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史(上)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者序
這本書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Frank Thilly所著A History of Phi-losophy翻譯而成。
原書初版出現于一千九百一十四年;民國八年,胡適之先生在北京大學教西洋哲學史時指定為必須參考書,并約定十二個學生分任翻譯,預備編入商務印書館出版之《世界叢書》內。譯者是當時從事翻譯的十二個人中之一人。后來只有六個人翻譯了各人所擔任的一部分,因而未能出版。民國十三年,譯者任職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時,擬于館務之余,重行翻譯;歷時未久,因辭職回到湖北,從事教育界,無暇翻譯,于是擱置。直至民國十七年,譯者到內政部工作,因“等因奉此”的文稿草擬之后頗有優裕時間,又撿起原書,繼續翻譯。民國十八年譯畢,乃送交商務印書館印行。到了民國二十年十月排版完竣,經友人李伯嘉先生檢示三校清樣一冊,囑作最后之校正。當年十二月間校對完畢,作成刊誤表,連同清樣寄還。不料一·二八之役發生,所有清樣、紙版、譯稿俱成劫灰!
我的譯文原有底稿,到了民國二十年夏,南京大水,我的寓所在信府河,適在秦淮河的右岸,房內進水,譯文底稿的一部分為水所淹。因知譯稿已由商務印書館排印,遂即棄去而不顧惜。迨后聞知譯稿未能出版,已遭國難,始覺懊悔。但因原書是一種名著,前此翻譯時,曾費一番心血,頗欲重譯損失譯稿的一部分(約占全書三分之二),以便貢獻于吾國學術界。商務印書館亦贊成此計劃,乃抽暇譯之。
這本哲學史的長處是原著者不把哲學局限于認識論一方面或宇宙論一方面。他在敘述歷代哲學家的思想時,不僅著重于他們對于宇宙萬有根本問題的思想,并注意于他們的重要的倫理的、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與教育的思想。所以這本《西洋哲學史》不僅宜于研究哲學的人閱讀,并宜于非專門研究哲學的人閱讀。其所以稱為名著的,多半就因此。但譯者也不能不把他的缺點指出。原著者是一個唯心論者,對于唯心論者的思想敘述的較詳,而為宗教張目的思想,尤不憚煩勞的敘述。這種地方雖為嗜好宗教者所崇尚,但處于相反地位者必不甚滿意。對于近代學術大有影響的達爾文,在這本哲學史中,只有他的名字發現兩三次,并無一章或一節的文字敘述他的思想,這不能不是一個大缺點。但這種成見在胸的短處,為各哲學史家所難免,原著者在其序論中業已說過,已是直認不諱了。至于原著者抹殺了現時吾國一部分學者所注目之辨證法的唯物論,則是歐美正統派的哲學家所共有之態度,算不了本書之缺點。
譯者的譯文,原是想用漢文代替原著者表現意思。譯完了,也曾再三校改。倘有譯的不對之處,經閱者指正,自當感謝。
譯者陳正謨草于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