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眾籌:從興趣到信任
- 彭健
- 5085字
- 2019-01-04 11:32:57
寫在前面
“寫在前面”,不是“排在前面”
很多書都有這么一個部分叫作“寫在前面”,它們的位置排在一本書前面,但通常寫作時間并不在全書之前,往往在成書之后,所以,較真地說應該叫作“排在前面”。我們下面要開始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寫在前面”,從這一段開始全書的寫作。
此時此刻,我與作為讀者的您一樣,還不確定本書的全部內容,我們在同一個起點出發。
有兩種寫書的方式,一種是思考在前,形成了系統的思考與詳細的筆記以后,開始寫書,曹雪芹醞釀多年,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方得字字珠璣,好酒需老窖,時間沉淀經典。
另一種寫書,思考與寫作的過程是同步的,就像現在,我們一起,一邊提問,一邊思考,一步步走,一點點淘,探究眾籌。就像帶您走進一座有歷史之謎的古跡,我作為全程的導游,會不斷地向您拋出問題,引發作為游客的您的思考與興趣,然后我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向您介紹,有些問題導游是有答案的,有些問題的答案還未形成定論,見仁見智,您會以為然或者不以為然,重要的不是您的認同,而是您的思考隨之走向深入,這是有價值的過程。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提出項目的實現是一個“漸進明晰”的過程,同樣,知識的獲取也是如此。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會讓大偵探波洛在書尾剝絲抽繭地給出所有的答案,但很遺憾,很多我提出的問題,我本人給不出答案,只能留給您,留給未來的實踐,留給更加成熟的眾籌理論。這可能更符合后現代懸疑小說的特點,我們打開一扇門,看到的是另一扇門。下一扇門的背后是什么,或許您作為下一位導游可以帶我們繼續探究。這樣的方式更能暗合了“互聯網+”的特點,體現“眾籌”的特點——語言互通、信息互聯、同心共建一座知識的“巴別塔”。
“數據”不是“信息”
個人認為微博、微信的“微”學習時代,我們更容易獲得數據、信息,而非知識。因此,讀書在知識獲取方面仍然有其優越性。
什么是數據
人們通過眼、鼻、舌、耳、身等感官感受到的,或者通過技術與儀器測量到的反映事物的狀態的信號,包括聲音、圖像、文本等,就是數據。
相信您一定從微博、微信里看到過“眾籌”這個語詞,本書討論的大部分語詞:融資、信任、信用、脆弱、風險、互聯網金融、注意力資源、影響力價值、粉絲經濟、大數據、黑名單……您都看到過。這些碎片的詞語還只是數據。數據是對客觀事物最原始的記錄,沒有被加工,沒有被解釋,沒有回答特定的問題,數據之間也沒有建立聯系。
什么是信息
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建立了數據之間的聯系,形成了對特定問題的回答,具有了意義,就成為信息。例如,您很容易理解眾籌可以融資,融資需要建立信任,控制風險。這些變量(數據)之間的關系就是信息,您也聽到過眾籌的故事與案例,這也是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大多來自“微時代”的“微轉述”。
什么是微轉述
“微轉述”是我提出的概念,定義為:對已存在的碎片化信息的復制、轉發與傳播。微轉述的缺點是信息的價值不大。
判斷信息價值的標準是:這個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您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因為信息的作用在于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世界。所以,“人有兩只眼睛”這句話的信息價值很小,因為人盡皆知。
遺憾的是,我們通過“微轉述”的學習中所獲得的大部分屬于那種“不證則明”,依靠常識就可以推理的信息。
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的價值在于顛覆了我們對于二八定律的常識。學習,是為了獲得不一樣的新的信息。但是,人們似乎更愿意接受與自己經驗一致的信息。我授課時發現,學生聽到自己知道的,或聽到自己認可的,會點頭、會互動;聽到未知的,或者聽到與自己已有認知相沖突的,會茫然、會排斥。演講與授課的區別在于:演講的目的是喚起聽眾的共鳴,所以傳達的信息大多是眾所周知的、普遍認同的;授課是傳授新知識,所以,講的應該是不一樣的信息。同樣,一本負責任的書,也要給讀者不一樣的信息,或者對同樣的信息作不一樣的解讀。這是本書的努力方向。
我們嘗試對融資、投資、消費、興趣、信任、粉絲經濟、注意力資源、影響力價值、眾籌、互聯網+等概念做出另一個角度的解讀,給您不一樣的信息。
“信息”不是“知識”
為了讓聽者或讀者理解并接受與常識不一樣的信息,需要論證,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經過論證與實踐所檢驗的信息,就形成了知識。
什么是知識
知識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在實踐中被反復驗證,事物之間真正的關系被揭示出來,找到了本質與規律。所以,知識可以指導實踐。
我們了解、思考眾籌的概念、特點、模式、問題與對策,是為了掌握它。今后,不管您是為自己的夢想向社會眾籌資金;還是您拿出余錢投資別人發起的眾籌項目,分享收益;再或者您搭建一個眾籌的平臺,從事與眾籌相關的服務。我們希望并相信本書的知識是有實用價值的,能夠有助于您的實踐。
數據、信息和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知的三個階段與螺旋上升的循環周期。對客觀事物感知記錄獲得數據;對數據加工、解釋、建立數據之間的聯系形成信息;運用信息,找到事物的本質,發現內在的規律,建立系統,創造知識。新的知識又開辟了認知的新的對象與新的領域,人們繼續采集數據,加工信息,進入新一輪上升式循環。如果您是一個研究者,我們希望并相信本書的知識會構成您新的研究的基礎。
當然,數據、信息與知識的邊界不是絕對分割的,從數據、信息到知識,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不斷被加工,信息不斷被檢驗,規律不斷被揭示的過程。今天正確的知識,在明天隨著新數據的出現就可能不正確。本書由于寫作時間與收集資料不足,難免存在不足之處,但我希望與您分享的是知識。我努力為您呈現眾籌有關的信息背后的規律、內在的本質,并指向對實踐的指導。
“互聯網+”金融
本書是“‘互聯網+’與文化發展研究”系列叢書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互聯網+”不是一種技術革命,而是一種思維革命。
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我個人認為是在互聯、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背景下,對經濟、社會生態的重新思考。
“互聯網+”成為顯學,剝開表象,內在最重要的經濟規律就是:產品或服務復制的邊際成本趨向于零。
什么是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或服務)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生產第1001輛汽車比生產1000輛汽車所增加的成本,就是第1001輛汽車的邊際成本。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服務)的成本與總產量有關。僅生產1輛汽車成本巨大,生產1000輛,單輛汽車的成本會被進一步攤薄;生產第1001輛汽車,理論上邊際成本會更少。但是,邊際成本不會隨著總產量的增加一直減少,當生產的規模超過一個臨界點時,邊際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增加。
我們既然討論“互聯網+”金融,就先來認識一下金融。
什么是金融
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是資金跨主體、跨時空的配置。您的錢投給我是跨主體;我的錢匯到美國是跨空間;今天的錢先不花,買保險,退休再用是跨時間。
回到剛才對邊際成本的討論,金融也可以理解為實現資金跨主體、跨時空流通的服務,這種服務是有成本和邊際成本的。
為什么銀行向有錢人微笑是正確的選擇
一個老太太拿著一口袋零錢,在銀行存款860元人民幣,可能會占用一個窗口一個業務員1小時的工作時間,同樣的資源在VIP理財室可以服務5個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高凈值客戶。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同樣,一個信貸員辦理一個小微企業30萬元人民幣的小額貸款也需要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風險控制設計、辦理批貸手續,花費的時間精力與承擔的風險甚至大于向一家大企業貸款1億元人民幣。銀行的服務不可能無限擴張,因為人力、網點、資源是有限的,每增加一個客戶的邊際成本先是遞減,然后遞增。那么,選擇什么樣的客戶呢?按照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既然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當然應該集中80%的精力服務這20%的客戶。如果您是銀行的高管,您怎樣選擇?
維基百科網站對經濟學的定義之一是:“研究稀缺狀態下的選擇”,稀缺是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既然資源有限,當然選擇重點,有所取舍,有所側重。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即金融體系中,人們缺少對金融服務的平等分享。20%的富人與大企業得到了80%的金融資源與金融服務。80%的窮人與小微企業得不到平等的金融資源與金融服務。媒體動輒說,中國小微企業貸款難,似乎是銀行不作為。實際上,小微企業貸款難是世界普遍現象,金融排斥就包括規模排斥,這是經濟規律決定的。
“互聯網+”讓金融排斥走向金融普惠
互聯網時代,這些經濟規律發生了改變。按照克里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一書中所描繪的“豐饒經濟學”的觀點,互聯網改變了邊際成本隨著總產量先是遞減,然后遞增的規律。“讓傳統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函數邊際生產成本與邊際銷售成本,正在趨近于零”。
理論上,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讓這個世界數以億計的計算機、手機、iPad終端所鏈接的每一個人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實現消費支付、跨時空轉賬、交易與投資。由于信息的單位比特的增加幾乎是零成本的,那么,每增加一個銀行用戶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遞減,甚至趨向于零。換句話說,互聯網讓銀行不必再增加更多的網點、人手、窗口就可以為更多的人服務。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讓動力不再稀缺,“互聯網+”讓銀行的服務資源不再稀缺,這就動搖了傳統經濟學的很多假設。這樣,銀行不必再刻板地遵循二八定律,因為服務屬于那80%小客戶中的每一個人也不會增加銀行的邊際成本,互聯網所鏈接的每一個人無論高低貴賤都可以成為銀行的客戶,金融從排斥走向普惠。
在100年前,只有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里的交易員才可能在一天之內買賣幾十次股票。現在,只要你開設證券賬戶,擁有計算機或手機,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成為股市的即時交易者,每天買賣多次股票。在我寫這段話的時候,正是2015年4月20日,滬深兩市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額超過1.8萬億元人民幣,導致系統爆表,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日交易額。這個數字超過2014年埃及、新加坡兩國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能購買德國、法國、中國、日本的全部黃金儲量,相當于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總收入的40%。
回想一下,最早在華爾街與費城之間,是通過每隔6到8英里安排一個人拿著大旗與望遠鏡站在山丘或高樓上,用旗語傳遞信息。紐約交易所的開盤價格大約半小時以后才能到達費城。后來交易可通過電報、電話。“互聯網+”讓金融交易變得如此簡單便捷。
金融最重要的價值是融金,即融資。同樣的邏輯,“互聯網+”,在技術上,在理論上,可以實現“任何人向任何人融資,任何人為任何人投資”。我們知道資本是產業要素中最活躍的驅動力,如果資本的融通如此便捷,那么其影響將帶來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將世界帶入一個新時代,就像某品牌的廣告語impossible is nothing(無事不能)。最能體現“任何人向任何人融資,任何人為任何人投資”這一“互聯網+”金融美好愿景與深遠意義的,是時下興起的眾籌。
什么是眾籌
眾籌,顧名思義,是向眾人籌集,籌的可能是錢,也可能是其他資源。眾籌并不新鮮,早就有,叫“湊份子”(某電商眾籌,干脆就給自己起名叫“湊份子”),遇到婚慶喪葬,親戚朋友每家湊一點。在這個過程中,錢從一個人手中到了另一個人手中,即資金從一個主體流通到另一個主體。例如,今天我結婚,是別人給我錢,明天,別人結婚,我再把錢給別人,即資金實現了跨時間的流通。符合我們前面所說的金融的定義,因此,傳統眾籌屬于金融的范疇。
當代眾籌,有了“互聯網+”的概念。
假想一個情景:明星朋友大婚,我們為他們眾籌。
傳統的婚禮眾籌湊份子是在好友圈,每人發一份請柬,需要印刷費;新郎新娘在帖子上簽名,電話聯系親友,需要花很多時間;再大的萬人餐廳,最多只能請1萬人。
現在,有了“互聯網+”,一切變得不同:
(1)所有的粉絲都可以在線視頻觀看婚禮,互動參與,不必蒞臨現場,不再受喜宴餐廳規模的限制,數百萬人可以同時在線感受新人的浪漫時刻。
(2)粉絲可以通過支付寶、移動支付終端隨禮。
(3)邊際成本遞減,趨向于零。每增加的一份禮,不用花錢印請柬,也不用一對新人花時間應酬,不用增加喜宴的座位數,不增加婚禮成本,只需要增加網絡同步直播與在線支付。
一個普通人如何吸引別人為自己眾籌
作家斯蒂夫·約翰孫說過:“一個只賣紐扣的商店在一個5萬人口的小鎮可能找不到市場,但在紐約有一個完整的紐扣商店區,這就是亞文化在大城市如此興旺的原因。如果你有某種特殊的品味,在一個900萬人口的城市,你一定能夠找到知音。”今天,只要您有一個有趣的夢想,借助網絡,在全球數以10億計的網絡終端屏幕前,一定有著與您夢想、興趣相通的文化族群。
這就是眾籌的力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可見,眾籌是“互聯網+”金融中最能體現互聯網精神的一種新的融資模式。也正因如此,眾籌很熱。在中國,新生事物的發展往往“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資本總是與投機相伴,在眾籌熱中,我們現在開始一起反思眾籌,探究它的特點、本質、規律與模式,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方案及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