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創新:表面類似,本質不同
在《致員工的一封信》中馬化騰說:“大家都知道,騰訊的立業之本是我們的IM(即時通訊)平臺。過去的組織結構都是從這個平臺上長出來的,都是從這棵‘榕樹’衍生出來的枝枝杈杈,枝杈變得越來越多并且落地生根。”馬化騰的這句話不僅概括了騰訊的發展過程而且很好詮釋了如今在互聯網時代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匯——“微創新”。
“微創新”一詞,雖然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它卻因互聯網時代而興起,這是中國不少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創新方式。微創新的本質是整體上循規蹈矩,產品表面看上去并未有多大變化,但在某些局部細節上進行創新,致使產品在本質上發生改變。微創新,強調的是跟進、超越兩種能力,在既有的產品上做改進和演化。
騰訊內部人士稱:“騰訊從一開始就有了‘微創新’。”騰訊QQ并不是第一款IM,騰訊旗下的大多數業務都有先例。騰訊卻可以在一些細節上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憑借一個或者兩個小功能勝出對手。騰訊的第一版OICQ(后于2001年更名為“QQ”)就有頭像,能發送離線消息,好友列表展開時的動畫效果和音效等創新功能是ICQ沒有的。“在既有產品基礎上進行‘微創新’,顯然是一種更為經濟的方式。我們快速研究對手的特點。我們快速發布,再快速修改,不斷發布新版本,提升產品用戶體驗。同時,我們也基于QQ平臺去發展其他業務,如QQ空間、QQ游戲等,我們的QQ平臺為其他平臺輸送了超多的用戶,最終發展出了社交、溝通、媒體、游戲等四個平臺。而騰訊發展其他業務的方式,當然也離不開‘微創新’。”
顯然,作為騰訊過去十幾年中最為成功、最為核心的產品,QQ不僅為騰訊日后龐大的業務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后來的產品開發提供了路徑參考,騰訊內部稱之為“微創新”最好的體現。
和訊網前CEO、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評價騰訊說:“絕對意義上,全面的、上游的、革命性的創新,中國任何一個網絡公司,甚至各行各業任何公司都沒有做過,這才是‘先抄后超’策略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因為騰訊進行了相對意義上,局部的、應用層面的、進化式的創新。”
微創新不僅可以大幅提升效率、降低創新成本、節省時間、出錯概率更小……還可以將某一點做到極致,實現單點突破。微創新兼容用戶體驗,并未大幅改變產品,包含了原有的體驗,用戶不需要重新學習,它是一種“漸進式改良”,是大眾可接受的創新方式。
這種創新方式風險低、效果快,很適合企業的發展。因為企業要想獲取成功就要服務好用戶,要想得到客戶認可就是先將產品做出來,呈現給客戶。完全的創新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今在產品更新速度極快的市場上,微創新的方式必然成為廣大企業家的首選。馬化騰說過:“對我們來說沒有對誰抄誰,看誰能滿足需求。”
2014年9月,百度在“百度世界”大會上正式發布百度最新智能可穿戴設備BaiduEye。有人認為BaiduEye是對谷歌眼鏡的一種“抄襲”,但是實際上,BaiduEye更應該看作是中國企業對智能硬件的一種微創新。百度國際交流部主管郭怡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比類似產品,BaiduEye能幫助用戶分析圖像,并提供相關信息。用戶還可以發出語音命令或手勢命令。同時,在一些特定場景中BaiduEye能分辨植物或手提包等物體,考慮到鏡片會限制用戶的視野,BaiduEye采取與應用程序相同步技術,用戶可以在手機或平板等設備上直接查看信息,同時BaiduEye的能耗低,電池續航能力更強。”對于這樣的微創新,百度顯然做得很成功。
從互聯網時代開始,微創新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數不勝數:馬化騰將OICQ成功取代ICQ;小米并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而是基于Android定制MIUI,在模仿iOS等系統的主體驗時,進行了一些微創新;暴風影音發布的“暴風魔鏡”,暴風魔鏡多少與索尼頭戴式3D顯示器型號HMZ-T1類似,但是與價格上萬元的索尼產品相比,不僅價格低廉,更迎合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潮流,暴風魔鏡無疑也做到了微創新方面的突破。
從互聯網時代開始,即使在某個領域并不是最先做出突破,但是只要能夠從用戶出發進行有效的微創新,同樣可以獲得成功,而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和經驗的積累,如今在微創新方面可謂已經取得了空前的成績,運用微創新的手段制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神話。這也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世界的又一個發展之路。
2.互聯網行業的創新不是“炫技”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說:“創新不是‘炫技’,也不是制造一時的熱點爆款、提出幾個抓眼球的概念,而是對解決問題腳踏實地的堅持。”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夠崛起,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本土消費者的創新。充分地理解中國用戶的特點和發展方式,切合實際地從用戶的角度想問題,持續地對用戶產生價值,開發出真正適合國內用戶的產品,企業才可能獲得成功。
作為企鵝帝國領袖的馬化騰很少在外面拋頭露面,很少四處演講,也從不大張旗鼓地出去炫耀自己的產品,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產品上,每天都以一個“宅男”的身份來體驗自己公司的產品。據了解,馬化騰只是給幾百個產品之一的QQ郵箱產品就提出300多項改進提議,毫無保留地站在用戶體驗的角度上,進行產品的創新。從我們熟悉的QQ、微信上來看,從最初的簡單功能到現在為用戶打造的個性化功能,騰訊一步一步緊跟用戶的需要,來對產品即時更新、改造。站在用戶的位置上,腳踏實地進行產品的創新,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馬化騰就說過:“品牌不是自己封的,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滿足各個階層的人,有口碑,用戶認可了才會給你這個品牌。”
國內成功的企業家,無疑都是要求公司在滿足用戶的基礎上穩步創新。作為創業者來說,不僅要學習成功企業怎樣經營成功創新產品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獲得成功過程中的心態。
在國內浮躁而且講究快速消費的環境中,絕大多數創業者只是普普通通的現實主義者,他們之所以創業,最根本的目的無外乎是為了掙更多的錢。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下,過度地追求創新,迫切想得到成功的心態,往往最終淪為不切實際的空想。
今天不少人還記得曾經在北京街頭出現的大大小小的“今天你是否億唐”的億唐廣告牌。億唐力爭做一個針對中國年輕人的包羅萬象的互聯網門戶,打造中國年輕人為“明黃一代”。
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MBA的唐海帶著由5個哈佛MBA和兩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的“夢幻團隊”致力于通過網絡、零售和無線服務,創造和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時尚產品。億唐網一夜之間橫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國范圍快速“燒錢”,除了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億唐還廣招人手,并在各地進行規模浩大的宣傳造勢活動。但發展到最后,億唐錢燒光了大半,仍然無法盈利,此后的轉型也一直沒有取得成功。2008年億唐公司只剩下空殼,昔日的“夢幻團隊”在公司燒光錢后也紛紛選擇出走。億唐失敗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定位,浮夸,不愿意沉下心幫用戶解決實際的問題,而想通過創新快速得到利益。憑錢就可以砸出一個互聯網集團出來確實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自從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后,在被許多人看好的互聯網行業創業狂潮一個接著一個,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就連國內的許多傳統企業也正忙著向互聯網轉型。
傳統企業初次觸網,往往因不懂互聯網而盲目創新。有時候行動力太大不一定是好事,反而讓別人認為是在“炫耀”“擺弄”,導致事倍功半。
運動品牌李寧公司,幾年前全面轉型互聯網,結果敗得很慘。當時李寧推出“六代店”,提供“全新零售體驗”,并向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發起進攻。為了這一次轉型的成功,李寧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規劃和傳播上,品牌內涵主要體現在了大量的、持續的、策略統一的廣告作品上,但是李寧在大張旗鼓搞轉型的同時卻忽略了“70后”“80后”老客戶的感受,以致當時絕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為李寧已經拋棄他們而來“討好”“90后”,導致失去了大量客戶。
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如果一下邁步太大,一旦失敗,可能連翻身的機會都沒了,但往往慘痛的失敗經歷,會促使企業思考,認清為什么失敗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的代價是慘痛的。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創新從未停止過,創業中不切實際的想法,過激行動留下的教訓我們應該謹記,從實際出發,務實創新的創業態度我們也不該忘記。
3.創新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馬化騰也曾說:“創新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模仿并不丟人!”馬化騰深知,模仿是需要創新的。他不盲目跟風,也不無端創新。他選擇學習最佳的案例,然后超越他們。
和國內大多數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相似,騰訊的成功也是從模仿開始的。但騰訊的不同之處是能夠在模仿中進行學習和有效地創新。其實,創新和模仿并不矛盾,如韓國和日本的汽車工業,都是從引入、模仿做起然后才開始去創新。馬化騰這樣理解模仿:“模仿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的方法,況且模仿中也有創新。”
馬化騰所提倡的不是死板的模仿,而是不斷地在已有的產品基礎上進行創新。騰訊的核心產品QQ即是這種模仿創新的典型案例。馬化騰從不諱言說:“QQ起初是作為ICQ的一個模仿者出現在中國用戶面前,但QQ絕不是因為模仿才取得成功的。雖然QQ本身是一個仿制品,但是像離線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動QQ、炫鈴等都是騰訊通過不斷地學、摸索出來的功能。正是有了創新的產品才有了QQ龐大的用戶群,這成為撬動整個騰訊體系的支點。這些創新是QQ能夠最終超越ICQ的關鍵所在。”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鄭全戰說:“技術上的成功并不等于商業上的成功。我們不應該重復發明,而是要在其基礎上開發性能更好或者價格更低的東西,或者將現有的發明與其他的技術結合起來,創造更加實用的東西。”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甚至一些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它們在功能或易用性上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譬如Apple TV,它竟然可以做得如此小巧精致。
就拿小米的MIUI系統來說,國外科技博客網站Engadget對其評價說,“MIUI從外表來看,更像蘋果的iOS”。雷軍本人也坦言:“小米并沒有像谷歌或者蘋果那樣石破天驚地創新,我們的創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一點一滴積累的。”小米的MIUI對短信、通訊錄、手機設置界面做了多方面的修改和創新。例如,用戶既可以方便地下載和更換主題、皮膚,將用戶界面做得更人性化,而且MIUI每周的更新和支持機型的不斷增長可使用戶體驗到更為新潮的東西。對于這種現狀,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復說:“利用開放的Android平臺模仿封閉的iOS去創造利潤。不管你是小米手機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但是都無法忽視,小米手機的品牌營銷和微創新思路,已經成為中國智能機手機市場的一種現象。它為互聯網公司從事終端生產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很多創業者往往一上來就陷入創新的誤區,結果死于創新。有的人對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模仿創新不屑一顧,但是,模仿并不丟人。模仿有兩個基本的要訣:一是選擇模仿學習的對象;二是把握時機。其中要反對盲目創新,一定要謀定而后發。吸取失敗者的教訓,學習成功者的經驗,一定要選擇已經證明有前景的“好東西”,因為模仿的目的是創新和顛覆。在進入一個領域的時機把握上,一定要跟進市場,一旦能看清楚,馬上大部隊跟進去,力爭頭籌。盡管這種理念有時會貽誤更好的戰機,但卻保證了企業在戰略方向上不會出現大偏差,這對于度過創業期進入發展期的企業很重要,尤其是在變幻莫測的互聯網行業。
如今我們熟知的當當網就是對亞馬遜網上書店進行模仿,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的。當當網創始人之一俞渝在接受專訪時,大方地承認了這點并說明:“要以開闊的心態和眼界去模仿,并且在模仿中重新建立適合企業本地化生存的新規則。”創業準備時期,俞渝和她的先生就認真分析了亞馬遜模型,開始籌備、制作書目信息數據庫等。俞渝后來總結說:“當當在模仿亞馬遜的過程中,根據現實的商業環境,并在收款模式、交貨速度、配送環節上進行了創新。”當當復制亞馬遜的成功經驗,降低了企業初創時的風險,用創新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認可。
仔細分析下,當當更在意的是模仿中獲取成功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復制。俞渝在實施模仿戰略時認為“要以開闊的心態和眼界去模仿,并且在模仿中重新建立適合企業本地化生存的新規則”。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創新和模仿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兩種戰略,模仿和創新是企業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現實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