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零售集團目前的發展情況
政策松口,跨國零售集團大舉搶灘中國
1.自20世紀90代中期至2000年年底
世界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有70%進入了中國,但除了家樂福開設的26家店實現盈利外,其他跨國零售企業大多戰果平平,門店數不到10家,守著一兩個城市苦心經營。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對跨國零售集團的重重限制,以及這些跨國零售集團對中國市場還不是十分了解。
2.2001年風云突變
中國對“入世”后商業服務業的市場開放進程列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在批發業方面,2001年1月前,允許跨國零售集團在合資企業占大多數股權,同時取消地域或數量限制。2003年以前,取消企業股權及形式限制。外資服務供應商可為其分銷產品提供全面性相關服務,包括售后服務。在零售業方面,入世后允許在5個經濟特區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鄭州及武漢成立合資企業。在北京及上海,允許設立4家合資零售企業,其他地方可最多成立兩家。北京可允許兩家合資企業在市內開設分公司。在2002年1月前,允許外資擁有控股權。同時,允許在所有省會城市、重慶及寧波成立合資零售企業。
3.2003年1月前
取消所有地域、數量、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20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貨商店、分店在30家以上的連鎖店,仍只允許外資持有50%以下股權的合資企業經營。至此,將基本取消對跨國零售集團零售企業的一切限制,除了極個別商品外(如糧食),跨國零售集團可以從事各種商品的零售、批發、代理和特許經營,可以合資合作,也可以獨資經營。
4.2001年起不斷發展壯大
跨國零售商為搶占入世后的競爭制高點,擴張突然加快。以穩健著稱的沃爾瑪,其觸角開始從華南地區向華北、華東、東北和西南同步展開;以上海為基地的麥德龍,除加快原有已確定的沿長江向內地滲透的發展戰略外,對東南、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布點也在進行;原先開店速度最快的家樂福,雖遇重重障礙,但并沒有影響其繼續搶占零售市場份額的計劃。
跨國零售集團的進入速度之快正逐步抬高整個行業進入的壁壘。目前,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80%已經進入中國。另外,跨國零售集團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非常強。以家樂福為例,根據2002年年報,其在中國18個城市開設的網點數已達到了32家,實現的銷售額約10.2億歐元(相當于80多億元),息稅前利潤(EBIT)為4400萬歐元(相當于3.6億元),息稅前利潤率為4.3%,如此的盈利能力足以讓國內零售集團望而生畏。
〇背景材料
1998~2000年,家樂福在中國的銷售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7%,單店銷售收入增幅高達28%。
家樂福在不少國家的消費群體中耳熟能詳,但它的發展歷史并不長。1959年,富尼耶和德富雷家族成立了家樂福公司。次年,在法國開設了第一家超市。1970年,家樂福股票在巴黎上市。后由于法國政府對在本土開設超市限制較多,在本土擴張不盡如人意,于是在1973年,家樂福走出法國,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設了第一家國外超市。1981年,推出家樂福“通行證”,即會員制。1984年,家樂福開始從事金融服務。1985年,家樂福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產品。在短短的40多年間,家樂福正是堅持以“提供各種周到的專業服務和盡可能物美價廉的商品”為宗旨,才得以不斷擴張壯大,2001年的全球銷售額達到780億歐元。目前,家樂福已在31個國家建立了各類連鎖銷售點9200多個。
1995年,家樂福進軍中國市場,幾年來不斷開設超市和全球采購中心。2001年,家樂福集團的全球銷售額達到780億歐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零售商的地位。
資料來源:www.runsky.com,2002/11/12《家樂福的“變色龍”戰略》,作者:陳梓。
跨國零售集團在深圳:遙遙領先
深圳雖然僅有2000多平方千米,不足北京市的1/9,100多萬的常住人口不足上海市的1/10,加上平均消費能力有限的流動人口,總人口約700萬。但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九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支出居全國第一位,是國內居民平均購買力最強的群體。深圳是中國零售業最先開放的城市,沃爾瑪在深圳有六家分店。家樂福在香港全面撤出,在深圳的分店卻越開越多,還有百佳、好又多、華潤等合資企業。
跨國零售集團進入時,深圳當地的大型零售企業主要還是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占壟斷地位,落后于深圳經濟總體發展水平,沒有一家零售企業能進入全國100強。沃爾瑪進入后,憑借其先進的電腦訂貨系統、結算系統、營銷策略和商品管理在深圳取得極大的發展。
〇數據參考
深圳零售業發展中的國有商業出現的狀況:在大型商業資本中,國有商業資本在政策引導和競爭力低下的雙重影響下,出現了快速退出的跡象。
首先,1998年大型國有資本所占的比例為89%,1999年大型國有資本所占的比例下降到48%。
其次,在市場份額方面也可以看出國有商業淡出的跡象,1999年國有商業企業的銷售額占同行業的比重為27%,比1996年下降20個百分點。
再從細分的商品市場來看,1999年在食品、煙酒類商品中,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只有28%,比1996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在服裝類、家電類商品的市場份額中,也分別從27.3%下降到11.5%、從26.3%下降到7.8%。
資料來源:《入世后的中國:兩岸四地經濟合作展望》2001年年度研究報告之十五,作者:劉魯魚,以及《光大投資月刊2002年3月》。
跨國零售集團在上海:各路巨頭分食市場集聚競爭
上海是中國的貿易中心,規模1600萬的消費群體吸引著跨國零售企業集聚,有各種形式的跨國零售企業百余家,在世界零售商業20強中,已有8家在上海投資開店,如家樂福、麥德龍、大榮、歐尚、易初蓮花、阿霍德、佳士客;繼2002年年底沃爾瑪在五角場和萬達集團結盟,開出其在上海首家店鋪后,2003年2月初,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也宣布斥資兩億元,與銀泰集團共同投資成立樂客多商業發展集團,正式宣布進軍零售業。樂客多在七寶、大華和浦東張楊路的三家分店已獲得政府批準,并全部于2003年年底前開業。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多商界“大腕”在本已非常“擁擠”的零售業一擲千金,不得不讓人對上海零售業空間產生不少想象。無論怎樣,跨國零售集團在上海經營得還是比較成功,2000年上海市大賣場銷售總額為120億元,其中跨國零售集團就達到了80億元的規模。
〇情景
在浦東,由于樂客多的加盟,大賣場的數量將增至12家,這12家多在地鐵2號線附近,家得利大賣場與易初蓮花僅相距200米。上海超市和便利店分布的密度更高。一項調查顯示,92%的上海家庭購物者步行10分鐘就可以找到便利店,居全國首位,而市區的一些門店更是相距只有幾步之遙。
在上海市區,超市的面積都在三五百平方米,和居民生活、工作地點靠得很近,提供的是類似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大賣場面積則都在5000平方米以上,由于租金昂貴,大多分布在市區邊緣,雖然門店位置較偏,提供的卻是吃穿住用的“一站式”消費,每周只要去一趟,一周的日常家用就都可以解決了。
資料來源:《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光大投資月刊2002年3月》。
上海市場難道還沒有飽和?內環線以內,除了出現的一些新建小區形成了零售業投資的空白點外,大賣場和超市已經沒有多少空間。然而上海商業區的外延在擴大,大量居民在環線以外置房,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新建了許多新的居民生活小區,而這些地方的大賣場遠沒達到飽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