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作者名: (美)費正清編 謝亮生等校注本章字數: 900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8:52:49
人口
通過對已掌握的中國人口統計資料的調查和處理,可以看到收益遞減的經濟現象。1953年至1954年的人口普查登記是5.83億,是中國歷次人口計算中最接近確切人口的數字。這個巨大的數字,與1948年國民黨官方估計的數字4.63493億不相一致。不論1953年至1954年的人口普查技術上有何缺點,但國民黨官方的數字以及其他幾十種官方的和民間的估計,如與之相比,多是依據于推測。中國人口在1953年接近5.8億,很符合1912年至1953年平均增長0.8 %的推斷。這樣的推斷,與以往中國人口的增長是緩慢又不穩定相符。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人口死亡率較高且波動也較大,而出生率既高且又穩定。因此,上述0.8%的增長率是可以預料到的。由于沒有統計資料,據估計,袁世凱任總統時期(1912—1916年),南京政府的十年(1927—193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的年代(1950—1958年),三個時期的人口增長可能大于0.8%的平均數,這就彌補了軍閥混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時期(1937—1949年)可能出現的人口負增長。1912年的中國大陸人口約為4.3億,1933年大約為5億,到1953年增至5.8億人口。
劉大中和葉孔嘉對1933年人口的職業分布,作過詳細的估計(見表1),根據各省市有關前20年相當零散的人口資料判斷,這個分類在民國時期基本沒有變化。
表1 職業分類,1933年

*制造業、家庭工業、礦業、公用事業、建筑業
+專門職業和公用事業,等等
≠包括家庭主婦
§非農業工作人口的實際年齡,大多在12—64歲的范圍;把7歲作為下限,僅僅是為了便于與農業工作人口在同一基礎上分類
資料來源:劉大中和葉孔嘉:《中國大陸的經濟:國民收入與經濟發展,1933—1955年》,第185、188頁,表54和55。
在1933年,全國就業人口為2.5921億人,其中2.0491億人,即79%從事農業;5430萬人(包括一定比例從事雙重職業人口),即21%在非農業部門就業。總人口中,有73%生活在以農業為主的家庭里,27%為非農業家庭成員。在20世紀的中國,雖然條約口岸的工業有一些增長,礦業和鐵路運輸也有所發展,但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甚至到1933年仍然很少。這說明自清末以來,中國人口的職業區分總體上變化很小。美國的情況與此大不相同,1930年10歲以上領薪就業者中,只有21.4%從事農業。1933年中國人口職業分布情況,與美國1820年或1830年的情況大致相似,當時美國70%的勞動力在農業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