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精講
- 南懷瑾
- 1823字
- 2019-01-04 21:56:17
謀而后動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講到這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豫”和“跲”兩個字的含義。“豫”字,包含從容優裕,以及事先要有備無患的意義;“跲”字,有并足難行的意義。至于“困”字和“疚”字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不必另作解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做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悠游自在,順理成章;就算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能如此,則可以建功立業。如果事先沒有預備周詳,冒昧從事,就會勞而無功或功敗垂成而作廢。這不但是處世的首先原則,就以做人來講,一個人從幼年接受教育開始,直到后來的一生,也必須隨時隨地“學而時習之”,才能有成。因此可知,一切教育和學問,也都是為了“豫則立,不豫則廢”的作用。
“言前定則不跲”,這是教誡我們講話的修養,尤其是在位當權的人,不可信口開河,隨便亂說。必須事先謹慎思考,做到言而有信,能說必能行,說到必定做到。如果說了不算數,或者隨便應付,或是自己說過就忘了,那就等于自己右腳踩著左腳,結果是寸步難行,走不通的。“事前定則不困”,這是說凡做任何一件事,事先必須知道或成或敗,以及其優點和缺點,有正面必有反面等作用,然后確定計劃,防患未然,這樣才不會遭遇太多太大的困難。
“行前定則不疚”,凡是一個人有任何舉動,或做任何事,都叫作行為,尤其是從政者或其他建功立業的人,都需要事先有預定的抉擇,盡量減少后悔,以免事后內疚。甚之,一個普通的人,對于生活衣食等平常行事,也是如此。“道前定則不窮”,這里所說的“道”字,是指做人處世準則的“道”,也可以比喻為開一條道路的道,事先也是要有周全的準備和計劃,才不會走到窮途末路或水盡山窮,無法回頭。總之,這里所說有關做人處世的言語、行為的道理,統統都是從“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原則出發。“豫”字的意義,也就是《中庸》的“從容中道”,以及“君子而時中”的大機大用。先要能把握到“豫”字的學養,才可能切入“知至而后意誠”的修身要妙。因此,下文對誠意和修身的關鍵,就提出反復的辨證。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本節的原文,又出現“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兩句,似乎是前文的重復,所以朱注便把上文兩句刪去,只保留在這一節里。但我們卻認為,上文這兩句的重點,是說明由上對下尊賢之禮;而本節里的次序,卻是由個人修養的本位說起,做到下學而上達,恰與上文有上下正反照應的作用。即使是千古以來的衍文,也并沒有差錯,所以不妨保持原樣,“多聞闕疑”,照舊可以理解得通。
這句話是說,普通一個人,如果不能做到下學而上達,得不到在位者的知遇,就不能施展平生學養與抱負,當然更無法由從政而治國利民了。但野有遺賢,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的錯,應當自我反省,是否自己平常就未被人信任揄揚?為什么自己沒有被朋友(社會)信任揄揚?由于自己對父母親屬沒有做到合于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得不到朋友(社會)的贊許和信任。
在周秦之先,選擇士類,首重孝行。即如首先實行選舉取士的西漢武帝時期,也是秉承孔孟之教,以孝和廉為基本選拔賢才的標準。所以到了明清時代,把考取的舉人稱作“孝廉”,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人為什么做不到孝于父母、和順家人的德行呢?由于不能自我反省,沒有做到真正的至誠。為什么不能做到至誠呢?因為不明白怎樣才是“止于至善”的學養,所以就達不到“誠乎身”的境界了。
講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明白了解《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說天人之際性命互通的基本原理,也就是由天道的天性,互通于人道的人性說起,然后說明在學養到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和境界時,便是“內明”性天風月的第一義諦。然后依性起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可以從事“外用”于治國平天下的功勛事業了。這是《中庸》全文直指見性的前提,是從人道修心養性開始,再返合于天性自然之道的德行。到此為止,應該是《中庸》的“上論”。
接著下文,是說明如何才能下學而上達,實證天人之際的大機大用,那就需要從反身而誠做起,才能達到復性境界的真正造詣。由這里開始,可說是《中庸》的“下論”。那么,所謂的誠至和至誠,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這便是《中庸》所闡說的“至誠無息”,內明與外用兼得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