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敬畏和堅守常識(珍藏版)
- 吳春波
- 3768字
- 2019-01-04 13:29:47
學華為,學什么,為什么學不會?
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任正非先生曾講道:“華為沒有秘密,學華為,可以學得會。”但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講,學華為,真的很困難。
沒有秘密的華為有什么?在華為成長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商業經營管理的常識,這些樸素的商業常識構成了華為的經營管理哲學和成長邏輯。常識是可以習得的,商業常識亦如此。
那么,學華為,到底學什么?
黑格爾說: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上吸取教訓。同樣,我們很多企業也很少從領先企業的實踐中,吸取教訓,或者吸納經驗,從而形成自己企業的管理哲學和成長邏輯。
任正非曾講過:“思想家的作用就是假設,只有有正確的假設,才有正確的思想;只有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方向;只有有正確的方向,才有正確的理論;只有有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戰略。”而正確假設與思想,來源于持續不斷的學習與痛苦的思考。
學華為,學什么?
1. 經營管理:開放、妥協、灰度、均衡
任正非管理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灰度,灰度是什么?黑是一個極端,白是一個極端,介于白與黑之間廣闊的空間,就是灰,華為實際上就是在灰度的空間上。我們讀《基本法》,會看到里面大量都是灰度語言:民主決策、權威管理、從賢不從眾,這都是灰度,這是它從制度上的創新。
2. 經營理念:堅守常識,在商言商
華為所堅守的是常識,這些常識就是商業基本常識;企業成長不需要秘密,要的是探索、敬畏、遵從和堅守常識。如果講任正非主要的經營管理理念,其實就這四個字——在商言商,即遵從商業常識。
3. 企業文化:愿景驅動,造夢與踐夢
文化就是長期的牽引力,很多企業做企業文化都是機會主義,想解決眼前的問題;文化不解決眼前的問題,文化解決未來的問題。
很多企業做文化,急功近利,今天種下糧食,明天就等著收割。企業文化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以華為為例,我總結了9條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第一,建立憲章;第二,高層以身作則;第三,高層的傳播;第四,輿論宣傳;第五,制度牽引;第六,培訓引導;第七,榮譽激勵;第八,行為規范;第九,儀式浸染。其中,憲章的建立、高層以身作則和制度的牽引是華為企業文化建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8年前,華為的EMT成員站在臺上舉起了右手,向下面的干部宣誓:
(1)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做全體員工的楷模,高級干部的合法收入只能來自華為公司的分紅和薪酬,除此之外不能以以下方式獲得其他任何收入:絕對不利用公司賦予我們的職權去影響和干擾公司的各項業務,從中謀取私利,不以任何形式損害公司利益……(2)高級干部要正直無私,用人要五湖四海,不拉幫結派……(3)不竊取、不泄露公司商業機密,不侵犯其他公司的商業機密;(4)絕不接觸中國的任何國家機密,以及任何國家的任何國家機密;(5)不私費公報;(6)高級干部要有自我約束能力,通過自查、自糾,自我批判,每日三省吾身,以此建立干部隊伍的自潔機制,絕不允許“堡壘從內部攻破”……我們堅決履行以上承諾,并接受公司監事和全體員工的監督。
華為每年都進行集體宣誓,從高層到中基層,層層宣誓。有人認為這是在作秀,即使作秀,也不妨秀一把,讓員工知道我們在想什么,我們在說什么,我們在做什么。任正非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不自私,我就敢治那些自私的人。
4. 治理結構:高層民主,從賢不從眾
華為是《財富》500強中唯一一個沒有上市的,但其高層治理結構與上市公司沒有任何差異。戰略與客戶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和人力資源委員會構成公司的三大戰略決策結構。EMT則是經營管理決策機構。
5. 成長管理: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華為這20多年形成了一個成長機制:機會牽引人才,公司提供了機會,高人就會源源不斷地來,公司提供了機會,這些高人就會突破技術,技術突破產品,產品擁有市場機會,使公司進入良性發展。在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構建耗散結構,保持組織的活力。
6. 利益機制:分享分擔,向責任與貢獻傾斜
無論是從持股員工人數,還是員工持股的比例來看,華為是全世界最大的員工持股公司,華為現在有8萬多員工共同和任正非持有華為的股份,任正非現在的股份只占1.42%。不讓雷鋒吃虧,給火車頭加滿油,由評價分配制向獲取分享制轉變。
7. 企業戰略:壓強原則,聚焦壓強,力出一孔
華為的戰略有一個很核心的原則就是壓強原則,最近也叫針尖戰略,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力量凝聚到一個點上,要么不做,要做就堵上去,《基本法》說:“我們堅持壓強原則,在成功的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這就是華為的戰略,這些戰略很簡單,但是要堅守也很難。
8. 內部機制:拉開差距,激發活力,提升效率
機制是什么?機制看不見、摸不著,機制的顯現是靠制度,制度給我們以支撐。很多企業隨著長大,機制慢慢退化,第一,拉車的人越來越少;第二,抱怨越來越多,第三,山頭林立,形成幫派。所以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惰怠,都是機制退化的表現。解決組織活力的必經之路,就是要拉開差距,實現多勞多得。
9. 管理理念:管理平臺,系統架構,IT變革
華為的成功是管理體系的成功。華為堅持的一個理念——“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產品,也不是老板,華為就是靠管理這個平臺,凝聚大家的力量,然后在這個平臺實施戰略。
10. 人力資源: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
華為的人力資源是一個金剛石的結構化模型,即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
首先是價值創造。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然后挖掘這些價值創造要素,激活要素,任正非說:“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我們把這些能量調動起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其次是價值評價。評價是什么?論功行賞,干得好干得壞要評一評。再次是價值分。給干得好的人、奮斗者多發,叫激勵,給干得一般的人發合適的,叫回報,給那些干得不好的少發,這就叫約束。
11. 人才管理:職業通道,分類管理
在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以崗定級,以級定薪,人崗匹配,易崗易薪。其核心是基于職位,而不是基于人或職務。要把職位放在天平上量一量,看看誰重要;測完就打分,級別出來以后,把它乘上人民幣,就是這個坑值多少錢,這就是職位評價。坑做完了,就種蘿卜,蘿卜就是人,你這個蘿卜適合哪個坑,把適合的放到這個坑里,這就叫人崗匹配,也叫知人善任,也叫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后我們對蘿卜評價,你適合這個坑,然后就干這個坑的活,拿這個坑的錢;蘿卜進了坑,要看你長大了沒有,這就是看你的績效。華為對人、事、“坑”都有一套評價的體系。
12. 干部管理:能上能下,持續賦能,消除惰性
干部的選拔與晉升要靠勞動態度,勞動態度是一票否決制,你勞動態度不行,能力再強也上不去。勞動態度的評價是通過關鍵事件法來實現的。
13. 流程管理:客戶導向,端到端打通
簡單解釋華為的流程就是三個字“端到端”,這個流程是從客戶來,最后到客戶去。這就是華為的流程,華為只有一條路,沒有羊腸小道,所有的部門,所有的人,所有的業務,都在這條高速路上。用任正非的話說,流程就是修好堤壩,水在這個管道里自動自發地流,水流到海里蒸發成空氣,空氣遇到冷空氣變成雪,下到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上的雪融化,變成水,流到江里,如此反復。
14. 組織管理:矩陣結構、組織能力、彈性化
華為是典型的矩陣結構,是什么樣的?一個平臺,每個人都有兩個領導,任何點上都有兩個頭,比如說在這個點上他的頭是管運作與交付的,他處于這個位置,他又有一個負責解決方案的領導。華為沒有事業部,事業部是一個擴張機制,以包代管,最后事業部做大了,尾大不掉,造成資源不共享的難題。所以,華為始終是一個平臺,三大BG都在華為這個平臺上做,這是它的組織特點,就是營銷分離。
15. 研發管理:面向市場成功,持續開放創新
華為在研發上是消滅工程師文化,把工程師變成工程商人,就是消滅技術導向文化,研發人員也要客戶導向。同時,華為是一個創新能力比較強的公司,但是華為保持著對創新的高度警惕,也一直強調對創新進行管理,沒有管理的創新是可怕的。所以,任正非講了一句話:華為所有員工、上上下下都講創新的話,就是華為的葬歌。華為的創新是70%的繼承+30%的創造,創新不是推倒重來;在華為,堅決反對新官上任三把火,反對推倒重來,反對改革,華為提倡的是改良、改進、改善。什么叫創新?任正非的解釋,70%的繼承是牛糞,30%的創造是鮮花,鮮花一定要插在牛糞上,這才叫創新。
學華為,為什么學不會
學別人,僵化地學,不是投機地學,不是葉公好龍式的學,把別人學透了,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優化,優化完了固化下來,把學的東西變成實踐,變成制度,變成體系,不是狗熊掰棒子,掰得多,丟得多,最后兩手空空。這就是華為在學習領先企業時堅守的三句話:“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
對于(企業)學華為,為什么學不會,到底該怎么做,有以下總結:
(1)學習的前提是痛苦的自我批判;
(2)學習是建立在理性的智慧思考基礎上;
(3)學習不是模仿,也不是拿來;
(4)學習是成長的機會,但不能機會主義;
(5)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
(6)學習是為了付諸實踐;
(7)學習首先要謙卑地降下身段;
(8)學習的大敵是強調特殊性;
(9)學習它,首先是深刻理解它;
(10)學習別人,別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