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九經(jīng)的補充
接著治國九經(jīng)的法則之后,又進一步補充申述細則,共有九項。
補充一:說明領(lǐng)導治國者本身的內(nèi)養(yǎng)和外用。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這幾句話,讀來非常簡潔,其實重點只有八個字,“齊明盛服,非禮不動”而已。但這兩句話的內(nèi)涵并不簡單,其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基本學養(yǎng)。
(一)“齊明”,這與《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重點相同。也就是《中庸》開始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句話是中和學養(yǎng)境界的縮寫,所以首先需要了解這個“齊”字。在古文中,“齊”就是“齋”,也就是后世所謂“齋戒沐浴”,以及世俗所謂“持齋”、“吃齋”的“齋”字。這里所謂的“齋”,就是澄心靜慮,自凈其意,齋心自律的代號。如果再進一步嚴格地說,便是《周易·系辭》所說“洗心退藏于密”的圣境工夫。由于齋心自凈其意,才使心境清明,達到明智照耀的功用。換言之,這就等于唐代禪宗神秀禪師所說的漸修要旨。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如果再進一步,能達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那就可超凡入圣了。這也就是《大學》所謂的修身,是先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到達的內(nèi)明之學的目標。如果能這樣去了解,可算是真正讀懂“齊明”兩個字的內(nèi)涵了。
(二)“盛服”,這是儒家一貫所注重的禮儀,屬于外相之學。所謂人之所以為人,必須要有嚴謹?shù)囊鹿趤砬f嚴外相,這樣才能表示人之不同于其他的動物,所以必須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上古以來,在儒道未分家的文化中,對于人與動物,本來都是一視同仁的,故稱人類為“裸蟲”。換言之,人是裸體無毛的大動物,與其他的毛蟲之類,只有形象的不同而已。但因為人類有了思想文化,所以就大不同于其他的生物了。再說人文文化的開始,首先是人有了衣冠,不但可以御寒避熱,并且可以裝飾自己,建立起人類的尊嚴。因此,從上古開始,便以軒轅黃帝時代制作衣裳,為劃時代的代表。從此以后,經(jīng)歷四五千年之久,每一個朝代,都自有“衣冠文物”,以表示本朝本代的象征。不像現(xiàn)代的人,反而以印度上古時期的裸形外道為美觀。所以孔子在答魯哀公問政時,首先是反復重申內(nèi)養(yǎng)的“齊明”和外在的“盛服”,是國家領(lǐng)導者的自我修身的要務。
(三)“非禮不動”,我們要知道,這里所講的“禮”字,并非單指禮貌、禮節(jié)的儀禮;“禮”字,是整體人文文化全部內(nèi)涵的一個代名詞。例如我們平常所謂的四書五經(jīng),其中《禮記》這一部書,內(nèi)容就有三部要典(《周禮》、《儀禮》、《禮記》),統(tǒng)稱“三禮”。大體來說,《周禮》的內(nèi)容,是搜羅周朝文化和政治體制,也可以說是周朝的政治哲學或憲政哲學思想的資料。《儀禮》是包括周朝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哲學和人類社會生活秩序的規(guī)范等。《禮記》是匯集整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叢典,內(nèi)容非常廣泛。
例如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中庸》和《大學》,以及《禮運篇》中的大同思想,只不過是《禮記》中的幾篇論文而已。其余就可想而知,并不是那么簡單了。因此,在這里所講的“非禮不動”一句話,內(nèi)涵非常廣泛。但也可把它濃縮來講,禮者理也。那么,所謂的“非禮不動”,就是指一切政務、事物等的措施,凡是不合理的,在“邏輯”理論上,沒有經(jīng)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絕對不可輕舉妄動。這便是秉國之鈞者,以及各階層的主管老板們,需要知道的內(nèi)明外用修身之學的重點了。
補充二:說明領(lǐng)導治國者如何做到“選賢與能”、“重德尊賢”等行為上的風采。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這也只有兩句話,去掉一個中介的“而”字,只有八個字,“去讒”、“遠色”、“賤貨”、“貴德”四個要點。一是不要輕易聽信左右內(nèi)外的讒言;二是不要貪圖美色,亂搞男女關(guān)系,以免落于“玩人喪德”的陷阱之中;三是不要因為私欲愛好而貪圖財貨,落于“玩物喪志”的深坑之中;四是需要尊重有高尚人品的道德之士。不過,如要真正了解這四個要點對于齊家治國之道的重大關(guān)系,那就需要引用三千年來的許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恐怕又要變成專題論著的一本大書,所以現(xiàn)在只好從簡了。
其實,在本文兩句話中,把男女關(guān)系的色欲、讒言、好貨三個問題連在一起,等于一個中心有三角交叉的關(guān)系,但我只想對這三個要點扼要地說明幾句。先說什么叫正言和讒言。這實在很難下一個正確的定義。有時正言若反,有時反言若正,除非是聽話的人具有高度明辨的慧力,心如明鏡,立刻可判別清楚之外,其他無論是圣人或小人,在對人和對事的時候,或多或少,難免總有一點吹牛拍馬的語氣。所以身居高位要津或當上老板的時候,自己要頭腦清醒才好。我常常提醒大家,清朝乾隆時代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奏折,最為重要,需要認真一讀。那是一篇很有實質(zhì)性的名文,無論上至帝王,下及政府官員或工商界的大小主管,都應該引為警惕的教誡。
以我個人幾十年的閱歷來講,從讀歷史和親眼所見的現(xiàn)代史中,最可怕的讒言,就是高呼萬歲,高喊偉大,以及群眾爆發(fā)鼓掌歡呼的聲音。對這種情景,令人心有戚戚焉,不免冒出一句詩說:“誤盡蒼生是此聲”。這也是非讒言的最大讒言,應當明白。再說有關(guān)讒言的問題,只要明白古人幾句名言,就可以舉一而反三,自然少犯錯誤了。如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如能配合閱歷與經(jīng)驗,自然就可了然于胸,運用之妙,自在一心了。其次是“色”字,不應該只從男性本位上出發(fā),好像是專對女色來講。例如清代名儒史學家趙甌北,他題梓澤園(石崇的金谷園)的詩說:“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根。”這的確是兩句名言,如果要解釋好色和好貨,只要這兩句詩就夠了。當然,男人好女色,女人亦好男色,“色”字所代表的禍害,是欲愛過分所發(fā)生的毛病,問題并不在美的色相上面。我們縮小范圍,只拿唐代的歷史來說,唐太宗并非不好女色,但沒有出大問題;武則天也好男色,但她和唐太宗一樣處理得當,并沒有因好男色在政治上出大問題;唐明皇容易聽讒言,又好玩,又好色,但在開元政治時期,并沒有因這些毛病出大問題。唐明皇的問題出在晚年,在男人的更年期后,精力衰退,頭腦不清,智慧、勇氣都落在昏沉的階段,因此由明君而變成昏君,所以出了大問題,使唐朝的氣數(shù),一落千丈。
至于說男女之間,長得漂亮的便叫色,那也不盡然。古人把被女人寵愛的漂亮男性叫作“面首”,這個用詞很有道理,只是說頭面好看而已。無論男女,真正的好色,不只是愛好面首的漂亮,而是愛上對象的某一特點或特性,正如一般俗話所說:“牌打一張,色中一點。”你只要仔細觀察社會上的現(xiàn)象,有時候,一個丑陋的男人,反被漂亮的女人所喜愛,所以漂亮的人并不是專愛漂亮的對象。“色”字,可說是男女之間專對某種愛好的代名詞而已。例如唐明皇先后最愛的兩個人,一個是梅妃,一個是楊玉環(huán),如果根據(jù)歷史資料來說,梅妃比楊貴妃清麗漂亮得多了。可是梅妃雖清麗且有文才,性情則比較嚴謹,比不上楊貴妃的浪漫,更適合唐明皇的性格。但不管如何,都不能把一個人的失敗專門推過到女人的身上;更不能照駱賓王討武曌(武則天)的檄文所說:“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認為就是武則天或某一女人的大罪過。況且,用手掩嘴一笑,是女性偶爾為之的天然動作,不一定就是說讒言啊!
我講了這許多閑話,是看大家聽講《中庸》太過嚴肅了,也太累了,所以故意扯出這些笑話使大家開心。話說回來,愛聽人講小話,愛聽別人打小報告,以及好色,都是領(lǐng)導者最容易犯的大毛病。你看當代美國總統(tǒng)的問題,不是也出在這種事上嗎?如果依據(jù)學術(shù)問題來講,愛聽小話和好色的習氣,都是精神不正常,在醫(yī)學上是心理行為的大問題。細說難盡,只是提起大家做研究的注意而已。
至于有關(guān)好貨這個問題,需要明白,古人所謂的好貨,不但只對愛好財富而言,同時包括愛好物質(zhì)的東西。古人常說“女人好貨”,那是說女性比較愛好漂亮名貴的裝飾品,如衣物、鉆石、珠寶,等等,便叫好貨。有關(guān)男性好貨,在我們的歷史上,便有好幾個皇帝非常愛好聚斂財富的事例。其他如宋徽宗的愛好奇石和字畫,也都屬于好貨之例。
在抗日戰(zhàn)爭的后期,國民政府的主席是林森先生,也許現(xiàn)在中年以下的人,根本不知道現(xiàn)代史上有這樣一號人物。我們當時都習慣尊稱他的表字林子超先生,他是一個品德清高、淡泊寡欲的人。我在峨眉山大坪寺閉關(guān)的時候,他正在大坪寺下面的洪椿坪寺院避暑。他雖身居一國之尊,隨從只有幾個人而已。也許山下看守故宮博物院文物的憲兵,兼有保護他的任務吧!有一天,當家?guī)焷碚f:林主席在洪椿坪,聽說這里有你這樣一個人在閉關(guān),他很想上山找你談禪。我聽了便說:這一定是傅常(真吾)先生漏了嘴,因為他上山來看我,下山經(jīng)過洪椿坪,可能因此被林主席知道了。我說,大坪寺的山路太險,絕對不可以讓主席上山找我這個閑人。當家?guī)熡终f:洪椿坪那邊的師父說,主席喜歡吃素、寫字、靜坐,公事很少,有時候有空,還幫忙小和尚擦香爐。小和尚說主席擦的香爐都發(fā)亮,比誰都擦得好。我便對當家?guī)熣f:你們不知道,林主席多年來只是單身一人,并無家眷,而且他還是修白骨禪觀的行者呢!當家?guī)熉犃舜鬄樵尞悺?/p>
過了幾天,我便接到傅真吾先生的信,說是由參軍長呂超先生轉(zhuǎn)告,林主席想上山和我談禪。傅真吾認為不如我破例去一次洪椿坪看他,免得上山路險,怕發(fā)生意外。于是我就托當家?guī)熍c洪椿坪方面聯(lián)絡,約定時間去看他。其實,早在六年前,我在杭州讀書的時候,因為一件事,曾經(jīng)寫過信給他,當然他不會記得。瀟灑清秀的子超先生,經(jīng)常愛穿一件長衫,戴一副金邊眼鏡,留著胡須,慈容可掬。我們一見面,他便注目微笑看著我說:你知道袁子才歸隱小倉山房時,有人送他一首詠呂純陽的詩么?我說:主席是說“十年橐筆走神京,一遇鐘離蓋便傾。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這首詩么?他聽了以后,便拈須微笑說:你好記性。我說:這是主席責我逃禪入山吧!他就端起茶杯說:請喝茶。
喝過茶后,談了一些山上景物和其他的事,順便看到他桌上有幾張字畫,還有一堆別人求他書法的宣紙,就不知不覺多看了幾眼。他便說:你也欣賞字畫?我說:對書法有興趣,沒有下過功夫。畫嘛!更不會,只是愛好而已。他說:玩物喪志,不會更好。我接著說:家父曾經(jīng)對我說過,根本不懂字畫古董的是俗人;拼命收藏字畫古董的是癡人。他聽了回頭看我一笑說:令尊講得好,你看壁上這幾張宋人的字畫,能分別出真假嗎?我說:外行,不敢妄語。主席說:這所有的字畫,大半以上都是贗品(假貨),我只愛好欣賞,并不收藏,凡是字畫,能夠做到以假亂真,便是高手,而且需要比真的更高明才行。況且,掛在我們這里,大概別人也不好明說是贗品,彼此心照不宣,會心一笑,豈不妙哉!我聽了便說:這是獅子一滴乳,迸散十斛驢乳的話,非你老不足以語此。他聽了,掀髯一笑。再談了一陣,我就以日已遲暮,山上不好走為由立即告辭。他送到山門說:山中半日,大非易事啊!
他在抗戰(zhàn)勝利以前逝世,但我始終還記得他清華絕俗的風姿,和藹慈祥的笑容,以及淡泊如頭陀的生活和作風。這是我親自見過一位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遠色”和“不好貨”的風格。
至于怎樣是“貴德”而“勸賢”,在四書五經(jīng)上已經(jīng)說得太多了,而且也流傳了兩三千年,只要大家能細心去研讀,自然就可融會貫通,不必再加細講,不然就說來話長,反為累贅了。
補充三:“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這在前面已說過,是古代宗法社會大家族血緣關(guān)系的親親之義,也是上文“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的發(fā)揮。但很遺憾,在秦漢以后,被所有家天下的封建帝制私心自用,作為非同姓不封王的借口,完全失去“親我親而及人之親”和“民胞物與”的博愛平等的真義。如果撇開帝王專制政體的善惡是非不講,只談親族之間兄弟友愛的話,比較起來,東漢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都是善于處理父子兄弟關(guān)系的人。其次便是唐明皇在開元時期,還能做到與兄弟等大被同床,這一幕也可算是千古美談了。
補充四:“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這是指領(lǐng)導者在選賢能大臣干部以后,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所謂“官盛任使”,是說選拔大臣,事先需要注重他的才德學養(yǎng)。既然選定此人擔任某一職責,委之以重任,在他擔負責任的時候,就不要加以干預,不要使他難以發(fā)揮才能、施展抱負而功敗垂成,或變成勞而無功。在歷史上有關(guān)對大臣任使不專,最后鑄成大錯,造成嚴重后果的事故不少。最明顯的事例,便是明朝末期,對于經(jīng)略遼東的熊廷弼,以及督師薊遼的袁崇煥,不但任使不專,反因聽信小人的陷害而妄加殺害。大家只要多讀歷史就知道了。
補充五:“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這是指任用一般公務員干部的原則。所謂“忠信”,有上對下與下對上兩重內(nèi)涵。凡是一般公務人員干部,要恪守職務,對于上級的正確指令,必須要有責任感而做到盡忠盡信。但在上級,也必須對下級干部信任才行。除此以外,更要緊的是“重祿”,對于任用干部的待遇,必須足以養(yǎng)家活口而有余,才能“養(yǎng)廉”,達到廉潔自律的功效。如果要求部屬人人節(jié)操如圣賢,用之如牛馬,防之如盜賊,那便如俗話所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行嗎?
補充六:“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從古到今,諸子百家的學說,大多主張在財政稅收上做到輕稅、薄稅。強調(diào)一點來說,幾乎一部二十六史,便是一部財經(jīng)稅收興衰恩怨的賬簿。它和人類戰(zhàn)爭史一樣,百年之內(nèi),幾乎很少看到未發(fā)生民怨的情形。希望專門研究財政、經(jīng)濟、稅務的專家學者,能夠提出一個百年大計的長治久安的財稅之道,然后再來講民主、自由和大同之治,那樣才可以說,雖不中,不遠矣。
補充七:“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這是古代對于百工技藝工業(yè)管理的原則。但在講解這句話之先,必須知道古人對“既”字讀作“廄”,就是像現(xiàn)代的廠房或工作坊。“廩”也包含有食祿和工資的意義。所以他說到獎勵百工技術(shù)發(fā)展的管理方法,必須要做到周密管理,每天每月,必要測試其進步和業(yè)績,并且在服務和權(quán)利之間,要待遇公平,才能使工業(yè)有發(fā)展。照此看來,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已經(jīng)首先提出工商業(yè)管理的大原則和大道理。只可惜從秦漢以后,一般冒稱尊儒尊孔的帝王和自認從儒學出身的大臣們,一直沒有真正實行孔子的思想學說,那是多么的冤枉,多么的遺憾啊!
補充八:“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這一項“柔遠人”的理念,在前面已經(jīng)扼要地講過。它的重點作用是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如要圖強稱霸,必須引進外來的奇才異能之士成為己用。但對于人才,必須測試和甄別,如果真是高明之士,無論是外來或本有的,就要“嘉善”(獎勵)而加以任用。倘使是徒有虛名、不符實際的,要同情包容,但以尊重自己本有的人才為主,應當自矜自尊,不必太過自卑。否則,便如俗話所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那也未必盡然,外來的和尚,有時念的經(jīng),并不見得比自己的好多少啊!
補充九:“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這是“懷諸侯則天下畏之”一節(jié)的補充。所謂“繼絕世,舉廢國”,以及“治亂持危”的理念,就是中國文化中對國際和平共存的傳統(tǒng)信念。從西(公)元前二三五七年唐堯以前開始,已達四五千年不變。如果要正確研究,必須從《尚書·堯典》和《春秋·公羊傳》、《論語·堯曰篇》等資料來說明,才較明白。但在上古史上,真能實施這個政治理念的,唯有周朝建國之初實行分封諸侯、“興滅繼絕”的作為,最為明顯。
例如《尚書》首篇《虞書·堯典》,記載唐堯的王道政治所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論語·堯曰篇》則說:“謹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春秋·公羊傳》僖公十七年,記載齊桓公的霸業(yè),也說“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云云,這都是說明“興滅繼絕”、“治亂持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王道或霸道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并不是像秦漢后那些假借仁義實行家天下帝王的霸業(yè)那樣,是以誅滅九族、趕盡殺絕為能事的。
在東西方人類歷史上,最明顯的史實,是周朝的建國,領(lǐng)導固有的八百諸侯革命,推翻了殷紂危亂的政權(quán),重新分配諸侯的治地,組成一千多國的聯(lián)邦政體。諸侯則各自為政,分治其國,只是拱奉周朝為中央政府的共主。但中央共主周朝的治地,也不過是“邦畿千里”而已。至于各諸侯國的治地,大的不過百里,小的不過數(shù)十里,這就是周制“治亂持危”以后的約略情況。而歷史記載,周初“大封建諸侯于天下”的事,則是:“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周武王滅商后,“封紂(王)子武庚為殷侯,使管叔、蔡叔、霍叔監(jiān)殷”。
其中所謂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的后代,在周朝以前的歷史上,都是先朝,但周卻秉著“興滅繼絕”的政治倫理道德,重新找出這些先朝的后代,加以封建為諸侯。有些諸侯,一直隨周朝七百余年而并存,最后統(tǒng)一于秦政。因此在《中庸》下篇,便特別提出孔子的政治哲學理念,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意思。
從人類歷史的觀點來講,這種“興滅繼絕”、“治亂持危”的政治理念和事實,如果仔細去檢讀埃及、希臘、印度的上古歷史文化,在西(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以前,絕對沒有出現(xiàn)過像《中庸》這種高尚的人文思想理念。他們的歷史,只有以強權(quán)征服鄰邦,認為強權(quán)就是公理。至于后世國際的帝國主義思想,則是以強占鄰國主權(quán)、奴役落后地區(qū)人民為理所當然的事。到了現(xiàn)代,國際上自夸是自由、民主、人權(quán)的文明國家,卻強行瓜分其他國家,或東西劃界,或南北劃線,藉此攫取別人的資源財貨為己用,而以國際霸主自居,并不明了真正的王霸之道,甚為可嘆。
中國從秦漢以后,歷代家天下的帝王制度,如唐、宋、元、明、清,朝代政體變革雖各有異同,但都遵守傳統(tǒng)儒家之教,對待周邊的藩屬國,如朝鮮、琉球、越南、緬甸、泰國,甚之日本等,仍然秉承“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的精神傳統(tǒng)。當這些藩屬國家有內(nèi)亂時,也只是因應他們的懇求,不得已而派兵弭亂,等到平定以后,便班師回朝,從來不留駐重兵,更不會占據(jù)鄰邦的土地或資源財富,只不過要他們定期來朝進貢而已。但對來朝進貢的國家,仍然是依照“厚往而薄來”的古訓,做的是賠本生意,回送他們的禮品,遠超過他們的貢品。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認為這樣才是處理國際而“懷諸侯”的美德,這也是歷史上無可否認的事實。希望后之來者,必須要有鑒古知今的學識,才能對待將來啊!
接著下一句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這是孔子答哀公問政全篇的總結(jié)語。但這里所謂“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一”字,照宋儒朱子的注解,認為是一于“誠意”。可能他是從下文專講誠意的“誠”字所得的啟發(fā),因此,便連帶上文“知、仁、勇三者……所以行之者一也”也統(tǒng)統(tǒng)都歸到一個“誠意”,把《中庸》全文的主旨,就一概圈定在誠學之中。這種說法,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后世的儒家學者們并不完全同意,早有異議。
其實,這里所講為天下國家的九經(jīng),從孔子答哀公問政開始,連接上下貫通的文字,就已說明“為政在人”是其重點。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就是要點所在。因為“為政在人”,所以提出“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的首要重心,就是為政的領(lǐng)導者先能修身正己,然后才可正人,意思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行之者一也”這句話,豈不就是指反身而誠,事在人為嗎?這樣理解,便與《大學》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的主旨一貫并且完全吻合了。下面接著再加說明上至帝王將相,下及任何個人,要想立身處世,成功立業(yè),必須先要知道一個共通的法則,就是有關(guān)言語、行為和對事對人的大原則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