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盡心》篇,是全書的最后一篇,也是全部《孟子》的結論,更是《孟子》的重要中心思想。
孟子認為,仁道就是人道,而人道是以心為中心的,所以盡其心就是這個道。
孟子講到性與命的問題,命功是由修養可得;而性功則要識見透徹,屬于智慧方面的成就。
孟子將性與命雙修的道理,解釋得十分具體,十分透徹;更將內圣外王之學,表達得充分無遺。
在這一篇中,孟子更說到民主的問題,所謂的“民為貴”,并不是民為主;孟子的思想,是以民主為基礎,而以君主制度,實施民主精神的管理。孟子這種想法,似乎是以民為本的,可以稱為民本制度。
孟子也感嘆專才多,通才少的問題,專才與專才之間,溝通不易,管理需要的不是專才,而是善于溝通意見,協調各方的通才。
二〇一一年的春季,在《孟子》的七篇之中,有尚未出版的三篇(《滕文公》、《告子》、《盡心》),已全部整理完畢,等待南師懷瑾先生的審閱。但那時先生已眼力欠佳,閱讀不太可能,無奈之下,即由宏忍師于每日中午時分,給先生念《盡心》篇整理文稿數頁,先生則隨時訂正,連續兩月始告完畢。
之后,先生稍有空閑,再由牟煉代念《告子》篇的整理文稿,本擬仍按《孟子》原書次序《滕文公》、《告子》、《盡心》,陸續出版。無奈先生忽于二〇一二年九月辭世,環境人事接連大變,只能望洋興嘆。
現先生辭世已過一年,此篇先行面世,其余兩篇,亦將接續印行出版,以圓滿先生講解《孟子》之深意。
劉雨虹 記
二〇一四年三月廟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