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猜疑心理調節:從小心眼里鉆出來
- 心理調節學
- 葉舟
- 4010字
- 2017-01-11 11:24:53
無中生有的捕風捉影
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復雜心理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猜疑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錯誤的思維定勢
喜歡猜疑的人,總是以某一假想目標為起點,以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依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進行循環思考。這種思考從假想目標開始,又回到假想目標上來,如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縛住。
2.相互間缺乏信任
一個人對別人越缺乏信任,產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不良的心理品質
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狹隘自私、自尊心過強、嫉妒心強烈的人。
4.受流言蜚語的影響
聽信謠言,也會產生猜疑心理。
敏感生疑心,疑心生暗鬼
猜疑的人通常過于敏感。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于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于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制了。
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
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名叫《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鄰居的兒子,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鄰居兒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后來,他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丟斧子的人為什么會對同一個人做出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這就是猜疑的結果。
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一個人如果心胸過于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系、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的人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系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是極大的危害。
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不能自拔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猜疑是人際關系的蛀蟲
這是《圣經》上的故事。
有一次摩拉在一條小道上走著,那是一條偏僻的小道。太陽下山了,黑夜降臨了。他忽然感到害怕,因為來了一群人。他想:“這些人一定是暴徒、盜賊,周圍沒人,就我自己。怎么辦?”于是他翻過附近的一道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墓地。那兒有一個新掘的墳,他就爬了進去,讓自己稍稍冷靜下來。
他閉上眼睛,等著那批人過去,然后可以回家。但那批人也看見有人越過墻頭,他們不禁疑惑:“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嗎?”于是他們全都越過了墻頭。
現在摩拉肯定了:“我是對的,我的推測是對的,他們是危險人物,現在毫無辦法,只好裝死。”于是他就裝死。但那群人圍在墳墓四周,看著里面。他們說:“你在干什么?你為什么呆在這里?”
摩拉睜開雙眼,看看他們,然后他肯定不會有什么危險。他笑了,說:“看,這是個問題,一個非常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你們問我為什么在這里,我還想問你們為什么在這里呢,我在這里是因為你們,你們在這里又是因為我。”
你害怕別人,別人害怕你,彼此相互猜疑,你的整個生活將亂成一團。改正這種胡亂猜疑毛病。生活中,如果你無牽無掛,別人也會分享你的快樂。
不管怎樣,猜疑理都是人際關系的蛀蟲,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系,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很影響自己的情緒。
生活在猜疑中的人,總是郁郁寡歡,缺少內心的寧靜。《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來身體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緒沮喪,常暗自垂淚,結果是身心俱毀,早年夭折。
斬斷猜疑的禍苗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態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1)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排除不良心理。
(2)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只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3)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于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4)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
(5)理智分析。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于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
好猜忌之人,不愿意相信別人,他們體會不到信任的力量,只能承受猜疑的痛苦。信任是一種愛,信任是一種鞭策,信任是一種鼓勵,信任是一種力量。當你把信任給了別人,他會感到身上的擔子的沉重,他會感到一種溫暖,他會形成自我約束。
一個小鎮商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對兄弟長大后,都留在父親經營的店里幫忙,直到父親過世,兄弟倆接手共同經營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天一美元丟失后,兄弟倆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
哥哥將一美元放進收銀機,并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里時,突然發現收銀機里面的錢不見了。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里面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愿罷休。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了這一塊錢。”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兄弟倆手足之情出現了嚴重的隔閡。
開始雙方打冷戰,后來他們決定不再一起生活。于是他們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墻,從此分開生活。
二十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
之后的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里問道:“您在這個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里服務。
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二十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您這個鎮上,我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后門溜進來,并且將收銀機里面的一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我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一塊錢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我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里來請求您的原諒。”
說完原委后,這位訪客很驚訝地發現店主已經熱淚盈眶并語帶哽咽地請求他:“你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故事再說一次呢?”當這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故事以后,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
二十年的時間,怨恨終于被化解,兄弟之間的對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誰又知道,二十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于區區一美元的消失。
信任比猜疑更有效,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美國的一所公立小學里,學生比較頑皮,經常要把圖書館的門踢破,校方即使換上了鐵門也無濟于事,為此校方很頭疼。后來,學校來了個新校長,他知道了這件事以后,下令將破鐵門改成了嶄新的玻璃門,別人都認為這個校長腦子糊涂了,奇怪的是,玻璃門再也沒有被踢破,甚至學生們進出圖書館時,都小心翼翼的,仔細地呵護著這道門。
有人去問該位校長,校長笑笑說:“裝鐵門,就意味著看你還能不能踢破,充滿了挑戰的味道,而裝玻璃門就意味著我相信你們會愛護這道門的,將你的信任放在了孩子的面前。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還會不會踢?”這就是信任的力量。
心理調節術:消除猜疑5策略
怎樣克服猜疑心理?
1.培養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下,會覺得自己的猜疑順理成章、天衣無縫。“疑人偷斧”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遇事保持冷靜,多觀察、分析和思考,克服“當局者迷”的認知誤區,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徑。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會與周圍的人處理好人際關系,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當你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
3.加強交流,拉近心理距離
了解是信任的基礎,信任是感情的紐帶和猜疑的墳墓。和他人之間應該加強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會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個性品質
加強個性品質的改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凈化心靈,拓寬胸懷,提高精神境界,沖破封閉思維的桎梏,排除不良個性品質的消極影響,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涂”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