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德被押送到金陵(南京)以后,拒絕進食,最后餓死。張士誠雖然不再稱王,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樣擁有武裝和土地。張士誠還派史文炳偷襲元軍,并占據了杭州。由于他表面上還會為元朝廷做一些送糧之類的事,能夠得到元順帝的賞賜,他便更加驕橫,讓他的部下歌功頌德,要求元朝廷封他為王,但元朝廷沒有答應。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尊他的母親曹氏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設置屬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那時,張士誠占據的地盤,南到紹興,北超過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邊占據汝寧府(河南汝南縣)、潁州(安徽阜陽)、濠州(安徽鳳陽東北)、泗州(江蘇盱眙),東邊直到大海,縱橫兩千余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他的弟弟張士信和女婿潘元紹成為他的心腹,以左丞徐義、李伯升、呂珍為爪牙,以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等人為智囊團,以元朝的學士陳基、右丞饒介掌管秘書工作。他還喜歡招攬賓客,所贈送的車馬、居室、家具之類很多,那些僑居在杭州和當地貧窮無依靠的人們都爭著來投靠他。
其實說起張士誠的為人,雖然他外表看起來遲重寡言,貌似有大氣量,但事實上卻無深謀遠慮。當時,朱元璋的營地就在張士誠的旁邊,可以稱得上左鄰右舍。在那幾年里,張士誠一直對朱元璋虎視眈眈,不止一次派兵進攻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全,但都沒能隨他愿望,只好灰溜溜地退回。而朱元璋也不讓自己閑著,兵分三路,派邵榮攻打湖州,又派胡大海攻打紹興,還派常遇春攻打杭州,但也跟張士誠的結果一樣,終究沒能達成愿望。
就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相持不下的時候,運氣不好的廖永安卻被張士誠俘虜,謝再興也隨后叛變并投靠了張士誠。面對這樣的局勢,朱元璋心有余力不足,只好把張士誠的事暫時擱置一旁,這些恩怨朱元璋一直記在心上。可怕的敵人陳友諒果然陰狠,居然想到借張士誠之手攻打朱元璋,這是朱元璋自己也沒能預料到的事情。但是,張士誠也不是好惹的,雖然表面上答應了陳友諒,到最后也沒有配合陳友諒的行動。等到朱元璋順利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之后,就率領軍隊回到了南京。還沒等喘口氣兒,朱元璋又命令徐達等人謀劃攻取淮東地區,先后打下泰州、通州(江蘇南通),包圍了高郵。這時候,張士誠派水軍從長江逆流而上,順利救下高郵。朱元璋不肯示弱,第二天又親自率領軍隊擊退了張士誠的水軍,但還是沒能活捉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一直在養精蓄銳,希望可以一次拿下張士誠,以報曾經的恩恩怨怨。隨后,他便封徐達為大將軍,封常遇春為副將軍,并率二十萬精兵,想要集中主力,一舉拿下張士誠。一向詭計多端的朱元璋,依然不按套路出牌,他告訴兩位將軍先不要攻打蘇州,而是直擊湖州。他們二人按照朱元璋的計謀行使,徐達等率諸將發兵龍江,又調遣李文忠趨杭州,華云龍則赴嘉興,就是為了牽制張士誠的兵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東吳的左右膀臂皆失,平江(今蘇州)成為一座孤城,面臨南西北三面被圍之勢。就這樣一直打了十個月,才最終攻克成功。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的糧食一天天減少,眼看就要斷糧了。他本性善良,做不得殺人為食的惡事。他告訴自己,一定要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說到做到,他立即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想要沖出重圍。可是出城后,看見城左西吳兵隊陣如此嚴整,當即就有點心虛,很快退了回來。于是,他又臨時改變策略,帶著軍隊轉至舟門,向常遇春營壘殺去。這下他可是遇到了“克星”,因為常遇春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百戰良將,揮兵直前,與東吳兵開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就在這時候,猛將王弼又從另一條路繞出,夾擊東吳兵,把張士誠的萬余護衛精兵都困在了沙盆潭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張士誠才從潭水逃出,再一次狼狽不堪地回到城中。
半個月以后,張士誠休養得差不多了,再一次咬咬牙,親自率兵從胥門沖出。經歷過多次的生生死死,張士誠不再懼怕,而是以一種玩命的心理跟敵軍交戰。或許是張士誠軍隊的氣勢嚇住了常遇春,讓常遇春的人馬似乎有點招架不住了。這時候,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居然站在高高的城頭上大喊:“兵將們打累了,可以歇息了!”于是馬上鳴金收兵。還沒等張士誠等人反應過來,常遇春趁他們分心之際,又重新振作,掉頭回擊,把東吳兵打得大敗。
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張士信居然跟沒事人一樣,在大城樓舉行盛宴,在里面遍擺了銀椅,與親信左右飲美酒、食佳肴。風度是大將的,計策是無腦的。就在他們飲酒作樂、忘乎所以的時候,有一位仆從進獻了他一個大水蜜桃,張士信欣賞了許久,剛要準備吃。突然間,城下發巨炮,正好打中了張士信的腦袋,與桃汁一起四濺飛迸。張士誠再次兵敗,這一次他失去了一個親弟弟。此時的張士誠滿是仇恨,立即指揮城中的兵將誓死抵抗,也殺傷了不少西吳兵馬。十月間,徐達終于放開手腳,開始了總攻,百道攻城,東吳軍人力、體力不支,平江城終于淪陷了。
張士誠在府邸中聞城潰,對其妻劉氏說:“我兵敗且死,你怎么辦?”劉氏良德婦人,冷靜答道:“君勿憂,妾必不負君。”說完這句話,她懷抱兩個幼子,在齊云樓下積柴薪,與張士誠諸妾登樓,自縊前令人縱火焚樓。
時值日暮,曾經的大英雄張士誠,這一次真是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望著齊云樓的大火,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反省。突然間,他似乎有了上吊自盡的舉動。說時遲,那時快,他的舊將趙世雄跑上前去把他解救下來,號哭勸道:“九四英雄,還怕不保一命嗎!”緊接著,他的另外一些舊將,如李伯升、潘元紹等人也紛紛勸他歸降朱元璋,可是他始終閉目不答。無奈之下,徐達便請張士誠上船,決定由水路先押送他去應天府。在此期間,張士誠一直堅臥舟中不肯吃東西。就在他被押送應天府后的當夜,他趁人不注意,上吊自殺了,終年四十七歲。昔日擁強兵占勝利時,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盡,也不失為一大丈夫。
開國名臣徐達
徐達,出生在一個世世代代靠種田為生的農民家庭。他面貌清癯、顴骨稍高,再加上一米九幾的魁偉身材,在當時稱得上是風華正茂、風度翩翩。自幼就酷愛武術的他,練得一身好功夫。在他幼年時,曾經和朱元璋一起放牛、玩耍,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他親眼目睹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他的“濟世之志”立即被點燃。
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的好朋友朱元璋奉郭子興之命回鄉招兵,當時的朱元璋是郭子興起義軍中的一名小軍官,徐達見朱元璋在短短的時間內混得還不錯,于是欣然答應跟他一起參軍,從此便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徐達投奔朱元璋之后,一直很敬業地做事,從不怠慢。徐達不僅作戰勇猛,而且“時時以王霸之略進”,協助朱元璋收編了定遠的好幾支地主武裝,并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縣)。徐達沖鋒陷陣、威勇初露,朱元璋對此十分滿意。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朱元璋便邀徐達一起商議,最后決定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待成功攻打和州后,不知因為什么,郭子興與另一首領孫德崖發生了矛盾,一氣之下還下令抓走了孫德崖。孫德崖軍也不甘示弱,決定以牙還牙,他們也抓走了朱元璋。在關鍵的時刻,徐達挺身而出,提出要去孫德崖軍中去當人質,換回朱元璋,這才化解了這場矛盾。也正因為這件事,朱元璋對徐達十分感激,也更加信任他。
郭子興病逝那年,朱元璋執掌了全軍大權,揮師南渡長江,攻占采石、太平,并進一步圖謀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徐達則順其自然地成為了朱元璋最看重的一員大將。此后,朱元璋統兵擊滅了陳友諒的勢力,升任徐達為總兵官、大將軍。緊接著,又攻占平江(今江蘇蘇州),消滅了張士誠的勢力。最后,徐達被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領部隊北伐,席卷中原,克復大都(今北京),終于如朱元璋所愿,完成了推翻元朝、統一北方的重任。
徐達一向持重有謀、治軍嚴明,不僅這樣要求自己,還要求自己的部下也要時刻聽從號令和指揮,“令出不二”,而且一再警告自己的部下,不許他們騷擾百姓,有違令擾民,必戮以徇。不僅如此,他還提倡部下優待俘虜,以分化瓦解敵人。凡是俘獲敵軍將士和間諜密探者,他都“結以恩義,俾為己用”。所以,只要是他帶兵出征,特別是在率軍北伐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大軍勘定者猶少,先聲歸命者更多”的局面。
作為一名杰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嚴以律己,還能與士卒們同甘共苦。在元末群雄并爭之時,那些人一旦被封為將,手握重兵,就開始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但徐達卻從來不貪女色,也不貪圖錢財。在南京的時候,徐達總是住一所低矮破舊的小屋,朱元璋看在眼里,幾次提議給他換一間寬敞舒適的屋子,他都拒絕說:“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哪里敢以家為計?”對此,朱元璋很是無奈,只好隨他去了。
每逢出征之時,但凡遇到軍糧不夠,士卒們吃不飽飯,徐達就總是委屈自己,好幾日不喝水不吃飯,也不進營帳休息,士卒們一再勸他都無果。看到士卒們生病的生病,負傷的負傷,他總是拖著疲憊的身軀還前去探視,并想盡辦法給予他們好的醫藥。這么多年來,徐達就是“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盡管他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他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這是讓人們最為佩服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授他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后封魏國公,并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然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么多年來,徐達能夠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拉幫結派,也沒有卷進“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淮西集團”的骨干是胡惟庸,他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見徐達功勞大、威信也高,于是想要和徐達搞好關系。徐達看出他那點小心思,所以根本不理睬他。徐達心思縝密,又不想被朱元璋認為他故意挑唆,于是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提醒朱元璋,“胡惟庸這樣的人,不太適合當丞相”,朱元璋心里也有數,但也沒表態。因為他一直本著“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原則,始終不肯錯過任何一個對他有用的人。
后來,胡惟庸因為謀反被殺害,朱元璋再次想起徐達對他的暗示,只說了三個字,“益重達”。盡管徐達對朱元璋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但仍然未能消除朱元璋對他的疑心和猜忌。當時的給事中陳汶輝,在一個奏疏中曾提到“劉基、徐達之見猜”,說:“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朱元璋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也承認自己曾因所謂“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在政治上,徐達總是做到忠誠不二;在經濟上,他也能做到不貪不占;在生活上,他也能做到十分檢點,不出任何紕漏,不讓朱元璋抓住任何把柄,從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運。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修建功臣廟,并親自確定了各位開國功臣的位次,徐達位居第一,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李善長、汪廣洋等人。徐達之所以能夠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不僅僅因為他曾經是朱元璋的同鄉、少年時代的好玩伴,最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洪武十八年二月,多年的戎馬生涯,長期的奔波勞累,使徐達的身體一天天虛弱,終于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最后病逝于北平(今北京),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念他戰功赫赫,便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賜葬于南京鐘山之陰,還親自為他撰寫了神道碑,并贊揚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
“賢內助”馬皇后
歷史的烙印無處不在,但凡懂點歷史的人肯定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她們都是歷史上杰出的“賢內助”。有史以來,有著特殊身份的人,身后是否擁有一位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知大局、懂謙讓的睿智女子為妻,顯得極為重要,驗證了那句“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馬氏,又名秀英,宿州(今安徽宿縣)人。祖上曾是當地的富戶,父親馬公,性格剛強,見有為不義者,視之若仇讎。正因為父親無節制的仗義好施,家業日日窮困起來。母親鄭媼,在生下馬氏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馬公沒有兒子,秀英從小又失去了母愛,為了讓她加倍得到父愛,馬公視她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聰明可愛,擅長作詩和繪畫,尤其擅長史書。在性格方面,果然女兒隨父,秀英的性格跟她的父親一樣很是倔強。按當時的習俗,婦女到一定年齡都要被纏足。可是,無論人們無論怎么勸說她,她都堅決不纏,這也是人們稱她為“馬大腳”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