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人人需要故事

人人需要故事,一個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遭遇的挑戰的故事。如果沒有這個故事,生活將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的故事有兩個主要功能:第一,它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告訴我們自己是誰,我們為什么在這里,以及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第二,它幫助我們做出決定,更順利地引導我們的個人經歷。這些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關規則、信念和價值的框架,我們相信,這些會幫助我們最大程度上獲得幸福和知足,并將痛苦與折磨降到最低程度。

形成這個故事有兩種方法——從你的父母,宗教或者文化中繼承一個現有的故事,或者你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故事。選擇前者,你的故事可能會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你會發現,你很難理解自身經歷的事情,也很難做到符合自己所屬文化的期待。有些時候你會嘗試著用這種宇宙觀來解釋自己的經歷,但那種感覺就好像硬要將方形的木栓砸入圓形的缺口一樣難受;還有一些時候,你不得不掩蓋、忘記、甚至主觀上拒絕這些經歷,因為它們與你的宇宙觀格格不入。

如果你做出另一種選擇,即創造一個自己的故事,你會發現自己就好像坐上了一列進化的云霄飛車,不斷根據你和你信任的人的經歷改寫或完善著你的故事。如果你想要創造自己的故事,你需要擁有開放的思維和一顆充滿好奇的心。

即使你要創造自己的故事,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你一開始也需要先繼承來自你父母的故事,以及你成長接觸的文化中的故事。直到你能夠開始自行思考(個體化),并且你的靈魂能夠影響你的生活(自我實現),你才真正開始創造自己的故事。這需要勇氣,因為你將會發現它與你所屬文化圈中的人們所接受的故事不一致,如你的家人、朋友、同僚。你會開始認為你不屬于他們的世界,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你會體會到孤獨,被你愛的人誤解。不要被這種孤獨感擊倒,它將是你個體化之旅上的必經之路。

就我們所知,孤獨是人類特有的體驗。按W·H·奧登的說法,孤獨是“人最真實的狀態”。小說家托馬斯·烏爾夫將孤獨稱作“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核心經歷”。孤獨是一種可以被超越但不可能被忽略的經歷。Marc Gafni, Soul Prints (London: Michael Joseph), 2001, p. 11.

大多數人在通往個體化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選擇了用科學、宗教和心理學中拼湊得來的觀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如何對自己產生影響。他們盡可能地將這些觀念進行最佳整合。對你的故事的真正測試在于,其是否有助于說明、解釋、理解你的經歷,并且讓你在生活中發現快樂、平和、滿足和愉悅。

我們創造的故事反映了我們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它們構筑了我們的生活,并幫助我們解釋我們的個人現實。不管你是從父母或者所屬文化那里繼承了這個故事,還是自己創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都將成為你的宇宙觀,也就是你用來解釋這個世界以及它如何運作的理論。

當遇到無法用自己的理論來解釋的現象或活動時,我們會面臨兩個選擇,我們可以擴充或延伸我們的故事,使它適應新的事實;或者我們就干脆忽略或否認這些事實。因此,對于選擇前者的人來說,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會變得更加開闊,他們的故事也將隨之發展;而對于選擇后者的人來說,他們逃避生活,而他們的故事也只能停留在片面僵化的狀態。選擇前者的人保持著不斷學習的狀態,他們并不勉強自己用已有的觀念去解釋所有新情況。他們會吸收獲得的新數據和信息,來更新他們的信念體系。他們有能力生活在充滿不確定、不明確的狀態中;而選擇后者的人則做不到,他們不愿意讓思想超越他們已有觀念的范圍,他們試圖使所處的現實與自己的信念吻合,換言之,眼見皆為想見之事。除他們所相信的現實以外,他們拒絕承認所經歷的現實的其他可能性。他們作繭自縛,棲身于不可靠的安全感中,他們不再成長發展,可能永遠也無法發揮全部潛力。

總之,那些最大程度提升生命質量的宇宙觀,即能夠為生命帶來最多成功、幸福和愉悅的宇宙觀,都是積極樂觀且適應環境的宇宙觀;而那些最大程度減損生命質量的宇宙觀,也就是令我們無法獲得自身全部潛力的宇宙觀,是悲觀消極且不知變通的宇宙觀。

在我們年紀尚輕,諸事順利的時候,我們并不會有意識地關注發展我們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發展自己的宇宙觀的契機,往往出現在事情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例如,當我們的生命或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遇險的時候,或者我們自身遭遇困境或苦痛的時候。由此可知,我們的宇宙觀有兩個必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這就是我們死后會發生什么?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可以拯救我們于水火并減輕我們痛苦的上帝嗎?一般來說,這兩個問題已經由我們的宗教解答了。

宗教的三種作用

宗教宗教是一種由一群人共享的信仰的集合體,它將人類條件與一個更大的玄妙目的聯系起來。我們可以這樣說,宗教的主要作用就是為我們的生活(包括空間、時間與因果)提供一個宇宙學級別的來龍去脈,而該來龍去脈將幫助我們把現實中的每一天理解為與更高目標或被我們稱為“神”的神圣的神性來源有某種關系。當我們喪失了對該來龍去脈、更高目標和與神連接的感受時,我們的生命將會變得缺乏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三個作用。第一,宗教提供了一種向超自然力量或神靈禱告的方式,因為我們相信那些力量能夠影響我們個人的或群體的生活,從而我們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神能夠使用無上神力,讓我們以及我們所愛之人避免傷害、疾病和死亡,能夠使我們個人和我們所處的群體安定繁榮。我們通過包括祈禱、齋戒、苦行在內的宗教儀式祈求神的力量,我們希望以此來獲得神的注意,使他或她傾聽我們的愿望,然后在我們的生活中向他或她祈請,幫助我們克服那些阻礙或妨礙我們實現愿望的力量。

宗教的第二個作用是幫助我們維持所在群體的內部平衡。宗教利用種種道德準則以及清規戒律使信仰它的群體中有一種“正確的”關系,這種關系有益于群體內所有人以及作為統一整體的群體,基督教的“十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幾乎每一個宗教里都有類似表述的“黃金法則”黃金法則:即“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去對待別人”。則是另一個例子。由于宗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賦有粘著力的社會,使得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和群體能夠得到進化,因此宗教起到了“社會膠水”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特定群體擁有的宗教,尤其是那些有相同種族烙印的人群所共有的宗教,就成為了那個人群身份認知不可分割的部分。

宗教的第三個作用是輔助個人實現精神和個體成長。有組織的傳統宗教在這方面關注不夠,或做得并不是很到位。絕大多數有組織的宗教都會避免為個人提供精神或個人成長的框架,因為它們并不愿意你和神之間發生直接的接觸。如果你做到了,那么該宗教機構的負責人或管理層就會失去對你的領導與掌控。大多數在有組織宗教中任職的領導人,都擁有一套缺乏自適力和自我糾正能力的宇宙觀。和我們中的其他人一樣,對他們來說,他們固守的宇宙觀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

除了官僚權力機構和缺乏平等性以外,大多數宗教宇宙觀的另一主要問題是他們需要獲得一條認知的旁路,至少對于達到了個體化以及自我實現階段的有思想的人們來說是這樣。因為這些宗教建立在教義和信念之上,并通過信仰維持。宗教所倡導的清規戒律是不容置疑的。宗教迫使我們相信一些別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我們自己不曾經歷過,也未曾發現過確鑿的證據。

大多數宗教都有“成品”宇宙觀,這些宇宙觀成型于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前。這些宇宙觀之所以成型,是因為它們能與當時的人們產生共鳴,即這些宗教中的啟示符合了人們的特定需要。這些故事給予了他們希望,以及他們將會得到拯救的承諾。

宗教的宇宙觀通常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一成不變的狀態,因而宗教也不會為了適應社會而發生變化。它們進化的方式就是在不同教義的基礎上分裂出不同的教派,而那些新的教義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人們的認知發生變化時誕生的。例如,從天主教分離出的新教允許女性成為牧師,并移除了原先天主教廷中森嚴的等級。

我并不是在說,那些遵循各種教條和權力等級制度的宗教派別就一無是處,而事實也并非如此。他們為十幾億人口中沒有達到個體化或自我實現階段的大多數人提供了一個宇宙觀,如此他們就可以直接接受,而無需自己思考。宗教對于一個社會的巨大貢獻就在于它制定了規則,并約束人們按它的規則行事,這為社會的穩定度和凝聚力提供了保證。

科學,宗教和心理學

在過去的三百年中,隨著主流宗教產生不同教派,兩種新的宇宙觀也隨之出現,一種是有關物質的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一種是有關精神的科學(心理學的不同學科),前者試圖解釋外在的物質世界,后者則試圖解釋內在的精神世界。

作為一套現實世界的模型,物質科學非常吸引人,因為它解釋了包含因果關系在內的物理法則的運作方式。科學樂此不疲地提供規則,來驗證我們信念體系中關于我們身處的三維物理世界運作方式的內容。我們傾向于相信科學的內容,因為理論和應用數學的力量使我們可以預測事件的物理結果。基于這個理由,科學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然而,科學所能應用的領域仍然有限。

首先,科學幾乎只能在物理世界發揮作用。科學不肯也不可解決信仰、情感和思想內心領域問題,也無法解釋超常體驗或形而上學體驗。簡而言之,科學無法幫助我們解決精神層面或者說宇宙中非物質層面的疑問。雖然科學在今日的社會得以廣泛運用,但其嚴重地忽視了意識的作用,即使對于量子論來說,觀測者意識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而且科學也無法解釋意識如何對周圍產生作用。

第二,科學研究注重于線性系統。科學首先將生命分解到最微小的部分,然后通過還原理論外推結論涉及的領域,以闡明更廣的空間。這種線性的思考方式忽視了生命的混沌性和有機系統的自發性。將身體、思維和靈魂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論為科學家深惡痛絕。然而,即使科學存在這樣的不足,它依然對我們貢獻頗大。它使得我們明白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體如何運作。

科學一直到18世紀以后才在歐洲的學堂和大學中出現,在那之前,由于天主教廷緊緊控制著西方社會的信念系統,使得科學無法作為一門學科和思想體系立足。從公元400年到18世紀初,生活中所有無法解釋的現象都用“宗教的方式”加以解釋。通往上帝的道路被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壟斷。教皇的權力如此之大,以至人們相信一旦有人被他逐出教會就等于是被罰下地獄。人們只有通過接受教廷的教義才有可能獲得永生。

由于宗教領袖的權威和力量,他們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國王、皇后和其他政治領導人都將這些靈魂中保中保:“中保”從希伯來語詞源上看是中間人的意思,在甲乙雙方之間,對甲方代表乙方,對乙方代表甲方;宗教上的內涵是在上帝面前代表人,在人面前代表上帝。(譯者注)奉若上賓,小心對待。人們通過宗教領袖來解釋災難,治愈疾病以及看顧他們的靈魂。這一段被描述為封禁除天主教以外的任何信仰的時期,直到17世紀才宣告終止。在這段時期,任何未經天主教廷批準認可的信仰都是異端邪說,天主教之外的其它宗教都是邪教。天主教廷完完全全地控制了西方的信仰體系。

因此,當諸如馬丁·路德這樣的自由思想者們,抗議來自天主教廷的精神指引以及牧師的指導時,他們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這就不足為奇了。天主教廷作為獲得上帝寬恕的唯一中保地位受到挑戰,不用依靠牧師,個人就能夠自由地獲得上帝的寬恕,這一思想導致了天主教的演化,并最終使得科學替代宗教,在信仰中占據支配地位。

科學與教廷的戰爭從天文學開始打響。1543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波蘭教士提出,自轉的地球是以太陽為固定圓心進行公轉,較之于教廷一直以來宣揚的“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理論,該理論更容易解釋天幕運動。哥白尼的這一理論強烈地沖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在1632年,伽利略隨后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哥白尼的理論激起了天主教廷的強烈抵制,因為其完全推翻了人們所接受的圣經的解讀,從而被視為異端。由于支持宣傳哥白尼的理論,伽利略于1633年受到審判,并被投入監獄,后來對他的判罰得以減輕至家中禁足。令人驚奇的是,直到359年以后,天主教廷才承認譴責伽利略是錯誤的。1992年,一個調查委員會裁定,當時審判伽利略的神職人員未能理解圣經所包含的非文字內容,他擔心伽利略的學說會破壞天主教的傳統。

17世紀早期,約翰尼斯·開普勒進一步發展了新天文學,他本人就職于神圣羅馬帝國的國王魯道夫二世的王廷,是一位數學家。他建立了數學關系,對哥白尼的天文學進行了擴充和解釋。

經過這些科學家,以及后來諸如威廉·哈維和艾薩克·牛頓等人的努力,教廷對信仰的鉗制開始松動。在18世紀前后,科學開始出現在大學課程中,物質世界由此成為了科學家的領域,而教廷則發現,其所能觸及的領域被限制在了靈魂領域。天主教廷對整個歐洲信仰體系長達1200年的統治最終走到了盡頭。

隨著科學家和探險者揭示了許多宗教對物質世界的解釋中存在謬誤,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也漸漸成為追尋真理的隊伍的先驅。科學尋求確定我們物質存在中的時間、地點和方法。然而,我們的物質存在中的原因似乎更為不可捉摸。

將我們物理存在的原因歸結于人的心智,關于心理的“科學”便由此誕生。在現代社會之前,原因是宗教解釋的內容。

盡管心理學被稱為大腦的科學,但是心理學的奠基人們在創立這門學科時并未局限于這樣的觀點。他們用“psyche”這個詞來命名這門學科,而“psyche”一詞本意是靈魂。在現實生活中,多數心理醫生和精神病醫生幾乎不關注他們病人的靈魂,甚至他們自己的靈魂。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他們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對危機,處理機能障礙。這些癥狀往往與他們早期自我經歷中基于恐懼的潛意識信念有關。

因此,在過去的幾百年中,我們對人類和周遭環境的認識從單一的宗教論發展成了三元論,即用于解釋物理世界的科學,用于解釋心理世界的心理學,以及用于解釋精神世界的宗教。我們發現,我們需要運用三個不同領域的知識,來解釋我們的身體、大腦和靈魂體驗。

根據我們遇到問題的性質,我們選擇這三種信念體系中的某一種來做出解答。如果我們生病了,或者我們的車拋錨了,我們就運用科學處理。如果陷入失調的關系或者抑郁癥,我們就尋求精神病醫生和心理醫生的幫助。如果我們所愛的人去世或者病重,我們就去尋求宗教以及靈性的安慰和理解。

三元論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總有某些特定的現象或者體驗,我們無法用已有的理論進行解釋。例如,無法用宗教或者科學解釋的奇跡,無法用心理學或者科學解釋的同步性現象,以及超越主流宗教和心理學之外的靈性。另外,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哲學的一個分支,該學說致力于解釋生物和世界的本質。的學說也不屬于三元論范圍。

信念體系的分裂使得我們普通人處于一種不利地位,因為在這三種領域內的任一領域內,大部分人所積累的知識都無法與該領域的專家相匹敵。然而這種不利因素也并沒有想象中這么大,因為專家們拘泥于深入研究本領域內的觀念,關于其它領域的知識并不充分。科學家們對解讀宗教一片茫然,教士們對心理學幾乎一無所知,而心理學家對闡釋科學力不從心。因此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境遇,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專家,他們都缺乏必要的知識,能夠將科學、宗教和心理學有機地結合到一個整體框架中。

由于科學的巨大影響,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已經視事實的一部分為事實本身。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將理解宇宙、生命和自己身體的責任交付于“專家”們,放棄通過自身來找尋問題的答案。我們將照顧自身健康的責任委托與醫生、牧師和治療師。只有在面臨致死的危機時,我們才會求助于自己。在內心深處,我們似乎知道存在著唯一的原因遠超所有這些片面的知識之外。只有在我們渴望尋覓意義的時候,我們才會轉向超越時間的信念體系,一種能量更高掌控生死的信念。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們將自己的知識與其他領域聯系起來。一些心理學家,尤其是相信超個人理論的心理學家,嘗試著從靈性的角度解釋人們的心理狀態。還一些科學家,特別是那些擁有現代物理學觀念的科學家,嘗試著將神和同一性與科學相結合。一些內科醫生發現了心智對物理身體的影響。但是,只有很少的一些專家關注將心理學、宗教和科學統一起來的問題。這種缺失令人費解,因為這三大領域的最新研究證據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有一種現象日益凸顯,對我們所處三維世界進行的闡釋,不僅適用于物理學、宗教學和心理學,還適用于形而上學和神秘主義神秘主義:在普通人感官之外的知覺或者個人體驗。。為了達成這一闡釋,你必須根據自己的觀點進行提升或降格來到四維現實的世界。

所有這些事實都回避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及其罕見?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全盤接受運用還原論進行研究學習。我們的學習體制的結構就是這樣,研究動因更注重于縱向思考而非橫向思考。任何想要進行整體研究的人,都必須突破機構的、學術的、和經濟的障礙。但現在需要的正是這樣的研究類型。我們再也不能繼續忽略,那些組成我們信仰體系中不同學科間的內在聯系了。我們需要從還原論轉向整合論或整體論。

小結

本章要點如下:

1. 每一個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展出一個有關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故事。

2. 我們需要自己的故事來解釋我們的個人體驗。

3. 大多數人從他們的父母或者他們成長的文化環境中繼承了一個故事。

4. 你必須完成個體化和自我實現,以獲得屬于自己的故事。

5. 完成了個體化和自我實現的人,借鑒三元論來塑造自己的故事,三元論即科學、宗教和心理學三種信念體系。

只有極少數人試圖將這三種信念體系結合在一起。在下一章的內容中,我將通過探索這三種信念系統的交集,來解釋這三種信念結構的共同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佳木斯市| 常熟市| 河曲县| 湖南省| 普兰店市| 栖霞市| 呈贡县| 林周县| 河间市| 额济纳旗| 滕州市| 本溪市| 伊宁市| 富蕴县| 托里县| 蕲春县| 沙坪坝区| 榕江县| 潍坊市| 桃园市| 铜川市| 揭西县| 石城县| 巴林左旗| 余庆县| 瑞金市| 霸州市| 汽车| 中方县| 新民市| 革吉县| 榆树市| 富阳市| 内江市| 鄂温| 泉州市| 皮山县| 丰县| 石屏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