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神經癥概述(2)

(三)廣泛性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基本特征為對很多東西都有持續的焦慮,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總是會無端地過分擔憂,不時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甚或是不可預料的某些危險,以致整天提心吊膽、惶恐不安。軀體性焦慮癥狀經常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胸悶、心悸、氣促、頭昏、頭暈、出汗、腹脹腹痛、腹瀉及尿頻等癥狀時有發生。可有明顯的運動性不安,如坐立不安,甚至搓手頓足,也可見眼瞼、面肌或手指的震顫。常伴有難以入睡、易醒和早醒等睡眠障礙。

(四)強迫性障礙

強迫性障礙的基本特征是,在頭腦中反復出現某個想法(強迫思維),或重復做某個動作(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是指持續地、不受意識控制地進入人的腦海,并導致出現嚴重焦慮或精神緊張的想法、影像、觀念或沖動。最常見的強迫思維主要與灰塵、污物有關。其他常見的還包括攻擊沖動(如傷害別人)、性幻想(如反復閃現色情的影像)、反復懷疑(如擔心沒有關好門窗)。普通人偶爾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但他們大多可以忘記或忽略這些想法;強迫癥患者則無法阻止自己的這些念頭。

強迫行為是指個體認為自己必須完成的某些重復的舉動或心理活動。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之間可能存在聯系,如強迫癥患者會被驅使著將某種行為、儀式動作重復一定的次數,成為一種嚴格的程序,如果不能正確地執行這一程序,他們就會產生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但有時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例如,某男孩的強迫思維是反復擔心自己的眼神看著別人,而他的強迫行為是走路時必須每隔三大步走一小步,上廁所時必須把衛生紙撕成1厘米寬的條狀,然后扔進馬桶沖走。患者不知道這些行為與腦中的強迫思維有關系,他只是知道自己必須這么做。

(五)軀體化障礙

主要特征為多種多樣、反復出現、時常變化的軀體癥狀。在轉診到精神科之前,癥狀往往已經存在很多年。大多數病人有過與綜合性醫院長期接觸的經歷,其間有進行過許多次沒有發現異常的檢查或一無所獲的手術。

病人的癥狀可能涉及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的是胃腸道感覺,如疼痛、打嗝、反酸、嘔吐、惡心等,異常的皮膚感覺,如癢、燒灼感、刺痛、麻木等,性及月經方面的不適情況也很常見。

(六)疑病障礙

病人持續存在某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可能患有嚴重的疾病。

病人有持續的軀體不適,正常或普通的感覺常被他視為異常和令人苦惱的。病人通常只在意身體的一個或兩個器官,對患病的堅信程度及癥狀的描述在每次就診時通常有所不同。很多病人,特別是輕癥病人,僅在基層醫療保健機構或非精神科的專門醫療機構就診,轉診精神科常招致他們的不滿。同時,某些病人用癥狀左右或操縱著家庭及社會關系,損害了社會功能。

(七)疼痛障礙

疼痛障礙是一種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疾病合理解釋的、持續而嚴重的疼痛,患者為此感到痛苦,并影響其社會功能。疼痛的發生與心理社會問題或情緒沖突有關。醫學檢查未能發現與疼痛部位有關的器質性變化。病程遷延,在6個月以上。疼痛可位于體表、深部組織或內臟器官,常見頭痛、腰背痛、慢性盆腔痛等。患者常因疼痛而反復就醫,服用多種藥物,伴有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以女性為多見,發病高峰年齡為30~50歲,她們容易對合并鎮靜或止痛藥物有依賴。

(八)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

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是一種主要受自主神經支配的器官系統(如心血管、胃腸道、呼吸系統)發生軀體障礙所致的神經癥樣綜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經興奮癥狀(如心悸、出汗、臉紅、震顫)基礎上,又發生了非特異的、但更有個體特征和主觀性的癥狀,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燒灼感、沉重感、緊束感、腫脹感,經檢查相關器官和系統無實質性病變。因此,本障礙的特征在于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受累、非特異性的癥狀附加了主觀的主訴,以及堅持將癥狀歸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統。

(九)身體變形障礙(體像障礙)

身體變形障礙主要見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患者堅信自己身體的外表,如鼻子、眼睛、嘴唇等部位存在嚴重缺陷,或變得很難看,要求施行矯形手術;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即使其外貌有輕度變異,也遠非患者認為的那么難看。這種觀念不為解釋所動搖,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就患者的文化背景而言,可以理解,并不荒謬,因而具有超前觀念的特點。患者無其他精神病性癥狀,不符合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對這類單癥狀病例,治療較難,預后不佳;有的病例需長期隨訪,才能最后排除精神分裂癥或偏執狀態的診斷。

(十)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的表現形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病人用腦后倍感疲倦,常伴有職業成就感或工作效率的下降。病人往往會說:“使人分心的聯想或令人不快的回憶闖入腦海中,很難集中注意力,整個思維活動沒有效率。”另一些病人,在輕微的體力勞動后即感虛弱和極度疲乏,伴以肌肉疼痛和不能放松等癥。美國等西方國家,現已取消了這一診斷名稱。

二、診斷依據

目前,雖然精神疾病還沒有特異的生物學指標,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精神病學家根據對神經癥的普遍性認識制定了統一的診斷標準。目前國內精神醫學界診斷神經癥常參照2001年發布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的神經癥診斷標準。

【癥狀標準】至少有下列1項:①恐懼;②強迫癥狀;③驚恐發作;④焦慮;⑤軀體形式癥狀;⑥軀體化癥狀;⑦疑病癥狀;⑧神經衰弱癥狀。

【嚴重標準】社會功能受損或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動求醫。

【病程標準】符合癥狀標準至少已3個月,驚恐障礙另有規定。

【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由精神活性物質與非成癮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各種精神病性障礙,如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礙等。

神經癥的治療現狀及難點

神經癥是一種精神痛苦、且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社會適應性損害較為嚴重的疾病,不當的治療又會引起其他嚴重的情緒障礙和軀體損害。如何對神經癥進行有效的治療成了醫患雙方共同關注的重點。

一、治療現狀

目前,治療神經癥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神經癥的藥物治療主要基于神經癥可能存在的某些生化及病理變化,半個世紀以來的臨床實踐也確實見證了藥物治療的臨床療效。例如,帕羅西汀、西酞普蘭、文拉法辛等藥治療焦慮癥的療效顯著;帕羅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氯米帕明等藥治療強迫癥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精神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抗抑郁和抗焦慮藥物不像抗生素治愈細菌感染那么徹底,它們并不能“根治”癥狀。這樣,即使最有效的藥物,也遠遠不是解決“情緒”和“思想”健康問題的理想方法。此外,我們通過臨床發現,相當部分神經癥病人往往回避自己的心理事實和客觀現實,迷信藥物,到處求醫問藥,即使療效不顯著,卻持有“吃藥總比不吃好”或“沒有別的辦法了”的錯誤想法,不僅造成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對身體造成了損害。因此,有些心理治療專家反對用藥,不無道理。

在心理治療方面,認知治療、行為治療、森田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在神經癥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姚建軍等的研究證實森田療法在神經癥的治療中有效果;韓金霞等應用認知療法對強迫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心理治療往往針對的是輕、中度患者,當癥狀嚴重或心理干預不可用時,應考慮先使用藥物控制臨床癥狀。當然,也可在急性發病期聯合應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這樣可以加強治療效果,等癥狀緩解后再采用一種治療方法維持治療。

二、治療難點

神經癥深深地扎根于相對穩定的人格里。中國俗語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于神經癥的治療來說,“霍然而愈”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出現也是表面的、短暫的。因此,要想使神經癥患者長期擺脫“精神痛苦”,有必要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尋找以“自我訓練”為基礎的長期治療方法。

再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神經癥患者“只活在自己的腦袋里”,其心理沖突來源于自我否定性壓抑(這是一種意識的心理過程,旨在把某種情欲和觀念從意識領域里驅趕出去,深埋于潛意識中)。因此,不論采用何種心理治療技術和理論,治療神經癥的關鍵環節是“去壓抑”,把“真我”從壓抑中解放出來,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對于如何“去壓抑”,現代心理學中方法不少,但似乎都過于復雜與繁瑣,需要一次次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方便病人自我修習。

此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神經癥與社會文化關系較為密切,正如許又新教授所說:“患病行為是文化的函數。”目前,國內心理治療基本是引進和模仿西方理論、西方模式,深受西方文化與西方社會習俗的影響。雖然設計較嚴密、手段先進、實證性強,但這些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因此,如何運用與中國的文化相切合的心理治療方法,是神經癥治療與康復過程中的又一難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安溪县| 密云县| 大港区| 龙州县| 卓尼县| 阿拉善左旗| 任丘市| 卓尼县| 吉木萨尔县| 大新县| 保靖县| 拉萨市| 兴海县| 烟台市| 康马县| 来宾市| 大竹县| 漳州市| 长白| 平谷区| 聂拉木县| 长寿区| 株洲市| 金乡县| 宁陵县| 岑溪市| 陆丰市| 印江| 霍州市| 五指山市| 云林县| 滨海县| 阆中市| 东丰县| 宁陕县| 扬州市| 合肥市| 安乡县| 金堂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