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
- (美)費正清編 謝亮生等校注
- 2480字
- 2019-01-04 18:52:49
國民收入
對于民國時期的中國國民收入,有兩種主要的估計。這兩種估計,是由劉大中、葉孔嘉和巫寶三分別作出的(見表2)。總計差別頗大——大的數值比小的數值約大40%,但兩者之間唯一重要的差別是農業增值。兩個估計都只有1933年的數值。
表2 國內產值,1933年(1933年10億元)

資料來源:巫寶三1948年哈佛哲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的資本形成和消費者的開支》,第204—211頁,概括了他的《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中的資料,并考慮到他后來的修改。劉大中和葉孔嘉:《中國大陸的經濟》,第66頁,表8。
較為可信的劉—葉數據可以概述如下:在1933年的國內凈產值中,農業當然顯得最大,按當年物價計算,占65%;所有的工業(工廠、手工業、礦業、公用事業)占10.5%;貿易居第三位,占9.4%。其他部門依次為:運輸5.6%,金融、個人勞務和房租5.6%,政府行政2.8%,建筑1.2%。對1933年國民收入的構成,有另外一種方法來表述:現代非農業部門(較寬松的規定為工廠、礦業、公用事業、建筑、現代商業和運輸、商店、飯館和現代金融機構),僅占總收入的12.6%;農業和傳統的非農業部門(手工業、老式運輸、小商販、傳統金融機構、個人勞務、房租)和政府行政占87.4%。從支出上看,1949年以前的中國大陸經濟結構,也是處于典型的前工業社會。從最終用途看,1933年國內總支出的91%屬于個人消費,公共服務和政府消費為4%,投資為5%。
1933年是一個不景氣的年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整個民國時期,也許是個疑問。但到現在為止,對于全面國民收入的估計,還沒有其他任何年份可以與之相比。不過,珀金斯把劉—葉的數據轉換成1957年的物價,代替他自己估計偏低的農業產值數字,并增加了1914—1918年的估計,結果表明,在民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很慢,在構成上變化也很小(見表3)。
表3 國內生產總值1914—1918年,1933年,1952年(1957年物價)

*制造業=工業(現代和現代前的制造業、礦業和公用事業)+運輸業
+現代=工廠產品、礦業、公用事業和現代運輸
≠除1933年外,未編入這一部門;為了在表的下半部計算比值,根據各部門的凈產值,按比例在它們中間分配
資料來源:德懷特·H.珀金斯:《中國20世紀經濟的增長與結構變化》,見珀金斯編:《歷史剖析中的中國現代經濟》,第117頁,表1。
表2和表3列出的絕對值是不可比較的,因為一個是用1913年的物價,而另一個是用1957年的物價表示的。此外,1914—1918年的數字,是根據合理的推測和確切的估計得出的。但直到1949年,傳統部門所占的壓倒優勢,這些表所暗示的40多年來數量上雖小而質量上值得注意的變化,與本章其他部分民國時期的中國經濟各個部門資料卻很一致。從19世紀末葉開始,直到中日戰爭爆發,規模不大的現代制造業和采礦業持續增長。在滿洲,這種增長繼續保持下去,甚至在戰爭中加快了增長速度。現代運輸的鐵路和輪船也有所發展,但沒有取代傳統的交通工具,而只是成為其補充。在20世紀前半期,現代金融部門的銀行業,在中國城市大量取代傳統銀錢業的錢莊。但是,甚至在1933年,珀金斯估計現代部門(規定得比劉—葉的數據所涉及的狹窄,他排除現代服務)的貢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這是1914年至1918年的3%兩倍多,但仍然很小。
因此,1912年至1949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也來自傳統部門產量的增長,而主要是農業和手工業。在20世紀最初幾十年中,農業生產的增長是緩慢的;但由于氣候和政治軍事的情況,各年份和各地區的發展是不相同的。新開發的地區增長得最快,如滿洲和西南的一些地方。在別的地方,由于經濟作物的增加,使農產品的價值也因之增大。在1912年至1949年間,手工業的總產量絕不可能減少——其相對份額有所減少,其原因詳見下文。
如果拿人口估計數——1912年4.3億,1933年5億,1952年5.72億,與表3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我們發現在這幾年中,每年每人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1957年物價),分別為113、123、115元。考慮到所有的數據都存在誤差,在本章涉及的幾十年中,如果我們略去自1937年至1949年的12年對外戰爭和內戰,則能得到最好的估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上沒有顯出任何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在戰爭時期,中國某些部分的人均產量和收入可能急劇下降。一些文化人受到不利影響,特別是薪金固定的教師和政府公務員,其薪金跟不上通貨膨脹的上漲;但在戰后和1948—1949年最后崩潰之前的這段時期,城市工人相對來說生活好一些。
日本入侵后,華北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摧殘,城鄉間的商業聯系被破壞;1946年至1949年的內戰期間,這個地區的農業和商業狀況很可能比別的地方更壞,因為這里是主要戰場所在之地。1940年后,中國未淪陷地區的糧食生產開始下降,在以后的幾年里,平均產量比1939年約低9%。1942年實行田賦改為征收實物和糧食征購,加上加緊征兵造成的勞動力嚴重短缺,使農民的實際收入減少。但在國民政府控制的大后方,工業生產從很低的起點開始增長,一直到1942年或1943年。抗戰勝利之后,通貨膨脹在1946年重新開始,并在1948年至1949年發展到惡性膨脹的失控地步;這對于沿海地區和城市的影響,遠甚于對華南和西南地區的農村。盡管因貨幣的急劇貶值,運往城市的食物和農產品原料減少,但總產值或許很少變化。
人口主要部分的收入在下降,而人均國內總產值保持不變,或略有上升,這是可能的。但在農村地區和大多數農業人口中,“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20世紀上半葉,地主正在積累生產的增長份額。事實上,有限的可用資料表明,租佃率甚至略有下降,在政治混亂時期,地主收租常常有困難”。
1937年至1949年間,老百姓對政府的信賴確實變了。但是在當時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沒有嚴重的天災人禍情況下,經濟上不能支持中國人維持一般的(和低的)生活水平。1952年的產量,已經恢復到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其所以能迅速恢復,幾乎完全靠的是新的和有效的政府成功地恢復現有企業的生產,而不是靠新的投資。在1949年以前的40年中,20年代和30年代的內戰、干旱(例如1920—1921年在華北)、洪水(例如1931年長江流域的洪水)以及其他的自然災害,確實破壞了中國人的全面安定生活,但這并非必然會造成物質福利的下降,這兩者有重要的區別。在政治混亂和戰爭造成的人身極不安全情況下,收入即使略有增加,也僅是一種可憐的補償而已;相反,如果個人和國家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即使低一些的穩定人均收入也是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