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了解經絡養生
我們在讀武俠小說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任督二脈、點穴之類的稱謂,似乎打通任督二脈是練成絕世神功的關鍵,而點住穴位則可以控制人體全部或某一部位的功能。對于一般人來說,這些可能有些神秘莫測,但如果略懂一些中醫就會知道,這其實也不全是沒有依據的。雖然小說中對經絡的作用有藝術夸大的成分,但人體的經絡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對強身健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絡,生命氣血的運輸線
經絡究竟是什么呢?實際上,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不像心臟、肝臟、血管、四肢等具體存在的器官一樣,它是人體內部遵循一定線路、互相聯系、傳輸氣血的隱性系統。即便解剖也看不見,但經絡一旦找到,人體卻能有所感覺。形象地說,人體就像一座城市,而經絡就如同城市中的各種管道。在這些管道中,大的主干叫經脈,小的分支叫絡脈。它們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向內連接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向外溝通著人體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總之,經絡將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有機整體。
除連接人體臟腑器官外,經絡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運輸氣血。氣血是人體中營養五臟六腑、抵御外部風邪、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精微物質,它們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變化,使人體產生了各種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能暢通無阻地通達全身,全都依賴于經絡的傳輸功能。
中醫有句術語叫“諸病于內,必形于外”,就是說既然經絡在人體內循行,那么只要觀察一下我們那條經絡有沒有不正常的反映,就可以知道身體的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它有時表現為局部性的,有時表現為全身性的。如《靈樞·邪客》篇中說:“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大腿);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膝蓋后彎腿處)。”至于全身性癥狀,則有“太陽病發熱惡寒,少陽病寒熱往來,陽明病但惡熱不惡寒”的說法。不僅如此,通過對經絡的按摩或刺激,還可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可以說,經絡是人體的生命之河,我們必須及時地進行疏通,才能祛病強身,常保健康。
由于經絡在人體的分布極為復雜,人體各部位又相互關聯,所以用經絡治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并不是哪個部位出現病變后刺激相應經穴就可以了。中醫在治療某些疾患時,常常不僅是治產生病痛的這個臟器,而是同時也特別重視與其有關的另一些臟器。例如,治療肺結核,常用補腎的方法;治療腎炎,常常用運脾或宜肺的方法;目疾不治目而用補肝的方法;口舌生瘡,可以清泄小腸之火;大便泄瀉,采用調治膀胱或補腎的治法。又如,針灸治療高熱疾患,常取大椎穴退熱,因為大椎穴是諸陽交會穴;陽氣不足,可溫灸關元穴,因關元為三陰之會,又是腎間動氣所系的穴位。此外,如頭頂痛,取足小趾至陰穴;泄瀉及脫肛,取頭頂百會穴;呼吸器官疾患,取手大腸經的曲池、合谷穴;肝炎取膽經的陽陵泉、丘墟穴;三陰交主治婦女月經病等,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近代醫家發現的一些壓痛點、皮膚活動點及過敏帶等,也是對經絡反映作用的印證。有人認為,某些壓痛點與皮膚活動點和經絡腧穴不盡相符,事實上,這是因為經穴僅僅是經絡學說中的一部分,它還包括經別、奇經、經筋、皮部以及標本、根結之類。因此,經絡在人體中的分布,不僅僅是“線”或“點”,還應從“面”的角度來理解。這也就涉及當代一些養生專家提到的“反射區療法”,它并不是一種全新的療法,只不過是經絡療法的延伸,它之所以能夠起到保健作用,就是因為人體內存在著經絡。
總而言之,人體經絡包括點、線、面三個部分。所謂點,除了囊括360多個經穴之外,還有很多奇穴,另有天應穴、不定穴等,所謂“人身寸寸皆是穴”,其多不可勝數;所謂線,有正脈、支脈、別脈、絡脈、孫脈、奇脈及經隧等各種縱橫交錯和深淺密布的循行徑路;所謂面,從肢體的皮肉筋骨和臟腑組織,都有一般的分布和特殊的聯系。它們共同具有反映病候、傳導病邪、接受刺激、傳遞藥性、指導治療的作用,只要方法應用得當,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經絡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