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眾籌:從興趣到信任
- 彭健
- 1512字
- 2019-01-04 11:32:57
序言
眾籌,是當下的熱門詞語,不僅因為它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因為很多創客、中小微企業,以至于像萬達這樣的大型企業都探索通過眾籌的方式融資,不僅因為阿里、京東等都紛紛開設了眾籌渠道或眾籌平臺,更重要的是眾籌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中一種具有典型互聯網思維與共享經濟特征的新商業模式。
眾籌的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便捷的融通籌集資金渠道,同時,也在吸引關注,推廣市場,整合資源,集聚智慧。國務院2015年9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互聯網+”行動,加快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該書全面地介紹了眾籌的概念、類型、特點、模式、主體、法律問題、潛在風險等,希望了解眾籌的讀者可以系統地獲得眾籌的相關知識。但是,作者不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知識介紹,而是努力深入分析眾籌的本質,從融資的本質、互聯網的基因探究,抓住“信任”這一核心概念。正如作者所分析的,投融資的行為可以理解為投融資雙方建立信任的過程。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面對眾多陌生人籌措資金的眾籌,更需要建立基于制度、合同、規范等正式控制機制的信任保障,建立基于共享價值觀、關系網絡、共同目標等非正式控制機制保障的信任。書中對于信任的分析,有新意,有價值。
作為中國傳媒大學從事文化產業的研究人員,作者又進一步聚焦文化眾籌。文化企業,尤其是從事創作的文化企業與創客們,如影視、演藝等,在融資上存在著輕資產、缺少抵押物、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劣勢,產品生產的藝術規律又決定了產品走入市場存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的劣勢。但是,彭健博士在該書中提出文化企業、作品、明星、項目的注意力資源與影響力資源可以轉化為融資的優勢。在從關注到興趣,從興趣到信任,從信任到決策的投融資行為模式中,文化可以更好地吸引社會公眾關注,更有效地影響受眾而獲得信任。尤其在粉絲經濟的時代下,文化作品、項目、明星、企業等可以通過粉絲的鐵桿支持與病毒式擴散的社交傳播,高效地籌集資金、開拓市場,把預售、消費、投資、推廣、生產等產業價值鏈的不同環節打通并重構。眾籌對于文化而言,作用與價值更加突出。
作者進一步指出:圍繞文化產品、項目、明星,大眾由于共同的關注、共同的興趣,建立了超越簡單的追求投資經濟回報的更深層的信任,開展眾籌,共享價值,并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社交溝通,形成了一個具有文化部落特征的眾籌社群。今后,一個眾籌項目能否成功,關鍵在于發起者是否善于營造社群、創造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價值共享。
作者也冷靜的分析了眾籌內在的悖論與存在的道德與法律風險,如眾籌的投資者眾多,可能產生盲從的羊群效應;如眾籌的投資監督可能出現類似“公共之地即無主之地”的問題;如眾籌存在著多層的委托代理問題;如目前的法律監管也還不夠完善等。
但是,眾籌未來仍將對商業、金融、社會乃至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作者提出的眾籌思維,更是互聯網思維的延伸。“一個人的人生成長,一個企業或組織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都是不斷對外眾籌,集合智力、信息、技術、人脈、資源、貨幣的過程,因此,眾籌既是人生成長模式,也是企業發展模式,這個模式中的核心思維是用自己的創意、夢想、理念、資源,去吸引別人的注意、激發別人的興趣、建立別人的信任,引導別人與自己交換資源要素,從而完善自己的要素配置,實現價值增值,并給與資源要素的所有支持者物質或者精神利益分享,在互換中協作,在協作成功中分享。”
該書具有一定的理論思考,結合作者許多親身經歷,讀者在閱讀的漫步中可以發現不少有新意、有趣的觀點。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
北京大學金融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