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 文泉
- 10131字
- 2017-06-29 11:00:24
人性的弱點
一戰期間,在一次戰役中,一座小城被摧毀了。人們四處逃難,這里成了一座空城。這一天,正在趕路的一個農夫和商人走到這座小城,他們想大概能有值錢的東西,于是開始在街上搜尋。果然,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行動緩慢。
走了一會兒,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于是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然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松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有時候,遇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也許聽聽就罷了,不愿做深入思考。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自己,有多少人在做著故事中的商人所做的傻事。有多少人為蠅頭小利算來算去,終究一事無成,如一粒塵土來到世間,庸碌過后,仍舊是塵歸塵,土歸土。他到來那刻,世界似乎在打盹兒,沒有被他激起一點漣漪。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指出的,一個對小利唯利是圖的人,必將失去大利。其實見小利而心動是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普通人如此,一國之君也難以超越。針對梁惠王的求利心理,孟子在說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句話后,進一步闡述道:“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也就是說,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一樣,懷著謀國的居心,只圖以急功近利為目的。那么,上行下效,那些在高位的大臣、卿大夫,也只求顧全自己的家族利益;一般的國民,也就只為自己的身家利益打算。這種觀念發展下去,一定會使全國上下各個階層都變成以利害為生活的重心,造成“當利不讓”的風氣。這樣的話,國家就太危險了。其實孟子是在勸說梁惠王放棄眼前的小利,而為天下、為千秋萬代的大利著想。結果梁惠王根本聽不進孟子的話,他還在做他自己擴張領土的春秋大夢!可見,超越小利的誘惑是人生一大難事。
元代的一位文人曾作《正宮·醉太平》:“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顯而易見,這是譏諷貪小利者,其刻畫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也許有夸張之嫌,但也足夠引人思考。
做人,千萬不可被小利蒙蔽了雙眼,須將眼光放長遠,方能成就大事業。
馮就是歷史上那個驕傲的門客,因為飯桌無魚,便彈鋏而歌。后來,他被孟嘗君的誠意與謙遜所感動,終于為其利益而奔走。
有一次,孟嘗君想從門客中選人代他到薛邑(孟嘗君的封土)收債。馮主動申請前往,孟嘗君很高興,便同意了。馮收拾停當之后,向孟嘗君辭行,并請示:“收完債,您需要買些什么東西嗎?”孟嘗君順口答道:“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買些什么吧!”
馮驅車來到薛邑,他派人把所有負債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對完賬目后,他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給負債諸人,并當面燒掉了債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萬歲。
馮隨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見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他回來得這么快,半信半疑地問:“債都收完了嗎?”馮答:“收完了。”“那你給我買了些什么回來呢?”孟嘗君又問。馮不慌不忙地答:“您讓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買什么,我考慮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寶、數不清的牛馬牲畜,美女也很多,缺少的只有‘義’,因此我為您買‘義’回來了。”孟嘗君不知其所云,忙問“買義”是什么意思。馮就把債款賜薛民的事說了,并補充說:“您以薛為封邑,卻對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樣盤剝刻薄,我假傳您的命令,免除了他們所有的欠債,并把債券也都燒了。”孟嘗君聽罷心里很不高興,只得悻悻地說:“算了吧!”
一年后,孟嘗君由于失寵被新即位的齊王趕出國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門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馮還跟著他。當車子距薛邑還有上百里遠時,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攜幼,夾道相迎。孟嘗君好生感慨,回頭對馮說:“先生為我所買的‘義’,我今天終于看見了!”
馮焚債券而買“義”,此舉確實高明。這也印證了他的大智慧與長遠眼光。他沒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是從長遠出發。孟嘗君作為戰國的四公子之一,在這一點上比起馮來,也略遜了一籌。
急功近利帶來的往往是目光的短淺、思考的匱乏,以小利而大喜,以小失而大悲,結果是因小利而亡命。要想擺脫小利的誘惑,不懈地去追求大利,其實是很困難的,這需要大胸襟、大氣魄、大智慧。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戰勝自我,為了心中的目標而執著前行。
私欲和愛恨是痛苦的來源
“撥草占風辨正邪,先須拈去眼中沙。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宋代黃龍慧南大師寫下的這首禪機豐富的詩,仔細品味,其意思便是奉勸世人莫貪功求利,心中超然,自然可得佛道。
南先生一直以來都愛修禪佛,他在說修行的方法時曾言,任何一個修行的人,都要時時刻刻謹記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佛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修道是為了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需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是絕對錯誤的。
其實,不僅學佛如此,人們若始終帶著這些觀念投身生活,即便他是修行者,他的生活也會充滿了冷漠。因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金磚銀瓦,而缺乏真正的人情。
一個有錢人因為母親去世,就去寺里請佛光禪師誦經超度。這個人很關心誦經的費用,于是不停地問禪師:“誦一卷《阿彌陀經》要多少錢呢?”
佛光禪師看這個人這么愛錢,便要捉弄他一下,就不客氣地說:“要十兩銀子。”
那人認為太貴,就討價還價說:“禪師,十兩銀子也太貴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兩如何?”
佛光禪師心中覺得好笑,但還是點點頭道:“好吧。”
在誦經進行佛事的過程中,那人聽到佛光禪師念念有詞地說:“十方諸佛菩薩,佛光今天誦經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亡者,讓她能往生東方。”
那人聽后覺得不對頭,就向禪師抗議道:“不對呀,禪師,我只聽說過人過世以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聽說過往生東方啊!”
佛光禪師調侃道:“往生西方世界需要十兩銀子,你堅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東方去了。”
那人很尷尬,只好說:“我再加二兩好了,你還是讓我母親往生西方世界吧!”
為了錢而不顧親情的人是可笑而可悲的。利是什么?信手得來信手去,沒人能將它永遠留在身邊。人是赤條條地來,自然也是赤條條地去,為什么還總是想不開呢?名利本為浮世重,貪得無厭只會為人們帶來禍害。它所引起的欲望陰云會徹底覆蓋一個人的本心,倘若不慎沾染上貪嗔的習氣,就會陷入欲望的深淵中不能自拔。于是,南懷瑾先生舉了佛門的一個例子,來說明貪的惡處,奉勸世人不要為貪而耽誤自己的前程。
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積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他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紀大了,法師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兩個小鬼在閻王那里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們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行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閻王。”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么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只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么辦呢?只見這個光里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光里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么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么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于是兩個小鬼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咔啦咔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銬給和尚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盂往地上一摔,說:“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一下,兩個小鬼也開悟了。
就是這一個故事,足以說明除貪之難。
其實,人與人的追求不同,欲望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孫滿堂,得之,心滿意足;有的人求福如東海,得之,心中無憾;有的人求無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萬事如意,得之,甚為歡喜;有的人求名揚四海,得之,風光無限;有的人求家財萬貫,得之,幸福無比。但是無論是求喜、求樂、求名、求財,說穿了,都是欲望在起作用而已。
佛說“貪、嗔、癡”為人生“三毒”,是為眾生業障的根本。妒忌、殘害等心理,都是隨“三毒”而來的無明煩惱。在這“三毒”之中,“貪”為第一毒,因此,一個人要想有一個純樸寧靜的心靈,首先就要驅除貪的念頭,摒除功利主義,摒除對欲望的無限渴求。
欲望過多,不加節制,人的心便會發生病態的畸變,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繼而出現不正常的行為。功名利祿沒有滿的時候。人越是得到,胃口就越大,每天便會為這些事物殫精竭慮、費盡心機地算計,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地走極端。而不能控制功利心態的人,往往不自知,如同一只轉磨的驢,只顧一個勁兒地往前走,沒辦法停下來,最后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筋疲力盡。
事實上,貪嗔癡恨愛惡欲,人們大多對其都是有忍耐力的,只不過有人以這些事物不斷誘惑自己為借口,而真正無法控制的卻是自己的內心。作為不是修行者的凡人,不必完全戒掉眾多情緒,但是要想獲得生活上的平靜和祥和,便要看淡這些私欲和愛恨,它們,正是人痛苦的來源。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戰國時期,在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免除了趙國當時指揮軍隊抵抗秦軍的廉頗的職務。但這一免職的結果是:趙國痛失國之重鎮,廉頗喜得世態三昧。不久,趙國為救亡圖存,起用廉頗。“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唉,有利可圖,趨之若鶩;權勢一去,頓作鳥獸散。小人社會竟占了主導,實在悲哀。門客是小人,也是痛快人,一語道破了人世的真相。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應該致力于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于感官的享樂,有所取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為了利益而改變自己的初衷,是人性的悲哀,然而偏偏是那聲、色、貨、利以及口腹之欲,常常讓人們任性自欺而上當受騙,許多人都心甘情愿地跳入陷阱而不自知。
一條小魚奢求魚鉤上肥美的魚食,便想毫不費力地去獲得,然而那美食正是致命的誘惑。人們就像這魚兒一樣,看到了滿目的誘餌,卻不知危險已經近在咫尺,每去夠一下,都是將自己的脖子更接近勒頸的繩索一分。直到有一天,魚兒被人勾住了喉嚨,便再也回不去了。有時候,聲色貨利,就是奸人最慣用的手段,用來誘惑那些不能自控的人。
盛唐以后,宦官專權日趨嚴重,繼高力士后,宦官李輔國獨攬朝政,甚至對代宗說:“大家(指皇帝)但內里坐,外事皆聽老奴處置。”幾十年后,唐朝廷又出了一個擅權干政的大宦官仇士良。仇士良擅權干政二十余年,一貫欺上瞞下、排斥異己、橫行不法、貪酷殘暴,先后殺二王、一妃、四宰相。史書評價他是“有術自將,恩禮不衰”,有長期把持朝政大權的秘訣。那么他的最大奸術又是什么呢?在感到日暮途窮、有可能遭到武宗清算時,仇士良這個老奸巨猾的閹黨首領自動請求告老還鄉,希望以退自保。臨行前,他對送行的嘍啰、宮內爪牙們說:“要把皇帝控制在手里,千萬不可讓他有空閑工夫。他一有空閑,勢必就要讀書,接見文臣,聽取他們的諫勸,智深慮遠,不追求吃喝玩樂。這樣,我們就不能得到寵信,權勢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你們今后的前程打算,不如廣置財貨鷹馬,用以迷惑皇帝,使他極盡奢侈,沒有一點空閑時間。這樣,皇帝就必然不會留心學問,荒怠朝政。天下事全聽憑我們做主,寵信、權力還能跑到哪里去?”這一席話說得眾宦官茅塞頓開,如獲至寶,一個個俯首拜謝。
以聲色犬馬困住你,讓你無暇顧及其他,只知道此間樂,不思蜀,自己卻慢慢淪為別人的傀儡。有多少人因為難以抵制物欲的誘惑,從而使自己晚節不保,踏上了不歸路。人的修養是一個漫長的堅持和追求過程,一桶牛奶倒進一杯臟水就成了一桶臟水。人一旦放棄了自己堅持的操守,就容易自暴自棄,從而拋棄自己最珍貴的寶貝。我們應當切記,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過于貪心的人不僅享受不到幸福,而且弄不好最終還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進去,得不償失。
岳飛曾贊一匹千里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它食量大而不茍取,拒食不精不潔之物,力量充裕而不逞一時之能,稱得上負重致遠之才。人亦是如此,不義之財勿納,不正之道勿走,只有這樣才能肩負重任,有所成就。
切勿陷入執著的怪圈
宋代詩人蘇東坡善作帶有禪境的詩,曾寫一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南先生在《金剛經說什么》一書中提到了這句禪詩,他贊這兩句詩充分地將佛理中的“無常”現象告訴世人。他對蘇軾該詩的解釋非常有趣:人似秋鴻來有信,即蘇東坡要到鄉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意思是一切的事情過了,像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也無痕跡。
解釋到這里,南先生長嘆一聲,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在佛理中,人世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幻。萬物有生有滅,沒有瞬間停留,一切皆是“無常”,如同蘇軾的一場春夢,繁華過盡是虛無。如果人們能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的境界,那么就不會生出這樣那樣的煩惱了,也就不會陷入執著的怪圈不能自拔。
現代著名的女作家張愛玲,對繁華的虛無便看得很透。她的小說總是以繁華開場,卻以蒼涼收尾。正如她在文中所說,小時候,因為新年早晨醒晚了,鞭炮已經放過了,就覺得一切的繁華熱鬧都已經過去,沒她份了,就哭了又哭,不肯起來。
張愛玲生于舊上海名門之后,她的祖父張佩綸是當時的文壇泰斗,外曾祖父是權傾朝野、赫赫有名的李鴻章。憑著對文字的先天敏感和幼年時良好的文化熏陶,張愛玲七歲時就開始了寫作生涯,也開始了她特立獨行的一生。
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顯赫的身世背景并沒有讓張愛玲從此置身于繁華富貴之鄉,相反,正是這優越的一切讓她在幼年便飽嘗了父母離異、被繼母虐待的痛苦。而這一切,卻不為人知地掩藏在繁華的背后。
其實,紙醉金迷只是一具華麗的空殼,在珠光寶氣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淪。沉迷于榮華富貴的人通常多是浮淺的人,在繁華落盡時他會備受煎熬。轉頭再看,執著于塵俗的快樂,執著于對事物的追求,往往最受連累的就是自己。因為你通常會發現,你所執著的事物其實并不有趣,而且時有令你一無所得。
趙州禪師是禪宗史上有名的大師,他對執著也有很精彩的解釋。一次,眾僧們請趙州住持觀音院。某天,趙州上堂說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來顯黑,白來顯白。我老僧把一根草當作佛的丈六金身來使,把佛的丈六金身當作一根草來用。菩提就是煩惱,煩惱就是菩提。”有僧人問:“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煩惱?”趙州答:“菩提和一切人的煩惱分不開。”又問:“怎樣才能避免?”趙州說:“避免它干什么?”
又有一次,一個女尼問趙州禪師:“佛門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趙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說:“就是這個。”女尼道:“沒想到您心中還有這個。”趙州說:“不!是你心中還有這個!”
趙州禪師的話語給我們以足夠的啟示。人為什么放不下種種欲望,為什么追求種種虛華?就因為他們還沒有看清事物的表象,心存欲念,執著不忘。
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被現象騙了,人生永遠不斷地有明天,何必總是看過去呢?明天不斷地來,真正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也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這么一個虛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現象的變化,與這個虛空本身沒有關系。天亮了把黑暗蓋住,黑暗真的被光亮蓋住了嗎?天黑了又把光明蓋住,互相輪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變化中不增不減。
其實,一切事物都是不增不減的,它有它自然循環的道理。繁華的世態看似好,讓人可以過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所以人們不遺余力地追求,但它背后的真相不過如此。為了追求它,人們在不留神之際便淪陷成名利的玩物,失去快樂的生活。在這里,并不是要人們面對幸福和易于得來的金錢而不去享用,只是應把這些看得透徹些,活在當下,自在自然,坦然接受所擁有和能夠擁有的一切。面對貧富的變遷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坦然,真正的幸福才能不請自來。
煩惱都是“自找”的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這是《紅樓夢》里的一句詩,寫的是賈寶玉令人難以捉摸的多愁性情。其實,正如南先生所指出的,很多人都在“無故尋愁覓恨”,現在還是心情愉悅的,轉眼就情緒低落了。“有時似傻如狂”,沒有理由地變得“瘋瘋癲癲”,為什么呢?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南先生說的那樣,沒由來給自己找煩惱啊。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詩句可謂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世上的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煩惱中度過,一個煩惱過去,下一個煩惱又來了,愁錢、愁工作、愁房子、愁子女,更多的時候是顧影自憐……總之,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永不停息。但是,當你靜下心來想想,一些事情是不是本來就無足輕重?哪些煩惱都是“自找”的呢?
有一位哲學家,當他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里。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樂的?”
哲學家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學家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么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后,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的人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臟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
后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么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好呀。”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是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世間的人卻大多不能像哲人一樣看得開,他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煩惱所包圍,心靈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甚至在睡覺的時候,都在做各種各樣奇怪的夢。《西廂記》里就有句這樣的話:“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有什么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唉!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后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是什么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有什么可怨的時候,就怨起風物來了。風物哪里得罪你了呢?還是說不清楚。其實,常人會在那兒無故尋愁覓恨是無事找事,自尋煩惱。
就像一句古詩說的:“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南先生說:這就是人生。好夢最容易醒,醒來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夢中人,讓他多做做好夢。佛總說喚醒夢中人,到底是慈悲還是狠心?南先生覺得一切眾生都應讓他做做夢,蠻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對于我們來說,是不是也應學學南先生的“隨緣”精神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你不自擾,不做個庸人,就是幸福人生的法門。其實不管學不學佛,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世事變幻的時候,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尋煩惱,不沒事找事,不自作聰明,心中有一朵不動蓮花,只等花苞綻放,一個快樂圓滿的人生就很容易獲得。要知道,許多讓你感到不痛快的事情,往往不是外界環境造成的,那都是你從地上一個個拾起來的廢物,不斷給自己的真身灑下臟水,讓你的身心枯黃的結果。
幸福取決于內心的簡約
世間事物的百態可以形成千種景象,擾亂的不只是你的眼睛,更是你的心。然而繁華過后總是空,洗盡鉛華方為真。南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借助論語中的兩個場景來說明此句箴言。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子夏問孔子,《詩經》中這三句話到底說些什么,當然子夏并不是不懂,他的意思是這三句話形容得過分了,所以問孔子這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訴他“繪事后素”,繪畫完成以后才顯出素色的可貴。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孔子在衛國看到一個世家公子荊,此人對于生活的態度,以及思想觀念和修養,孔子都十分推崇。以修繕房屋這件事為例,剛剛開始可住時,他便說,將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后來又擴修一點,他就說,已經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后來又繼續擴修,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南先生解釋,以現在的人生哲學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于平淡。就藝術的觀點來說,好比一幅畫,整個畫面填得滿滿的,多半沒有藝術的價值;又如布置一間房子,一定要留適當的空間,也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要過分迷于絢爛,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來時雙手空空,所以要雙拳緊握;而等到人死去時,雙手往往攤開,不帶走財富和名聲……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對許多東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決于自己內心的簡約,而不在于你擁有多少外在的財富。
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內心深處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驅使,自尊心和虛榮心不斷膨脹,著了魔一般去同別人攀比。一番折騰下來,盡管錢賺了不少,也終于博得了別人羨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眾場合擁有一兩點流光溢彩的光鮮和熱鬧以外,我們過得其實并沒有別人想象得那么好。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戴維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戴維斯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里踱來踱去,越踱越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慢慢地,舊物件挨個兒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戴維斯坐在帝王氣十足的書房里,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戴維斯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被過多的物質和外在的成功脅迫著。
一個人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人生短暫,真正屬于自己的快樂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生活,而總生活在別人的參照系中,就更難享受到人生的樂趣了。
當我們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過得比別人好”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時候,就會陷入物質欲望為我們設下的圈套。它像童話里的紅舞鞋,漂亮、妖艷而充滿誘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脫不下來。我們瘋狂地轉動舞步,一刻也停不下來,盡管內心充滿疲憊和厭倦,臉上還得掛出幸福的微笑。當我們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終于以一個優美的姿勢為人生畫上句號時,才發覺這一路的風光和掌聲,帶來的竟然只是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
因此,簡單的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由此可見,最美的生活也應當是簡單的生活。因為大多數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和歷史的悲哀。
人的一生短暫到讓我們來不及感慨,仿佛一剎那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驚鴻一瞥、曇花一現,正如偉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一樣: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人生看似幾十個春秋,其實不過是一聲嘆息之間就讓我們的生命畫上休止符。它就是這樣一個從絢爛歸于平淡的過程。年少的時候喜歡出名,因為少年都鐘愛艷麗與繁華,喜歡一切新鮮刺激的事物,沒有什么色彩能代表他們的意志和主張。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漸漸地喜歡濃郁敦厚的色彩,那就像我們溫和持重的性格一樣。人老了才明白一切都不過是空,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會時常感覺到脆弱。這時少了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褪去了中年人的惆悵和幽怨,留下的是一顆通透的心靈。
一個老人到了歲月的盡頭也會像少年一樣,是一張什么也沒有的白紙,所以世人常說老小孩。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此時的“白紙”絕不是少年時的空白,而是過盡千帆后的恬淡與豁達。這些就是我們許多人一生的時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