,還需有等待“好風憑借力”的耐心。
其實,很多事情都不會是轉瞬即得的,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那天的太陽光格外強烈。到了中午的時候,佛陀饑渴難耐,便對侍者說:“剛才我們不是經過一條小溪嗎?你去弄些水回來。”
侍者于是拿著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是很遠,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剛到那里,就有一隊商人騎著馬從那條小溪經過。溪水被他們弄得混濁不堪,哪里還能喝!于是他就轉身回去了,告訴佛陀說:“溪水被商人弄臟了,不能喝了,還是另找條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條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離這里也不遠,大概就兩個時辰的路程。”
佛陀說:“我們離這條小溪近,而且我現在口渴難耐,為什么還要再走兩個時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條小溪呢?你還是再去一趟剛才的那條小溪看看吧。”
侍者滿臉不悅地拿著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剛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臟,怎么能喝呢?現在又讓我去,不是浪費時間白跑一趟嗎?”
他決定不去了,于是就轉身回來對佛陀說:“我都告訴你了,溪水已經被弄臟了,你為什么還是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沒有向他解釋,反而說道:“等一會兒你就知道了,你現在要做的只是順從,你肯定不會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當他再次來到那條小溪旁邊的時候,看到溪水是那么清澈、純凈,泥沙早已不見了。
這個表象的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學會耐心等待,你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生也是如此,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相對成功來說,更多的則是挫折和失望。人只有學會堅持,學會等待,才有成功的機會和希望。
人生需要等待,“欲速則不達”“財不入急門”等,講的都是等待的道理。君不見,有人因不懂得等待,而使愛的花朵凋零;有人因不循“時令”,在看到鮮花盛開時才去栽種,最終卻兩手空空;有人因沒有耐心等待而爭權奪利,最終粉身碎骨,空留悲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為不會等待而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適得其反。人生因飽經風霜而更富有內涵,美酒也因歲月沉淀才歷久彌香。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到普濟寺,慕名尋訪高僧釋圓。他一見了高僧便沮喪地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茍且,有什么意思呢?”釋圓大師靜靜地聽完年輕人的嘆息和絮叨,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不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些茶葉放進杯子,然后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么喝溫茶?”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兒茶香都沒有啊。”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嘗,然后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又過了一會兒,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絲絲清香緩緩飄出,望而生津。年輕人欲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中彌漫開來。釋圓這樣注了五次水,杯子終于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么茶味迥異嗎?”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沖沏的水不同。”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復幾次,茶葉沉沉浮浮,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冬的清冽。世間蕓蕓眾生,也和沏茶是同一個道理。沏茶的水溫不夠,就不可能沏出散發香味的茶水,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處處得力、事事順心自然很難。你要想擺脫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練內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人生如茶,水溫夠了,時間夠了,茶香自然會飄散出來。人生需要慢慢積淀,當時機成熟,風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定能一飛沖天。所以說,人想要最終獲得一個圓滿、成功、幸福的人生,必須經過一個成功勢能積累的過程。如果心浮氣躁,最終只會陷于失敗的深淵。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靜下心來日積月累地積蓄力量,才能夠“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追之莫及不需悔
列子陪同一位“神通廣大”的神巫來見壺子,豈料神巫轉身就逃,列子追之不及,回來對老師說:“看不見,喪失了,抓不回來了。”莊子用“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三個階段來強調,其實講述了一個人生道理。每一件事情,過去便永遠不會回來了,不管怎么追,也永遠抓不回來,這就是現實。南懷瑾先生在一段日常的描寫中,抓住了生命中的本質。
有些事情是一朝過去便永遠過去,再也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有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或許已說了太多遍,但其寓意仍發人深省。
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偶然之間,相遇,相逢,相知。從熟識的那天起,彼此心中就有種說不出的欣賞和默契,兩人成了摯友知己。那時,他們還在讀高中,接著就上大學,讀研究生,參加工作。幾年已經過去,友情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而慢慢變淡,反而越來越濃,然而,也僅此而已。之后,各自去戀愛,彼此都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有一天,男孩和女孩談論起一個話題,如果有來世的話,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來世愿做男孩還是女孩?照例是爭得沒完沒了,女孩子還是要做女孩,男孩子呢,還是要做男孩。最后,他解釋說:“來世我不能不做男孩,因為,我要娶你。”隨即淡淡一笑,有些無奈,有些憂愁。女孩子像被釘住似的待在那里,心里恍恍惚惚的——她從來不知道他是愛她的啊!知道了又能怎樣?錯過了已難回頭,許多事都無法重來一次。
惋惜嗎?既然心中有渴望,為何不努力去爭取,今生的事又何必推到來世。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報。對于人生而言,盡早懂得生命中追之不及的東西,并在它從身邊溜過時牢牢將其抓住,才能在生命結束之時安然離世。
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準備開創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練字,他聽說本族有個后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后他抬起頭來,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游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里聽到人生的一半秘訣,拆開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故事短小,卻令人回味。六個字點透人生。生命總是有限的,想想人生中的追之不及,你是否心有所悟呢?
?
心中有菩薩,生活即菩薩
何謂自在?恐怕就是一種毫無阻礙的逍遙。在莊子看來,“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這種境界就是逍遙。其名為“攖寧”,是一種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能憑依的“無骨”境界。南懷瑾說這就是莊子的自在境界。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炎熱的夏季,禪院的草地枯黃了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枯黃了很難看,”小和尚說,“等天涼了……”
師父揮揮手說:“隨時!”小和尚摸摸頭,不解。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只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早晨小和尚沖進禪房,喊道:“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自在的境界就是這種“隨”的精神,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順其自然,不患得患失。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隨不是隨便,是一種自在的把握。
南懷瑾先生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得道的人在這個世間已經把握到了萬物的根本,就像嬰兒拿到一個心愛的東西。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里拿著東西時好像很牢,但是他沒有用全力,而是把力氣放到了若有若無間,安詳寧靜卻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的境界了。做人也可以用這個道理,即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萬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循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后,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與他成為莫逆之交。拾得因知寒山貧困,將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世秘訣。”
寒山點頭稱是。后來有人說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臺州有閭丘胤問豐干禪師,世界上哪里有真的菩薩呢?禪師說寒山、拾得就是,胤便千里迢迢趕去拜會二人。二人見到胤大笑說:“豐干饒舌,彌陀不識。”
南懷瑾先生解釋此處說,二人稱豐干才是彌陀的化身,可惜世人沒有慧眼,看不清罷了。寒山、拾得說完這些話就隱身巖中,再看不見蹤影。胤叫人把二人的事情作成詩詞題在石壁間,到現在都留在那里。而寒山、拾得二大士不為世事所纏縛,灑脫自在,俯仰大笑間一派自然,不慕虛名,實在叫人欽羨。其實二人是不是真的菩薩不重要,因為他們的心中已經有了菩薩,生活得就像菩薩,這種境界絕妙得很。
生活對于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它就像一本很厚的書,只有用心去讀,才能品味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處處有真實。只有駕馭了生活中的真理,目光才能看得更遠。深知了生活中的訣竅,才能活得自在、灑脫、游刃有余。生活閃現著智慧與學問,只有用心去領悟,才能體驗到自在的真諦。所以,有時候不需要對生活的種種形式計較太多,只需一點淡淡的隨性。心中有菩薩,生活即菩薩,獲得真正的自在與快樂也就不難了。
自在是一種獨到的體驗,只要樂趣真實常在,你就會發現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幸福,無論雅俗,都會活得有滋有味,也用不了太多的心思。比如說,你有大本事或小本事,朋友多,路子廣,會有種種發跡的機會;你擁有愛情,擁有家庭,擁有多彩的故事,你總有一些盼望,會發現一些趣事,甚至某個消息、某個話題、某種現象都能讓你興奮。這興奮可能很俗氣,讓人瞧不上眼,或為人不齒,但只要你是真的獲得快樂的體驗也就夠了。即使遇上不稱心的事,也不要固執地堅持,死守住那份痛苦,跟自己過不去。這樣你便能從容應付,瀟灑地走出困境。或許一時解不開也用不著煩躁,因為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眼前的所有不幸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滄海一粟,而你的幸福卻是這些小波濤的匯集,最終掀起的是讀懂生活的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