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 (英)崔瑞德 (英)魯惟一編 張書生 楊品泉校訂
- 2595字
- 2019-01-04 18:54:57
附錄三 《史記》及其他史料的統計數字
歷史記載的統計數字的可靠性問題是人們在所有歷史著作中常常碰到的問題,本章所用的《史記》材料和其他的史料上的這種問題肯定不會很少。在前面的敘述中,數字可靠性的問題約出現了七次,但在本附錄進行更詳細的討論前,只能簡略地間接提到。除了下面七件事外,還有一個數字模糊不清的事例。本附錄沒有列出這個事例,因為在第35頁注3已經提出這很可能是文字錯誤所造成,已沒有內容可以補充。
周末的人口數字
除了據認為是前323年的一段話并記于《戰國策》(八[齊七],第337頁;克倫普譯文,第126、157頁)的材料以外,實際上缺乏城市或地區的數字。這段話提到華東齊國首都臨淄有人口七萬戶,按一般的算法,這意味著足足超過了35萬人。如與現代學者認為公元1世紀東漢的首都洛陽有人口約50萬人的估計相比,這么高的數字是根本不可能的;洛陽當時是全帝國的,而不是一個諸侯國的首都。《戰國策》的陳述對歷史研究來說非常模糊,這可以從談話人繼續描述臨淄街頭擁擠情景的比喻中得到證明。他說行人之多,可以“揮汗成雨”。
公元前3世紀軍隊的規模
《史記》報道的軍隊的巨大規模引起了可信性的嚴重問題。例如,該書聲稱秦在公元前224年至前223年使用60萬大軍滅楚并把它吞并:見《史記》卷七三,第2339—2340頁(率軍征討的秦將王翦傳)。此數系指秦成為帝國以前的軍隊,如與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漢武帝征討亞洲腹地匈奴時所記載的整個漢帝國的軍隊和騎兵13萬至30萬人的數字相比,它高得令人難以置信。事實上,即使漢代的數字也很可能是夸大的。見魯惟一:《漢武帝的征戰》,第92、95—96頁。《史記》記載,從公元前364年至前234年這130年,秦參加了15次大戰斗或大戰役,書中列出了秦給其敵人造成的傷亡數字。除一次外,傷亡數都達兩萬人以上,有四次竟達驚人的10萬人以上。最不尋常的一次是前260年對趙的長平之役,在五六個月的初期戰斗中,趙國一方據說損失了五萬人;后來當所剩的40萬名士兵在常平向秦將白起投降時,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只讓240名最年輕的士兵回趙。因此,據推算秦在這整整130年中給其敵人造成的傷亡總數竟達148.9萬人。
秦軍造成的傷亡
這些數字需作評論。首先,應該指出,它們只表示秦給其他國家造成的傷亡;秦自己的損失從沒有記錄,雖然數字必定是相當大的。第二,這些數字不完整,因為數字中只有兩起包括了受傷和被俘的數字。在所有的事例中(除了前260年用“坑”字外),所用的標準字眼為“斬”(此字的用法可追溯到商鞅時代),嚴格地說是指戰斗中殺人。第三,除了《史記》中具體列出傷亡數的15次戰斗或戰役外,還有它根本沒有列出數字的其他戰爭。這一切考慮意味著,秦及其敵人同樣要遭受的傷亡數,包括受傷、被俘以及被殺,必定相應地遠遠高出所記載的數字。
最后,如與傷亡數比較準確并具有世界重要性的近代戰爭和戰役的數字相比,上述的數字就顯得不可信了。以1812年拿破侖出征俄國之役為例,他在6月率軍45.3萬人侵俄,在11月返法時不到10萬人。乍一看,這與五個或六個月的長平之役相比很恰當,后者趙國士兵總的傷亡據說幾乎達45萬人。但是這種相似性應該說是表面的,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這45萬人中,在最初幾個月的戰斗中損失了五萬人(數字合理),而在長平時,突然消滅的人數竟為40萬人(數字不合理)。
總之,秦造成的傷亡數,像前面提出對軍隊規模的懷疑那樣,在字面上是難以接受的。例如,以掌握的技術手段來說,真要把一支40萬人的軍隊斬盡殺絕,實際上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考慮到這支軍隊在向也許是更強大的軍隊投降以前已經被圍困和饑餓所削弱這一已知事實,情況依然如此。秦的敵人或秦自己在面臨這樣滅絕性的損失時,似乎也不可能再三地繼續征召龐大的軍隊,而不出現經濟的或可能的政治崩潰。對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可能在于“萬”字的意義上,這個整數經常見于軍事記載中(在非軍事的記載中也能見到;見下面的最后兩個問題),它也許只是象征性的,所以只應該被理解為“大部隊”。
前221年12萬戶向咸陽的遷移
這個數字乘以5(中國在統計上通常把戶折成口的公認的基數)為60萬人。但即使是如此巨大的數字,也遠遠不夠文中所暗示的總數,因為遷移的貴族之家會隨帶許多仆從、姬妾和奴隸等人,因此就大大地多于一般農民的五口之家,近代以前的中國人在使用這種計算方法時,想到的就是這種普通農戶。所以12萬這樣高的數字似乎是很武斷的。它可能因是6的倍數而被用,在公元前221年,秦政府據說就決定突出6這個數字,作為它敬奉水及其有關事物的一個部分。但是,《史記》中描述這種崇拜的幾段文字的歷史真實性已被人懷疑(見附錄2),對這一解釋不利。可是,在附錄2中已經提出,對有關段落可靠性的質疑遠不是定論,所以12萬作為6的倍數的解釋依然是可能的。
秦帝國驛道的寬度
據《漢書》卷五一第2328頁的一段文字,秦在公元前220年以后幾年建造的“馳道”,其寬為50步,將近70米,因此寬得難以置信。可能“50步”系“50尺”之誤,這樣其寬度將近11.5米。即使如此,它也比大部分羅馬的道路寬,羅馬的道路很少超過8.5米。可以設想,《漢書》所舉的是指位于國都附近的秦的道路寬度,路的一條通道或中央通道顯然為皇帝和統治皇室中有權勢的成員的扈從專用,而信使、官員和其他旅行者只準使用路側的邊道。但是,御用道和非御用道之別很可能在離京師一定距離之外漸趨消失。見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第4卷,第3部分,第7頁。
秦長城的長度
在前面討論這個題目時作出的一個可信的、不過還不是絕對肯定的結論是,蒙恬將軍所造的長城,多半比人們在閱讀《史記》所述的長城逶迤“萬余里”這段記載后最初所想象的長度略短。這里不必再重復支持這個結論的論點,但要說一下,這些論點都集中在“萬”字上,在這段有關的文字中,此字的意思很可能是比喻性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萬”字的這種比喻性的用法絕不是獨一無二的。在本附錄中已經引用了幾個事例。下面還將引用另一個事例。
阿房宮的規模
據說,稱之為阿房官的宏偉的朝堂在公元前221年開始營造,自東至西為500秦步,自北至南為500秦尺,面積將近75600(675×112)平方米。這個數字大得不可信,而文中進一步說的大殿能方便地容納整整一萬人(又是一個象征性的“萬”字),這更令人懷疑。如果把這個數字與公元60年至65年東漢在洛陽造的朝堂的合乎實際的規模(將近1376﹝86×16﹞平方米)相比(據說它同樣可以容納一“萬”人
),或與至今仍存在的北京紫禁城中的朝堂(它略為超過1800平方米)相比,就能給人以啟迪。
楊品泉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