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歐洲的信仰
- 全球通史
- (英)喬治·威爾斯 (美)卡爾頓·海斯
- 16467字
- 2019-10-17 17:51:10
猶太人的信仰
要想了解基督教的特性,我們有必要對猶太人的過去簡單回顧一下。
猶太的祖先是亞伯拉罕,以及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和孫子雅各。關于猶太人的記載開始于公元前1500年,當時因為饑荒的原因,雅各帶領他的兒子們來到了埃及,這就是以色列十二個猶太人部落的祖先。在埃及,他們的后代成了奴隸。幾百年后,猶太人的英雄摩西帶領眾人擺脫了埃及人的奴役,重返以色列。在西奈沙漠上,他們過了長達40年的流浪生活,并且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遵守摩西立下的十誡,信奉他們的祖先創立的一神教。
后來在約書亞的指揮下,以色列的各個部落聯合起來奪回了以色列的故土并定居在這里。但是這些人平時是散居的,只有受到外部威脅時,才由稱作“土師”的人組織起來,聯合抗敵。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以色列人的國家,他的繼任者大衛王在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把以色列各部收服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并把耶路撒冷作為他們的首都。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帶領王國發展貿易,這里成為商業強國。他還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圣殿,供奉他們信奉的神。后來經過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時期在夏瑣、美吉多等城鎮里都設立了貿易中心。所羅門去世后,這個國家一分為二,一個定都撒馬利亞,名叫以色列王國;一個定都耶路撒冷,名為猶太王國。這兩個王國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并存于世,猶太人在先知的指導下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
公元前722年,亞述人入侵并占領了以色列王國,這里的人民再一次被迫流亡。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又征服了猶太王國。侵略者來到耶路撒冷,把這里的圣殿給毀壞了,并把這里的猶太人變成了巴比倫的奴隸。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消滅了巴比倫帝國,生活在這里的猶太人重新回到了故土——猶太,并且在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起了圣殿。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恢復了。在這之后的400多年里,在波斯人和希臘人建立的帝國里,猶太人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自治。到了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信仰自己的宗教。這種行為引起了以色列人的反抗,公元前168年,馬加比家族領導猶太人起義,并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王朝,就是存在了約80年的哈斯蒙尼王朝。
對于自治的猶太人從根本上來說是分散的。他們渴望一個救世主的出現,這個救世主能夠恢復大衛和所羅門的榮光,并且會通過這個過程來拯救全人類,最后讓全世界都跟隨著猶太人的腳步前行。等到閃米特人不斷衰落,迦太基和提爾也進入了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羅馬征服西班牙時,猶太人的夢想就進一步擴大了。在西班牙、北非和地中海地區有一群腓尼基人,他們分散在很多地方,并且沒有屬于自己的政治權利。他們的語言類似猶太人說的希伯來語,所以皈依了猶太教。在猶太人的歷史進程中,異族人改信猶太教通常伴隨著猶太人嚴重的排外傾向。曾經有一次,猶太人征服了伊杜米亞人,并且強迫他們全部改信了猶太教。在穆罕默德時代,阿拉伯地區的一些部落也信奉猶太教。9世紀生活在俄羅斯南部的突厥人,也是猶太教徒。猶太教主要是由閃米特人,同時也包括許多分散在各處的民族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思想。猶太人的經商傳統是生活在巴比倫的腓尼基人和阿拉米人帶來的。但是這些同化的結果一旦產生,就會在全體猶太人中普及。整個羅馬帝國和遙遠的東方,猶太人的聚居區都成了商業發達的地區。因為他們有同一部圣經,被同一種宗教信仰連接起來。所以猶太人的主要構成部分從來不是來自猶太國的,也從來不在猶太國。
這些統一信奉猶太教的各個地區通過彼此的交流帶來了經濟和政治上的便利性。他們能夠聚集財富,并且能夠定居也能夠遷移。與分布地區更廣的希臘人相比,他們的人數不多,也沒有發展出那么高明的文化,但是他們在一起團結得更為緊密。希臘人之間是互相仇視的,但是猶太人是互相幫扶的。每到一個地方,猶太人都能夠找到和自己有同樣的思想和傳統的人。有人為他們提供食物、住處、經濟支援和法律幫助。因為他們的團結,使得統治者總是視這個民族為重要的社會因素,不論是向他們借錢,還是視他們為社會的麻煩。所以,當希臘文明照亮了全人類之時,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生生不息。
在這里我們不再具體描述生活在猶太人的故土上的少數猶太人的遭遇了。他們曾經回到昔日所處的悲慘境地。可以這樣形容,他們總是在鬧市中尋找寧靜。在過去,敘利亞人和亞述人都征服過他們,現在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依然統治著他們,當塞琉古王朝消失了,羅馬人又來了。猶太王國總是在別人的控制之下,無法真正地獨立。歷來統治猶太人的君主都是東方式的,他們殘暴而狡猾,手上沾滿鮮血。猶太的首都耶路撒冷曾被攻陷了三次,其中兩次圣殿都被摧毀了。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幫助下,才使得這個小國得以幸免于難。直到公元70年,梯特皇帝經過了漫長的圍困才最終占領了耶路撒冷,把這座城市和圣殿一起摧毀了。這個征服者之所以要做這些,就是想消滅猶太人,但是正因為他摧毀了猶太人心中最敏感的地方,才讓猶太民族變得更加堅強。
猶太人經歷了巴比倫人的囚禁,也經歷了耶路撒冷被摧毀,在這之間的五個世紀的磨難和騷動中,仍然保存下了他們獨有的特征。他們依然信仰自己的一神教,除了全知全能的上帝,再不信仰其他的神。他們在羅馬做的事和在耶路撒冷所做的一樣,對任何皇帝和神明都不崇拜,他們遵守與上帝的誓約。任何偶像都不能進到耶路撒冷城內,即便是羅馬鷹旗也只能懸掛在城外。
在這五百年的歷史中,猶太人中間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思想。右翼的猶太人身居高位但是心胸狹隘,這些人是法利賽人,血統純正。他們非常保守,拘泥于一切法律和規定的細枝末節。他們十分愛國,排斥外族。猶太人的法律規定安息日不能工作,所以耶路撒冷也沒人守衛。塞琉古王朝曾經攻占耶路撒冷,還有龐培將軍也占領過這里,都是因為猶太人為了遵守安息日的規定而沒有守城。
和這些右翼的猶太人相對的,是豁達開闊的左翼猶太人。這些人血統不是十分純正,比如撒度該人,是希臘化了的猶太人。這些人在內心里是接受與鄰近的希臘人或者希臘化的民族交流和同化的。他們對任何外族的皈依都敞開懷抱,把上帝的信仰帶給全人類,讓人類享受上帝的恩賜。但是他們通過慷慨的行為得到的東西,也因為這個特點而失去了。這些希臘化了的猶太人不得不放棄了他們的母語希伯來語,而要把《圣經》的語言翻譯成希臘文。
耶穌其人
羅馬處于提比利烏斯皇帝統治下的時候,猶太王國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先知和導師。這個人想要解除猶太人骨子里的狹隘和排外,而要把不容置疑的唯一的全能的上帝帶給世人,讓人們懂得他們對上帝應盡的義務,這也是猶太教的信念來源。這位導師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他雖然名義上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但是不如說是他播撒了基督教的種子。
關于耶穌這個人的所有記載,都出現在《圣經》中的四部福音書里。這四本書應該是在他死后的數年間就已經面世了。同時還有一些早期的基督教傳道者的通信中,提到了耶穌的生平事跡。大多數人認為,《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這三本書中的記載取材于更早的文獻,而《約翰福音》具有自己的特點,更像是渲染了希臘化的神學理論。研究者們更愿意相信《馬可福音》中記載的耶穌的生平和言論最為可信。盡管這樣,這四本書仍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一個很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就像關于喬達摩的早期記載一樣十分可信。書中所寫的事情有時會讓人覺得荒謬且難以置信,但是我們還是要說:“這個人曾經真實存在過,這些事情可不是亂寫的。”
但是,就像喬達摩最初的簡單信條被之后的佛教塑成的金色佛像所扭曲了一樣,耶穌本身的清苦形象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也因為近代的基督教藝術里盲目的崇拜帶來的夸張效果而被傷害了。耶穌本來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教師,在烈日中獨自走在猶太的土地上,靠一些施舍過活。但是在書中,他經常被描繪為衣著整潔而一塵不染,傲然挺立,行走時仿佛在空中飄浮。因為這一點,會讓很多無法區別開真正的史實和牽強附會的故事的人認為耶穌是不可信的,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
這四部福音書開頭的部分都有一些荒誕不經的記載。比如耶穌奇跡般誕生的過程,東方的三個賢者被大星引導至耶穌降生的馬槽,以及大希律王被這些異象激怒而要將伯利恒地區的男嬰統統殺掉,耶穌后來被迫逃往埃及。這些故事被很多權威的學者認為是編造出來的。這些故事和耶穌的教導相比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正因為它們的荒謬而使我們在感受耶穌的教導時獲得的感受被削弱了。而且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也描述了矛盾的耶穌的身世。在書里作者想要拼命論證耶穌的父親約瑟是大衛王的直系后代,好像不管對誰來說這個祖先都能給他帶來榮耀。這種附會的說法是無稽的,因為在原本的傳說中,耶穌是受圣靈感孕而成胎的,根本不是約瑟的兒子。
如果我們把這些充滿疑問的附加傳說去掉,留下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他熱情而誠懇,而且會發怒,他教給世人的是一種全新而簡樸的深刻道理,那就是上帝是全人類的仁慈的父,而且天國必將降臨。通俗地說,這是一個充滿強烈人格魅力的人,他靠這個魅力吸引了眾人的追隨,并讓這些信徒充滿仁愛和勇氣。
公元30年,提比利烏斯皇帝正在執掌羅馬政權,本丟·彼拉多擔任猶太王國的總督。在猶太人的逾越節前,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傳道。這是他第一次來到這里,從前他在加利利地區活動,主要在迦百農和這周圍布道。他也在迦百農的猶太人教堂講道。
他來到耶路撒冷使他的教義獲得了勝利。在加利利,他有很多信徒,因為信仰他的信徒人數眾多,所以在傳道時他只能站在加利利湖里的船上。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前,他的聲譽已經傳遍了這里。城里的人們紛紛出來迎接他。雖然他們可能對他的教義根本不理解,只是相信他將會通過某種魔法推翻舊秩序。他騎在一頭他的信徒借來的毛驢上進入了耶路撒冷。人們在他身后高呼著“和散那”,意思是歡呼和贊美。
他來到耶路撒冷的圣殿。這里堆滿了生意人的桌子和賣給朝拜者鴿子的商販的小攤。耶穌和門徒們趕走了這些發宗教財的商人,掀翻了他們用來擺放貨品的桌子。這件事似乎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件主動干預他人的事情。
他在耶路撒冷進行了一個星期的傳道,很多信徒圍繞在他的周圍,這給當局逮捕他增添了困難。官員們都聚集到一起,想辦法整治這個帶來了很大麻煩的外來人。這時他的門徒之一的猶大因為沒有成功地占領耶路撒冷而感到氣餒,于是向這里的猶太祭司告密,幫助他們逮捕耶穌。他也因為自己的告密行為得到了30個銀幣作為酬勞。這里的猶太人和祭司們大概會對耶酥帶來的溫和的革命傾向感到震驚。因為可能羅馬統治者會利用這個借口來迫害全體猶太人,于是大祭司該亞法為了向羅馬統治者表達他的忠誠,主導了對耶穌的審判,而這里眾多的祭司和正統派的信徒成了控訴耶穌罪行的人。
在四部福音書里滿懷嚴肅的敬意記載了他在客西馬尼園被捕,受到本丟·彼拉多的審判,之后又被押解他的羅馬士兵鞭打和嘲諷,最后,在各各他山上,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
耶穌帶來的短暫革命失敗了,他的門徒們都離棄了他,有人說彼得是他的門徒之一,彼得馬上撇清說:“我根本不認識他。”這些人跟隨耶穌來到這里,并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又疼又渴,這個慘狀只被幾個婦女看到了。在漫長而痛苦的一天將要結束的時候,被拋棄的導師耶穌用盡最后的力氣高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么要遺棄我?”之后他就死去了。他臨終時的這些吶喊,世世代代縈繞在他的信徒心中,成為永恒的謎。
早期的宣講
基督教本來是天啟宗教的一個分支,但是因為這個流派供奉的神是耶穌,這和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是不同的,所以被稱為基督宗教。1世紀早期,根據四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在中東地區的加利利傳教,還為百姓治療疾病。這個時期,他陸續收了十二個門徒,他們是西門彼得、安德烈、大雅各、小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馬太、達太、西門和猶大。
耶穌傳授的主要教義是天國的理念,但是在基督教的諸多信條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這個教義是有史以來最為激勵人類思想變革的教義之一。在耶穌時代的人們沒有能夠完全領悟到這個教義的意義,只能部分理解它對人類已經形成的諸多制度的挑戰。就算只理解一小部分,也會讓人感到驚嚇而不敢向前,這并不奇怪。這些懷疑過教義的信徒再次回到原本的思想中去,供奉他們的神廟,信奉他們的神,堅守贖罪的儀式,向祭司祝禱,向術士祈福,甚至重返遠古的人們所習慣的生活,去追逐利益、夸夸其談,這也不會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耶穌宣講的關于天國的思想,完全是一種大膽的要求,這個教義要求我們對已有的人類的生活進行徹底的改變并使之得到凈化,是從里到外的絕對的凈化。這個教義存在于四福音書當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這個教義對當時已經存在的思想形成了強烈的沖擊。
在猶太人的教義中,全世界唯一的神是上帝。但是他們同時也認為這個神是一個有生意頭腦的神。上帝和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訂立了契約,這讓他們在世界上居于很好的位置,所以是個很好的契約。但是耶穌的教義否定了這個契約,這使他們感到憤怒并且絕望。在耶穌看來,人是無法和上帝談條件的,在天國里沒有被選中的人,也沒有誰更受寵愛,上帝是全人類的仁慈的父,廣施恩澤,不會對誰偏袒。不管是上帝的子女還是有罪之人,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在上帝眼中都是一樣的。耶穌教導他的信徒說,只要是被上帝接納、能夠進入天國的人,上帝都會平等對待,沒有差別,因為他對每個人都沒有高低之分。另外,他還教導人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天國里沒有特別之人,也沒有任何借口。
而且猶太人引起耶穌憤慨的還不僅僅是他們對自己民族的強烈感情,他們對自己家族的感情也十分濃烈,在耶穌看來,這種狹隘的家庭之愛是有局限的,會被熱愛上帝的洪流滌蕩干凈。天國是所有上帝的信徒的大家庭。我們聽過這樣的事跡,當耶穌對眾人傳道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兄弟在旁邊要同他說話。有人跟他說,你看,你的母親和兄弟在那里等著和你說話。他卻反問那個人,誰是我的母親和兄弟?接著他指著他的信徒們說,你看,這就是我的母親和兄弟。只要是奉行天父的旨意之人,都是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
耶穌的教義不但通過宣傳上帝是全人類之父和所有人類都是一家的觀念來抨擊只熱愛自己的家族和種族的行為,而且還很明確地對所有等級區別、私有財產和個人的私利持否定態度。全人類都是天國的子民,所以他們所有的東西是天國的。人類所能做的唯一正確的事情,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并且獻出自己的所有來遵行上帝的旨意。他一貫反對擁有私人生活和個人財產。
另外,耶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預言,那就是人類將和上帝一同生活在天國里,所以他無法容忍迂腐的宗教儀式和虛偽的正義。耶穌的另一部分言論是關于宗教規范的,他反對那種泥古不化的虔誠。
所以耶穌的教義絕不僅僅是要對社會的現狀進行改革,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他明顯表達了一種基本的政治傾向。他宣揚的天國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不在于王位的更迭,而是存在于人們的內心。而且我們十分清楚,不管他的天國究竟在何處,它在人們心中建立的程度,就反映了外在的現實世界革新的程度。
在公元28年,因為自稱猶太人的王,并且自稱是神的兒子和先知,耶穌被逮捕了。猶太教認定耶穌和他的門徒練習邪法和巫術,為猶太人樹立了偶像,還在外國人的幫助下想要改變猶太人的信仰。耶穌是個邪惡之人,信奉的是惡魔,所以從猶太人中把耶穌除名并永不更改。耶穌被交到羅馬人手里,最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他的門徒和信眾們聲稱見到耶穌復活并升入天國。他們趁此機會在耶路撒冷成立了耶路撒冷教會。這就是基督教早期的猶太教耶穌派的誕生。
這時的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人是門徒彼得。在他的帶領下,教徒們過著禁欲和共產的生活,并且對外傳教,還常找機會到耶路撒冷之外的地方宣傳。與此同時,在門徒保羅的帶領下,一些為猶太教會所不容而散落各地的猶太裔希臘人開始向世人傳道,很多猶太人和外國人都皈依了基督教,并成立了名叫安提阿的教會。在彼得和其他門徒被捕后,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人由雅各擔任,他被任命為耶路撒冷教會的第一任大主教。公元48年,安提阿教會和耶路撒冷教會出現了矛盾,因為安提阿教會接受了外國人和他們的文化,而耶路撒冷教會則嚴格遵守猶太人的律法。雅各對這個沖突進行了仲裁,他規定外國人不能用不潔之物來侮辱偶像,不允許有不端的行為,不能殺生,要避免沾血等四項戒律。作為妥協,猶太人傳統的律法和割禮等習俗,外國人則不必遵守。從這之后,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獨立且自治的基督教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教派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最初的猶太教耶穌派變成了遵守猶太人傳統習俗的猶太人基督徒,按照外族人的習俗和傳統生活,奉《保羅書信》為經典的教派成為保羅派教徒,而認為抹大拉的瑪利亞繼承了耶穌的衣缽并且奉《約翰福音》為經典的教派成為諾斯底教派。這三個教派中,保羅派的影響最大,所以現在的學者大多數認為基督教實際上是由保羅創立的。到了2世紀,三個教派中的信徒以保羅教派為主體融合成的派別,稱為天主教,全面從猶太教中脫離出來。在天主教看來,耶穌是宗教的創始人,彼得是第一任領袖,抹大拉的瑪利亞則不是。到了2世紀末期,天主教的高層開始集權,東方的一些溫和的天主教會脫離出來,形成了東正教。
耶穌提出了基督教的教義之后,他的信徒以猶太教的律法為基礎,糅合了耶穌和他的門徒們的言行,建立了基督教的教義,形成了《保羅書信》和《約翰福音》這兩部最重要的理論文獻。到4世紀,羅馬政府以《保羅書信》和《約翰福音》為基礎,編成了一部27卷本的《新約圣經》;希臘的東正教的經典是由《七十賢士譯本》形成的56卷本《舊約圣經》,二者合并成了83卷本的《希臘圣經》。在羅馬的天主教會應用的經典是6卷本的舊約。基督教各派脫離了猶太教派,正式形成了基督教派。到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把《新約圣經》中沒有提到過的很多羅馬圣經中的舊約篇章刪掉,變成了新教中的39卷本的《舊約全書》。
在基督教剛剛建立的200多年間,歷經數不清的政府禁止和民眾的暴力脅迫,有很多基督徒因此獻出了生命。
我們來分析羅馬帝國殘酷迫害基督教的原因,他們從上到下都殘害基督徒。這時的羅馬文化已經瀕臨崩潰了,在羅馬國內經常會興起一些來自東方的宗教,但是這些宗教都沒有受到像基督教這樣的冷酷對待,這是什么原因呢?
基督教被如此嚴厲地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基督教徒對于教義十分狂熱,熱衷于傳教,威脅到了羅馬國教的地位。同時期的其他宗教并不像基督徒一樣勸人皈依,所以它們對羅馬的影響不大。而且這些東方的宗教本身與羅馬的宗教比較接近。但是基督教則不是這樣,基督徒總是在強調自己的與眾不同,而且認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其他宗教不能與之同日而語。這些行為讓其他宗教的人厭惡,也激怒了羅馬政府的守護者。還有一個因素,基督徒要保證自己宗教的神圣性,不肯參與其他國家制定的祭祀活動,這就讓人誤認為是他們的心中沒有神,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基督徒的罪行之一竟然是他們是無神論者。這無疑是冤枉的。
基督教被禁止的另一個原因是,羅馬政府認為他們宣傳的神跡和耶穌的事跡,違反了羅馬法律中禁止巫術的條款。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早期的基督教會的信徒大部分是平民,屬于受壓迫和歧視的無產階級,甚至還有一些信徒是奴隸出身,所以他們信仰的宗教也被人看成是下等人的迷信行為,被上層的有權有勢的人所輕視和嫌棄。
第四個原因是,基督教徒在外人眼中對自己的宗教十分狂熱,他們提出的圣潔、仁愛、和平等口號看起來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但是當他們不顧一切地實踐這些口號時,其他人一邊在內心深處加以贊許,一邊卻感到不安。比如說,基督徒不會去欣賞羅馬競技場里的犯人和奴隸的拼死搏斗,還有些基督教的教士批評羅馬人的生活太過驕奢淫逸。他們的舉動在當時引發了很多不滿。當羅馬人發覺自己的生活與基督徒的生活形成鮮明對照的時候,他們覺得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基督徒因此不受歡迎。如果這些基督教徒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做出妥協,那么大家都會相安無事地過各自的生活,就不會帶來什么問題。但是偏偏基督徒們十分固執,一定要揭示人性的陰暗,這讓很多人無法容忍。
第五個原因,基督徒是十分團結的,這讓人容易聯想到他們是否有政治上的企圖。而且除了遵守國家的法律,他們更加奉行的是神的戒律,并且把對神的遵從視為最高教義。很多基督徒因為教義中不準殺生的命令,不肯拿起武器去服兵役,這對極其重視軍事的羅馬帝國來說是不能容許的。還有,基督徒們如果要進行訴訟,不會到法院尋求法律的判決,而是去主教面前讓他來裁奪。對于以法律嚴明為傲的羅馬人來說,這是一種侮辱。從羅馬政府的角度看,這些人信奉的法律和信仰的對象是獨立的,看起來是對君主不忠誠的表現。所以,基督教會發展得越強大,統治者感到的威脅就越大。基督徒其實是被冤枉了,他們在當時是最守法并且對國王的命令最順從的人,他們為國王祈禱,還把向國王效忠當成神的旨意。
基督徒屢遭迫害的最后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威脅到了社會的秩序。一個人信仰了基督教之后,就把他的奴隸給解放了。這種行為在那個時候是十分大逆不道的。而且,除非政府統一,否則擅自釋放奴隸可以被處以死刑。但是因為他們遵守基督教的所有人都是兄弟的教義,甘愿冒著死亡的危險釋放奴隸,這更讓其他人對他們不滿。
東西大分裂
1世紀中后期,雅各、保羅和彼得這三個基督教早期的導師先后殉教了。到了1世紀70年代,羅馬帝國發動了對以色列的入侵,耶路撒冷被摧毀,圣殿也被毀壞了。因為猶太人被征服,耶路撒冷教會就此沉寂了。而希臘裔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信徒產生了新的志向,那就是從猶太教中獨立出來。之所以被抵制,不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與羅馬國教的教義相抵觸,而是因為基督徒不崇拜羅馬帝王,主流社會視之為異端。在這之后,羅馬帝國判決基督教犯有忤逆之罪,明令禁止,基督教徒也被尼祿皇帝和戴克里先皇帝等人殘酷迫害。這就是基督教早期遭受的第一次大規模迫害。但是基督教并沒有被打倒,到了301年,亞美尼亞王國成為第一個把基督教作為國教的國家。311年,伽列里烏斯宣布基督教緩和政策。到了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發布了特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到了350年,基督教又成了阿克蘇姆帝國的國教。
3世紀中期,在耶穌是否具有神性的主張上,基督教分成了兩派。阿里烏斯教派認為耶穌與神并非一體,但是亞達那修教派主張耶穌是神人同體的。這是基督教的首次分裂。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基本教義的三位一體理論得以確立,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合法宗教,與之相對的阿里烏斯教派成了異端。君士坦丁去世后,尤利安通過政變上臺,開始迫害基督教,并宣布恢復多神宗教。基督教內部的各個教派互相爭斗,并與猶太教不睦。直到約維安繼位羅馬皇帝之后,反基督教的政策才被取消。392年,狄奧多西一世再次使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同時宣布一切其他宗教和天主教之外的基督教派為異端。395年,在狄奧多西死后,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
到了5世紀,即便天主教成了羅馬國教,還有一些羅馬上流人士信奉古典宗教。415年,在主教的唆使下,基督徒們打著消滅異教徒的旗號在亞歷山大港破壞了繆斯神廟,嚴重破壞了這個古希臘文明的遺跡,并殺害了新柏拉圖學派的領導人希帕提婭。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施暴,從此以后,基督教從早期受迫害的對象,轉變為迫害的實施者,對異教徒和內部意見不合的教派進行鎮壓。431年,基督教召開以弗所公會議,確定瑪利亞是神的母親,而耶穌是神人二性一位的。而聶斯脫利派因為反對圣母說,認為耶穌是神人二性二位的,因此沒有參加這次會議,最后被定為異端。這就是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這時候,在聶斯脫利派的基礎上形成東方的亞述教會,它先后傳播到了波斯與中國的唐朝,成為一個擁有教徒最多的教派,一直到伊斯蘭教興起之后才有所消退。
451年,基督教召開了迦克墩公會議,共同認定耶穌既擁有神性,也具有人性,把阿拉伯和敘利亞地區信奉耶穌單性論的教派當成異端邪說。這就是基督教的第三次分裂。
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原本在西羅馬境內的羅馬教廷和在東羅馬境內的君士坦丁堡教區也隨之在各自的環境中發展。兩個教會的語言分別為拉丁語和希臘語,這就是基督教歷史上的東西教會時期。在這之后的幾百年間,雙方發生了多次的爭執,包括羅馬教廷主教是否具有天主教會的首席主教權、禮拜儀式的區別。圣靈是從父而出的還是從父與子出的、神職人員能否結婚、破壞圣像運動、羅馬教廷主教沒有得到東羅馬帝國的允許而私自為查理大帝加冕、佛提烏獨立、是否可以用其他語言做禮拜等,還有爭奪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教區的問題。
到了1054年,羅馬教廷主教利奧九世和君士坦丁堡教區大主教米恰爾宣布彼此斷絕關系,基督教也正式分裂成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正統天主教會。這是基督教的第四次分裂,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分裂。但是當下一任羅馬主教就任后,兩個教廷恢復了一般程度的交流,還曾商議過怎樣解決分裂的局面,最后能夠實現統一。東羅馬帝國的歷任帝王也因為伊斯蘭教傳入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造成諸多困擾,想要得到西歐國家的支持而更加傾向于肯定羅馬教廷的首席主教權。但是因為雙方信奉的教義不同,導致各自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差異日趨明顯。
1096年到1291年之間,為了奪回被穆斯林占領的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羅馬教廷領導了8次基督徒討伐穆斯林的戰爭,這就是十字軍東征。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并且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十字軍在這里大肆屠殺東羅馬帝國的平民,奸淫婦女、四處劫掠。他們還任命了新的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大主教,把東正教的教區制度破壞殆盡,自此,兩個教會徹底決裂。而且在歷次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羅馬教廷都無視了耶路撒冷地區牧首,設立了新的耶路撒冷主教座,還在東正教的教區內設立大公教區。
從13世紀后期到15世紀初期,東羅馬帝國巴列奧略王朝的皇帝們同之前一樣,想要通過支持羅馬教廷來換取西歐國家的支持,但是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還有教會的修士,都一致表示反對,皇帝無法達成自己的愿望。一位東羅馬帝國的軍事統帥曾經在羅馬教會的問題上說過一句名言:“寧愿見到蘇丹人的頭巾,不愿見到羅馬教宗的冠冕。”
到了15世紀,雙方在佛羅倫薩召開大公會議,由于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威脅到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東羅馬皇帝授意東正教會對羅馬教廷妥協,認同圣靈是從父從子而出的,以便穩定雙方的局勢,爭取對方的支持。但是一名東正教代表不認同這個決議,拒絕在和議書上簽字,因此東西教會的和議失敗了。因為沒有得到西歐的援軍,東羅馬帝國也因此滅亡。
馬丁·路德的改革
西羅馬帝國被哥特人消滅后,在黑暗的中世紀,天主教深入了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受洗,結婚的婚禮和死后的葬禮上,都會出現天主教會的影子。天主教成為這個特殊時期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保證社會正常秩序的組織。隨著修道會的成立,基督教成了學術權威。在這之后,在主教的帶領下,各地的基督徒紛紛開始占領無主之地。到了6世紀,羅馬教廷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率領意大利人擊退了倫巴德人的入侵,從此登上政治舞臺。但是在政治化的過程中,羅馬教廷變得腐朽,從第八次大公會議以后,羅馬教宗不斷把東正教反對的教義寫入大公教義,這讓大公教義喪失了普世性,淪為權力的工具。
15世紀,隨著中世紀的結束,在歐洲文藝復興和人道主義思潮的背景下,基督教中出現了與舊教相對的新教理論。在康斯坦茨公會議上,羅馬教廷也表示要進行從內而外的徹底的改革,但是這一目標并沒能實現。羅馬教會的腐敗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到了16世紀初期,德國的馬丁·路德通過反對教廷售賣贖罪券開始了一場從宗教層面到政治層面的改革。
怎么會出現贖罪券這種東西呢?在教會成立的初期,為了讓一些犯過錯誤的信徒能夠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于是就讓他們在認罪之后能夠通過某種方式贖罪。一方面能夠補償自己曾經的罪孽,另一方面能夠讓自己過上圣潔的生活。信徒們有了贖罪的行為,就能夠表明悔罪的決心,教會也因此能赦免他們犯下的罪。時間長了,信徒們就已經習慣了在犯罪之后再做出補償。一些并沒有誠意改正錯誤的人為了安心,也會做出贖罪的行為。贖罪的方式有很多,有人會承受肉體的折磨,有人去遙遠的地方朝圣,也有人通過捐錢、修路來表示贖罪。在那個時期,很多人相信存在煉獄,他們十分惶恐,生怕在死后會清算自己生前的罪孽。伊斯蘭教也對他們產生了影響,甚至有的信徒相信天國里的天使長米迦勒會拿著天平稱量人的善和惡,如果作惡比行善的多,就要受到懲罰。在這種畏懼的心理影響下,許多人為了在死后免于受苦,便力爭在活著的時候就能夠贖罪。贖罪券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其實贖罪券的本意也不是贖罪的工具,而是神赦免了信徒的罪行之后,信徒為罪孽做出的補償。教會是這樣解釋的,但是信徒們卻不清楚它的真正意義。他們認為贖罪券代表了贖罪的許諾,而且是已經贖罪的憑證。只要有了贖罪券,就能夠赦免自己的罪了。于是,耶穌為了人類的救贖而死去也顯得沒有意義了。還有人認為,贖罪券相當于護身符,有了它就不再懼怕犯罪。而且最可怕的是,教會沒有及時糾正人們的誤解,反而為了創收而助長這樣的迷信。
14世紀以后,因為教皇的開支越來越大,但是教廷的財政狀況堪憂,甚至瀕臨破產。為了彌補財政的虛空,從1300年開始,羅馬教宗開始售賣贖罪券。這一年被他認定為禧年,如果信徒在這一年來羅馬教廷朝圣就能得到贖罪券。眾多信徒都來到了羅馬。這為教廷帶來了一大筆收入。沒能親自來朝圣的人,能夠用錢買到贖罪券,這也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因為能夠帶來如此巨大的收入,教宗決定每一百年就有一次禧年,那時就能夠獲得贖罪券。但是到了1400年,教宗決定把禧年的頻率從一百年一次改為五十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為二十五年一次。1501年時,上一個禧年剛剛結束,教宗馬上宣布,五年之后就進行下一個禧年。從這之后,每一年差不多都是禧年,信徒能夠隨時用錢買到贖罪券。到了1515年,教宗利奧十世想要興建圣彼得堡大教堂,需要籌措一筆巨款。在這種情況下,他大量發行贖罪券,而且只要一個教區向教廷繳納一筆款項,就有出售贖罪券的權利,而且銷售所得也歸教區所有。很多教區的主教為了能夠出售贖罪券,甚至向銀行貸款來支付款項給教廷。銀行為了保證教區能夠及時歸還貸款,也經常協助教區向外售賣贖罪券。
德國的馬丁·路德所在的教區歸勃蘭登堡大主教管轄。這里的大主教亞爾拔為了控制另外一個教區,向銀行大肆舉債,得到的巨額貸款都給了教廷。為了還貸,他派手下的修士特次勒到各地游走,推銷手中的贖罪券。這個特次勒修士十分具有蠱惑力,他向信徒們說,當他們把錢扔進錢箱里聽到聲響的時候,他們處在煉獄中的靈魂就會升高一點。他們放進錢箱的錢越多,發出的聲音越多,靈魂升起得就更高,離天堂也就越近。這番言論吸引了很多無知的信徒來購買贖罪券。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賺得盆滿缽滿。
見到這樣的情況,馬丁·路德十分痛心和氣憤。在他看來,教會把基督對人類的救贖當成了商品進行販賣是十分錯誤的。一方面他質疑教皇是否有赦免信徒的罪行的權利,同時他心中也產生了疑問,就算教皇有權赦免罪行,那么他為什么不免費地加以赦免,而是要收取報酬呢?他把自己的困惑和質疑寫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條》。他向教會發問,想讓教廷通過他提出的問題進行自我反省。而且他的目的本來是想要教會的高層回答質詢,而不是想波及普通的信眾,所以他用拉丁文書寫了《九十五條》,因為一般的信徒是不懂拉丁文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這份質詢一經面世,就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
在這件事之后,從德國到北歐的眾多教會都對馬丁·路德做出了回應,表示脫離羅馬教廷的管轄。這就是宗教改革的發端。
和馬丁·路德處于同一時期的改革家慈運理提出了唯圣經論。在這之后,法國人約翰·加爾文提出雙重預定論,他在瑞士領導的宗教改革是以長老制教會為基礎的,蘇格蘭地區的約翰·諾克斯響應了他的號召也進行改革。同一時期,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以離婚問題為借口,把英國國內的天主教會從羅馬教廷中獨立出來,成為英國國教。從這以后,新教的三大派別基本成型。英格蘭國教創立之初在大公教義和更正教義中有些搖擺不定,到了伊麗莎白一世,提出了中間道路的政策,開啟了伊麗莎白王朝的復興之路。
1545年基督教召開了天特大公會議,天主教會和更正派取得了共識,但是天主教內部的反腐問題仍然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由于宗教改革不斷深入,社會矛盾也逐漸加深,天主教中出現以耶穌會為首的一批新興的修道會。基督教的傳教士不但在歐洲傳道,而且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開始將基督教帶向了全世界。因為他們對當地的文化和習俗抱著尊重的態度,所以從這之后基督教逐漸發展成了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
到了17世紀初期,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發生的三十年戰爭把西歐帶進了衰退的境地,這時的主流社會開始反思戰爭的原因。他們開始不再認同人格神,認為耶穌沒有神性,也不存在奇跡,用自然神理論對《圣經》進行了重新解讀。這就是歐洲的啟蒙階段。而且因為康德哲學和自由主義的神學相繼問世,天主教會與新生的教派之間的矛盾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在這之后,又產生了不可知論、泛神論和無神論,法國大革命也帶給整個西歐大陸極大的影響,退出教會的人越來越多,基督教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危機。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說,《圣經》是神圣的,但是宗教是毒藥。借著這個機會,他開始宣傳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和基督教最早描述的理想社會相似的共產主義思想。
復興與擴張
18世紀,歐洲興起了各種新生的神學,這些都給基督教會帶來了很嚴重的傷害。這一時期的歐洲政壇和人文環境也發生重大的改變。面臨內外交困的壓力,教會也曾迷失了方向。但是在各種條件的作用下,教會在18世紀到19世紀這段時間里也實現了復興和進一步的擴張。
歐洲的啟蒙運動帶來了極端的理性和批判精神。隨著理性主義的抬頭和自然科學的進步,二者相結合而產生的自然主義人生觀征服了幾乎所有歐洲人。他們這時開始認為他們能夠使用科學和理性來對宇宙中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出解釋,所有的現象都能被歸納為自然現象。而宗教中的神跡無法用科學的理論進行解釋,所以人們認為這些東西是不存在的,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基督教的《圣經》中滿是這樣的神的奇跡,所以人們開始質疑《圣經》的可信性。人們有了這樣的疑問,同時具有批判的精神,批判《圣經》的熱潮開始興起。
德國的一個語言學教授雷馬勒第一個對《圣經》中記述的歷史做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質疑。他認為,《舊約圣經》中描述的奇跡和展現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來的或者虛構和夸大的描述,而在《新約圣經》中的福音書里描繪的耶穌與歷史中真實的人物形象存在著很大的出入。歷史上真正的耶穌只不過是一個激進的革命者。他的傳道失敗后,他的門徒面臨絕望,他們此時利用耶穌生前的傳道贏得了不少信徒的追隨和布施。于是他們為了能夠繼續傳道,得到更多的利益,便偷走了耶穌的尸體,偽造出耶穌復活的假象。所以,福音書中描述的耶穌的形象是不能夠相信的。
這個理論被發表之后,使很多歐洲基督教徒的信仰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神學家們開始還擊,試圖通過研究歷史的方法,以考據的方式驗證圣經中記載的耶穌事跡是十分可信的。于是,基督教會中開始了以“歷史上的耶穌”為題的大討論。在有些神學家看來,耶穌的門徒記載的他的事跡是很可信的,但是門徒們有時候并不理解耶穌的行為,于是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事情就被看成了奇跡。比如耶穌曾經使盲人重見光明,但是信徒不知道他是使用藥物治療的,所以就認為這是奇跡。還有,耶穌之所以能讓湖面上的風浪平息,是因為他對當地的氣候和環境十分熟悉,當他看到湖上的天氣情況,就知道當船走到湖中的某處時,風浪將會平息。同時,對新約圣經中的一些記載,要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學者們認為,《圣經》中的很多事跡其實是神話故事,是想要通過這樣夸大和虛構的方式來解釋一些人生中的深刻的道理,神話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真理的。所以想要理解基督教的教義,不能只看重神話故事,更應該懂得它想要傳遞的思想。還有一些人認為,基督教的興起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當時的社會條件和政治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起作用,才造就了基督教。所以想要明白基督教的真正含義,還需要對它的歷史背景十分了解。還有人說,基督教最重要的并不是圣經理論,而是耶穌本人的人格力量和他宣傳的理想。
這些泛濫的學說深刻地影響了基督教的神學家們。很多人不再按照傳統方式信仰宗教,而是想要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教義。有些神學家認為基督教的教義是全歐洲人的共同產物,還有人認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基督教被這些人重新解釋之后,它里面包含的關于神的旨意不可推測、神對世人的啟示和神顯示的奇跡等這些現在的人無法理解的東西被拿掉了。和過去通過《圣經》作為指引的基督教相比,他們信仰的基督教已經完全不同了。
因為傳統的信仰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教會不像之前那么活躍了,在社會上也失去了影響力。在這個時期,歐洲開始發生劇烈的轉變。
政治環境方面,歐洲社會受到了來自美國的革命和民主政體的強烈沖擊。這里的君主獨裁制度和貴族制度都面臨著挑戰。啟蒙運動帶來了自由主義思想,給傳統的政治體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全歐洲都掀起了革命的風暴。在一連串革命發生之后,原來的舊制度雖然還茍延殘喘,人們的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有的政治框架和社會秩序開始慢慢崩塌,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徹底崩潰。
同時,資本主義逐漸發展起來,歐洲的經濟水平向前飛速發展。在這個時候,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場革命不但帶來了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也隨之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科學的發展使歐洲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發生了變化,他們這時更加相信宇宙是一架精密運轉的完美機器。人們這樣想之后,就更難接受《圣經》中的奇跡和神話了。這種影響馬上爆發出來,它帶來的后果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顯現。但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很快出現了。
工業革命開始之后,傳統的手工業逐漸被大型工業取代了,因為工廠普遍使用機器,工人們大量失業了。這些無業的人因為窮困,開始酗酒和犯罪。這些人的出現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變得越來越發達,這就吸引了一些原本在鄉村中務農的農民來到城市。這些農民的思想和觀念無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他們出現了身份認同的危機,所以也開始酗酒。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經濟格局,一小部分人把社會的財富集中在自己手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變遷,表面上只是造成一小群富有的人和一大群貧窮的人,但事實上,整個歐洲文化的道德架構及社會運作都在急劇的轉變中。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壓力下,帝國主義也開始出現。整個歐洲的面貌正面臨重大的改變。
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革,但是教會遲遲沒有做出反應。不管是在政治思想上,還是在道德倫理上,教會都沒有感受到變革帶來的沖擊,所以也就無法做出回應。對于工業革命帶來的宇宙觀,教會該怎么回應?日趨嚴重的世俗化趨勢,教會要如何面對?對于生活窮困潦倒的人和他們嚴重的酗酒問題,教會要怎樣解決?社會中的貧富差距擴大,教會要如何看待?這些問題都在考驗教會能否充分適應社會的變革。
教會在經受這些問題的困擾時,約翰·衛斯理開始在英國推動宗教的改革和復興。過了沒多長時間,一股傳福音的熱潮出現了。
1720年,約翰·衛斯理考入了牛津大學,6年后他成了林肯學院的研究生。他的弟弟查理·衛斯理也來到了牛津就讀。不久之后,兩兄弟和一些信徒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圣潔會,他們按時禱告并且彼此考查《圣經》的知識。又過了沒多久,他們開始不滿足于內心的追求,開始向周圍傳播福音。他們去監獄里傳播耶穌的教義,也因為自己的傳道行為被同學嘲諷,還被安上了“循道派”的綽號。
1733年,懷特·菲德也來到了牛津大學,隨后就加入了衛斯理創建的圣潔會。
1735年,衛斯理兄弟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傳教。在佐治亞州,他們辛勤地布道,但是收效甚微。由于心理上的低落情緒,查理回到了英國,只剩下約翰在這里繼續傳道。1738年,約翰也感到灰心失望了。在一次弟兄會的宗教聚會中,有人朗讀《羅馬書注釋》的序言,這給約翰·衛斯理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次聚會后沒多久,他就來到德國,加入弟兄會的生活,體會對神的虔誠敬仰。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改變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就在這個時期,懷特·菲德也來到了佐治亞州布道。但是與衛斯理兄弟不同的是,他所過之處都帶來了基督教的復興。在新英格蘭,他與愛德華茲的布道產生的影響匯聚成了一股力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從這時開始,美國的基督教開始了大復蘇。1738年以后,懷特·菲德開始周游美國并且傳道。他主要工作的地方是在美國,所以他帶動了美國的大復興。英國的工作是由約翰·衛斯理帶領的。
衛斯理兄弟在英國努力為宗教事業而奔走,他們在各處宣講神的教義,但是卻被很多教會拒絕了。因為他們充滿感情的布道方式不受教會的歡迎,所以他們只能到教會之外的地方傳道。1739年,懷特·菲德從美國回到英國,為衛斯理兄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懷特·菲德在美國的時候通常用露天的方式進行傳道,他把這種方式在英國復制,取得了轟動的效果,于是他請衛斯理兄弟和他一同工作。從這時起,約翰·衛斯理開始了他的露天傳道的生涯。在他傳道的地方,都增加了大批的信徒,很多人都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皈依基督教的懷抱。
這場基督教的復興運動從英國開始,傳向美洲之后又由美洲向其他地方傳播。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的100年間,是基督教擴張最快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