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心大如天,什么都想要
貪婪指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
“貪”的本義指愛財,“婪”的本義指愛食,“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
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愈滿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么都想要,而且想無本萬利,無視等價交換,鯨吞社會與他人財產,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貪冒”“貪鄙”“貪墨”來形容那些貪圖錢財、欲望過分的行為,認為是“不潔”“不干凈”“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貪官污吏”“碩鼠”“蛀蟲”來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可見貪婪是不得人心的。
有些人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擁有。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貪婪成性”。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會產生一種行為的強化作用,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經歷,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形成一種補償心理。還有些人存在著攀比心理,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物質生活比自己富裕,就會更貪婪地索取,以求平衡。
一生要多少才夠
古語有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人的貪婪,以及貪婪的后果。
人不能沒有欲望,不然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欲望太盛,因為貪欲是個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里總是塞滿著各種欲望和奢求。有的人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豪華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法國杰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貪心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欲念永不停止,精神永無寧靜。
從前,有一個窮人很想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天,地主就對他說:“你,從這里往前跑,你跑過的土地都屬于你,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就可以。”
聽了這話,那個人就開始拼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于是地主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
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貪心不足啊,一個人要多少才夠呢?死后所擁有的只不過是坑這么大的地方。”
伊索曾說:“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貪婪的代價無比沉重
上帝在創造蜈蚣時,并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們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它還快,心里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貼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跑步時,它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為貪婪,想擁有更多的腳,結果卻適得其反,腳成了束縛它行動的繩索,代價可謂慘重。
貪婪得來的東西,永遠是人生的累贅。貪婪輕則讓人喪失生活的樂趣,重則誤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這或許便是貪婪的代價。
貪來貪去一場空
一位錢幣商和一位賣燒餅的小販,同時被一場洪水困在了一個野外的山崗上。兩天后,錢幣商身上帶的吃的東西都吃光了,只剩下了一口袋錢幣。而燒餅販子則還有一口袋燒餅。
錢幣商提出一個建議,要用一個錢幣買燒餅販子一個燒餅。若是在平時,這是再便宜不過的事了,此時燒餅販子卻不同意,認為發財的機會到了,就提出要用一口袋燒餅換一口袋錢幣。錢幣商同意了。
一天又一天,洪水還是沒有退下去。錢幣商吃著從燒餅販子手里買來的燒餅,而燒餅販子則餓得饑腸轆轆。最后他實在忍不住了,就提出來要用這口袋錢幣買回他曾經賣出的而如今數量已不多的燒餅。錢幣商沒有完全答應他的條件,只允諾他用五個錢幣換一個燒餅。
洪水退去后,燒餅全部吃光了,而一袋錢幣又回到了錢幣商的手中。
錢幣商很聰明,也很精明,做人不要貪得無厭,生存就是福。而貪婪的燒餅販子只看眼前,最后不僅沒得到不義之財,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一個神奇的洞,里面的寶藏足以使人畢生享用不盡。但是這個山洞一百年才開一次。
有一個人無意中經過那座山時,正巧碰到百年難得的一次洞門大開的機會。他興奮地進入洞內,發現里面有大堆的金銀珠寶。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裝。由于洞門隨時都有可能關上,他必須動作很快,并且要盡快離開。
當他得意洋洋地裝了滿滿一袋珠寶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來后他發現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沖入洞中,可惜時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事很簡單,卻耐人尋味。貪婪的人,被欲望牽引,貪婪無邊,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終,最終卻一無所獲。
節制欲望,不做欲望的奴仆
貪欲的膨脹,使簡單變得復雜,輕松變得沉重,快樂最終也會被淹沒。人生的大部分痛苦來自于欲望的不能滿足。擁有欲望是好的,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僅會失去本該擁有的東西,還會失去生存的智慧。
在阿爾及爾地區的長拜爾有一種猴子,非常喜歡偷食農民的大米。當地的農民根據這些猴子的特性,發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農民們把一只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樹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們最愛吃的大米,然后就靜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見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興,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時,爪子卻怎么也拉不出來了。貪婪的猴子絕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這樣,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來,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邊。直到第二天早晨,農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會放開爪子,直到那把米放入嘴中。
貪婪的猴直到最后也不會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貪婪使自己落入了農民的手中。
農夫在大海邊捕到了一條魚。這是一條漂亮的金魚。魚開始用人的聲音請求說:“放了我吧,老人家,我要滿足你的三個愿望。”
農夫非常愛喝酒,他想了想說:“那就這么辦吧,讓大海全都變成酒。”魚擺了一下尾巴,農夫嘗了嘗海水,真的變成了酒。
他想了想,提出了第二個愿望讓那條流進大海的河也變成酒。
魚擺了一下尾巴,農夫嘗了嘗河水,又變成了酒。他開始想第三個愿望了。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農夫氣壞了,吐了口唾沫說:“再加半公升,你就自由自在地游去吧。”
農夫的愿望看起來是多么的可笑。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如此貪婪。有錢的人總希望再多些;有權的人總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總渴望名氣再大些。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節制欲望,也許你的生活會更快樂。
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從前,有個人得到了一張藏寶圖,上面標明了在密林深處的一連串寶藏。他立即準備好了一切旅行用具,包括四五個大袋子,準備用來裝寶物。
一切就緒后,他進入了那片密林。他斬斷了擋路的荊棘,蹚過了小溪,沖過了沼澤地,終于找到了第一個寶藏,滿屋的金幣熠熠奪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幣裝進了口袋。離開的時候,他看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還有更多的寶藏等著我呢!
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了第二個寶藏,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狀,興奮得不得了,依舊把所有的金條放進了袋子。離開的時候,他看到了門上的一行字:放棄一些,你會得到更多。
他笑了笑,心想,放棄就等于失去,到手的東西我為什么要放棄呢?
他迫不及待地走進了第三個寶藏,里面有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鉆石。他發紅的眼睛中泛著亮光,貪婪的雙手抬起了這塊鉆石,放入了袋子中。他發現,這塊鉆石下面有一扇小門,心想,下面一定有更多的東西。于是,他毫不遲疑地打開門,跳了下去,誰知,等著他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掙扎著,可是越掙扎他陷得越深,最終與金幣、金條和鉆石一起長埋在了流沙下。
故事很簡單,卻耐人尋味。如果這個人能在看了警示后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么他就會平安地返回,成為一個富足而快樂的人。知足、放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給了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
生活中,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走向極端。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位置也罷,與其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累贅,不如輕松地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因為有時候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有些東西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你一定會懊惱不已。
所以,我們常會聽見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名、權、利皆是過眼云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不應該把它看得太重。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知足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輕松,知足可以給他人少添很多的麻煩……
心理調節術:克制貪婪3妙法
貪婪并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后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做到的,具體方法如下:
1.二十問法
這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連續寫出二十個“我喜歡……”,寫的時候應不假思索,限時二十秒鐘。待全部寫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份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范圍,最后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例如,有一個人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寫完之后,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對錢是否有一些過份的欲望,為什么許多舉動都與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貪婪之心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后分析自己是否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是不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3.格言自警法
利用格言警句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不要過于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