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家長朋友的交談中,常常提到“尊重”這個詞。家長們會說:“尊重?怎么不尊重啊?好吃的給他吃,好喝的留給他喝,又不敢打又不敢罵,放在手心里寵著,還要怎么尊重呢?要是這都算不上尊重,我就得把它供起來,給他燒香了。”我則常常會微笑地回應他們:“這些,真的算不上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對尊重的理解有點自以為是了。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認為我們“尊重”了,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心理感受,事實上,只有孩子感受到了我們的尊重,才是真正有效的尊重。
“振軒家長晚上來找你!”——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周五,班上發生了一件小事故。小雪上課時在屋里跑,結果不小心絆倒了潞飛。趕巧振軒的頭磕在了桌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包。下午,小雪媽媽去接她,走到門口,浩宇飛快地跑過來告狀:“阿姨,老師今天批評她了,她上課的時候跑,把振軒撞倒了,磕著頭了。”小雪媽媽急忙來找我了解事情的原委。
了解之后,小雪媽媽非常生氣。顯然,這件事讓她這個做家長的臉上特別掛不住。她轉過頭,把怒氣全都發在小雪身上,連珠炮似的數落著:“你看看你這個孩子,你是怎么回事,上課瞎跑什么呀,說多少回了也不聽,看看,這次后悔了吧!人家振軒家長晚上就來咱家找你!到時候我和你爸爸也不管,讓振軒媽媽把你帶走。”
“哇——”小雪嚇得大哭起來。“哭!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啊!行了行了,別哭了!自己做錯了還好意思哭呢!”
我趕緊給小雪媽媽使了個眼色,示意她不要再說了。
支開了小雪,我和小雪媽媽認真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告訴小雪媽媽,從事情發生到現在,小雪心里都特別難受,她自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看到振軒頭上的包,小雪也害怕急了,她也不是故意的。小雪媽媽說:“我知道,我剛才也是太生氣了,我也是夸張了點兒,想通過這件事能嚇唬嚇唬她,讓她吸取教訓,長長記性。老是這樣也不行呀。”
我說,這件事情過后,不用家長再去批評,小雪內心已經是非常困擾了,此時,她希望媽媽能站在她的身邊,告訴她別害怕。而媽媽的一席話無疑是把她推了出去,讓她獨立去面對可能出現的困境。小雪媽媽說:“我怎么會不管呢,我就是說說罷了。”我搖頭:“我明白,也相信。可是,孩子卻是認真的。”
“那我應該怎么辦呢?小雪媽媽大惑不解,她做了錯事,難道不能批評嗎?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讓我翹著大拇指夸她吧!當孩子做錯了事,我們連批評也不可以嗎?批評孩子是不是就是不尊重孩子了呢?”
很多人把尊重和批評對立起來,認為尊重就是不批評,批評就是不尊重。但其實,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尊重是態度,批評是手段。尊重的是孩子這個“人”,而批評的是“事”。即使在批評孩子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但我依然愛你,愿意和你站在一起。很多家長一批評孩子就針對“人”,比如“你打小朋友了,是個壞孩子!”“我不喜歡你了!”“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自私!”“你真沒禮貌,媽媽不喜歡沒有禮貌的孩子。”更有的家長直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情緒垃圾桶,隨意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歇斯底里,聲淚俱下。
這樣的批評非但很籠統,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焦慮:“媽媽不喜歡我了。”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抵觸情緒。試問,對于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誰會信服他,把自己的知心話告訴他呢?在最近的一份小學生問卷中,有近五成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家長不喜歡他們。往往,造成他們錯覺的,就是我們的語言。
就這件事情而言,首先我們應當主動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小雪,你對這件事是怎么想的?”“現在是不是很害怕,別怕,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們一起來面對這件事。”抽個合適的時候,帶個孩子一起去看望一下振軒,讓小雪知道,自己做錯事一定要負責任。等到小雪平靜下來,和她一起分析這件事,自己錯在哪里,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這些錯誤。而不是在問題之初就把孩子當做我們的情緒垃圾桶,隨意發泄自己的情緒。
“我愛你,但你必須……”——愛,不應該講條件
你愛自己的孩子嗎?
我想,面對這個問題,所有的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堅定回答:愛!是啊,天底下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那么,你給孩子的愛,是真愛嗎?
別急著回答問題,先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幾個小場景。
6歲的宇涵正在看電視。
“宇涵,該洗澡了!”媽媽在另一間屋里使勁叫著。
宇涵好像沒有聽見,依如故我。
5分鐘后,催促聲再度響起,宇涵嘴上答應著,卻沒有一點要動彈的意思。
10分鐘后,媽媽終于歇斯底里地大叫“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真讓人討厭!”
幼兒園小班的門口,剛上幼兒園的鈺鑫趴在媽媽的懷里,撕著媽媽的頭發不肯進教室,哭得撕心裂肺:“媽媽呀!我不上幼兒園!不去!”鈺鑫媽媽開始哄小鈺鑫,用盡了所有的好話“下午給你買好吃的!”“第一個來接你!”……當所有的勸說都不見效,媽媽使勁掰開孩子的手,說“你再哭,媽媽就再也不喜歡你了!”鈺鑫的哭聲在一瞬間戛然而止,媽媽則放心地離開了幼兒園。
“要英語比賽了,寶貝好好加油,你要是得了獎,媽媽會更愛你的!媽媽給你買好多好玩的玩具!”早上起床,睿睿媽媽一邊給睿睿穿衣服一邊喜滋滋地給睿睿打氣。
“你要是再這么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
“再打人,我就再也不要你了!”
看看這些場景,您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誠然,身為成人的我們都知道,誰也不能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愛,可是對于孩子而言,上面的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愛,是偽愛。
什么叫有條件的愛呢?就是“我愛你,但你必須……如果你不……那么我就不愛你了。”這樣的愛會讓孩子感到提心吊膽:“萬一我做不好了,你是不是就不愛我了?”
事實上,不止這些話,不止這些場景,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有條件的愛”比比皆是。
當孩子比賽得了第一,家長逢人便講,帶著孩子又去吃飯,又去買玩具,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孩子得了倒數第一,或是發揮失常不敢做聲,情況往往就沒有那么樂觀,表現好的家長從此不提這個茬,更有的家長因了自己臉上掛不住對孩子百般奚落。什么“沒用”“笨蛋”這些我們平時注意不用的字眼都會出現了。我們的愛是帶著功利性的,你表現好了,我就多愛你一點,表現不好了,就少愛一點。
許多家長一批評孩子就會情緒失控。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我們的批評也往往會針對孩子本身,諸如“你真討厭!”“煩你了!”“有你這么個孩子真倒霉!”殊不知,這樣的話在無形中深深刺傷了孩子的心。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心里對孩子的期待與日俱增,于是,我們開始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對門家的小強和我們家小寶同歲,已經會認300多個字了,我家小強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筐;同事的孩子比我家小強還小,卻彈了一手好鋼琴;小強班的好幾個小朋友在英語比賽中拿了獎,我家小強只捧回了個紀念獎……
比來比去,家長的心里便失去了平衡。
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家長老是在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去比,那比來比去就只有一個字:差。
于是,小時候對孩子未來的憧憬在這里化成了泡影,對孩子牙牙學語,學走路時的耐心蕩然無存。面對孩子,欣賞變成了指責,殷切期盼變成了恨鐵不成鋼。而在家長這種態度的影響下,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里也越來越嚴重,一來二去,親子關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為了追求短時的所謂效果,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逼迫孩子就范。
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批評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軒軒,你再看看你!”“人家都會,怎么你就不會!”這樣的教育,無疑給孩子這樣的暗示:媽媽不喜歡你,媽媽喜歡“軒軒”,喜歡“人家”。這樣無疑把孩子推到了一個孤島上,沒有愛的陽光,沒有溫暖的懷抱。我們可以想象到,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人格將會是多么不堪。而一個連人格都不健全的孩子,怎么可能優秀?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各個階段,對孩子“嚴格要求”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無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對待孩子只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愛,無條件的愛!把孩子包容過來,幫助她建立改正的信心,和他手牽手地走下去,一直走到優秀的彼岸。而不是把孩子推出去。
一個自閉孩子的觀察記錄——愛是不放棄
寫在前面:他上了三年幼兒園,卻沒有在幼兒園說過一句話,而在家里,卻是不停地說……我試圖去改變他,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是我幾年前以教育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的一個孩子和我的成長歷程。今天,我把它整理出來,一方面希望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以指導我的實際工作,同時也希望它能對家長朋友有所啟示。
9月1日
這是小會到我們班來的第一天。她的媽媽把他領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對我們說:“孩子腦子可能有問題。以前上過幼兒園,上了三年了,一句話也沒說過。”“有沒有檢查過聽力?”我當時竟想到了這個問題。“不會有聽力的問題,因為他在家很能說。一出門就像剎住了車。”“老師,您多費心!”小會媽媽似乎覺得很丟人的樣子,說完這話,匆匆走了。
“早上好,小會!”我熱情地向他打著招呼。小會抬頭看了我一眼,那眼中分明充滿著不安與恐懼,他始終沒說一句話,甚至連嘴唇都沒有動一下。
“你叫小會嗎?”我試探地蹲下,輕輕拉住他的小手問。躲閃!他的眼中充滿的恐懼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于是,我放棄了急于和他溝通的念頭,轉而把重點放到了拉近心理距離上。
9月5日
今天已經星期五了。小會來我們班整整一星期了。一星期來,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面對老師和小朋友的友好舉動,他不是漠視,而是恐懼。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感覺比較自在。平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咬衣服,還愛跑廁所。
對于他咬衣服,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為他沒事可做,如果他的手和嘴都忙起來,他就不會再咬了。然而,我沒有辦法讓他忙起來,他對我的任何舉動要么無動于衷,要么強烈抵觸。他去廁所時,有幾次我有意跟去,發現他并沒有去尿尿,而是去玩廁所的門——整個活動室只有這一扇門不在老師的視線之內。
下午,他媽媽來的時候,我們與他的媽媽進行了溝通,首先,我們把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向小會媽媽做了反饋,并希望她能反饋一下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我們采取措施,幫助孩子。然而讓我們意外的是,小會的媽媽似乎對小會不抱多大希望了。不過,她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小會的家庭狀況和其他的孩子沒有什么區別,爸爸媽媽都是工人,三口之家,從小也沒有受過什么刺激,就是膽子特別小。平時在家也喜歡玩門,在家可不挑,哪個門都玩,只要是帶鎖的,都當玩具玩。不喜歡玩具。
小會媽媽反饋的情況讓我們對小會有了個大致的了解,既然別的方面都沒有問題,那就讓他熟悉過來,喜歡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9月15日
最近一周,我們制訂了特別計劃,對小會的情況采取了幾點措施:
首先,我們試著有意識地靠近他,接觸他。教育學原理表明,身體的接觸最容易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他并不強烈抵觸,但看得出來,他并不愿意和我以這種方式和他接近。于是,我放棄了。
我改變策略,不把他當成特殊的孩子,而在活動中多用目光和他交流。慢慢地,他喜歡上了聽故事。偶爾,聽故事時他會聽得入了迷,跟著我的情節會心地微笑。可每每觸及到我的目光時,他會逃避。然而,盡管如此,可我從他聽故事專注的表情中看到了希望,我覺得我的教育向前進了一步。
9月24日
上兩周的工作沒有取得什么大的進展。剛剛打開的新局面再度陷入僵局,除了聽故事,任何時候他都不會看別人,也拒絕和任何人接觸。每天就是坐在那里咬衣服,把衣服咬得千瘡百孔。我的心有一種煎熬的感覺,然而又束手無策。我開始試圖尋找一條新的突破口。
我努力回憶他到我們班之后的點點滴滴,和小會媽媽反饋的情況做了對比,把目標鎖定在了“門”上。他對門感興趣,其實確切地說,應當是對“鎖”感興趣?我為我的發現感到興奮。
午睡起床后,他準備喝水。我故意把活動室的門鎖別上,看到他走過來。我就故意裝作開不開門的樣子,自言自語地說:“開不開怎么辦啊?”我發現他的眼中放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光亮,然后,我去給孩子們倒水。回來之后,我發現,門打開了。他站在旁邊,喜滋滋地。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興奮地問:“小會,是你幫老師把門打開的,是嗎?”沒想到這一問起到了反作用,他很快恢復了以往的恐懼和不安,跑開了。
反思:我認識到今天的事有點太過急于求成了。如果我當時不急于問他,而是自言自語地說:誰這么好,幫老師把門打開了?也許情況就會不一樣,可是,已經是覆水難收了。
孩子,你幫老師打開了門鎖,老師一定要幫你打開心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