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譽是靠平時的點滴積累而成的
一家生意紅火的企業,必定是從創業初便具備良好的信用;而企業家以及企業的信用是靠平時的點滴積累而成的,容不得半點摻假。水滴石穿,需要堅持不懈,累積信譽就是累積財富。
2014年7月7日,香港長實主席李嘉誠繼續投資科技行業。李嘉誠的私人基金“維港投資”在內多間創投基金,合共約3666萬元的A輪投資。這一次投資的公司是“個人信譽網站”——Traity,該網希望透過數據分析,為每個用戶建立一個“信譽護照”,證明其本人是“信得過”,旨在消滅互聯網上的一切騙子。
據了解,每一位使用Traity的用戶其個人過去于社交網站上的數據以及網上交易數據的事務歷史記錄,都會用作分析其本人的信譽度,并建立一個“信譽護照”。
隨著互聯發展成熟,我們需要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愈來愈高,為確保安全,Traity的“信譽護照”會成為一個信譽標準,增加社會間的透明度。而李嘉誠投資的資金會用于兩處:其一是增加Traity的知名度,讓人認同其出產的“信譽護照”;其二,與企業合作,增加“信譽護照”的使用,加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令認識陌生人都可變為安全的事。
在2015年6月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李嘉誠發表演講時說道:“我憂心,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信任是凝聚理性社會一個重要的環節,當它未能成為潤澤社會的‘正能量’,當大家總覺得一切在變味,對一切存疑,認為公平公正公義被腐蝕時,政經生態均會走向惡性循環的大滑坡;構建社會信任——是民族最好的無形資產。”李嘉誠不僅注重自身的信譽,也對當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表示憂慮。他選擇投資信譽網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化解心中的憂慮。正是因為他時時刻刻對信譽的重視與牽掛,一點一滴的累積不僅建造起了一座龐大的商業帝國,同時也給自己織了一張信譽的網作為屏障。
李嘉誠曾說:“不論在香港,還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信用都是最重要的。一時的損失將來還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李嘉誠之所以在商場上如魚得水,以弱制強,靠的就是多年積累的良好信譽。因此,建立良好的信譽是成功商人必備的基本條件。
做人一定要注重積累自己的信譽,不管是交朋友還是做生意首先就是要相互之間取得信任,要不然一段虛假的關系又能結出什么友誼之果呢?李嘉誠無時無刻不在注意維護自己的名譽。名譽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而對名譽的維護與積累,可以贏得更多人的信賴與支持,對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事業成功后,更需要維護自己的名譽,成功的人更容易受到更多的攻擊和中傷,只有潔身自好,才不會被人抓住把柄,才能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使生意越來越好。
1990年,李嘉誠的夫人莊月明女士去世。剛剛60出頭的李嘉誠,仍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又擁有萬貫家財,但是李嘉誠的私生活卻始終很檢點,從不放縱自己,與其他緋聞纏身的富商不同,李嘉誠對妻子忠貞不渝,因此也從沒有人敢向他提及續娶之事。
有一次,香港資深女記者林燕妮赴華人行的長江總部,與李嘉誠商談廣告事宜。奇怪的是,一坐下來,他開腔并非談公事,而是澄清傳媒對他的緋聞傳言。
李嘉誠解釋說:“我跟某某港姐絕對沒關系,亦不認識,外邊亂講。地產商不止一個姓李的,傳媒也沒有說是‘長江’的李姓地產商,更沒描繪該李姓地產商高高額頭,戴眼鏡,平時好穿黑色西裝,說話帶潮州口音。”林燕妮事后說:“我們是做廣告的,緋聞我們不關心,但他顯然十分介意。”
良好的信譽會給一個商人帶來不可估量的財富。李嘉誠之所以能夠事事做得成功,除了個人實力,便是一直以來累積的良好信譽。雖說商場無人情可言,殘酷如戰場,但李嘉誠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個注重信譽,并且時刻維護個人信譽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說到對信譽的積累,我們做人也是一樣,只有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積累起良好的信譽,有一個值得依靠的社交網絡,我們的人生之路才會走得平坦一些。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你有一個良好的信譽,你出門在外遇到難事,即使不出口求助,只要朋友們知道你有難,肯定都會對你施以援手;如果你是一個不講信用,信譽極差的人,即使你求人幫你,別人也不敢幫你,正是因為你信譽差,就連朋友親戚也會遠遠躲避你,怕跟你這種坑蒙拐騙的人交往會帶來厄運。
良好的商業信譽,是一個立足長遠的商人所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品行和能力。李嘉誠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有十倍多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來找我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2.一經承諾之后,便要負責到底
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在做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地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后,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貫徹到底。”
一個一言重千金的人,比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必有更多機會。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后,成功、利潤便會隨之而至。李嘉誠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一無所有的茶樓伙計變成擁有數百億美元的一代巨商。他成功的蛻變成為商界的傳奇。
李嘉誠剛剛開始創業時,經常會經過香港的皇后大道。在那條路上,他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個外省行乞的婦人。這個婦人從來沒有向他要過錢,但是他每一次都會給她錢。過了一段時間,李嘉誠覺得這個婦人應該有一份正當的職業,而不應該每天乞討。于是,他就詢問了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有同鄉干這行,于是李嘉誠約好了日期讓她帶同鄉來見他。
不巧的是,那一天剛好有一個顧客要來參觀他的工廠,李嘉誠必須接待。這可怎么辦?信守諾言是做人的根本,他深知這一點。于是在與客戶交談的過程中,李嘉誠突然說:“Excuse me!”便匆忙離開了。大家都以為他去了洗手間。事實上,李嘉誠跑出工廠,駕車奔向約定地點。見到那個乞丐后,他把錢交給了她,并要求她答應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讓他看見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錢。
辦完這件事,李嘉誠又匆匆地趕回工廠,顧客正在焦急地等著他,見他回來問:“為什么洗手間里找不到你?”他笑一笑,這事就過去了。
注重承諾,誠實守信,是企業不斷開創規模的資本。生意人每對消費者做出一項承諾,便是賭上了整個企業的名譽。一些小商小販認為承諾能否兌現無傷大雅,東西賣出去才是關鍵性的勝利,這就是一次性買賣,但對一個企業來講,不守誠信,只做一次性買賣,會將生意做斷、做絕,無法在商界立足。
對別人許下承諾,別人自然而然依靠于你,可一旦發現你開的是“空頭支票”,說話不算數,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反感。無論處于困境還是逆境,你都不能透支自己的信用。只有守住信用,才能贏得別人的信賴,獲得別人的支持,生意才能越做越好。
香港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銀行貸款都是沒有抵押的,那時靠的就是一個‘信’字,我們那個時代一個優秀的傳統就是重情守信,我的父親是這樣做的,我也是這樣做的。”對一個商人來說。最能給自己增加成功資本的不是精明的頭腦,而是可靠、守信的態度,是一諾千金的大丈夫行徑。
1973年,王永慶的臺塑公司為擴建廠房,向社會承諾增資股將以每股244元的價格出售,因此,股東們踴躍投資。然而這一年卻爆發了石油危機。臺灣的石油業也受到了巨大沖擊,股價大跌。股市上議論紛紛,希望臺塑能夠補足承銷價與市場價之間的差額。
而王永慶表示如果6月30日的收盤價格超不過244元,臺塑將以這一天的收盤價為標準,補足差價。結果,6月30日的收盤價只有每股202元。王永慶一諾千金,每股退給股東42元,這使得臺塑損失了4000萬元。
有人說王永慶是傻子。但王永慶說:“做生意,不能光盯著錢看,應該把眼光放遠些。臺塑損失了4000萬元,但換來的是千金難買的信譽。”
果然,股東們相信,不論股市行情如何變化,在臺塑投資,絕對不會有錯。后來,臺塑由石化工業轉向電子工業,雖然風險很大,股東們卻繼續支持王永慶,因為王永慶承諾了股東們將會獲得更多的紅利收入。
李嘉誠認為:“做生意,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開了。”諾言不是隨隨便便說說就了事的,嘴上答應的事,一定要實現,這叫信守諾言。在李嘉誠的生意經里,“信”從來沒有消失過。他做生意時,講信譽,重承諾,注重良好的商業信譽,使消費者依賴自己,建立穩定的顧客關系,保證商品銷售無阻,顧客盈門。
對守信和成功的關系,李嘉誠做了這樣一個精辟的論述:“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要忠誠,有義氣。對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里,并且一定要做到。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后,成功、利潤便會隨之而來。”
做生意,信用越好,才能更成功地推銷自己,但也不能輕易許諾,除非你有足夠的把握能夠完成,食言等于欺騙,小到關乎你個人,大到損害企業的利益。
3.最好的擔保人就是自己
紀錄片《杰出華人系列——李嘉誠》說:“在生意場上,最好的擔保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實力能有效地證明自己值得信賴,如果能直接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就能容易使別人放心地與自己合作。”
《遠東經濟評論》曾發表評論說:“有三樣東西對長江實業至關重要,它們是名聲,名聲,名聲。”的確,對于長江實業和李嘉誠來說,聲譽遠遠要比金錢重要,他曾說:“一時的損失,將來是可以賺回來的,但失去了信譽,就什么也做不成了。我做生意,一直有一個宗旨,那就是不投機取巧,要以誠待人,在對客戶做出承諾之后,無論碰到什么樣的困難,仍要履行對客戶的承諾,以取得客戶信任。”
一個人如果本身有足夠的信譽的話,那么就不用什么其他的擔保,因為他本身的人格就是一種保證。例如,在現實中,朋友遇上了困難,要問你借1萬元錢,如果你力所能及的話,一定會慷慨解囊。但是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向你提出這個請求,你恐怕很難答應,這是因為什么?難道是我們僅僅愿意幫助自己的朋友,而對別人不管不顧?
當然不是這樣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個“信”字,你的朋友,你肯定了解他,知道他的為人,知道他肯定不會欠錢不還。但是對于陌生人,你并不了解,你不知道對方人品怎么樣,自然就會擔心借出去的錢會收不回來。
企業也是一樣的,它的品牌就像人格一樣,也是一種保證。你不用怕它欠錢不還,也不用怕購買它們的產品會出什么問題,因為它們是以自己的品牌誠信度做擔保。這種誠信能為產品帶來市場,為企業帶來顧客,為顧客帶來信心,因此,一個企業的信譽度如何,會影響到企業經營發展和成敗。李嘉誠就是以他的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和高超的經商才能,贏得客戶,贏得市場,贏得成功。
有人曾經拿李嘉誠和前上海首富周正毅做比較,他們兩人一個出身小職員,一個出身棚戶區;一個賣塑料花起家,一個賣餛飩起家;一個靠炒地產完成原始積累,一個靠炒賣爛尾樓一鳴驚人。李嘉誠和周正毅都是個人奮斗的典型,不同的是發跡之后,李嘉誠成為財富的榜樣,而周正毅最后卻鋃鐺入獄。
為何相同的經歷卻有著不同的結果呢?有的人說,這便是因為他們各自對待誠信的態度不同。李嘉誠深受港人信任這是眾所周知的,而周正毅卻聲名不佳。最后也是墻倒眾人推。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資本市場上,誠信就是青山,資金就是柴,只要誠信在,不怕沒資金,而且錢找人越找越多,人找錢越找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