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在乞巧文化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 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學術論文集
- 西和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編
- 1731字
- 2017-07-26 11:19:14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 馬盛德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正式開幕,在此,我謹代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對中國西和乞巧高峰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有文化內涵、民族特色和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瑰寶。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它傳承民族的血脈,提升民族的精神的價值,強化民族記憶,維系人們認同的價值,維系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價值,激發和釋放情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難以取代的。
近年來,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成為了黨和政府、學術界及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每年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全國各地都開展大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傳統節慶民俗重新進入了人民群眾的節日生活。
從2008年起,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納入國家假日體系,這一舉措不僅對于傳承弘揚傳統節日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對于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類型的傳統節日也開展了大量的保護工作。2003年,我國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傳統節日作為重要的民俗項目進入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端午節和羌年等民俗節日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七夕節、重陽節、元宵節等廣泛流傳的傳統節日,傣族的潑水節、瑤族的盤王節等少數民族節日,漁民開洋節等地方傳統節日共計54項進入了國家級名錄,涉及100多個地區,文化部通過政策指導和資金扶持積極推進這些傳統節日在當地社區的傳承發展。
傳統節慶活動保持傳統節慶的生命力,要在固本守正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與現代生活相交融的節日文化元素,要提升傳統節日文化創新自主能力,以發展的觀點重新認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代意義,探索傳統節日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甘肅隴南西和的乞巧節是獨具特色的七夕習俗,2008年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石窟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輝映。隴南西和縣乞巧習俗集崇拜信仰、詩詞曲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藝于一體,程式保護完整、參與人士眾多,流傳范圍廣,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西和七夕乞巧習俗具有女兒節的文化內涵,倡導女性自尊、自信、自愛、自主,鼓勵她們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產和生活技能,對進一步提高現代社會中女性地位具有積極意義。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隴南市委政府和西和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以西和乞巧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工作方針,積極開展資源的普查,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推動傳統文化的宣傳,以西和乞巧民俗為代表的特色品牌逐漸形成,這些經驗和做法對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布1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兩周年,在此我們召開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集合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文化界的名人名家,以及多家新聞媒體,共同總結西和乞巧民俗的傳統節日文化保護方面的經驗、探討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將對傳承西和乞巧民俗,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相信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和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定會為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尋找到更加科學、更有效的方法。
我希望我們能夠以舉辦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為契機,繼續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后預祝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