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結構看世界:洞悉本質的思考藝術
- 李忠秋
- 6875字
- 2019-01-04 14:26:15
第二章 思考結構與客觀事物有偏差
世界包括物質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后者是指人們的主觀世界,即人們的思維意識或觀念。研究人們的思維,是哲學與心理學的任務。哲學研究的重點在于揭示物質世界與主觀世界之間的本質聯系,認為人們的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由此使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并改造客觀世界。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思維形成的機制,即大腦是如何反映事物的,人的心理產生的機理與過程等。但這兩者的研究有共同點,都涉及人的思維的本質與規律,這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心智模式。
為了了解透過結構看世界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就需要認識思維的形成與發生作用的過程,認識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知科學家對認知、記憶和推理等復雜思維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這些復雜的思維過程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以及與大腦本身的生理機能的關系是什么,目前尚無定論。但是,我們可以在這些研究中,找到大量關于思考結構在決策中產生作用的知識,因此本章分別從心智模式和認知心理兩個方面嘗試著對思考結構的存在以及對決策的影響進行闡述。如圖2-1所示。

圖2-1 思考結構與客觀事物有偏差
第一節 思考結構的形成
思考結構的形成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活動,因而是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心理學是一門內容極為豐富的科學,可以運用到人們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如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戰爭心理學。心智模式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恰恰揭示了人的心理形成過程。因此,研究和理解思考結構和心智模式,依據的是認知心理學,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一、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過程
1.認知和認知心理學
認知就是人腦產生的感覺在輸入的轉換、減少、解釋、存儲、恢復和使用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將人的心理過程看做一系列連續階段的心理加工過程,即認為大腦加工信息的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人的高級心理過程是行為背后之心智處理的心理活動,包括思維、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與情感的程度,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征、推理、創造力,以及問題解決方面的運作。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相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那些不能觀察的大腦內部的機制和過程,如記憶的加工、存儲、提取和記憶力的改變。它把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作為研究重點,其核心是信息在大腦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其實質在于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核心是揭示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存儲、加工和使用的。
2.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包括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發展和人工智能等。
3.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1)人們的知覺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累積起來的,沒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會感知世界。知覺是外界信息刺激在人腦神經系統湖泊中留下烙印,是一種只具有直接性質的心理現象。
(2)人們對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動的,不會被動地接受這些刺激,而是能夠主動地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進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復加工,從而形成思想、意識、觀念等,并儲存在大腦 “信息庫”之中,形成記憶。概念則是人對事物本質的反映,是對一類事物進行的概括。
(3)人腦經過多次認知,會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關系構成的某種刺激結構,這種刺激的組合即為認知模式或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的圖形是什么,并將之與其他模式區分開來,常表現為把所知覺的模式納入記憶中相應的范疇,并加以命名。人的認知模式其整體結構在識別事物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具有結構優勢效應。
(4)人們對事物認知的過程是復雜的、反復進行的,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能夠把對于一組現象的了解,推進到對另一組現象的了解。解決問題(實踐)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甚至是思維活動的一個最普遍的形式。行為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標,應用一定認知操作或技能活動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這些基本原理表明,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的綜合性,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時,這些基本原理表明,人的心理形成過程及發揮作用的過程,是與人們的心智模式相吻合的。
二、從認知心理學談思考結構的形成
上面對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進行了闡述,但其實在理論界關于復雜思維過程,以及人腦本身的生理機能等問題,目前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研究。接下來我們也是從現有的知識中解釋思考結構的形成過程。
每個人在生活中需要記住大量的信息,但是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我們怎樣才能記住,并且在需要的時候迅速找到它們呢?事實證明,我們不但可以記住且能夠下意識地快速對需要的信息進行提取,而這種提取連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容量巨大的長時記憶系統,我們將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通過各種網絡模型整理進入這個系統。這些模型是由無數個概念與關系組成的內容豐富的網絡。他們既能夠捕捉飛機、電腦、房子等實體對象,也能捕捉家庭、溝通、能力等眾多抽象概念。比較經典的網絡模型包括層次網絡模型和激活擴散模型,下面簡單引用認知心理學的內容給大家介紹一下。如圖2-2所示。

圖2-2 思考結構的形成
1.層次網絡模型:認知心理學中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
層次網絡模型是由Quillian提出的認知心理學中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這個模型最開始是針對言語理解的計算機模擬而提出,后來被用來說明概念的結構。在這個理論中,概念是以結點(Node)的形式儲存在概念網絡中,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這些特征實際上也是概念。各類屬概念按邏輯的上下級關系組織在一起,概念間通過連線表示它們的類屬關系,這樣彼此具有類屬關系的概念組成了一個概念的網絡。在網絡中,層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每個概念的特征實行分層存儲,即在每一層概念的結點上,只存儲該概念的獨有特征。而同層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則存儲于上一層的概念結點上。例如,當我們提到“金絲雀”、“鴕鳥”、“燕子”時,我們會說它們都“會飛”,因此這一特征便存儲在“鳥”這一概念結點上。而 “金黃色”、“大塊”、“黑色”分別是上述三種鳥的獨有特征,這些特征便存儲在自己的結點上(見圖2-3)。

圖2-3 層次網信模型
2.激活擴散模型:以語義聯系將概念組織起來的語義記憶模式
激活擴散模型也是一種語義記憶模型。但與層次網絡模型不同,它放棄了概念的層次結構,而是以語義聯系或相似性將概念組織起來。概念之間通過共同的特征數量形成聯系,互相之間共同特征越多,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就越緊密。如圖2-4所示。

圖2-4 激活擴散模型
激活擴散模型與層次網絡模型不同,概念之間除了包含邏輯層次關系,如“機動車”是“小汽車”和“卡車”等的上級概念,有連線相通。而且概念之間有更多的橫向聯系。“小汽車”還與“卡車”、“公共汽車”、“急救車”等機動車有聯系。
上面兩個網絡模型是認知心理中較典型的長時記憶中的語義記憶模型,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各有所長,這里我們不去探究更多的理論內容。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無論是哪個模型,都可以幫助人們在想到某個概念以后,快速地聯想到某些概念。每個人在數十年的成長、學習和生活中,在大腦中積累了數千個網絡模型,這些模型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人們的思考結構。思考結構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之中,源于一個人的教育、生活和職業。比如,從一位培訓師的角度看問題,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看問題。思考結構的形成甚至跟社會環境和文化也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節 思考結構的缺陷
前文中曾提到在做決策的時候,人們看待和分析問題采用的不同思考結構,決定了人們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思考結構將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問題的某些方面,同時也會淡化問題的另一些方面,讓其隱藏于我們的視線之外。而這種思考結構往往是非常隱性地存在于人們的心智模式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決策。那么到底該如何覺察我們的思考結構,并有效地對其干預,從而提高我們的思考質量呢?本章從理論層面,一起跟大家探討一下具體的方法。如圖2-5所示。

圖2-5 思考結構的缺陷
一、思考結構根植于心智模式之中
人們對外來的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是很快的。據心理學家測算,當一個陌生人從對面向你走來的時候,你能夠在7秒內對他做出評價,并決定是否與他點頭打招呼。
一位年輕的女士倘若未婚,正在找男朋友。若有人給她介紹男朋友,當她與對方見面的一瞬間,她似乎就在內心中做出了決定。因而“一見鐘情”、“一見如故”的故事司空見慣。
為什么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來得如此迅速呢?這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早已形成了對事物判斷的標準。學習型組織理論大師彼得·圣吉把這個“標準”稱為人腦中的“圖像”、“鏡子”、“地圖”等,即心智模式。有了判斷事物的標準,自然對外來刺激的反應迅速了。
1.心智模式的定義
心智模式是指我們心中關于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并深受習慣思維、定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2.心智模式的基本觀點
(1)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6)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結果,并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不會輕易改變。
3.心智模式的結構
人的心智模式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形成過程,二是對外界信息刺激的反應,做出判斷、決定的過程。如圖2-6所示。

圖2-6 心智模式的結構
心智模式形成的過程是人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而且對他心智模式的影響很大,甚至對他一生都起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不能忽視家長、幼兒教師對幼童的早期教育。舉例如下。
大家都知道美國GE公司曾有個總裁,名叫杰克·韋爾奇,人稱美國“第一CEO”。杰克·韋爾奇小時候說話口吃,6歲的時候說話還是磕磕巴巴的。有一次他去買比薩餅,他本來要買一個,但他說:“阿姨,我買……買……一個……一個……比薩餅。”賣餅的阿姨以為他買兩個,拿了兩個給他。他很不高興,告訴媽媽他因為口吃而苦惱。
媽媽笑著對他說:“孩子,你很聰明,你頭腦反應快,嘴巴跟不上,所以才口吃的。這沒有什么。”媽媽沒有訓斥他,反而用這番話夸獎安慰他,使杰克·韋爾奇在心中樹立了“我聰明,我頭腦反應快,不比別人差,口吃不算什么”的理念,并在頭腦中固定了下來,以致杰克·韋爾奇長大成人之后它都在起作用。有一次,他和大學同學乘坐飛機去到某公司應聘,在飛機上空姐在為乘客遞送飲料時,對他的同學稱“博士先生”,對杰克·韋爾奇稱“先生”,研究生畢業的他一下飛機就買了返程票,去讀博士去了。他當GE公司總裁期間,說話依舊不利索,但他“數一數二”的經營理念(GE公司只做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品),與他小時候媽媽對他的影響直接相關。
心智模式的形成由于是心理活動,所以是看不到的,認知心理學家一直都用大量的觀察試驗方法去研究。但人們對外界信息刺激后的反應,還是能夠看得見的。他受到刺激后的表情、說出的觀點、做出的決定,總會表達出來。這是心智模式的第二階段。心智模式的兩個階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分不開的,構成了一個整體。因此,我們要完善心智模式,需要從兩個階段的關系上采取措施。
外界事物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反復刺激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從最初的“感覺”(知覺、表象、印象等),然后經由個人運用或觀察得到進一步的信息回饋,若自己主觀上認為是好的回饋,就會保留下來成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饋就會放棄。心智模式不斷地接收新信息的刺激,這種刺激的過程經過思考、強化加深,一定的觀念或習性就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不易發生改變。
人們看到馬戲團里的大象,一只腳被繩索簡單地拴在木樁上,它就很少掙扎。因為從小象開始,主人拴它用的是牢固的鐵索,無論它如何掙扎,都無法掙脫,久而久之,它就不再掙扎了。在它的大腦里已經形成了:腳上有鎖鏈,掙扎是徒勞的。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因此,人們改變已形成的思想觀念、習性是較為困難的,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
“思考結構”根植于心智模式之中,幫助人們簡化和理解復雜的事物,并強迫我們從某些個特定的、有限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比如,我們常說要“跳出框架看問題”、“不要總用老眼光看問題”、“完全是分析角度的問題”等,都是在說思考結構。它非常隱性地存在于人們的心智模式中,它決定了一個人看待一個事物的視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決策。
二、思考結構同心智模式一樣有欠缺
1.心智模式存在欠缺
人們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欠。原因有以下幾點。
(1)固化于頭腦中的“圖像”(經驗、觀念、知識、價值觀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當外界的信息(個性)刺激人們頭腦時,人們的思維方式是進行演繹推理的,是用已有的結論推導出個別事物的結論,而個別事物是千差萬別的,都有其特殊性,因而其推論出的結論必然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甚至偏差很大。
例如,《三國演義》中劉備見龐統的故事。在劉備的頭腦里有“相貌丑陋的人無大才”的理念,所以當他第一次看到龐統的時候,雖然早就聽說過龐統的大名,但他還是按照“相貌丑陋的人無大才,龐統其貌不揚,龐統無大才;無大才的人不可重用,龐統無大才,龐統不可重用”的思路,只讓龐統去當一個縣官。諸如此類的事例或按這樣的邏輯思維的人,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數不勝數。
(2)固化于頭腦中的“圖像”本身有偏差,即人們拿來比較事物的“標準”本身是有條件的,當用有條件的“標準”衡量呈現在眼前的事物時,自然對事物的判斷出現偏差。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都是有條件的,都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所以真理都是相對的。
比如說,水在100℃時沸騰,這是科學家在大氣壓為1時確定的“標準”。我們現實生活中怎么可能都處于這樣“標準”的環境條件呢?所以事實上,同樣的水在不同的地方,其沸騰溫度是不一樣的。在青藏高原,水不到100℃就沸騰了。
另外,任何人形成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觀規律,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觀實際。通常的情況是,在這件事上看對了,在看另外一件事時,有可能就看錯了。
(3)客觀事物本身具有假象,人們對其認知不可能一次就認識完畢,況且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復雜的事物,需要多次的實踐過程才能把握其本質,憑已有經驗瞬間就對事物做出的判斷,往往是不全面、不準確的。所謂“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只是對人認識能力的一種夸張說法。
(4)客觀事物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運動是事物的基本屬性,是絕對的,靜止只是相對的。用相對固定的認識去判斷發展變化著的事物,怎能會不出現偏差呢?正因為如此,要求我們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例如,我們現在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飛速般地發展,改變著我們工業生產的方式,如外包生產、虛擬企業、價值組裝、智能制造等生產方式正流行;互聯網改變著我們企業的營銷模式,B2B營銷模式在大行其道;創客、眾籌、3D打印……新事物層出不窮。因此,我們的思想必須更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要建立互聯網思維,拋棄工業經濟時代的某些經營理念,才能對新出現的事物有較為正確的判斷。
2.思考結構常扭曲我們所見
同理,思考結構根植于心智模式中也常常扭曲我們看到的一切。雖然思考結構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非常復雜或混亂的世界里非常高效率地思考,決定了我們關注哪些視角,但是也往往讓我們忽視很多看待問題的視角。
(1)思考結構是隱性的,往往很難被覺察看到。我們需要刻意地去覺察,顯性化我們的思考結構,才能夠發現我們到底是通過哪些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的。
(2)思考結構往往是不健全、不完整的。如心智模式是有偏差的一樣,思考結構產生于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中,不太容易能夠審視到全部事實,往往是不健全和不完整的。
(3)思考結構很難改變。一旦習慣了某個思考結構,人們會對其產生依賴和情感,需要通過有意識的努力、理性的干預才可能改變,而這種干預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過程。
綜上所述,一旦習慣了某個思考結構就會從某個特定的視角審視問題,其他的視角和思路就會被切斷。比如,當年發明自動輪椅的殘疾人如果每天想的問題是如何在床上更好地打發時間,而不是想辦法離開床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那么他可能永遠不會有這個發明。這種例子非常多。比如,當年火車鐵軌被發明出來時,很多人絞盡腦汁想解決如何讓火車能夠安全地在鐵軌上行駛,所以人們把鐵軌的邊緣加上了鋼邊以防止行駛過程中火車滑落。當然,現在你看到的不是軌道有鋼邊,而是輪子的邊緣是凸出來的。因為之后又有人換了一個視角看問題“如何能讓車輪子把軌道抓得更牢固”。
有時人類想要產生一個突破性的想法,需要耗費數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思考結構的局限就是原因之一。

掃一掃,跟李忠秋一起透過結構看世界!
回復“PPT02”:獲取第二章電子版手繪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