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秀英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就帶著女兒逃到了定遠,投奔了郭子興,也是在這時候,他們二人結為刎頸之交。郭子興揭竿起義時,馬公回宿州策劃起兵響應,回去不久后就死了。短短的時日,郭子興失去了一個生死之交,為此他十分悲痛,便將秀英收為養女。看到眼前這個孤兒,郭子興生了憐憫之心,對她更加疼愛,視她如親生女兒。等朱元璋投奔郭子興之后,郭子興見他英勇善戰,深受器重。沒過多久,郭子興就將這個“善承人意”、“知書精女紅”的養女許配給了朱元璋。從此,秀英就同朱元璋患難與共,盡力當好“賢內助”的角色。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冊封馬氏為皇后,那年她36歲。從此,馬氏就以皇后之尊倍加留心政事。她不僅關心黎民百姓的生活,也以國士之禮對待臣下,與朱元璋同一條心,以鞏固大明王朝長治久安。當時的她,雖然身居高位,但仍然保持著節儉樸實的好作風。之所以說馬皇后是“賢內助”楷模,正是由于她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一直憂勤相濟,成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馬皇后不僅是家庭生活的“賢內助”,也是輔助事業的“賢內助”。由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使得他很快在濠州紅巾軍中嶄露頭角。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自然會招風”。他的大作為自然免不了遭人側目,就連賞識他多年的郭子興也對他有了疑忌。諸將出征,擄獲的物品都會貢奉郭子興。而朱元璋卻從不獵取私財,自然無從貢奉,這便引起了郭子興的不悅。馬皇后看到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父郭子興的妾室張夫人,聊天之余,請她在養父面前給干女婿說點好話,以彌補他們之間的裂痕。
還有一次,朱元璋犯了軍規,郭子興便毫不留情地將他關了禁閉,并下令不許給他水喝,也不許給飯吃。馬皇后心疼丈夫,就在家烙好了餅,放懷中偷偷給朱元璋送去,回到家后才發現胸前的皮膚都燙焦了,這樣深厚的夫妻感情怎能不讓人感動?在平日里,馬皇后對朱元璋的生活關照更是不必多說了。當時因為戰亂,缺乏食糧,馬皇后就在家省吃儉用,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給丈夫,只希望丈夫不要因為這個分了心。而她自己呢?只能偷偷餓肚子,有時候半夜都會被餓醒,這些事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5個兒子,性格放蕩不羈,老惹是生非。長大后,朱元璋把他封到開封做了周王。盡管如此,馬皇后還是對他不放心,周王臨走時,她便派江貴妃前往監督并照顧周王。此外,她還把自己身上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并賜她一桿木杖,一再囑咐:“到了開封,如果周王有任何過錯,就可以披衣杖責;如果他不肯遵命,膽敢違抗,就馳報朝廷。”從那以后,每當周王看到慈母的那件布衣,便心生出敬畏之情,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對待子女,馬皇后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嚴為愛”。對寧國公主、安慶公主等人,馬皇后從不遵循“女兒富養”這一說法,而是一再要求她們勤勞儉樸,不能無功受祿。對待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李文忠等人,馬皇后也不顧忌“兒子窮養”的說法,而是細心照顧,視為己出。馬皇后的種種舉止,讓朱元璋只有感動。
但是,馬皇后也不是毫無原則,什么事情都要親自管。她心思縝密,做任何事情都會把朱元璋放在第一位,不會讓大臣戳朱元璋“脊梁骨”,覺得她作為一個女人竟敢公然干政。因此,她從來不出面干預政事,只會處處留心朱元璋治政的得失,并采取“隨事幾諫”的方式,進行婉轉的勸諫。她常常勸朱元璋一定要“親賢務學”,朱元璋也一直在采納。馬皇后還關心民間疾苦,每逢遭遇災荒,她便第一個帶領宮人蔬食;遇到年成不好的時候,她就帶領身邊的人設麥飯野羹。朱元璋明白她的一番良苦用心,就告知她已經下令賑災。馬皇后又提出建議:“賑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朱元璋覺得她說得非常道理,于是在各地設立預備倉,選耆民運鈔糴米,以備賑濟之用。
馬皇后還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幫助朱元璋解決不少難題。一個人一旦做了皇帝,就很容易驕橫霸道、蠻橫刁鉆,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朝堂上處理政事,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勃然大怒,嚴厲指責大臣們。后來,馬皇后看到了,當場不語,回到家中,便婉轉地勸說朱元璋。因為她了解朱元璋的脾氣,他一旦發怒,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斬殺大臣們。為了不釀成嚴重的后果,馬皇后每次都會等朱元璋心情平靜了,才會勸說他。經過馬皇后的再三勸解,朱元璋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想起馬皇后的告誡。為此,馬皇后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當時,有一名封疆大吏名叫郭景祥。在擔任和州知州的時候,不知道他得罪了什么人,有人揭發說:“郭景祥有一個兒子,曾經手持長槍要殺自己的父親,肯定是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朱元璋聽后大怒,當場就下令要處死這樣的逆子。這時候馬皇后不急不躁地說:“據調查,郭景祥只有一個兒子,如果殺了他的兒子,就等于斷了郭景祥的后代了,這樣的傳言也許并不可靠。”后來,朱元璋派人去調查,發現果然是一些人的謠言,要不是馬皇后的勸說,郭家或許就真的家破人亡了。
又有一次,宮中有幾位侍者犯了罪,暴躁的朱元璋又動了殺念。每當關鍵時刻,馬皇后就會出現。她命令先將這些犯罪的侍者全部移交司法機關,等候他們的處理結果。朱元璋知道了這件事,回家就質問妻子,“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馬皇后一臉正經地說:“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高興或不悅,就給予一個人獎賞或懲罰。一個人生氣時做的決定是不理智的,恐怕會給予過重的懲罰。為了不冤枉任何人,只有把他們交給司法機關,才能得到公正的判決。”朱元璋聽到妻子這番話,心中為之一震,一時間心緒變得復雜起來。
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當朱元璋要殺曾擔任大都督的朱文正時,馬皇后就勸告朱元璋,“他是你的親侄子,曾經也立有大功,所以不能殺他”;當朱元璋要殺開國第三功臣李文忠時,她又勸告朱元璋,“他是你的親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條性命吧”;當朱元璋要殺大文學家宋濂時,從未向丈夫下跪的馬皇后跪下請求朱元璋,“他曾經是太子的老師,一日為師,百日為父,你作為帝王,更不能殺他”。馬皇后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在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人,把他們一個個從朱元璋的屠刀下解救了出來,因為她比朱元璋更知道生命的可貴。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不知何故,患了重病。朱元璋為此食不知味、寢不能安,派人四處尋訪名醫。一直身體很好的她,如果能找到高明的醫生,對癥下藥,或許有希望治好她的病。可是,她又擔心,萬一服藥之后無效,朱元璋肯定會在一怒之下誅殺醫生。于是,她告訴丈夫一句話:“人的生死自有命運……”就這樣,她一直不肯就醫,直至病重死亡。馬皇后的言行舉止,不愧是“賢內助”的楷模和典范,是“母儀天下”中的佼佼者。
“神算子”劉伯溫
劉伯溫,又名劉基,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所有熟知他的人都稱他劉青田。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謀臣之一,也是民間傳說中神機妙算的亮點人物,甚至還有人說他是諸葛亮“轉世”。自幼天資聰明、天賦極高的他,在父親的悉心培養下,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樣樣精通。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他更是潛心研究,頗有一番見解。他的記憶力更是驚人,“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境界,大概說的就是他吧。不僅如此,他的文筆也十分精彩,所寫文章更是非同凡俗。在他12歲的時候,就已經順利考中了秀才。父母為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自豪不已,同鄉的人們也甚是羨慕他,并稱他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劉伯溫剛剛14歲,他的父親就送他去處州(今浙江麗水)讀書。第二天,他就跟著老師學習《春秋經》。因為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成人讀起來都有點難度,對于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更不用說,肯定是難上加難。剛開始,老師只是讓孩子們捧書誦讀,先不解釋其含義。沒想到劉伯溫默讀了兩遍就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言前人所未言。老師很是驚訝,以為他曾經接觸過一些,于是又考了他其他幾段文字,劉伯溫依然都能過目而懂其意。一時間,讓老師心生佩服,并稱贊他真的是一個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平庸之輩。厚厚的一部《春秋經》,劉伯溫沒多久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劉伯溫17歲了,也已經離開了處州,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有一次,老師去拜訪劉伯溫的父親,一再贊揚說:“肯定是您的祖先曾經積德深厚,這才降福于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有才華,將來一定能光耀門楣。”劉伯溫也沒辜負老師對他的期望,一直堅持學習,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是有特殊的愛好,還潛心鉆研,直到揣摩出其意為止。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伯溫又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好奇心強的他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在那里找到了一本《奇門遁甲》的書籍,為此他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圣者,每天在一起互相探討知識。虛心好學的劉伯溫就是在這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到故鄉后就因此出了名,人們都稱贊他有魏征、諸葛孔明之才能。
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趕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當時的他,正趕上兵荒馬亂的歲月,戰火連綿不斷,劉伯溫不得不在家呆了三年。三年后,他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任職以來,他都勤于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做出了政績。有一次,他忙完公務得空了,準備深入鄉間,體察民情,未曾想到居然真的有收獲。在高安縣,他發現有一些豪紳地主竟然勾結貪官污吏,不僅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簡直是無惡不作、無法無天。當地的百姓看到劉伯溫來探民情,就猶如看見了“救命稻草”,把所有的悲慘遭遇統統哭訴給劉伯溫聽。在傾聽完百姓的哭訴后,劉伯溫義憤填膺,決心一定要為民除害。經過他幾天幾夜的明察暗訪,終于掌握了真憑實據,對那幾個豪強惡霸給予了嚴懲,并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自此,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就有了好轉。正是因為劉伯溫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和愛戴。
在劉伯溫中進士后不久,他由江西高安縣丞,晉升為元帥府都事。但是,運氣一向很佳的他,自從當了元帥府都事,開始經受各種挫敗。在朝堂上,他的建議總是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受到朝廷的各種壓制。為此,劉伯溫失望透頂,先后三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在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他依然潛心著述。
后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看中了劉伯溫的才能,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希望劉伯溫能夠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終于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幫助朱元璋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加入,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劉伯溫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為朱元璋效力,積極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并為朱元璋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后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朱元璋正是得到劉伯溫的精心輔佐,事業才如虎添翼。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一路高升,又被朱元璋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并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待遇實屬不錯。至此,劉伯溫可謂是事業家庭雙豐收。但是作為一代軍師,他總是料事如神。他知道,自己平日里疾惡如仇,肯定得罪了不少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說不定哪一天他就會被打入低谷。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毅然選擇了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繼續回青田隱居。很快,劉伯溫在青田又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活,每天鉆研詩書,日子過得也算安逸。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名聲也實在太大了,難免不引起諸位大臣的嫉妒和朱元璋的猜疑。
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死敵胡惟庸當上了左丞相,為了打壓劉伯溫,壞心思的他居然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意圖實屬不軌。這件事讓朱元璋知道了,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他,聽到誣告后居然信以為真,立即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對此惶恐之極,于是親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謝罪,并執意留在南京,不敢再回來。可是胡惟庸還是不肯善罷甘休,一直沒完沒了找劉伯溫的麻煩,這讓劉伯溫更加憂慮,終于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