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靜的愛:告訴孩子如何獨立成長
- 詹惠元 葛房芳
- 5846字
- 2019-01-04 21:05:12

2.孩子,為了你,我的世界里多了7個煩惱
在某次課程結束后,我和一位面帶憂愁的家長進行了深度溝通,他問了我一個非常難的問題:“詹老師,我兒子現在已經28歲了,接近而立之年,按理說不該再讓我操心了。但是我對他非常失望。他性格不好,工作也不順,作為父母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兒子從小到大的所有事我能做的就做,能幫的就幫,沒想到這孩子長大了,還是什么事都需要我操心,到現在也沒有結婚,談了很多女朋友也都沒有結果。我每天就為了這個事情發愁。”
這位家長對我說:他感覺現在和兒子的距離非常遠,這個“大”孩子現在很孤僻,每天很晚才回家,有什么事情都不和自己說,每天悶悶不樂的。
我對這位憂慮的家長說,有六個字可以形容他現在的狀態:提不起,放不下。
在當今這個時代,中國父母的心中可謂煩惱多多,難以理解的是,這些煩惱往往是因為對孩子的愛而引起的。
我到底在擔心孩子什么?
我擔心的這些我能解決嗎?
假如孩子按我說的做,我是否就不再擔心了?
我知道擔心不一定有用,但我為什么放不下?
煩惱1:孩子,為了你的學習條件,我豁出去了(煩惱落在學習上)
當你學習好的時候,擔心你能不能把好成績保持下去,擔心自己不能給你最好的學習條件;當你學習成績不夠好時,我的煩惱就更多、更嚴重了,有時擔心你不如別的孩子聰明,有時擔心你會被我“耽誤”,有時擔心你會“輸在起跑線”上,甚至經常擔心你學習不好,以后可怎么辦!
家長對孩子學業、智力的煩惱憂心,是不分孩子的年齡的。
即使孩子只有三四歲,家長也會天天擔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夠不夠,比起別的孩子表現如何,按照現在的情況以后能不能上重點小學。
這種擔心在我看來是可以理解的,卻沒必要。
煩惱2:孩子,因為愛你,我的世界里幾乎都是你(煩惱落在情感上)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溝通,往往要經歷3個階段:一開始是你看他玩,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懂得和別人交流,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只能看著他玩,在這個階段,他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后來是你陪他玩,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并對外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陪自己去發現這個世界,在這個階段,你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你們一起玩,一起探索,這個階段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是最牢固的;最后一個階段,是你隨他玩,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你,你只能隨他玩,他有自己的世界。
在前兩個階段,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斷加深、升溫,終生的信任在這時建立,未來的相處模式也在這個時候固定。
作為父母,如果一開始錯過了看他玩的階段,后來又錯過了陪他玩、陪他一起長大的階段,到了只能隨他玩的階段,就已經沒辦法走進他的內心,沒辦法走進他的情感世界了,隔閡也就產生了。
很多父母和自己的孩子,正是有著這樣的隔閡。
煩惱3:孩子,你知道我有多在乎你的營養和健康嗎?(煩惱落在健康上)
父母的第三個煩惱,是對孩子營養和健康的擔心。
營養上的煩惱: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營養不良,所以變著花樣地做好吃的給孩子,并給孩子補充各種可能對孩子來說毫無必要的補品。
還有的家長怕孩子餓著,讓孩子每天上學時帶各種水果和零食。
健康上的煩惱:只要孩子不在自己眼前,就擔心孩子會出事;一刮風就擔心孩子會被風吹著,一變天就擔心孩子會著涼;如果孩子此時在學校上學,那家長們的擔憂就更厲害了。所以有的父母會每天讓孩子多帶個小包,包里放著多余的衣服和雨傘等物品。
煩惱4:孩子,只要你認真學習,錢的問題我解決!(煩惱落在金錢上)
父母的第四個煩惱,就是家庭財務狀況的煩惱。有時候,孩子在學校里會相互攀比,這些孩子的父母也會攀比。
孩子攀比的是花錢,是父母為其買的“裝備”,是吃穿用度;父母的攀比,往往是為了讓孩子不輸給別人,有時還要打腫臉充胖子。
但是由于很多家庭財力有限,這些攀比無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很多時候,孩子的要求是父母無力滿足的。
這時父母就陷入了這樣的煩惱:到底是傾盡全家的力量,把所有的資源都用在孩子身上,還是量力而行,適當地委屈孩子?有的家長跟我說,他也不想給孩子買,不想助長孩子的攀比心和炫耀心,但是聽孩子說班里的小朋友都有了,就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會不會受委屈。
不要小看對孩子財務認知的教育,不富裕的家庭打腫臉充胖子實在不可取,對孩子的有求必應,會使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要求就應該得到滿足。
有的富裕家庭更是如此,曾經有家長跟我取經,說現在家庭條件不錯,所以孩子要什么都給買,從小孩子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最好的,結果孩子現在就知道亂花錢,也不好好學習,反正家里有錢,他認為用錢什么都能解決,沒必要好好學習。
煩惱5:孩子,為了你,爸爸媽媽盡力了,我們只有這水平(煩惱落在進步上)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找我尋求幫助。當我說起孩子的IQ、EQ,這些現在流行的“Q”時,他非常困惑地對我說:“詹老師,你說的這些Q我都不知道。這么多年,我只知道一個Q。”
我問:“什么Q?”
他說:“CQ。”
我又問:“什么是CQ?”
他說:“創傷啊,創傷的縮寫就是CQ!我小的時候受到了太多創傷,這么多年我就是被現實摧殘過來的,所以,我不想我的孩子再受到摧殘。但是現在知識發展太快了,他的學習我根本輔導不了,有時他跟我講的東西,我都聽不懂,他也就不跟我溝通了。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聰明,有時反而把我耍得團團轉。”
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煩惱,尤其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的世界也越來越精彩,有時他的世界太新穎了,我們不懂。而家長的教育方式還是老樣子:老牛拉破車,一輩傳一輩,自己教育的方式是從自己爸爸那兒繼承過來的,現在根本不實用了。
這種煩惱,叫作家長“個人成長”的煩惱。你的孩子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接受最新的教育,但是家長的成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
煩惱6:孩子,為了教育你,我跟你爸爸(媽媽)都吵膩了(煩惱落在夫妻關系上)
夫妻之間的關系是整個家庭關系的核心。一個家庭最重要的關系首先是夫妻關系,其次才是親子關系。
但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常常是孩子處于第一位,配偶被放在第二位。
為了孩子,一切都要靠邊站,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
如果一個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那么首先夫妻中的一方會感覺自己是不被重視的,覺得在這個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繼而產生失落感。
一個人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有可能去外界尋找。
久而久之,夫妻間的問題就產生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夫妻倆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雙方持有不同的教育觀念,最后為了孩子爭吵不斷。這樣的爭吵,在很多家庭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大到孩子對未來的選擇,孩子應該上哪所學校,孩子該上什么輔導班。小到孩子應不應該把飯菜吃完,應不應該自己做家務。
為了孩子的問題,爸爸媽媽都吵膩了。
煩惱7:孩子,只要你愿意,我可以放下一切來陪伴你成長(煩惱落在工作上)
我在看《虎媽貓爸》的時候,對女主角的行為是既理解又反對。理解她的一片愛女之情,卻反對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以致忽視了自己的丈夫,也漠視了自己的工作。
其中有幾個情節,都是女主角在工作的緊要關頭因為孩子而忽視了工作。
比如說,女主角在進行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時,客戶、老板都來了,她因為擔心孩子(其實那個時候孩子是沒有事情的),放下工作,立刻回家看孩子去。
電視劇里的女主角是典型的“母雞孵蛋”型的母親,這種媽媽把孩子看得死死的,孩子一時不在自己眼前,動態一時不被自己掌握,就立刻炸毛,拋下一切工作去照看孩子,恨不得拿根繩把孩子綁在身上。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我看未必。這種教育方式首先造成了你在工作上的失衡—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你還能留多少時間和精力給工作?
如果工作不順心,反過來又會加重你的壓力,使你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于周旋,不堪重負。
這種教育方式造成的結果可以用8個字概括:疲于工作、疲于生活。
孩子,為了你的健康成長,我能做什么?
在你的學習問題上,我把心態放平(解決學習煩惱)
其實我們根本不必擔心孩子成績好不好的問題,成績,一方面看天賦,一方面看學習習慣。成績好只能說明孩子有學習天賦,學習習慣也正確。
大多數孩子的聰明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決定他們成績差異的,本質上還是學習習慣的差異性。
家長如果能夠在孩子上二三年級之前,就把孩子的基本學習素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出來,那么好成績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必強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第一、當狀元。“狀元”這個詞很好聽,但是它早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
古代的狀元是給皇帝打工,如果你的孩子學習特別好,就可能成為受很多人尊重的人。
但是現在呢?現在的狀元步入社會后,還是要給老板打工,而老板往往根本就不是狀元。培養孩子的習慣、素養、綜合能力,在我看來,遠比考第一、當狀元重要。
我要成為讓你尊敬和向往的父母,再走進你的內心(解決情感溝通的煩惱)
很多父母非常煩惱:為什么我沒有辦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進行情感溝通?
當你煩惱的時候,孩子會站在你的對面,他很清楚地知道你的煩惱,清楚你想親近他,但是他不會給你這個機會。因為孩子已經不再信任你,甚至有的孩子會利用你的愛和信任來傷害你。
如果孩子不給你機會,你該怎么辦?
唯一可以幫助他,也幫助你的方法就是:提升你自己,完成你作為家長的72變,成長為合格的、優秀的,能夠引導他、帶領他的父母,成長為讓他尊敬和向往的父母。
只有你成長了,孩子才會給你和他溝通的機會,才會給你走進他世界的機會。
從今天起,我要你學會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解決健康煩惱)
當我們給孩子的“營養”太多時,并不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好處,反而會讓孩子在這些“營養”里膩死。
對于父母的這種“過度關愛”,我是持反對態度的。關心孩子沒有錯,但是父母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對自己負責任?
如果擔心變天、下雨,我們可以提醒孩子:今天可能要刮風,你是不是該多帶件衣服?通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如果孩子真的很容易餓,我們可以讓孩子帶一種水果,餓的時候吃。
總之,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學著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孩子,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家庭財務狀況(解決財務認知的煩惱)
如何解決家庭財務狀況的煩惱?
首先要讓孩子了解到家庭財務的真實情況。
不富裕的家庭,對孩子要實話實說。如果家里不寬裕,那么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一點,同時讓他知道,雖然家里不富裕,但是會盡量滿足他的基本要求;如果有滿足不到的地方,也不能勉強。告訴孩子家里的真實情況,也能夠讓孩子從小知道賺錢不容易,父母不容易,這樣反而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心。
當別的孩子都在攀比花銷的時候,也許你的孩子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責任心和榮譽心。要讓孩子懂得勤勞樸素,知道為家里著想,這些都是孩子能做到的。
當孩子有了責任心和榮譽心,你讓他攀比,他都會覺得那種行為很幼稚。他也會羨慕其他孩子的優越條件,但是他會因此而更加努力。
現在的家庭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仍然有相對來說的“寒門”,那么,為什么現在人們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因為現在的家長太溺愛孩子了。寒門,本身是鍛煉孩子的良好環境,但很多家長不想委屈孩子,不想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寒門,于是變著法兒地滿足孩子的愿望,不僅讓家庭背上了包袱,還失去了鍛煉孩子的機會。
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把整個家庭的包袱分一小部分給他,讓他慢慢適應承擔責任,這樣他長大了步入社會后,面對社會要求的責任時,才能更好地背負起來。
對于富裕的家庭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溺愛孩子,要適時地對孩子說“不”,并和孩子經常溝通,告訴他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所有愿望。即使在富裕家庭,也不要助長孩子的虛榮心,不要讓孩子覺得錢財來得很容易。
掌握財務認知上的平衡:和虛榮心一樣可怕的是匱乏感。
有這樣一種父母,非常怕教育出不懂人間疾苦、不懂理財、不懂珍惜父母勞動成果的孩子,所以每給孩子花一分錢,買一樣玩具和零食的時候,都要反復教育孩子錢財來之不易,要珍惜,爸爸媽媽掙錢是多么不易……
這樣的教育多了,帶給孩子的是“匱乏感”。
什么是匱乏感?
永遠都覺得不夠,永遠都覺得缺少,永遠都覺得自己很窮,甚至永遠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
匱乏感與家境無關,即使很富有的家庭,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孩子也可能產生很強烈的匱乏感。
這種匱乏感,是孩子失去快樂能力的開始。
我認識一位企業家,他是窮苦人家出身,好不容易打拼出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他對孩子非常疼愛,但是這種疼愛是帶著條件的。
他愿意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去一趟香港能給孩子買好幾身上千元的衣服,但是每給孩子一樣東西,他都會念叨這個東西多少錢,賺錢是多么不容易,反復提醒孩子要體諒父母。
漸漸地,他發現孩子越來越不開心,給他買的新衣服他也不愿意穿;孩子以前很喜歡畫畫,他給孩子買了昂貴的進口顏料,孩子卻再也不畫了。
我和這個孩子談了很久,發現這個孩子有非常嚴重的匱乏感和愧疚心。他說:“我不想要那些。我覺得我們買不起。”
原來父母買顏料給他時,也在不斷念叨上述那些“經文”,時間長了,孩子便不愿意再碰那些他覺得父母根本買不起的東西了。
這就是匱乏感。如果一個孩子怎么都覺得自己家非常窮,每享受一樣東西就覺得是欠了父母的,那么這個孩子可能幸福地成長、享受生活嗎?
孩子,我要和你一起成長(解決成長煩惱)
孩子一直在成長,如果家長不學習不成長,那么當然就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
家長想要成長,可以從看書開始,而最好的途徑是向你身邊最出色、最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學習。
孩子,我會努力經營自己的婚姻,不只為了你,更為了我自己(解決婚姻煩惱)
從現在起,把夫妻關系作為家庭關系中的核心關系。
孩子,雖然你很重要,但是你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應該是家庭的唯一核心。
爸爸媽媽的和諧關系,才應該是更重要的。和諧的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環境。
我們努力經營自己的婚姻,是讓自己和孩子享受家庭幸福的唯一有效途徑。
孩子,從現在起,爸爸媽媽將盡力減少吵架,尤其是因為你的教育問題而引發的吵架。我們會統一原則,按照原則行事,“依法治家”,而不是隨心所欲地發泄自己的想法,不斷爭吵。
孩子,你是我生活的重心,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解決工作煩惱)
如果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我們的工作和家庭就會不平衡。
掌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是一種技術。
我的秘訣是:第一,在工作時間,不想家庭。可以在工作的間隙、午餐時間、出差時分,打電話給家里。在正式的工作時間,不要惦記家里的事情,要一心一意地工作。
第二,回到家里,不管工作。只要白天努力工作過了,回到家里,立刻把工作放下。不管有多煩惱的事情,如果不是急事,那就留待明天的工作時間去解決。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才應該是我們生活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