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必讀書:2—3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3)
最新章節
- 第11章 喜歡玩水 玩沙是小孩子的共性
- 第10章 孩子對玩具的要求永無止境
- 第9章 喜歡玩各種游戲是小孩子的天性
- 第8章 這么小的孩子為何喜歡看電視
- 第7章 《大膽放手,讓孩子越玩越聰明》:孩子為何越不讓玩什么越玩什么
- 第6章 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如何處理
第1章 《循循善誘,讓孩子快樂融入交際圈》:孩子不叫人 不懂禮貌怎么辦
叛逆期案例
每當聽到其他的孩子大大方方地稱呼自己“阿姨”時,媽媽就十分高興,同時,也感到羨慕并自責。因為菲菲已經3歲了,只在家里人面前很活潑,每次帶她出去碰到媽媽的同事或者鄰居的時候從來不叫人,即便是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菲菲也表現得很拘謹,總是不叫人,顯得沒有禮貌,這令媽媽感覺有些尷尬。
星期天的上午,媽媽的好朋友李阿姨來家里玩。媽媽趕緊請李阿姨坐下,并倒上茶水。這時,菲菲拿著一個洋娃娃走了過來,讓媽媽幫她縫洋娃娃的衣服。媽媽趕緊對菲菲說:“寶貝,你看李阿姨來咱們家玩了,快和阿姨打招呼。”可是,菲菲只看了李阿姨一眼。媽媽推了推菲菲:“快說‘阿姨好’!”菲菲看了看媽媽,又面無表情地看了看李阿姨。
“叫阿姨,阿姨這兒有棒棒糖。”說著,李阿姨從包里拿出兩支棒棒糖。可是,菲菲根本不稀罕,仍然不叫。媽媽只好向李阿姨解釋:“這孩子靦腆,怕生,不愛叫人。”李阿姨笑了笑,說:“小孩子嘛,到了她這個年齡都這樣。”說著,李阿姨把棒棒糖放到了菲菲的小手里。“快謝謝阿姨!”媽媽在一旁教菲菲,沒想到,菲菲拿著棒棒糖就跑開了。無論是引誘還是說她,“阿姨好”三個字菲菲始終都沒說出口。媽媽皺起眉頭,朝李阿姨聳聳肩:“這孩子,真拿她沒辦法。”
媽媽對待客人特別熱情主動,但是菲菲不叫人,這讓媽媽覺得自己在客人面前很沒有面子,她想客人一定會覺得菲菲沒有禮貌,并認為媽媽沒有教育好孩子。這可怎么辦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不喜歡叫人有心理原因和性格原因,媽媽要注意引導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時,完全能夠想象得出媽媽在客人面前是多么尷尬和為難。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2~3歲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形成、發展的初期,他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外界的一些事物,他關注更多的是自己,同樣也希望別人多多地關注他。然而,家里一旦來了客人,爸爸媽媽都忙著端茶倒水,陪客人聊天,孩子就失去了“寵愛”,被晾在了一邊。客人呢,成為了大家關注的中心和重點,無形之中就成了孩子的“競爭對手”,孩子自然比較抗拒。假如是陌生的客人,對孩子不是很親近,就更引不起孩子的好感,還怎么期望孩子去稱呼他呢?
還有就是,孩子年齡小,在交往經驗上有很大的不足,認生、害羞等情況在所難免,而媽媽每次都非要讓孩子叫人,沒準還三令五申地逼迫孩子叫,結果呢,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越讓叫越不叫。為此,媽媽向客人解釋:“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然后,媽媽再訓斥孩子一番,孩子的心里就會有不愉快的深刻體驗,迫使客人成為了孩子的敵人——都是因為你,媽媽才罵我的。非常不好的是,給孩子戴上了“不懂事,不會叫人”的帽子,這對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就更加不叫人了。
2~3歲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在孩子叫人這個問題上,媽媽沒有必要對孩子做出硬性要求,必須以尊重孩子為前提,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其實,絕大多數的客人都不會介意孩子叫不叫人,倒是父母經常硬讓孩子叫,反而把場面弄得很僵,氣氛很緊張。
總之,孩子不喜歡叫人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心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性格方面的,還有可能是環境造成的。無論哪種原因,媽媽都要認真分析和總結,然后針對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而不能簡單命令或強制孩子改變。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意識,讓他禮貌地叫人
孩子不叫人,媽媽千萬別勉為其難地硬要他叫。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社會化過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媽媽不要急于求成。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意識,并教他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以增強孩子的自信,讓他禮貌地叫人。
飛飛現在兩歲零5個月了,在外面遇到熟人時從來不叫人。媽媽教育了飛飛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聽。
一天下午吃過晚飯,媽媽帶著飛飛出去散步。正好,遇上了同事小徐。媽媽和小徐打過招呼之后,給他介紹:“這是我的兒子——飛飛。”“飛飛小朋友,你好!”小徐一邊問好一邊撫摸了一下飛飛的頭。轉而,媽媽給飛飛介紹:“兒子,這是徐叔叔,是媽媽的同事。快叫徐叔叔。”可是,無論媽媽怎樣引導,飛飛就是不開金口。沒辦法,媽媽只能退讓:“你不喊徐叔叔,那就對他笑一笑,點點頭吧。”飛飛就照做了,媽媽高興地摟了摟他的肩膀。然后,媽媽和徐叔叔寒暄了一番,就要告別。媽媽對飛飛說:“兒子,我們要走了,你跟徐叔叔說再見吧。”
飛飛終于開了金口,只見他擺擺手,微笑著說:“徐叔叔再見!”“再見,飛飛!”徐叔叔也同樣地揮揮手,轉身離開了。媽媽趁機夸獎了飛飛:“好寶貝,你真棒!”
在遇到熟人時,媽媽要以身作則,堅持跟別人打招呼,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就會模仿媽媽的行為,同樣能主動、熱情地和人打招呼。
方法二:講明道理,讓孩子知道叫人是一種禮貌
一般情況下,兩歲左右的孩子都喜歡叫人,過了3歲以后就會害羞,并且有自己的主見。孩子不愛叫人,媽媽可以跟他講道理,對他說明叫人是一種禮貌。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這會讓他更加討厭叫人。
文文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對于叫人,她有時候會主動地去叫,有時候怎么引導她都不叫,真令媽媽捉摸不透。
一天下午,媽媽帶文文在小區里玩耍,隔壁的王阿姨高興地過來逗文文。媽媽讓文文向王阿姨問好,可文文就是不叫,無論媽媽怎么說她都不叫。當時,媽媽就把文文拉到一旁,問她:“寶貝,告訴媽媽,為什么不叫阿姨?”文文說王阿姨走過來就掐了一下她的臉蛋,很疼,她不喜歡王阿姨,就不叫。知道了文文的心思,媽媽就對她說:“寶貝,王阿姨那樣做是喜歡你,如果她不喜歡你,才不會過來逗你,摸你的臉蛋呢。她是覺得你好可愛,想和你親近親近。你不叫人的話,王阿姨就不喜歡你了。”文文眨了眨大大的眼睛,然后,媽媽繼續對她說:“你不叫王阿姨,別人會怎么說呢?別人會說這個孩子真沒有禮貌,她的媽媽一定沒教她。知道了嗎?別人會說媽媽沒教你懂禮貌,是媽媽不好。但是我問你,媽媽有沒有教你什么是禮貌啊?”
聽了媽媽的話,文文點了點頭,她走到王阿姨的身邊大聲地說:“阿姨好!”媽媽和王阿姨都夸獎她:“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假如孩子在平時會主動地叫人,可在某一天或者對于某個特定的人他就是不叫,媽媽就要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了,可以直截了當地問他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不叫人,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再實施有效的辦法就能很好地解決。
方法三:合理地引導,改善孩子不愛叫人的習慣
為了自己的面子問題而勉強孩子叫人并不是妥善的舉措,在孩子不愿意開口叫人時,媽媽不必表現得過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誘,這樣做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遇到熟人時,或利用客人來訪的機會,媽媽要及時、合理地進行引導,逐漸改善孩子不愛叫人的習慣。
鳴鳴今年3歲了,每次家里有客人來時,他總是不愿意叫人。媽媽對鳴鳴說過許多次,小孩子要懂禮貌,來了客人得打招呼,等等,可他就是不聽。為了讓鳴鳴叫人,媽媽常常“威脅”他:“和客人打了招呼才有巧克力吃。”“你越來越不聽話,都不肯叫人,媽媽不喜歡你了。”然而,鳴鳴仍然不叫人,甚至家里一來人就躲到自己的小房間里。既然這樣,媽媽就不再勉強鳴鳴叫人了,而是一點一點地教。
有一次,媽媽的一位遠房親戚趙阿姨來家里做客。趙阿姨進門時,鳴鳴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就對趙阿姨說:“這是鳴鳴,我兒子。”然后,媽媽又告訴鳴鳴:“寶貝,這是趙阿姨,快問好。”可是,鳴鳴只看了看趙阿姨,一句話也沒說。見狀,媽媽就對鳴鳴說:“寶貝,快請阿姨坐下。”鳴鳴依然沒有說話,他站起來往自己的房間走去。正在倒水的媽媽趕緊叫住了他:“兒子,你給阿姨拿蘋果吃吧。”鳴鳴就從冰箱里拿出來兩個蘋果,放在茶幾上。這時,趙阿姨問他:“鳴鳴,告訴阿姨,你幾歲了?”“3歲。”鳴鳴頭也不抬地回答。“上幼兒園了嗎?”“嗯。”然后,鳴鳴就跑開了。
過了一會兒,趙阿姨要走了,媽媽帶著鳴鳴一起送送她。這時候,鳴鳴和趙阿姨已經有點熟了。媽媽就鼓勵鳴鳴和趙阿姨道別,并教給他說“阿姨下次再來玩”。鳴鳴照做了,媽媽很高興,獎給他一支棒棒糖吃。
有時候孩子不肯開口,只不過是因為性格內向,或者有些小情緒,媽媽不必過于擔心。假如強迫孩子叫人,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通常會用一聲不吭作為回應,而循序漸進地耐心引導,孩子就不會再金口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