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我們為什么會得病:尋百病之源
第三章 人為什么會得病?
《中國居民健康狀況分析報告》指出,中國高血壓患者有近2億人,糖尿病患者近9000萬人,平均每30秒就有1個人死于癌癥……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究竟為什么會得病,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恐懼?或許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于無知。
內部生存環境失衡:細胞病了,人就病了
我們所處的環境包括氣候環境、地理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等。在諸多環境中,很多因素都在無形中作用于人體。這些因素可簡單地概括為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等,各因素錯綜復雜,并且時刻處于變化的狀態。人體借助各個機能的內外調解和控制,與環境中各要素保持著相對穩定、平衡的的關系。因此,人體才能適應不同的環境。但人體的適應能力往往是有限的。當身邊有害的、不良的環境長期作用于人體,一旦超過了某一限度,人體的內部生存環境就會被破壞,失去平衡,進而引發疾病,危害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人體最基本的單位就是細胞。科學研究發現,我們患的所有疾病的原因,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身體里的細胞出了問題。無論是普通的傷風感冒,還是憂郁癥等精神疾病,或是癌癥,所有病癥都是由身體細胞故障引起。
細胞有問題→組織就有問題→器官就有問題→系統就有問題→人就會得病!
如果世界真有末日,那一天人們只會得一種病,就是細胞病。這并非危言聳聽。大部分現代人只知道身體外在表現出來的病癥,卻不知究竟為何會得病。久而久之就忽視了身體里的細胞群。殊不知,人生病是為細胞在喊“救命”。
以人體的消化系統為例,當細胞受損時,身體就很可能出現這樣的病癥,如下表:

細胞為什么會生病?
細胞生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營養不良,二是毒素的堆積。

對我們的身體而言,營養是新陳代謝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毒素則是我保持健康需要排出的垃圾。二者互為因果,互相轉換。當我們攝取過量的營養時,它就會經代謝積存轉化為毒素;而當我們極度缺乏營養時,體內的垃圾、毒素就會被利轉化為營養。可以說,在我們平時不注意的時候,這對“歡喜冤家”在我們的體內可沒少互相斗爭,卻又相互依存。只要我們活著,二者的抗衡就永遠無休無止。若想保持二者平衡,避免二者“調皮搗蛋”、“掐架”,就要清楚身體需要攝入什么,應該排出什么。唯有如此,健康才會牢牢地占據上風。如果你想活得健康自在,理解這一觀念很重要!
當人體內的營養與毒素不平衡時,機體就會由正常變為不正常。不正常就是機體功能減弱甚至沒有了,或者出現不該有的身體機能。嚴格來說,這種病癥稱之為“紊亂”。身體機能的紊亂必然導致細胞功能的紊亂,這通常是由細胞的損傷,死亡引起的。換言之,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人體器官組織的細胞死亡而引起的。
細胞之所以會死亡,一是因為人體所需的營養,該得的沒有得到,缺乏營養元素;二是人體不需要的營養超標了,轉化成的“毒素”超過了細胞的處理能力,因而對細胞產生了毒害。

如果說人體是一間房子,那么細胞就是壘砌房子的磚塊。房屋再高大,也需要結實的磚塊累積起來才會穩固。如果人體細胞受損、死亡,缺乏營養,就好比是一塊空心的磚塊、偷工減料的磚塊、缺斤少兩的磚塊,這樣的磚塊砌成的房屋你敢住嗎?肯定不敢。
但現實是,據調查,75%~80%的現代人處在不健康的狀態,這些人就住在這樣的屋子里,也就是說,他們的細胞得不到充足的營養。
現代人通常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不解,每天大魚大肉還會營養不良?
其實,人體并非什么營養都需要,就算再好的營養,由于個人體質的差異和吸收能力的不同,需要攝入的營養也要因人而異。人體必須的七大營養素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水。我們只有全面、足量并且均衡的攝取這些營養,細胞才會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營養的攝人主要通過飲食完成。換句話說,我們為了給細胞提供營養,每天就必須吃很多東西。一檔電視節目《探索》曾講過,人的平均年齡以78歲為例,一生總共要吃掉550噸食品,這些食品為細胞提供充足全面的營養!與此同時,這些食品若吃的不對、不好,就增加了細胞的負荷,變成了垃圾、毒素。這也是導致我們人體內部生存環境失衡的重要癥結。
關于營養和毒素,我將在本章第三節詳細闡述。大家不妨先簡單了解以下問題,如下表:


不管是外部毒素還是內部毒素,如果身體累積的毒素超過了肝臟解毒能力,我們身體里的健康細胞就會被這些病毒攻破,引起病癥。如血液有毒稱為毒血癥,這類病癥還可能引起皮膚病、痛風、過敏、哮喘、心律失常、頭痛、精神問題等諸多疾病。

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生命。一旦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就說明你的細胞生病了,細胞在給你警告!而人體細胞的功能是否健康直接決定了人體是否健康。只有激活與生倶來的,潛藏在身體內部的細胞,提升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能力,身體的器官、疾病才能自我修復,讓生命長青。

外部生存環境破壞:污染重了,人就病了
細胞生病,不僅會引起身體機能的改變,重則誘發各種疾病。而疾病則是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從目前來看,只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壽命是十分有限的。千百年來,人類的死亡因素也在不斷變化。最明顯的一點體現在從以往的傳染性疾病轉變為衰老性疾病。也就是說,在現代,死亡大多情況下是由于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造成的。就拿目前我們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病來說,盡管發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有關。當然,引起這些病的因素多種多樣,但近年來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惡化,環境污染的影響是導致疾病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環境因素。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這段話清楚地指出:人類若是長期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則多長壽。相反,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洼地區,則多短壽。可見,居住的環境、氣候環境等外部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壽命有一定影響。
據最新統計,每年全世界有40%的人,死于環境污染導致的疾病,而人類得癌癥90%以上的因素源自環境因素。

如今,不僅自然環境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同樣和身體健康緊密相聯。《黃帝內經》里還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始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相傳,在帝堯時代,人們就通過鑿井取水而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還制訂了一套清潔飲水制度,不遵守的人將被法律制裁。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必須重視社會環境因素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的影響。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生物因素也不容小覷。如與我們共存的生物,包括細菌、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病毒、支原體、蠕蟲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對人類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如許多生物都可能攜帶致病原及寄生蟲,它們多導致傳染性的疾病。在歷史上,鼠疫、瘧疾、天花、流感等都是可以造成一個地區人口滅絕的傳染性疾病。
霧——人類健康的新殺手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常見于城市。目前,我國不少地區都將霧并人霾,并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2014年年初,某網站評出了 “全國74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下表可知,空氣質量排名最差的十個城市為邢臺、石家莊、保定、邯鄲、衡水、濟南、唐山、成都、西安、武漢。其中前7個城市都屬于京津冀地區。指數越大,表示空氣污染程度越大。
2014年1月份74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

續表

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對健康危害極大的霧霾天氣納入了2013年度自然災情進行通報。
2014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看來,雖然“霾”是近幾年新出現的天氣現象,但其危害程度之深令人咋舌。每逢霧霾天,“霧都”里那些本就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就會變得特別敏感。這是因為,霧霾的吸附力極強,能吸附大量有毒的酸、堿、鹽、胺、酚、病原微生物等物質,這些物質一旦被人體吸收,那些呼吸道不好、免疫力低的人就更容易被刺激體內的敏感部位,令病情加重或引起病變,重者致咽喉炎、氣管炎、結膜炎等等。此外,霧霾中的大量病原體還會導致高血壓、腦溢血、頭痛,對于年幼或年老的體弱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可見,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綜合體。自然之力不可違抗,作為在大自然中生存的生物體,我們唯有適應環境而生存,不僅如此,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當然,類似“霧霾”這種自然環境不是憑我們一己之力就能立刻改變的。在調侃“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的同時,我們至少可以從改變身邊的環境做起,如居室環境、辦公環境、去戶外運動健身時的外部環境以及保持心理和諧、身心健康的人體內部環境等等。同時,通過環境養生這門學問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排毒素,道法自然,這才是讓身體走出陰“霾”,給生命正能量的健康管理之道。
疾病形成的癥結:營養不足和毒素堆積
在本章第一節,我們初步了解了細胞、疾病形成的兩個重要因素,營養和毒素。其實,它們是兩個對立的概念。當我們的身體獲得優質營養時,就會產生新的優質細胞,替代原有那些不健康的、老化了的細胞。這就是身體的自然排毒。當身體里所有的細胞都是健康、有活力的新細胞時,整個人看上去就十分健康、精力充沛。

細胞對營養的要求:完整均衡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營養的概念也越加深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營養的攝人,包括不斷給身體補充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這些營養元素是身體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吃進去的這些營養物質究竟是否真的被身體吸收了。如果未能被身體及時吸收,那么攝人這么多營養對身體是否真有那么多好處呢?
科學實驗表明,細胞對營養的要求是完整均衡的。人體的細胞在吸收一種營養元素時需要其它營養元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細胞需要完整的、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不只是一種。而攝入的多種營養元素必須是均衡的,而不是一種營養元素補充過量,其它營養元素遠遠缺乏。舉個簡單的例子,眾所周知,鈣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但是人體在吸收鈣質時往往需要維生素D的支持,而鈣質如果攝取過量,體內的鎂元素、磷元素、鋅元素、錳元素、維生素C、維生素E的數量就會相應減少。如果你補充了大量的鈣質而沒有補充這些相關的維生素,將發生兩件糟糕的事情:維生素不足,鈣質無法被吸收,身體還需要把更多的鈣質排出。另外,鈣質吸收過多導致維生素缺乏,身體平衡被破壞。這也是為什么在某些鈣質補充保健產品介紹中,我們會發現起主要成分除了鈣質外,還有很多維生素的成分。所以,體內的各種營養元素需要保持平衡,單純補充某一種營養元素無法從根本上補充營養、預防疾病,且過量補充十分危險。
排毒和補充營養同等重要
我們在吸收營養的同時,體內也囤積了大量代謝的廢棄物,若沒有通過運動或排毒方式第一時間將其排出,就可能變成毒素,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慢性病。
在生活中,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潛在的毒素。例如,你喝的水、吃的飯菜,甚至呼吸的空氣中,都可能存在毒素。現實中,大部分毒素都是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這也造成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毒素包圍而忽視了排毒。
當然,并非所有的毒素都是從外部環境中進去體內的,身體內部也會制造一部分毒素。只要活著,我們的身體就會連綿不斷地產生毒素、制造垃圾。
毒素對人體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如果人體內囤積了大量毒素,恐怕連蛔蟲都無法生存。
毒素超標的人,尤其是鼻咽癌患者,只要將鼻血滴到地毯上,地毯立刻就會冒煙,像硫酸一樣腐蝕地毯。
毒素超標的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只要將汗液注射在小白鼠皮下,40分內小白鼠必死無疑。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年齡超過30歲之后,由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越來越慢,身體里的廢棄物和毒素會越來越多,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體態越來越臃腫。我們常說,一個人年輕時很苗條,上了年紀后卻發福了。其實這很可能是體內毒素堆積的結果。
當毒素滯留在體內,受影響最大的是皮膚。通常表現為色素沉淀、面色暗沉、皮膚粗糙等等。可見,要造就令人稱羨的美體,排毒是當務之急。
人體排毒的途徑有很多,如下圖:

除了自身可以排毒,還有許多途徑可以幫助我們搬走體內的垃圾、排出毒素,我將在第十一章著重論述。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什么人,如果不遵循科學的健康管理之道,不經常為自己的身體“大掃除”,那么,他的身體里一定存在大量的垃圾。那些隱形的垃圾如“匕首” 一般,不但給身體造成負擔,隨時都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