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四書精講
  • 南懷瑾
  • 1461字
  • 2019-01-04 21:56:16

關于智、仁、勇

講到這里,我們對《中庸》開始的原文,必須回頭反復慎思、明辨。從開始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三句綱要,就可以看到子思所得父師之教的精粹,也就是內明(圣)之學。然后說到個人學養的日用,是止于至善的中和境界,這才是儒學孔門學問的精華。由此一貫地發揮,說明人性和人倫的大機大用,就是智、仁、勇三德。換言之,“天命之謂性”是智德的根源;“率性之謂道”的善行,是仁德的行持;“修道之謂教”是有勇的功用。由智德而能證得天人合一的天命之性;由仁德而能完成人倫大道的功勛;由勇德而能決斷一切行為,歸于止于至善的果位。

但從天性所發起作用的智、仁、勇三德,它在功用和行為的表現上雖是三個名詞和三個作用,事實上,最初的也便是最高最后的根本,統歸于天性之知的智德。而這個智德,與世俗所說的聰明并不相同。古人所謂的聰明,是指一般人的耳聰目明而言;而天性之知的智德,并非全藉后天的耳目感官而來,所以在上古的文字中,就用神靈等字樣來形容它的作用。

有關這個天性之知的智,后世的人又區分為上智、中智、下智;甚之,或分列為明智、察智、膽智、工(巧)智、術(數)智、商智、兵智、捷智、語智、藝智、閨智、雜智、賊智、濁智等,細說難詳??傊现潦ベt仙佛,下至蠢動含靈,凡是一個生命,都有它天生的智,只是成分的多少、高低明暗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孔子說“行之者一也”,就是這個意思。例如道佛兩家所謂的成仙成佛之道,也都是智慧的成就,并非另有一個什么功夫而成的。所謂功夫(工夫),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的代名詞而已。因此,佛學稱成佛之道是大智度的成就。這種超越性的大智,并不屬于世俗的聰明智慧,所以把世俗的聰明,叫作“世智辯聰”;把超越性的大智,沿用原始梵文發音,叫作“般若”。這也如《中庸》開頭所說“天命之謂性”的自性本有的知智之性,是一樣的道理。唯一不同之處,佛學把明心見性而證自證到“天命之謂性”的“道智”,特別命名叫“實相般若”。

至于一般的知識淵博,學問通達,思想高明等的一切智,就都歸到“境界般若”和“文字般若”兩個范圍。至于因得“證自證”的道心性德所生的慈悲、布施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菩薩道功德行為,就特別命名為“眷屬般若”。所謂“眷屬”的意義,是指慈悲、布施等一切上善的行為,都是從根本道智連帶而發的作用。等于父子、夫妻、朋友一樣,統統屬于親屬的關系。如以智、仁、勇三德來講,仁和勇,都是根本智德的眷屬。其他如上文所講世俗的各種智知或知智,都歸于另一名詞,叫它是“方便般若”?!胺奖恪边@個名詞,有時是代表了一切方法的意思。例如孔子所說“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都是方便的說法。至于真正至高無上的道智,也是證自證“天命之謂性”的明心見性的根本智,是屬于知無知,智無智,無知之智是為道智。

在東晉的時期,印度東來翻譯佛經的高僧鳩摩羅什法師,他的一個弟子僧肇法師,著有一篇《般若無知論》的名文,震撼千古。其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也有同樣的論點。尤其在《莊子》的《逍遙游》與《養生主》兩篇中,充分表達如老子所說“絕圣棄智”的理念。另如孔子所謂的“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其內涵密意,與初唐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下下人有上上智”,可說是同一意義。尤其在《周易·系傳》上說得更加明白,如“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因此,我們可以作個結論說:性德之智,智而無智,無智之智,是為大智,用智不如人智兩忘,即是無上道諦,是大圣人的境界。(一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卢龙县| 姚安县| 彭水| 隆安县| 宿州市| 承德市| 临沭县| 隆林| 宁国市| 新营市| 长丰县| 韶山市| 阿克苏市| 双峰县| 彰化市| 朝阳县| 昌黎县| 鞍山市| 枣强县| 梁平县| 赤水市| 怀远县| 东兰县| 乌鲁木齐市| 金坛市| 旌德县| 正蓝旗| 务川| 福贡县| 安福县| 北宁市| 伊宁县| 灵山县| 铅山县| 礼泉县| 桐柏县| 扎鲁特旗| 浦北县| 永嘉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