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內科疾病(10)
- 名醫推薦家庭必備名方(珍藏本)
- 周德生 劉利娟
- 4965字
- 2017-01-17 11:50:35
慢性膽囊炎
膽囊炎是由于細菌感染,濃縮的膽汁或反流入膽囊的胰液的化學刺激所引起的膽囊炎性疾病。急性者發病急,癥狀明顯,治療則迅速痊愈,或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超過3個月則為慢性膽囊炎,病程長,癥狀時隱時現,反復發作。臨床癥狀主要是上腹部不適,持續性鈍痛或右肩胛區疼痛,胃部灼熱,噯氣,泛酸,厭食油膩等所謂的“消化不良”癥狀,但是許多慢性膽囊炎患者可持續多年無臨床癥狀。本病常與膽道結石合并存在,根據有無結石可分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和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年齡以30~50歲多見,病史可達10余年或更長。
本病中醫學屬于“脅痛”、“腹痛”、“胃脘痛”、“嘔吐”、“黃疸”等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濕、熱、瘀等邪阻滯于膽,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膽氣郁滯不舒而致。現在國家標準的病名定義中,本病歸屬于“膽脹”范疇。
【必備名方】
1.疏肝利膽湯加減:柴胡9克,郁金9克,赤芍15克,姜半夏9克,青皮9克,陳皮9克,金錢草15克,生山楂15克,檳榔9克。水煎服。
2.柴金調和湯加減:柴胡12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金錢草15克,茵陳10克,木香10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痛甚者,加延胡索;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克;伴結石者,加海金沙30克,雞內金15克。
3.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15克,車前子12克,生地黃12克,當歸10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澤瀉10克,柴胡12克,大黃10克。水煎服。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以理氣止痛;惡心嘔吐者,加竹茹、姜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熱偏盛者,加金銀花、蒲公英,以清熱瀉火;兼見膽石而黃疸者,加茵陳、金錢草、海金沙,以利膽排石退黃。
4.金茵湯加減:金錢草15克,茵陳15克,陳皮10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柴胡6克,延胡索10克,丹參10克,廣藿香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口苦者,加龍膽;發熱者,加生石膏;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食欲減退者,加焦三仙、雞內金。
5.一貫煎加減:南沙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茵陳10克,虎杖10克,佛手12克。水煎服。頭目眩暈者,加熟地黃、桑椹、女貞子,以補益肝腎;脾虛腹脹便溏者,加茯苓、白術、炙甘草,以健脾益氣。
【名醫指導】
1.應根據病情低脂肪、低膽固醇半流質飲食或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軟食,宜少量多餐。
2.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不宜吃蛋黃、魚子、動物肝、腦腸等。
3.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4.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代茶飲。
5.大量飲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的攝入,以利于膽汁的稀釋,減少膽汁滯積。
6.適當的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勞累。
7.保持平和心態,避免煩躁易怒。避免經常熬夜。
8.生活規律,爭取做到定時定量進餐。
9.有膽囊炎病史或愛吃高脂肪飲食的中年婦女,在采取避孕措施時最好不選用口服避孕藥。更年期不濫用和長期服用雌性激素類藥物。
10.講究衛生,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膽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癥、糜爛、潰瘍和纖維化等病變。本病常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單獨存在。其臨床表現為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咽下困難,出血及貧血,除可致食管狹窄、出血、潰瘍等并發癥外,反流的胃液尚可侵蝕咽部、聲帶和氣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
本病中醫學屬于“反胃”、“嘈雜”、“吐酸”范疇。現在國家標準的病名定義中,本病歸屬于“食管癉”范疇。
【必備名方】
1.順氣降逆湯加減:赭石15克,炒白術12克,蒲公英12克,白及10克,海螵蛸10克,木香10克,烏藥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炒白芍10克,郁金6克,吳茱萸3克,黃連3克,甘草6克。水煎服。兼見虛寒表現者,去黃連、蒲公英,加干姜、砂仁;胃陰不足者,加麥冬、石斛;氣虛者,加黨參。
2.丁香柿蒂散加減:丁香3克,柿蒂2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9克,紫蘇梗15克,枳殼12克,延胡索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胸膈滿悶者,加薤白、厚樸,以寬胸理氣;脘腹滿悶、納呆便溏者,加蒼術、廣藿香、豆蔻,以和胃化濁;兼手足不溫、脘腹脹悶、喜暖喜按者,為脾胃虛寒,可將生姜易干姜,加吳茱萸、補骨脂,以溫肝補腎。
3.丹梔逍遙散加減:柴胡6克,白芍12克,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生地黃15克,瓜蔞15克,薄荷8克,石決明15克,赭石15克,竹茹15克,天花粉12克,大黃10克。水煎服。疼痛較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止痛;腹脹便結者,加大腹皮、枳殼,以通便消脹;脘脹痞悶、不思飲食者,加赤茯苓、茵陳,以化濁祛濕、醒脾清肝。
4.啟膈散合陳皮竹茹湯加減:太子參20克,茯苓15克,丹參20克,浙貝母15克,郁金12克,砂仁6克,荷葉蒂15克,桃仁10克,當歸12克,竹茹10克,陳皮10克,甘草5克,生姜6克,大棗15克。水煎服。津傷較甚者,加麥冬、玄參,以增液潤燥;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與甘草合用,以苦降緩下;陰虛內熱較重者,加生地黃、南沙參、牡丹皮、知母,以滋陰清熱。
5.養陰益胃湯加減:太子參20克,黃芪15克,麥冬12克,旋覆花10克,蓮子10克,天花粉12克,半夏10克,大黃3克,甘草3克。水煎服。
【名醫指導】
1.餐后直立,避免負重和穿緊身衣。
2.改變體位:睡眠時抬高床頭10~15厘米或用楔狀海綿墊肩背。
3.減少進食量,飽食易導致食管下部括約肌松弛。進食應細嚼慢咽,少量多餐。晚餐尤其不宜飽食,睡前4小時不宜進食;避免進餐后立即平臥。
4.少喝酸性飲料等;忌煙、酒。少吃巧克力,烹調少用香辛料如辣椒、咖喱、胡椒粉、蒜、薄荷等。
5.減少脂肪攝入,烹調以煮、燉、燴為主,不用油煎炸。增加蛋白質攝入,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雞蛋清等。
6.肥胖者應該減輕體重。因過度肥胖腹腔壓力增高,可促進胃液反流,特別是平臥位。
7.盡量減少增加腹內壓的活動,如過度彎腰、穿緊身衣褲、扎緊腰帶等。
8.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避免亂服藥物產生副作用。
9.保持心情舒暢,增加適宜的體育鍛煉。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功能性胃腸病分類中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病。臨床上以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尤其餐后加重,上腹飽脹、噯氣、胃灼熱、惡心、嘔吐、反胃等一組無器質性原因的慢性或間歇性上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表現。
本病中醫學屬于“胃脘痛”、“痞滿”、“嘈雜”、“嘔吐”、“納呆”、“腹脹”、“反胃”范疇。系脾胃運化失常,中焦氣機壅滯,胃失通降所致,其病機總屬虛實夾雜。
【必備名方】
1.新加三仁湯加減:苦杏仁6克,薏苡仁15克,豆蔻10克,炒枳殼12克,厚樸10克,半夏10克,淡竹葉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焦麥芽15克,焦谷芽15克,焦雞內金15克,砂仁6克,炮姜4克。水煎服。濕重者,加蒼術;脾虛者,加白術。
2.枳實消痞湯加減:枳實15克,白術10克,黨參15克,茯苓10克,厚樸10克,法半夏10克,麥芽10克,干姜3克,姜炒黃連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腹脹便結甚者,去黨參、白術,加大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食積甚者,去黨參,加六神曲、萊菔子。
3.調胃湯加減: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殼10克,郁金15克,蒼術15克,白術15克,山藥15克,半夏15克,陳皮10克,砂仁6克,厚樸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兼呃逆者,加竹茹、旋覆花、赭石;大便不通者,加大黃、火麻仁。
4.加味七味胃陰湯加減:南沙參15克,丹參15克,山楂10克,山藥15克,石斛12克,麥芽10克,冬瓜子10克,天花粉10克,佛手6克,麥冬10克,白芍10克,姜黃10克,郁金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噯氣頻繁者,加甘松、紫蘇;便秘者,加決明子、火麻仁。
5.加味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5克,丹參10克,白芍10克,桂枝12克,豆蔻10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棗10枚。水煎服。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便溏者,加白扁豆、木瓜;便秘者,加肉蓯蓉;口苦者,合用四逆散。
【名醫指導】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
2.戒煙、酒。
3.飲食中應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睡前進食過量,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不宜食用豆類,包括豆漿、豆奶;避免進食產氣飲料和食物,如汽水、可樂、蘿卜、洋蔥、白薯、蜂蜜、蔗糖等;不宜食用香蕉。
4.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情愉悅,適當體育鍛煉等。
5.適當的按摩有助于預防或緩解消化不良。方法如下:
(1)推背部脊柱兩側:由上而下,從第七頸椎起,下達腰椎。
(2)捏脊法:兩手拇指分推兩側季肋部,再推臍旁兩側。還可用搓熱的手掌揉臍部。最后用指掐和拇指平推足三里穴。
6.需要注意與器質性疾病鑒別,注意隨訪跟蹤。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指一組包括持續或間歇發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形狀異常而又缺乏生物化學和形態學可解釋的綜合征。本病好發于18~45歲人群,以女性為主。發病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精神狀態、激素分泌和機體對激素的應激異常等因素有關,是消化內科中常見且難治的一種疾病。臨床特點以腹痛、腹脹為主,或伴有腹瀉,或伴有便秘,或伴有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癥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
本病中醫學屬于“泄瀉”、“腹痛”、“郁證”、“陽結”、“陰結”、“脾約”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脾胃素虛、情志影響、精神緊張,致肝氣郁結,橫逆乘脾,導致胃運化失常而致功能紊亂。
【必備名方】
1.痛瀉要方加減:炒白術12克,生白芍12克,防風9克,炒陳皮10克,柴胡9克,木香6克,炒枳殼10克,制香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加強止痛作用;噯氣頻繁者,加沉香、豆蔻,以理氣降逆;泄瀉甚者,加黨參、烏梅、木瓜;腹滿脹痛、大便秘結或欲便不得者,加檳榔、枳實、大黃,以順氣導滯、降逆通便;氣滯已久、腹痛有定處、舌黯有瘀點者,加五靈脂、丹參、桃仁、延胡索,以化瘀止痛。
2.烏梅丸加減:烏梅10克,細辛3克,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炒花椒6克,制附子5克,黃連6克,炒黃柏10克,茯苓10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少腹疼痛、脹滿惡寒者,去黃連,加荔枝核、小茴香;胃脘灼熱、口苦者,去炒花椒、炮姜、制附子,加梔子、吳茱萸;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濕邪內阻、腹滿后重者,去黨參,加厚樸、山楂炭、檳榔、廣藿香。
3.麻子仁丸合增液湯加減:生地黃15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枳殼10克,火麻仁10克,白芍10克,厚樸10克,苦杏仁6克,當歸10克,瓜蔞子6克,甘草6克。水煎服。
4.少腹逐瘀湯加減:蒲黃6克,五靈脂6克,當歸9克,川芎9克,延胡索9克,沒藥6克,肉桂3克,小茴香6克,干姜6克,赤芍6克,甘草6克。水煎服。大便膿血或夾有赤白黏凍者,加白頭翁、秦皮、黃連。
5.四神丸加減:補骨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豆蔻6克,吳茱萸6克,生姜6克,大棗3枚,甘草6克。水煎服。腹痛甚者,去五味子、吳茱萸,加小茴香、木香;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加炙黃芪、訶子、赤石脂。
【名醫指導】
1.飲食規律,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的食物為主,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2.多食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如谷子、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不宜吃冰冷、油炸食物。
3.應限制產氣食物的攝入,如碳酸飲料、豆類、薯類、甘藍、蘋果和葡萄等。
4.養成每日按時排便習慣,多做提肛、摩腹運動,勞逸適度。
5.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過度波動;避免緊張、焦慮、抑郁。
6.保持大便通暢;如伴有腹瀉時,注意多補水。
7.不飲酒,不喝咖啡。
8.應對患者耐心解釋本病,以消除其心中疑慮,使其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