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樂由心生(1)
- 每天讀一點快樂心理學
- 祈莫昕
- 4591字
- 2017-06-08 17:32:25
人生最痛苦的兩件事情就在于欲望太多,
以及沒有欲望。
因此,看清內心所想,
掌控自己的欲望,
既保證能有追求的動力,
又不會因為想要的太多而失去方向,
定然能收獲不可思議的快樂。
快樂是什么
“睡眠充足,想睡就睡,飲食有節制,肚子餓時才進食,每日都運動,永遠不為昨日事煩惱,也不為明日事擔憂。”
有一群年輕人生活安逸,整日游手好閑,沒有什么負擔,卻總是覺得不快樂。他們總覺得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煩惱,于是約定不再過這樣的日子,要一起去尋找快樂。
途中,他們遇到了大哲人蘇格拉底。他們向蘇格拉底詢問:“請問快樂到底在哪里呢?”
蘇格拉底回答:“告訴你們快樂在哪里之前,你們要先幫我造一條船,待到船造好之日,就是你們得到答案之時。”
為了尋找快樂,幾個年輕人欣然同意了。他們商量好造船的每一個步驟,并且緊鑼密鼓地開始動工。他們辛苦地上山尋找造船的木料,終于找到了一棵合適的大樹。大家齊心協力將大樹砍倒,又費勁地將樹心掏空,打算做一只獨木舟。為了曲線的完美和船表面的光滑,他們進行了精心的打磨,耗去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最后,一只美麗的獨木舟終于完成了。
年輕人請來蘇格拉底,與他們一起將船放下水,以檢驗他們的勞動成果。在船上,大家齊心搖槳,還唱起了動聽的歌謠。這時,蘇格拉底微笑著問他們:“孩子們,你們現在快樂嗎?”
這群年輕人不假思索地齊聲答道:“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說:“這其實就是快樂在何方的真正答案。當你專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快樂就已然造訪了。”
我們經常會感慨:“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感慨的時候不免遺憾萬千,但是如果把這句話換個順序來理解,或許就能夠把遺憾變成滿足。正因為太過專注地做某件事情,所以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在這個專注的過程中,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
就像故事中的那群年輕人,整天有大把閑暇時光,卻無法體會到快樂,因為無所事事,沒有專注,沒有付出,也沒有期待,所以不但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且會覺得很無聊。
但是,當他們真正投入地去做那只獨木舟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強調需要快樂,滿腦子只是想著如何更好地完成這個事情,沒有時間無聊,沒有時間抱怨,便為快樂敞開了門。
有“幼教之母”之稱的蒙臺梭利在少女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快樂的,因為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任何人支持她,前方困難重重,而理想則縹緲無影,父親甚至因為她的“叛逆”而要同她決裂。有一次,她悶悶不樂地在公園里走著,迎面見到了一個乞討的老婦人,帶著一個看似兩三歲的小女孩。她們衣衫襤褸,潦倒不堪,老婦人更是神情疲憊,充滿了絕望。可是在小女孩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不快的表情,相反,她很投入地在玩著手上的一張彩色紙片,微笑著,滿臉的幸福感。
正是這張笑臉讓蒙臺梭利大有感觸,她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以專注的心去追尋,不再難過,也不再為暫時的困境而有諸多煩惱。因為她發現,一張彩色的紙片,居然能讓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小女孩忘掉這些心酸而快樂微笑,原來快樂生活是如此簡單。
心靈悟語
我們總是以為達到了目標就會獲得無盡的快樂,但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一味執著于最終想要得到的,而無暇關注眼前的事物。不管多么希望以后的自己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不可能跳過今天而快進到明天,所以過好每一天,專心地做今天該做的事情,簡簡單單,就能夠獲得快樂。
給快樂一個沙發來坐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無特別原因而快樂的人,他們僅僅因快樂而快樂。
——威廉姆·拉爾夫·英奇
糟糕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成年人總是往壞的方面想,而且把這種“壞”無限地擴大,以至于將整個事情都蒙上陰影。就像每當傳來飛機失事的消息,就會有很多人驚恐地質疑飛機這個最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底有幾分安全性。
大事往往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出現,要么就是極端正面,要么就是極端負面。如果在極端正面的時候獲得了快樂,人們就會誤認為快樂只能建立在那種極端的大事之上,從而忽略了每一件小事。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了幾十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被試,讓他們用6周的時間認真觀察自己的心情。在實驗期間,每個人身上都要佩帶一個呼叫器,如果他們感到快樂,就要對著呼叫器說出來,而且要描述當時自己有多快樂。
6個星期過后,心理學家分析了實驗結果,最后發現,相比較一個非常大的快樂來說,人們更中意那種一次又一次來臨的小快樂、小驚喜。也就是說,很多人希望的是感受快樂的次數越多越好。
但人的心理又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很容易記住那些不一般的事情,而往往忽略或者遺忘一些平凡的事。而那些悲傷、失意、痛苦的事情又都像是被貼上了“不一般”的標簽,讓人無法忘懷。所以我們時常覺得不快樂,也時常覺得需要去快樂。
心靈悟語
有的人喜歡大房子,覺得只有住在大房子里才是快樂的;有的人渴望中彩票,覺得只有500萬到手的時候才是快樂的。但他們都忘了,給快樂留個沙發坐坐,在沒錢買大房子的時候,先買一個中意的沙發,其實就能獲得快樂。一直買彩票而一直沒有中到頭獎,但是每天走路去買彩票的時候,既看到了沿途的風景,又鍛煉了身體,這難道不是一種快樂嗎?
給不了快樂整套別墅住的時候,至少應該給它一個沙發來坐坐。
快樂讓人耳聰目明
煩惱、抱怨、自卑,這些讓人不愉快的詞語,在某些時候會像一塊灰色的布一樣蒙住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失去對事物最準確的判斷,從而跌入反復苦惱的惡性循環當中去。但快樂不一樣,它就像沉沉黑暗里的一道曙光,會讓人變得耳聰目明,充滿能量。
巴斯特是一個樂觀積極的人,他沒有顯赫的家世,但憑著自己的努力,終于在27歲坐到了大學教授的位子上。由于這些年將精力都放在了學習和做研究上,他還沒有女朋友。不久,巴斯特就看上了校長的女兒瑪麗小姐。“她像天仙一樣美麗”,巴斯特常常在心中感慨道。可是她身邊追求者如云,怎樣憑著自己根本不優秀的條件,去戰勝那么多的“情敵”呢?要是貿然地進攻,不小心惹惱了瑪麗小姐,說不定還會遭到校長的譴責。
巴斯特思考了幾天,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寫幾封信,擊破各個防線。
首先,他給校長大人去了一封信,在信中開門見山地說:“我喜歡您的女兒,并且非常渴望能夠成為您的女婿,可是在追求親愛的瑪麗之前,我還是應該先向您闡明一些事實,讓您好決定是默許我對您女兒的追求呢,還是直接拒絕我。”
他在信中坦白地告訴校長,他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工人,靠著微薄的薪水將孩子撫養長大,非常辛苦,同時也很窮,因此他不可能繼承任何財產。但是他有健康的身體,并且每天堅持鍛煉;他有大學教授的職位,并且工作認真負責,積極進取;他生性樂觀,每天都感到快樂,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他擁有的不多,但他一直很努力。
在信的最后,巴斯特說:“我希望能把我微薄的一切作為聘禮,來向您的女兒求婚,希望您能夠成全我。”
校長看過信后,非常欣賞巴斯特,他覺得這個年輕人膽子大,同時很淳樸,是個值得信賴的人。于是校長把信給女兒看了,并且表示尊重女兒的意見,自己絕不干涉。
接下來,巴斯特發出了自己的第二封信。這封信是寫給瑪麗的媽媽,也就是校長夫人的。他在信中說:“其實我更加擔心的不是我聘禮的微薄,而是瑪麗小姐對第一印象的在意程度。說實話,在這一點上我沒有信心,第一印象對我來說一向是不利的,但是我記得那些熟悉我的人曾經告訴過我,他們都很喜愛我。”這封信打動了校長夫人,她告訴女兒,自己對這個年輕人也充滿了好感,一切就看瑪麗自己的決定了。
最后的“進攻”開始了,巴斯特發出了自己的第三封信。
毫無疑問,這封信是寫給瑪麗小姐的。他在信中用溫情而快樂的語氣寫道:“親愛的小姐,我知道這樣冒昧地向你求婚,的確有一些莽撞,但祈求你不要在這一刻放下手中的信,不要那么快地作出決定。因為你有可能錯了,時間老人或許會在不久之后告訴你,在我不出眾甚至有些靦腆的外表之下,其實有著一顆深愛著你,愿意將滿腔熱情都奉獻給你的心。”
結果當然是巴斯特成功了,瑪麗小姐在看過父母收到的信之后,就已經對這個小伙子產生了好感,再加上最后一封信中的誠懇表達,瑪麗小姐認定這是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人,應該去珍惜。
沒有上好的條件,也沒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巴斯特最終還是捕獲了愛人的芳心。因為他雖然不帥氣,卻耳聰目明。他懂得各個擊破的原理,懂得如何真誠地用事實說話,懂得合理地去爭取,而不是莽撞或者自卑。
心靈悟語
在快樂之人的眼睛里,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對于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只有向前去做的直率,而沒有瞻前顧后的憂慮。不必要的煩惱少了,自然就更能夠看清前進的道路,頭腦清醒地想出取得勝利的最佳方法。
轉角之處有驚喜
你知道VISA嗎?如果是的,那你有必要知道VISA的創始人迪伊·霍克,他被美國著名雜志《金錢》評為“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縱觀迪伊·霍克的前半生,他幾十年間一直在逆境中掙扎,然而驚喜總是出現在轉角之處。
迪伊·霍克本身就是個傳奇。1924年,迪伊出生在美國猶他州。從小他就厭倦學校和教會,不聽勸導,讓家人很是擔憂。到了14歲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學習生涯已經結束了,他要去工作,可是年齡還未達到國家用工的規定。于是迪伊擅自偽造了一份洗禮證書,將自己的年齡改成了16歲,然后混進了一家罐頭廠,找到了一份倒污水的工作。
隨后,他開始不停地更換工作,幾乎干遍了所有體力活。親人們都覺得他太過叛逆,算是沒救了,今后也不過是個不規矩的工人,溫飽都很難維持,所以對他再不抱任何希望。
一轉眼,迪伊已經27歲了,打雜的日子已經過去了13年。這時候,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給了他一份工作。在別人眼中,他算是撿到了一個金元寶,應該好好珍惜才是,這可是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呀!
可惜迪伊的骨子里游動著不安分的因素,很快,他集結了一幫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大家開始放開手根據自己的思路干起了事業。新思路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業績大幅度提高。然而保守的公司上層卻害怕這個年輕人會徹底顛覆他們辛苦打下的基業,最終將他逐出了公司。
迪伊流浪到了西雅圖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一家金融集團,做起了主持籌辦消費者借貸業務的工作。沒干多久,他又開始“不安分”,用了在上一家公司的老一套——改革和創新。可惜努力再一次付諸東流,他又變成了一個失業者。
轉眼,迪伊已經36歲了,除了要照顧自己,他還要負擔妻子和3個孩子的生活,非常困難。所有人到了這個時候都應該認命了,不管有再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應該完全放下,務實地去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于是迪伊只得謙卑地走進美國國家商業銀行的大門,當了一名實習生,在系統最底層做著勤雜工的工作,每天被人使喚得腳不著地。這樣的苦,他一熬就是16年。太過不服輸的個性讓他一直在吃虧,一直在受苦,但也正是這種個性,讓他從未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1967年,43歲的迪伊終于等到了生命中的轉機。他所在的銀行開始開發信用卡業務,作為老員工的他爭取到了一個協助工作的機會,這時候,他那超越傳統的想法終于得到了銀行高層的支持。
30多年來,迪伊一直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組織管理理念,這一次,他終于找到了用武之地。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迪伊成功了。他發展出了一套“價值交換”的全球系統,創建了一個名叫“VISA國際”的組織。
耗盡人生大半的時光,迪伊終于在轉角之處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價值,為生命畫上了絢爛的一筆。
心靈悟語
成功和喜悅并非遙不可及,大部分時候,它們甚至躲在最不起眼的轉角,所以無須為眼前的窘迫而感到絕望,驚喜一定會有的,只要你內心充滿信念,一直積蓄著無堅不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