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聰明媽媽智慧愛(1)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母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可是捫心自問,我們的愛,是不是理智?我們的愛,不應當僅僅停留于呵護,愛,是一門學問。

愛,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教育中不能缺少愛,就像我們的菜中不能缺少鹽一樣。沒有愛的表揚是奉承,沒有愛的批評是惡毒。那么,愛究竟是什么?對我們來說,很復雜,可是對孩子來說,愛又是那么的單純和簡單。

愛的四種語言

“我爸爸不在家!”——愛是陪伴

父親節快到了,忙著給自己的父親張羅禮物的同時,也想到了孩子們。

我特意設計了一節美術課《父親節的禮物》,想讓孩子動手給自己的爸爸做節日禮物。

我告訴孩子們,明天就是父親節了,并且鼓動他們自己動手給自己的爸爸畫幅畫,或做一件小手工作為父親節的禮物,孩子們都很興奮。

很快,孩子們就做好了給爸爸的禮物。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告訴他們,我可以幫他們每人在禮物上寫上一句他們想對爸爸說的話。

“老師,我做完了,你幫我寫:爸爸我愛你!”苗苗戴著小眼鏡,一本正經地說。我欣然應允。

“老師,我這個寫上:節日快樂,請我吃肯德基吧!”,這個祝福可真帶勁兒。

“這個寫:爸爸,我長大了,給你買大汽車!”樂樂笑呵呵地說。

寫完了祝福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拿著自己給爸爸準備的禮物放進自己的小柜子。半天了,我突然發現群群坐在那兒,目光很茫然。

“群群,你畫完了嗎?我給你寫上你的祝福。”我招呼著群群。他看了我一眼,沒什么反應。

“群群,”我走過去,想看看他畫的畫兒。他畫了一幅蘋果樹,下面站著兩個人,一大一小。“這是你和你爸爸嗎?”“嗯。”群群點點頭。

“那你準備讓我幫你寫什么祝福呢?”

“不用寫了,老師,我爸爸不在家。”

“不在家?”我愕然。

“我爸爸去很遠的地方了,我都好久沒見他了。”群群一臉的失落。一聽這話,孩子們紛紛湊上來,自豪地你一言我一語:“我爸爸天天都在家!”“我爸爸昨天還帶我去大潤發了!”“我爸爸上星期帶我去公園了……”群群不再說話,可是眼里分明充滿了羨慕。

我忙打圓場:“沒關系啊,你爸爸一定是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回家,你可以等爸爸回來以后再給他呀!”

我對圍在旁邊的孩子們說:“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他們沒有時間回家,可是他們都是很愛你們的呀,你們如果見不到爸爸媽媽,也可以給他們寫信呢!”

聽了這話,群群顯得釋然了一些。他懨懨地拿著油畫棒,把最后剩下的樹干涂完。“你要和你爸爸說什么?”我拿著彩筆,準備往上面寫祝福。“不想說什么。”群群說。

群群情緒不高,我沒有勉強,只是告訴他可以把畫放進小柜子。

下午接孩子的時候,細心的媽媽發現群群的情緒不高,我便與她聊起這個話題。群群媽媽輕輕嘆了一口氣說:“群群這孩子,和他爸爸不親。”

群群媽媽說,群群家庭條件不大好,媽媽在一家小公司做會計,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條件寬裕一些,群群很小的時候,他爸爸就出去打工了,一兩個月才回來一次,有時候回來的時候孩子都睡了,早上一早就又走了。所以,群群有時好幾個月都見不到爸爸的面,他的心里對“爸爸”這兩個字基本都沒有什么概念。

送走群群媽媽,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有感動,有酸楚,也有對群群爸爸做法的不認同。群群眼神里的那種茫然和羨慕卻打動了我的心。我覺得,我能理解他心里對爸爸在身邊的那種渴望。

聽到這兒,有的家長會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如果我們不出去打拼,孩子都沒有錢上幼兒園了。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而打拼。他們不分晝夜,辛勤地工作,就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上一所好的學校,受到好的教育,能有一個充裕的物質環境。然而,當他們打拼幾年,一身疲憊地回到家中,想要盡享親情之樂時,他們卻發現孩子不像他們想的那樣,對他們的付出充滿感激,反而是不理不睬,像個陌路人。

于是,我們開始慨嘆:現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感恩,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卻一點也不領情。

誠如群群媽媽所說,爸爸出去打拼是一件很無奈的事,可是我要說,親子關系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在外奔波有多么苦,我們都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任何理由都不足以讓親情缺席。

美國的外交家加圖,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會回家陪兒子一起共進晚餐。因為他深知,親情對孩子的意義。這是一件令人感動的父親,也是一位值得孩子驕傲的父親。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不要幫孩子攢錢,要學會把孩子培養成財富。如果我們為了孩子所謂的“未來”,使孩子在“當下”體會不到親情的快樂,失掉了幸福和諧的童年,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工作之余,留一點時間給孩子。哪怕一天只有十分鐘的時間,和孩子聊聊天,讓孩子靠在你的肩上給孩子講個故事,哪怕僅僅一天有五分鐘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一天的快樂生活,那都將是孩子童年里一筆寶貴的財富。

“別人都不想家,就你想家!”——愛是尊重

“哇,我不上幼兒園,我要找媽媽……”飛飛第三天入園,哭得那叫一個蕩氣回腸。媽媽把他抱到教室門口,可是小家伙攬著媽媽的脖子,抓住媽媽的頭發,說什么都不肯下來,“媽媽,我有話要跟你說……”小家伙還會和媽媽談條件。“好,好,你說吧。”媽媽無奈地說。

“媽媽,你別上班,你上班了我想你。”飛飛說著,使勁摟住媽媽的脖子,雙腿緊緊環住媽媽。

“哎呀,你看幼兒園多好啊,有那么多老師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人家小朋友都不想媽媽。這樣不乖啦,聽話啊,媽媽走了。”

說完這話,媽媽扯開飛飛的手,頭也不回走了。

“不啊!我要找媽媽……”飛飛的哭聲回蕩在教室里。

“飛飛,不哭了,老師這兒有糖!”“飛飛,看,小娃娃臉上有個什么?”“飛飛乖,媽媽下午就來接你回家!”“哎呀,小朋友跳舞了,多有意思!”……吸引,轉移注意,老師們使盡渾身解數,都沒有止住飛飛的哭鬧。

我走過去,輕輕攬住飛飛的肩:“老師知道,飛飛想家了,想媽媽了是不是?”飛飛不說話,依然大聲地哭著,可是小身體卻靠在了我的懷里。“老師知道,老師什么都知道。其實小朋友剛上幼兒園都會想家的,平時和媽媽在一起的,現在媽媽只有下午來接,就想媽媽了是不是?”聽到這兒,飛飛的哭聲小了很多,從嗓子眼里擠出了一個“嗯”,他拽住我的衣領,和我靠得更緊了,我攬著他,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我知道,他開始接納和信任我了。飛飛的信任叫我有點受寵若驚,我所做的,僅僅是把他的感受幫他表達出來,然后告訴他這是很正常的。僅此而已。但是飛飛給我的回報卻是巨大的。

孩子需要我們認同他內心的感受。“人家小朋友都不想媽媽”,這句話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么?就是“人家都不想,怎么就你想呢?你最沒出息。”我們都知道剛入園的孩子情緒會非常焦慮和不安,這種焦慮是正常的,比如有的孩子入園時就抱著媽媽平時的睡衣不肯松手,有的孩子緊緊摟著自己平時喜歡的玩具不放下,更有的孩子直接采取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我們在平時往往是用一些“好聽”的話來掩蓋這種不安,“別哭了,幼兒園可好了。”可是卻起不到好的效果。其實細想想,我們的做法有些可笑。怎么來形容孩子這時候的感受呢?就好比你和好朋友去吃飯,吃的菜特別咸,晚上回家告訴你媽媽:“哎呀,今天吃的菜真咸啊。”結果,你的媽媽卻說:“那家菜館可好了。人家都沒嫌菜咸,怎么就你嫌咸呢?”個中滋味,請朋友們自己去體味吧。

“老師,你給我改壞了”——尊重孩子的想法

周二下午,上美術課,我們畫命題畫《醫院》。考慮到醫院的題材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我只是在上課之初引導孩子們觀察討論醫生的特征,如白大褂,口罩,聽診器,注射器,其他的具體情節讓孩子們自己去布置。

孩子們開始畫畫了,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們在人物表現方面還不夠成熟。大多數孩子畫中的人物,如醫生,病人,不是少了頭發,就是沒了耳朵,有的孩子畫人的眼睛只點一個小點。當我巡回指導孩子們作畫涂色時,我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們觀察小朋友的眼睛是什么樣的,哪里開始長頭發。經過我的提醒,孩子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畫出的人精神多了,開始有點表情和動態。這時,我來到了范海陽小朋友的面前。他畫的醫生很像樣,手里拿著一個很大的注射器,夸張極了,充滿了童趣。美中不足的是,他畫的病人每人只長了兩根頭發,眼睛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黑點。當他把作品拿給我看的時候,我贊許地沖他點了點頭:“我好害怕你的醫生啊,拿了那么大一個針!病人不怕醫生嗎,你把他怕的樣子畫下來好不好啊?”轉了一圈下來,海陽的畫一動也沒動。“海陽,你看老師的眼睛!我高興的時候是這樣,害怕的時候是這樣!你試一試!”我夸張地變化我的表情,眼睛瞇成一條縫,又使勁瞪大。

我又轉了一圈,海陽還在捧著他的畫發呆。“一定是不會畫吧!”我想。看著他猶豫不決的樣子,我順手拿起手中的畫筆,在他的畫上做了一下示范,把他的“點點”式的眼睛改成一外面有眼圈,里面有眼珠的眼睛。“看,就這樣一改,這樣我們的人就活啦!是不是?”我得意地把畫筆交給海陽,轉身要走。“哇……”一陣哭聲從我的身后傳來。我吃驚地回過頭來。“老師,你為什么要給我改!你給我改錯了……”委屈的眼淚順著海陽的臉流下來,他一邊哭一邊繼續說:“我畫的不是人,不是人啊……”海陽的哭聲一下子揪起了我的心。我急忙蹲下來,對海陽說:“對不起對不起,老師真的不知道!請你原諒老師!你能告訴老師你畫的是什么嗎?”

“我畫的是螞蟻,螞蟻的眼睛就是很小,螞蟻只有兩個觸角,沒有頭發——你給我改成人了,嗚……”海陽說到這里,又泣不成聲了。也許看到這兒您會覺得很好笑,不就是改錯了一點嗎?孩子會哭成這樣?可是,這哭聲卻深深地打動著我,那不只是一幅畫,更是孩子的心血。我下意識地又向那幅作品看過去,可不是嗎?再看看畫面上的兩個“病人”,就是活脫脫的兩只小螞蟻嘛!再看看那個讓我改過的半人半蟻的“怪物”,簡直是不倫不類了。這讓我自責不已,我站在那兒,有點手足無措,就像是一個犯了錯的孩子。是啊,怎么會那么冒失地去改孩子的畫呢?我慌忙又拿了一張紙說:“不然,老師再給你一張紙,你再重新畫好嗎?”海陽懂事地點點頭,答應了。他眼里含著眼淚,又拿了一張紙,重新畫起來。

下課了,我再次向海陽道歉,海陽很大方地原諒了我。他還饒有興趣地給我講他的螞蟻病人的故事:螞蟻媽媽要生寶寶了,螞蟻爸爸陪她來到醫院,讓醫生給她打針……

這件事過后,我在思考,如果不是海陽,換成其他孩子,他們會不會“抗議”老師的“改正”?他們會不會想到了也不愿意去表達?或許,我還會為我的“教育成功”而沾沾自喜,或許我們還認為我們很尊重孩子呢。尊重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復雜而敏感的,可是他們的表達能力卻受了年齡的限制,因此,要了解孩子并不是那么簡單,孩子的想法有時像隱藏在石中的璞玉,需要我們去“探尋”,才能找到結果。

有時,我們會想當然地用自己的心去揣測孩子的心理,“他肯定不會畫,希望我幫他”,而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老師,為什么要拆掉我的被子?”——尊重孩子的勞動

尊重孩子,要求我們擁有一種能力,那就是換位思考:先要真正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場上,平視而不是俯視。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么想?怎么看待?當我們學會了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和我們以前所想的,不一樣。我們也會發現,原本我們認為是孩子們小題大做,現在看起來竟然是那么的順理成章。

每天中午,小朋友起床后都是由老師幫助疊被子。放假回來后,孩子們明顯比以前懂事了,自理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這兩天,丁丁總是主動要求自己疊被子。為了保護他的積極性,我便答應了。丁丁開始自己疊被子了。面對丁丁的進步,我激動不已。然而丁丁的被子疊得非常不整齊,在小朋友的被子中間顯得是那么不和諧。為了不讓丁丁感到失望,我總是在小朋友離開休息室后把丁丁的被子再疊一遍。

一天中午起床后,丁丁突然對我說:“教師,你看我疊的被子漂亮嗎?”我認真地對她說:“丁丁是第一個自己疊被子的小朋友,一定會越疊越漂亮的。”“老師,真的嗎?”丁丁抬起頭,很認真地問我。“那為什么我疊的被子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你看,我昨天疊的不是這樣子。”說完,丁丁眼里含著眼淚,委屈地看著我,好像在說:“為什么要把我辛辛苦苦疊的被子給拆掉?”

看著丁丁明澈的雙眸,我心里不禁一動,我問自己:尊重是什么?尊重不只要保護孩子的自尊,而且要時時刻刻站在孩子的位置,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尊重不是包辦代替,也不是表面上給孩子找臺階,尊重是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建昌县| 南漳县| 绥宁县| 安新县| 芜湖市| 巴马| 大新县| 合山市| 临猗县| 黄浦区| 万年县| 蒙自县| 耒阳市| 乳山市| 抚顺县| 辉南县| 铜鼓县| 洪泽县| 温泉县| 峡江县| 弥勒县| 军事| 凤凰县| 福州市| 木兰县| 农安县| 华池县| 象州县| 灵丘县| 修武县| 定西市| 嘉峪关市| 林芝县| 呼伦贝尔市| 左贡县| 三河市| 邹平县| 绥宁县| 沁阳市|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