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論,同時也是“堯舜性者也”的詮釋,因為上古的人,天性寡欲,對于外物的追求很少,自然是天生的圣人之道。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羊棗”這個名詞,最早見于《...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這個結論,同時也是“堯舜性者也”的詮釋,因為上古的人,天性寡欲,對于外物的追求很少,自然是天生的圣人之道。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羊棗”這個名詞,最早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