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亂一切亂,一顆小石子,都可以擊碎一個人的內心。人生如棋,要一步一步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要刻意地去控制。該來就來,該走就走,靜心為之,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要眼中有方向,心中有目標,遲早有一天,終當攀上人生的高峰。
1.人生不是演出,請摘下虛偽的面具
一個人的人生若是失去平衡,勢必要將虛偽當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對一個意志消沉到極點的人,落入虛偽的“圈套”是遲早的事。很多人以“虛”作為處世之金針,以此滿足個人利益,并達到某種生存的目的。很多時候,人們都戴著一副虛偽的面具,即使面對鏡子,都時常無法看清自己。斗轉星移、滄桑變幻,人生最大的敵人很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可曾想過:現實生活中,人為何會變得虛偽? 一個人,為什么會被冠上“虛偽”的帽子?
虛偽的人身體里還有另一個影子,那就是自卑。一個人極度自卑的時候,很容易被“虛偽”俘獲。因為他要向所有人證明,他也可以擁有很多,也可以比誰都幸福,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試想,你曾擁有的一切都離你而去,你已然無力支撐環境帶給你的巨大壓力,這種境況下人們往往會有三種表現:第一,自暴自棄;第二,從頭來過;第三,以“虛”待“實”。第一種人,看不到希望,容易放棄自己;第二種人,自立自強,很快從失敗的泥潭里爬起;第三種人,為了向那些曾經傷害他的人證明,他沒有被打倒,他很堅強,他很幸福……可以說,他虛偽并痛苦著。
把世界看得太透,就扼殺了原有的天真與善良。有些人虛偽,有錢有勢;有些人窮困潦倒,同樣虛偽。他們怕世人鄙視自己的貧窮,于是盡量隱藏自己的貧窮;有些人怕別人批評自己的無知,于是到處爭顯自己知識的淵博。有些人買彩票中了大獎,他們的生活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心理上反而會患得患失。貪婪是虛偽的延伸,去欲才是最可貴的品德。所以,人必然要在得與失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保持心地的純潔。
一直以來,李梅都對父母耿耿于懷,幼年的時候,父母不在家,有一次她打翻了熱水瓶,右臉被嚴重燙傷,從此留下了難看的疤痕。為了她的婚事,母親可謂是操碎了心,求親戚托朋友,相親的對象一個接著一個,可就是沒有人瞧得上她。看著女兒死活嫁不出去,母親心里也不是滋味!李梅大學畢業那年,老媽聯系了一家整容醫院,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逼著李梅進行了形象改造。手術結束后,李梅對著鏡子一看,發覺原來難看的黑疤終于被光滑的“皮膚”所掩蓋,整張臉看起來毫無瑕疵。從此,李梅仿佛迎來了新生,很快就找到了情感的歸宿。一個名叫王冰的網絡公司程序員很喜歡李梅,李梅和母親也對這個準女婿十分中意,因為他年輕有為,不到三十就有了屬于自己的房產和汽車。
一天,王冰邀請李梅到老家玩,說父母想見見未來的兒媳婦。當李梅掂著豐厚的禮品來到王冰家,看到王冰的父親時,李梅一下子怔住了!原來他就是給自己整過臉的醫生!可他好像裝作不認識李梅一樣,態度和藹可親,談笑自如。很快,兩家人就商量起了李梅和王冰結婚的事,并定了吉日。結婚那天,李梅激動地對王冰說道:“這房子真漂亮,一定花了不少錢吧?”王冰醉熏熏地說道:“其實一分錢都沒有花,這是我姨媽的房子,車子也是我爸從朋友那里租來的……”李梅感覺自己受到了欺瞞,氣憤地說道:“你這個虛偽的家伙,為什么要騙我?”王冰輕蔑地說:“我虛偽?你比我更虛偽!我的車和房是別人的,可是你連臉都是假的!”
現代社會,人們過分地看重物質,看重資本。生意場上,一些人為了推銷自己的商品,整日奔波于各個商家之間,說盡好話,賠盡笑臉,看似誠心誠意,實則綿里藏針。一旦買賣成交,馬上抱著鈔票跑得無影無蹤。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你對我來虛的,我憑什么要與你坦誠相對,于是人與人之間的戒備心理很快就產生。
虛偽讓人盲目,真實則令人振作。若是一個人整天沉湎在虛偽的生活中,他的一切都將變得渾渾噩噩,以至于大半輩子過去了,對自己的人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有些年輕的朋友,整日沉迷于夢幻的網絡世界里不能自拔。客觀地講,網絡就像一張隱形的幕簾,將真實的面目加以遮掩,人們往往可以肆意地將自己塑造成心所向往的偶像。真實的環境則不同,人若是振作而獨立,即便生命再短暫,也會像流星一樣留下璀璨的軌跡。愛情也一樣,虛偽的愛情就像滿天飛的柳絮,這里停,那里飄,永遠不會安寧;真實的愛情卻可以如潺潺的流水一般,無論生活有多艱難,仍能在困境中擎起一片靚麗的晴天。
有人說,虛偽是一種社會現實,根本避免不了,此言差矣。若生活依然滿目瘡痍,那辛苦的奔波豈不是毫無意義?游走于城市之間的人們大都戴著偽裝的面具,也許面具下面的人,才是他們最真實的自己。人只要對自己不滿意、不認同,并極力想要掩飾不足,虛偽就似草蛇灰線一般,時隱時現。事實上,那些與名利相關的東西,都只是一種物質獲得的形式,人只要活得真實,活得單純,這些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生活本就應該是真實的,可人們就是愿意用自己虛偽的行為去背叛它的本意。
人生本來就應該簡單而純粹,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自己將它復雜化了。每個人都有能力讓自己的人生豐富一些、多彩一些,也許你會經歷挫折,也許這段路會走得格外沉重,但畢竟它是真實的,真實就是一種經歷,就是這一點一滴的真實,才構成了最鮮活的人生。
我們應該明白,生活同樣可以有另一種呈現的方式,事業的失敗、仕途的挫折、朋友的背叛、經濟的詐騙,甚至親人的故去,這些大大小小的傷痛,都可以通過心靈真實的對話得以撫慰和休整,也許當你靜下心來,攀過苦難這座高山,眼前又會是另一片美麗的風景!
2.心有雜念,生活就是活墳墓
在世事浮躁的今天,人們往往很難固守心靈的一方凈土。心中的雜念太多,生活很快會亂成一團。心如止水,才能不想入非非。以平常心待人接物,成功了不驕傲,不膨脹,不夜郎自大;失敗了不氣餒,不煩怨,不自慚自穢。人的一生總有大大小小的目標,這些目標像奇妙的音符一樣,唯有有條不紊地串聯起來,才能奏出華彩動人的樂章。
心無雜念并不是佛家所理解的至高境界,而是一種心態,一種修養。生活當中,我們隨處會接收到信息,比如聽到動人的音樂,會不自覺地去想,它從哪里過來的;聞到遠處飄來的熏香味,就會想知道它是用什么材質烹制的……有些人在椅子上坐一會兒就發呆,不停地胡亂想象,并很快陷入千絲萬縷的煩惱之中。其實,當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外界的一切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想象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像風吹水面所產生的波紋一樣,想得過于復雜,不一定會得到良好的回應。
每個人都想變得優秀、深刻,并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優秀并不同于繁復,深刻也不等于復雜。雖然這是個競爭的社會,但每個人終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過:“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當生活遭遇到痛苦時,千萬不要丟失自己的內心,要學會接納,不僅要接納鮮花和掌聲,還要接納失望和傷痛,讓一切的不痛快都化作人生的插曲!
從前,有個秀才,外形俊朗,人也聰明,而且學習格外刻苦。可就是有一點不好,老是胡思亂想,雜念橫生。為了靜心,他常常打坐,日日誦經,時時念佛,三個月下來,他的心性一點兒都沒變。后來,有位老師告訴他:山上有位禪師,道行極高,可去拜他為師,學習禪悟。
于是,秀才帶著老師的一封推薦信,匆忙地上了山。見到禪師,他便問:“師傅,我這么用功,怎么就一直開悟不了,做不到心無雜念呢?”
禪師捋了捋胡須,隨手拿起一個葫蘆,并掬了一把粗鹽,讓秀才將葫蘆灌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禪師告訴他,如果能做到這樣,從此就可以做到心無雜念了。于是,秀才就照禪師說的做了。可是,葫蘆口太小,水裝滿后鹽倒進去沒有辦法立刻溶化。無奈之下,秀才只好放棄,告訴禪師自己做不到。
禪師聽后沒說什么,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接過葫蘆之后,“嘩嘩”地倒掉一些水,用手搖了幾下,鹽很快溶化了。秀才這下愣住了,似乎若有所悟。等他情緒漸漸平復,禪師才告訴他:“一個葫蘆里的水滿滿的,沒有辦法搖動里面的水,鹽自然就沒有辦法立刻溶化。如果一個人一整天都在學習用功,沒有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如何開悟得了!”
心神安定的人,從來都不會被看不見的煩惱所困。聽只是聽,看只是看,嘗只是嘗,聞只是聞,觸只是觸,根本不會想太多,就像佛家所說的,當心中那個煩怨的“自我”不存在了,內心的苦惱自然也就止息了。無論什么時候,思維都不應該過于慌亂,想東想西,到頭來什么都想不好。
生活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人們的內心往往比較浮躁,被各種雜念所充斥,心靈自然得不到安歇。人們總是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熱衷于追求各種各樣的利益,總想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正因為這樣,才做不到心無雜念,經常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走。是時候該將自己心中的雜念沉淀一下,學著去珍惜現在的生活了。
人生無論走到何處,不管做人還是做事,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總是沒錯。人的一生,時間有限,精力更有限,又沒有三頭六臂,怎么可能事事周全?在人生的旅途上,切忌三心二意、心生雜念,不艷羨別人,多關注自己,因為只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才最寶貴,只有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最珍貴。做人要靜心,不奢望永恒,只思考現在,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創造最大的價值,只要展現出自己最美的那一面,就是最大的成功。
生活還是要自然、從容一些,不要去刻意控制某件事的結果,也不要過分癡迷一件東西,該來就來,該走就走,任何時候,靜心為之,才能真正做自己心靈的主人。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只要眼中有向前的目標,心如止水,遲早有一天,必當攀上人生的巔峰。
3.隨時給生活做個大掃除
人們的身心,就像一間密室,總需要陽光的照射。面對生活的壓力,有些人過早地倒下了,不是外部形勢有多嚴峻、壓迫有多大,而是內心疲憊了、精神崩潰了。給生活做一次大掃除,整理煩亂的心情,讓積極、陽光的情緒取代頭腦中灰暗的雜質,使人孑然一身,不再被煩惱所困。
觀察一下周圍的人,不難發現:有些人習慣于整潔、干凈的生活,有些人卻總是臟兮兮,從人到屋子,一無是處。生活的細水長流讓每個上班族看上去呆若木雞,越簡單的東西反而被他們越早拋棄。愛惜一下自己的生活吧,閉上眼睛,適時地清理一下因時間流逝而遺留的塵埃,你的人生勢必會煥然一新,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競爭的壓力無處不在,能否在復雜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取決于已有的學識和本領,更取決于強大的內心。若是縱容煩亂的情緒長期充斥內心,光輝璀璨的人生還會向你招手嗎?
北宋詩人蘇軾原本官居翰林大學士,只因為年少氣盛、鋒芒畢露,很快就丟了官,歷經了人生的劫難。曾幾何時,他是多么的風光得意,他的書法漂亮而工整,他的詩磅礴而大氣。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心存嫉妒。而今落難,沒有一個人安慰他、送別他,悲憤之際,只得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詩句來。
有一回,蘇軾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酒,酒醉之時,不小心撞倒了一個滿身刺青的壯漢,那人把他摁在地上說:“什么東西,膽敢碰我!”說著拳腳相加。挨了一頓暴打,蘇軾忽然笑了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好友:“自喜漸不為人知。被這人一打,我心中的煩憂與愁苦好像一下子消除了!”大概人只有在落難時,才能覺出生活的苦味,呈現出另一種包容,另一種釋然。自那以后,蘇軾不再得意忘形,開始在邊隅種田、寫詩,百味雜陳到最后,只有一種味道,這便是“淡”。
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似乎沒什么味道,可對于清心寡欲之人而言,這就是人生最好的味道。
人若是過早地被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環境壓彎了腰,人生豈不是要從此陷于無盡的苦痛嗎?很多人只得默默地忍受一切痛苦、壓抑和無所適從,然后默默地陷入消沉。也許有人會說:我能怎么樣,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我能改變環境嗎?這樣想可就錯了,如果真的想要改變環境,首先當然要從改變自己做起。
一位國外的心理學家曾表示,在25歲以上的成年人當中,抑郁癥患者逐年增長,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癥。一個正在接受抑郁治療的外企員工,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工作中的壓力真的很大,老板和下屬不喜歡我,我就像一只老鼠,在單位里東躲西藏,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痛苦、自卑、消極、失眠就結伴而來,我就像活在一場無休止的噩夢里,無論休假、喝酒、鍛煉、打牌……這種陰暗的感覺總是徘徊在我的周圍,作為一個男人,我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可是我有什么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