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icon1

研究的興起與展開

從中國管理研究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早期其實是依附于西方管理理論之下逐漸成形的,具有強烈的學術主體傾向。隨后不久,管理研究就顯示了它的實用取向,逐步成為指導中國企業發展的工具。雖然管理的科學方法以及提高效率、增加效用的方法作為科學方法具有一般性,但是,在管理實踐中,由于情境的差異,管理方式、管理類型等會因各個國家文化類型基礎上的認知結構、價值偏好及行為方式等不同而迥異(王利平,2012)。管理學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支之一,不能只是依附于西方理論,畢竟各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必須審慎考察文化差異所產生的關鍵作用。同時,事實也證明從西方移植的管理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本土企業的管理實踐。與其他許多國家類似,與其他許多學科類同,中國的管理學研究也必須經歷一個“本土化”的階段,而目前正是利用本土化研究探索和總結中國本土管理經驗的關鍵時期。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臺灣學者就率先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領域展開了一場所謂的“本土化運動”式的反思和前瞻性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0年代中后期,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管理學者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遺產,并以新的視角研究管理學科。直至21世紀初期,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內地學者開始意識到開展本土化研究的迫切性與重要性,并由此發出呼吁、展開討論。而在管理研究領域,學者們亦發現,中國企業管理實踐有其獨特之處,發跡于歐美的西方管理理論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情境。這些發現使得身處其境的管理學者們開始進行深刻的思考與探索,并由此展開了一系列中國管理本土化研究與探索。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多年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名列全球第2位,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使得中國成為一個具備組織管理研究合法性和可行性的情境(Tsui等,2004)。對中國管理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成為現階段的必然,而這種工作將有利于豐富和創新管理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就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管理情境及其研究。而近年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涉及中國情境的論文數量及比重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中國管理已經成為一個正統的研究領域,對于填補世界管理知識的空白具有重要意義(張玉利等,2012)。LI、TSUI及賈良定等學者分別對過去30年間在國際頂級期刊中發表的研究中國管理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梳理。例如,賈良定所帶領的團隊對1981~2010年這30年,在國外7種組織管理類頂級期刊發表的有關中國情境的管理研究論文進行了統計(這7種期刊包括: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Organiz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統計結果顯示,1981~1990年為6篇,1991~2000年為55篇,2001~2010年達到209篇(見表1-1)。而在國內,管理研究者們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對國內組織管理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10種期刊進行統計(這10種期刊包括《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軟科學》《管理世界》《南開管理評論》《科研管理》《管理科學學報》《管理學報》《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和《管理評論》),結果顯示,1981~1990年年均32.8篇,1991~2000年年均113.8篇,2001~2010年達到年均418.1篇(尤樹洋,2011)。

表1-1 1981~2010年有關中國情境的管理研究論文總數

資料來源:L. D. Jia, S. Y. You, & Y. Z. Du. Chinese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A Three-Decade Review.

尤樹洋,賈良定,蔡亞華.中國管理與組織研究30年:論文作者、風格與主題的分布及其演變.

致力于發現中國本土企業管理方式,嘗試建立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采取本土視角來理解中國獨特的本土現象,一方面能夠為中國管理實踐提供解釋與指導,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世界管理知識寶庫添磚加瓦。我們可喜地看到,有關中國情境的管理研究已逐漸引起重視,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在這些成長與繁榮的背后,中國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依然任重道遠,從中國本土企業管理實踐中提煉中國本土管理思想與理論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要想建立屬于中國的管理理論需要管理學者與管理實踐者長期的、共同的努力。

研究的緣起

中國管理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走進中國學者的專業視野,并全面進入中國的科研及高等教育體系,也就是近二三十年間的事情,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歷史則更短。不容否認,在這期間,無論是對中國管理學教育或是管理研究,西方管理理論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然而,越來越多的“水土不服”的現象證實,西方管理理論并不完全適應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情境,西方管理理論在應用到中國管理實踐過程中會不斷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這使得管理學者們逐漸意識到,管理領域中已有的研究并不都具備普遍適用性(徐淑英等,2005)。中國數千年積累形成的傳統文化使得中國管理實踐問題更具復雜性和獨特性,中國企業實踐者們發現,他們所遇到的發展問題不同于西方企業管理理論所詮釋的,完全依賴于西方管理理論已經無法適應中國企業的變化,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論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問題(陳春花,2010;李垣等,2008)。因此,單純依賴學習獲得進步已經不足以支撐發展的需要,擁有了一定發展基礎的中國企業,需要解決自我發展的模式問題。管理實踐者們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屬于中國本土企業的管理之道。同時,中國本土企業對西方管理理論“水土不服”的現象也已經使中國管理學者意識到,管理研究的問題應當來自于具體的管理情境,在此基礎上運用規范方法進行理論研究,才有可能構建具有不同程度普適性的、科學性的管理理論(賈旭東,2010)。中國學者應以中國本土的商業環境為背景,以中國問題為核心,開展具有創新性的本土管理研究。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突出了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中國的管理研究正處于一個關鍵時刻:管理學者們所面對的選擇是走康莊大道(中國管理理論),還是羊腸小道(管理的中國理論)(徐淑英,2009)。這一比喻清晰地概括了中國管理學研究未來發展之可能,就是一定要做出中國的管理研究。中國管理研究承擔的最重要的使命應是為中國的管理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陳春花,2010),而“發現規律,解釋現象,指導實踐”則是建立中國本土管理學的最終目的。部分華裔管理學者憑借對西方管理學術科研體系更為深入地體察,從研究情境化、研究方法、研究路徑及發展方向等方面出發,對中國本土管理研究進行了思考,并為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見解與幫助(Cheng等,2009;John,2009)。例如,2009年,由徐淑英等創辦的《組織管理研究》期刊,在第5卷第1期刊發了一組有關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和中國式管理理論的專題,她呼吁學術共同體以及學術制度安排的改變,以促進中國式管理理論的研究與發展(Tsui,2009)。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學者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從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內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徑等方面出發進行探討,對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例如,郭重慶指出,管理思想根植于一個國家的社會組織和民族文化之中,因此必須本土化。同時,他還明確了中國管理學界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郭重慶,2008)。韓巍則對本土化學科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包括如何認識中國管理情境、發展新理論的必要性、學術探索中的“實然與應然”以及組織管理與文化的關系。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出發,劉人懷總結道:為借助獨特基因來構建中國本土管理科學,學術界運用了文化核心植入式與文化情境嵌入式兩種策略。前者忽視了其與當前管理實踐之間的不匹配,而后者則忽視了文化的內生角色(劉人懷等,2013)。諸如此類的研究都推動了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良好發展。

此外,國內各大期刊也為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管理世界》組織的一系列案例研究論壇旨在將“本土化”問題付諸企業實踐,并希望通過案例研究的方式更加真實生動地反映中國本土管理實踐。其刊出的一系列案例研究論文為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毛基業等,2008)。而《管理學報》在創刊不久便發起了“創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的學術討論,開辟的“中國管理論壇”“中國管理理論介紹”“中國管理學派園地”“管理學在中國”等欄目更集中展示了中國特色管理理論成果(張金隆等,2012),陸續介紹了包括和諧管理、東方管理學、和合管理及道本管理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羅紀寧,2005;韓巍,2005)。同時,就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與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和企業快速成長的諸多本土企業的優秀管理實踐已經為深入發展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現實資源,那么,探索和總結這些經驗背后的規律,建立和發展中國本土管理理論則應成為中國管理學者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發展之后,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也初具成果。中國管理學者或從傳統文化出發,或從中國企業管理實踐出發,為中國本土管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涌現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推動了中國本土管理學的發展。這些中國本土管理研究成果一方面嘗試發現中國管理理論并解決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現有問題,另一方面致力于將中國本土管理理論推向世界,讓更多西方管理學者了解并逐步接受和認同中國本土管理理論。

何謂中國本土管理研究

管理科學研究的特點之一即具有情境依賴性,其研究范式、可復制性以及結果的普適性、預測性等各方面與自然科學均存在較大差別。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任何研究都是根植于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中的,因此,任何研究都是本土化研究,且得到的都是應用范圍有限的地方性知識(郭毅,2010)。甚至至今依然有學者質疑,中國本土管理學是否真正存在。例如,Whetten就認為,除非所有的西方管理理論均不能解釋本土現象的獨特性和新穎性,否則便不存在中國本土管理學。對于此,郭毅等人提出了反駁,認為任何時候都可以建立本土管理學,而不論西方管理理論是否能夠解釋中國所有的本土現象(郭毅,2010)。當然,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企業只是對西方管理進行了多年的模仿,因而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屬于中國的管理之道。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想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自己,當然需要模仿。但是,當單純的技術模仿走到盡頭,中國企業要依靠什么才能保持持續增長?中國企業的管理難道沒有屬于“中國”自己的部分嗎?對西方管理理論的全模仿有價值嗎?盡管各種西方管理理論廣泛存在于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但中國企業還是遵循著屬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尤其那些行業先鋒企業更是如此。中國企業家從來不乏創新精神,中國企業對資源、機會和變化的把握也往往有其獨特之處,即便是那些需要企業精心策劃的戰略安排和精耕細作的管理活動,中國企業依然有其獨創的應用。因此,對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本土化研究,不僅有其合法性,也有其現實的根源、價值與意義。

本土化的英文表達為indigenization,源自于indigenous,其釋義為“在某種環境中自然而然產生或者發生的”,即“土生的,天生的”(高婧等,2010)。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各類現象的涌現,有必要對中國獨特的本土管理現象進行理論探索。本土化研究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在中國獨特本土情境中企業管理實踐所遇到的管理現象和問題。然而,對于何謂“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迄今為止并沒有一個確切而清晰的定義。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就本土研究的定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使用本地的語言、本土的研究對象和富有本地意義的構念對本地現象進行的科學研究”即本土研究。其中,本土化的特征是指,在這些研究中,情境因素無論作為自變量還是調節變量都已經明顯地成為理論建構的因素之一(Tsui,2004)。第二種觀點則賦予了本土研究更為廣泛的意義,認為“凡涉及某個獨特的本土現象或該現象中的某個獨特元素,并且以本土視角探討其本土性(主位)意義以及其可能普適性(客位)意義的研究,便是本土研究”。這一定義強調了“本土視角”的重要性,認為“本土視角”是本土研究的充分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煉出本土管理研究的兩個主要特點,即基于本土概念的獨特而新穎的視角以及將某個獨特本土管理現象或該現象中的某個獨特管理元素作為研究對象(李平,2010;李平,2012;梁覺等,2010)。與前面兩種觀點不同,第三種觀點則是在本土方法論的界定基礎上,結合管理學研究的特性,將管理的本土化研究定義為“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問題的確立、理論的架構、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選擇所形成的研究體系,能夠充分、全面而準確地發掘、描述、解釋、分析及解決在中國這個特定文化情境中所產生的管理實踐問題。”(高婧等,2010)

因此,綜合上述各類觀點,我們認為,“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就是基于中國本土概念或者從中國本土視角出發,以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某個獨特的管理現象或者該現象中的某個獨特管理元素為研究對象,且采用的理論架構、研究方法和工具能夠真實反映在中國特定文化情境中產生的管理實踐問題的一套獨立的管理研究體系。

中國30年高速的發展浪潮中,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領先企業,也有一大批企業停滯甚至倒閉,這就需要尋找出適合中國企業實際的發展道路,并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定會創造出新的屬于中國的管理理論,進而豐富和發展世界管理理論。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一方面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企業管理實踐成長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確立中國管理理論學科的框架、體系和內容(陳春花,2011)。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不僅僅有助于理解中國獨特的管理現象,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同時也有助于與西方管理理論進行比較、交流、融合,進而發展出具有普適性的管理理論。在中國進行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把西方理論當作教條,更無法照抄他人的經驗(陳春花,2011),因為,單純依賴西方管理理論已不足以解釋在中國管理實踐中發生的一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张家界市| 舒城县| 莎车县| 远安县| 康马县| 乌兰察布市| 韶山市| 岳普湖县| 务川| 休宁县| 清新县| 江达县| 滦平县| 本溪市| 宜兴市| 吴江市| 永清县| 东安县| 泉州市| 遂昌县| 行唐县| 汉沽区| 洱源县| 宣威市| 天门市| 闵行区| 霍州市| 南皮县| 荆门市| 恭城| 古浪县| 临沂市| 都昌县| 米林县| 连州市| 怀安县| 金川县| 荣成市| 叶城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