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騰訊的流量已經是第一了,但我們依然要轉型
針對騰訊的轉型問題,馬化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目前,騰訊的流量已經成為業界第一,但為了提升品牌的價值,騰訊轉型是必須做的。”馬化騰認為,對很多人來說,騰訊意味著QQ,QQ意味著中國網民。騰訊的用戶群每年都會長大一歲,會慢慢成為社會主流。對于不斷成長的這些用戶,你要趕緊開發那些能留住他們的服務,一定要留住他們。周圍的人用得多了,他就敢用了。用得好了,大家就不會覺得這個很低端。這條路很艱難,但這是唯一正確的路。
從馬化騰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不管在任何時候,企業都應該順應市場潮流不斷發生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司更好、更快地發展。
如今,互聯網生態瞬息萬變,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應變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實際上主動變化能力更重要。管理者、產品技術人員而不僅僅是市場人員,如果能夠更早地預見問題、主動變化,就不會在市場中陷入被動。在維護根基、保持和增強核心競爭的同時,企業本身各個方面的靈活性非常關鍵,主動變化在一個生態型企業里面應該成為常態。
反過來說,互聯網企業及其產品服務,如果不保持敏感的觸角、靈活的身段,一樣會得“大企業病”。馬化騰坦言說:“騰訊在2011年之前,其實已經開始有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事業部BU制(專業評估認證機構)的做法是通過形成一個個業務縱隊的做法使不同的業務單元保持自身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在這種方式下,騰訊每個部門要想讓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就得去主動尋找機會,而馬化騰會從整體感覺上進行調控。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員工都應該做出努力,適當地進行內部競爭,激發斗志。一位騰訊人力資源部門人士也透露:“公司內部每個月、每年都有對‘微創新’的獎勵。對員工的獎金等系列考核中,‘創新’這一項所占的比重也非常高……我們沒有很細的布局,如5年規劃、3年規劃、1年規劃。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了,沒法規劃。你要做的就是,不斷觀察它的變化,隨著變化而改進。”
而正如這位騰訊人士說的一樣,就在2014年7月,騰訊內部人士透露,騰訊微博事業部已被撤銷。騰訊微博不再增添新的功能,只維持基本的運營。而多位消息人士則表示,騰訊微博早已被戰略性放棄,只是現在才正式宣布。
在該條消息發布前,騰訊對外發布公告稱,其網絡媒體事業群(OMG)主動求變,騰訊網及騰訊微博將在新聞與社交的融合上做出全新的探索,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
有財經媒體人對此表示:“騰訊微博部門撤銷,人員并入微視和網站。整個企鵝都在往移動端布局,連微博都成了傳統媒體。”對于騰訊微博被放棄,業內人士分析稱,從內部來看,騰訊微博本身是QQ的衍生品,產品定位不佳,與QQ說說、QQ空間功能一致,產品邏輯也有問題,沒及時調整。同時,騰訊內部競爭激烈,微博也非其核心產品。從外部來看,騰訊微博起步較晚,是跟風新浪微博做的產品。在后者的強烈攻勢下,騰訊微博事業部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采取快速求變策略,避免浪費資源,以求更好地助力公司的發展。
市場變化無常,而競爭對手也在無時無刻尋求著改變,如果企業不懂改變,就會被競爭對手的越來越完善的產品所擊垮。馬云曾經用打拳擊比喻說:“市場競爭就像是兩個人打拳擊,你一定要在對手出拳之前先一記重拳打在他的臉上,讓他眼冒金星,然后看他的走位,看他下一步的進攻,然后再出一拳,所以我特別喜歡李小龍的截拳道。千萬不能像有些武林高手過招一樣,你一招,我一招,企業遲早會倒的。”
諾基亞、柯達、寶麗來等諸多老牌跨國企業如今的遭遇不禁令人惋惜,然而他們的衰落與自身的變化能力不強是有關的,尤其是經常被眾多的競爭對手占得了發展新產品的先機,在消費者眼里沒有跨不跨國之說,只有你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
就在尋呼機非常流行的時候,幾乎人手一部,中國人都會那句口頭禪,“有事Call我”。幾年之后,風云突變,手機價格巨降,迅速普及,直接威脅尋呼機市場。這時尋呼臺企業分為兩派:一派是維持既定戰略,同時在戰術上降低服務價格、提高服務質量等手段,想以此對抗搶占市場的手機,搶回市場份額;另一派則及時調整戰略,轉而做移動電話服務商,或改行。結果,第一種觀點的企業隨著尋呼機退出歷史舞臺而一起銷聲匿跡,持有后一種觀點的企業則躲過了行業消失的滅頂之災,并抓住了新行業的發展機遇。
創業者在競爭時,結果總是要么前進,要么退出。如果不對外界變化做出調整,創業者所占的市場份額會慢慢被蠶食,最后破產。馬化騰的企鵝帝國歷經多年風雨,越來越壯大,而馬化騰這些年面對對手的競爭所采用的應對手段,就是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求新、求變,從不在一座山峰上多做停留。其實無論大企業還是小公司,想讓自己的企業在商界立足,并且有好的市場就需要兩個字“改變”,一定要在你的競爭對手改變前改變。
5.誠惶誠恐的心態要永遠保持
馬化騰說:“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也非常快,不管企業做到什么樣,作為創業者都要保持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態才行。騰訊在很多方面很敏感,一有什么新東西就趕緊跟進、先去嘗試,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東西會火起來,在探討過它的前景之后,如果好,就會及時決策。”
如今,做了“全民公敵”網站領路人的馬化騰,從曾經的言語平淡、不愛表達的技術員也變成了低調、務實的企業家。騰訊發展18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產品的執著和隨時都可能被超越的惶恐心態,在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和管理中他也顯得越發清晰和警醒。
在競爭者眼中騰訊是一個強勁的對手,但馬化騰看來騰訊時刻處在危險之中。馬化騰把騰訊的發展軌跡歸結為自始至終的“危機感”。與多數企業家小有成就時的狂妄與自得相比,馬化騰常常顯露出不合時宜的憂慮。和他談話,聽到最多的,不是騰訊的成功,而是騰訊的危機。馬化騰正是始終保持著這種誠惶誠恐、居安思危的心態,才使騰訊發展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從最初與ICQ的戰爭,到與MSN的戰斗,再到3Q大戰等這一系列競爭,騰訊時時刻刻緊繃著神經,稍有變化就立即做出決策。騰訊不僅有很廣泛的生態鏈接,而且每一條“鏈接”都猶如神經一樣敏感,互聯網市場中的一點小小的動靜不會放過。
例如,近來各大彩電品牌均圍繞著顯示技術再升級,以及今年最熱的HDR(高動態范圍圖像)技術召開多場發布會,試圖通過硬件和內容的創新,在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尋求一線生機。2016年4月12日,海信聯手騰訊、愛奇藝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共同豐富和完善8K內容源;緊接著4月14日,騰訊企鵝TV、創維、華納在北京共同召開了以“征服色界”為主題的產品發布會,發布了OLED(有機電激光顯示)有機電視新品,通過將內容到終端顯示全程打通,完成了HDR全產業鏈的一次整合。
可見,騰訊“出擊”市場的速度是多么迅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但騰訊每一次出擊都是經過思考、衡量過的。就像馬化騰說的一樣:“我們的憂患意識比較強,經驗告訴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有機會要抓住,但是在抓住機會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我感覺到很多人沒有想清楚,覺得差不多就去了,這是一種賭博的心態,很危險。”
能使企業快速成長壯大,原本是件好事,但如果盲目并不計后果地橫沖直撞,就會給企業帶來最壞的結果。然而,當企業壯大了也不要沾沾自喜,往往外面的人給你很多掌聲的時候,也正是最危險的時刻。
微軟的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是“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百度CEO李彥宏也說過同樣的話:“公司離破產永遠只有30天。”正如比爾·蓋茨和李彥宏說的一樣,很多時候,企業危機都是突然爆發,在其爆發前沒有任何顯性征兆,或雖有預示,但因企業組織或管理原因未能引起注意,故而顯得突然。
在面對這些隨機的、變動的風險之時,如果企業高管和員工卻并沒有做出提前的規劃,對未來缺乏判斷力與危機感,習慣了完善的管理流程,習慣了早上一杯咖啡,中午一個會議,晚上一個郵件的生活,這就會導致其在危機事件來臨之際,慌亂無措,就像中國雅虎失敗一樣。中國雅虎當年的輝煌讓其自然衍生出控制節奏、避免過大風險的一種穩定、習慣躺著賺錢的習氣而失去了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這造成了中國雅虎大的系統層面脆弱性,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如果我們心中長存危機意識,能夠注意到任何危機到來的微小前兆,就不會被危機打個措手不及。企業要避免“安樂死”現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企業才不致在戰略上迷失方向,以致滑入危機的泥潭之中。
誠惶誠恐的危機感也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企業懂得保持長久的危機感時,就會對發現自身缺點像獵犬發現獵物一樣敏銳,對占領潛在市場像豹子一樣敏捷。這種敏銳和敏捷一旦融入企業的精髓,就能讓企業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性,持續專注于核心產品開發,從而擁有強大且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6.危機降臨時不要過分謹慎
在騰訊CEO馬化騰看來,如果在發展過程中太過分謹慎將喪失機會,對企業的未來長遠發展很是不利。對于騰訊來說,立足應該長遠,騰訊不會把利潤放在賬面上,而是更加希望把很多利潤投入到長遠的發展中,不久的將來絕對是網民增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過分謹慎、瞻前顧后很可能被對手超越。
照相膠卷企業先驅——柯達的失敗就在于在發展過程中過分的謹慎。柯達CEO佩雷斯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承認,柯達本應在研發出數碼攝像機時就開始轉型的。事實上,世界上第一部數碼攝像機就是柯達發明的。不過,由于擔心數碼業務可能沖擊當時利潤豐厚的膠卷業務,柯達把這種產品束之高閣。
我們在分析柯達破產的原因時不難發現,明明是柯達自己發明了數碼相機,卻痛失借此新產品調整企業和市場的極佳機遇,缺乏發揮數碼相機巨大潛力的決斷,不具備數碼相機對傳統菲林有強烈沖擊的遠大眼光,怕失去自己膠卷的大統地位,結果瞻前顧后坐失良機,大大延緩了企業轉型的有利步伐。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富士”就顯得精明多了。當“菲林”(銀鹽感光膠片)遭遇“數碼”的沖擊時,富士公司及其他日本同類行業高層能看到遠景并及時轉型,以極小的代價奪取了世界“數碼”的老大地位。富士敢于挑戰老大地位的柯達,開發生產數碼技術態度堅決,雖然比柯達推出首臺民用數碼相機晚22年,卻力頂數碼走自己的路,僅經過5年,就把柯達遠遠甩在后頭,其數碼相機成了世界尤其是深受我國歡迎的攝影新產品。
我們從柯達的衰敗中也可以得出:有時機會也是一種冒險,為了抓住機會而做必要的冒險,這是需要勇氣的。看看溫州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所以那么有錢,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嘗試,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面對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喝頭湯”,因為這意味著風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傾家蕩產,失去一切。但是,在放棄頭湯的時候,也放棄了機會和利益。商場如戰場,要想取得勝利,就要敢于冒險,敢于“喝頭湯”。
2013年年底,騰訊公司在深圳舉行的“WE大會”上,馬化騰在演講中分享了一些自己對互聯網未來的思考,稱為“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其中第六條的題目就是:順應潮流的勇氣。
馬化騰以諾基亞為例說:“你可能想象不到諾基亞為什么倒得這么快,但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血淋淋的案例。我們很怕,稍微沒有跟上形勢就可能會倒下。”
馬化騰提到,企業要想發展,就要有順應潮流的勇氣。很多人知道可以這么做,但事到臨頭又沒有做。我們過去到現在,外部和內部都做了很多改革,這樣才讓我們初步地有這樣一個基礎能夠符合未來的發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成功者大都是那些敢為天下先的人。他們一般被人尊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人沒能成功,就是因為擔心“槍打出頭鳥”,寧愿安于現狀也不愿意冒險嘗試一下。這樣畏畏縮縮,膽小怕事的人,成功之神又怎么會青睞他呢?所以,要想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就要做出前所未有的舉動。
一位億萬富翁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在安全中成就一番偉業的。”富翁不僅是謀略家,同時還是有冒險精神的野心家。在商海中,他們只要看準機會,就敢于決斷,“大膽下注”。成功的富翁,常常會發動果敢的變革或投資行動,有時幾乎是以公司命運做賭注。
以前所有人都認為勤奮是富人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但是現在還要加上一條,就是“膽商”。曾有一項對1064名經理人進行的能力測試發現,“膽商”指數的高低是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