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禪學入門(3)

完美劍術的奧秘,存在于創造一個能夠隨時對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應的精神框架或者結構。雖然技術訓練非常重要,但這畢竟是人為地、有意識地、審慎地附加和獲得的東西。除非有益于劍術技能的精神,以某種方式使自己與極具流動性或者機動性的狀態相調和,否則任何獲得或附加的東西都會缺乏自然成長的自發性。當精神被喚醒通往“悟”的時候,這種狀態將占據優勢。那位劍師旨在使那位徒弟達到這種意識。這是不能通過為某種目標而特別設計的體系來傳授的,它必須單純地產生于內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劍師的體系真的不是體系,但在其表面的狂熱中有一種“自然”的方法,他成功地喚醒了年輕徒弟的精神,這種精神觸發了掌握劍術所需的機制。

道悟禪師并沒有時刻拿著禪杖敲打他的徒弟;劍師的目標則更加明確,并且被限制在劍道方面。道悟想通過到達存在的源頭來進行施教,一切構成我們日常經驗的事物都出自于這一源頭。因此,當崇信開始思考道悟對他所講的話時,道悟告訴他:“無須思考。當你想看什么之時便立即去看。一旦遲疑(亦即只要出現理智的解釋或者思考),整個情況會發生偏誤。”這意味著,在禪的研究的方面,一定要去除概念化,只要我們仍舊徘徊在這一層面,我們永遠無法到達禪所存在的領域。當一個人最終承認理智的死胡同時,般若經驗之門將會自行打開。

其實,這其中隱藏著禪的修煉方法的特別之處。那就是無論真理是什么,都應切身體驗,而不是訴諸理智的作用和系統的學說。后者拘泥于技術的細枝末節,其結果只能是膚淺的,到達不了核心事實。理論化的東西也許在打棒球、建造工廠、生產各種工業產品時是相當有用的,但在創作直接體現人的靈魂的藝術品,或者在該技術已經非常嫻熟、想要獲得正確的生存之道時,并不是能夠行得通的。事實上,與真正意義的創作相關的事物,無論是什么,其實都是“難以言傳”的,是超越了以理論為主體的智力的界限的。因此,禪宗的主張是“不立文字”。

在這一點上,禪宗與科學或以科學為名的一切事物是相反的。禪是體驗性的,而科學是非體驗性的。非體驗性的東西是抽象的,對個人的經驗并不關心。體驗性的東西則完全屬于個人的,若不以個人的經驗為背景就失去意義。科學意味著系統化,而禪正好相反。科學和哲學需要借助語言,而對禪來說,語言則會成為羈絆。因為語言是象征性的東西,并非實質本身。在禪宗中,唯有實質才會得到最高評價。禪宗中,即便需要語言,其價值也不過是類同于買賣中的貨幣而已。人不可能穿戴貨幣以御寒,也不可能飲食貨幣以充饑。貨幣應該是在實際的食物、羊毛、水等對生活具有實際價值時,能夠用來換取這些物質的東西。但人們總是忘記這一熟知的事實,不停地攢錢。像這樣,人們總是死記語言,玩弄概念,自認為很聰明。的確是很聰明,但這種聰明在處理人生各種實際事情時是毫無益處的。若有益處,現在不正是應該擁有黃金時代千年王國的最佳時機嗎?

當一個人試圖通過概念或理智去抓住真理的、現實的,抑或是上帝的不可靠之處,或者難以捉摸之處時,那將如同試圖用葫蘆去捉一條鯰魚一樣。日本15世紀的一位畫家如拙對此作出了恰當的說明。我們的插圖中有一幅他非常出名的畫作的復制圖,我們可以注意到,畫作的上半部分填滿了當時著名的禪師們所創作的詩歌。

概言之,知識分為三類:

第一類知識,是通過所讀所聞而獲得的知識。我們記住這些知識,并將它們作為自己重要的財富。通常所說的知識,大部分屬于此類。我們不可能走遍地球進行密切的調查,因此,對于大千世界的知識,我們只能依賴于他人為我們準備好的“地圖”。

第二類知識,是通常被稱之為科學的知識,它是通過觀察和實驗、分析及推理得出的結果。與前者相比,它具備更堅實的基礎,或許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存有體驗性和經驗性。

第三類知識,是通過直覺理解的方法而獲得的。注重第二種形態知識的人,認為直覺知識實際上不具備確切的基礎,因而覺得不可絕對信賴。然而事實上,所謂的科學知識并非完美無缺。科學知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出現突變,尤其是個別性突變時,科學和理論所儲存的知識和計算就無用武之地。只憑記住的知識也是起不了作用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過于突然,精神不可能喚起過去儲存的一切記憶。與此相對,直覺性知識構成了一切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基礎,是最能夠有效應對危機的。

禪所欲喚醒的正是第三類形態的知識,與其說它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存在的基礎,不如說它出自于我們存在的深處。

以上只是涉及了枝葉,關于佛教精神的自覺,從禪對理性作用所持的根本態度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禪宗世界中,對于世間事物通常存在某種特殊的思想和感受。現在,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以概括的方式對禪作一些闡述,那就是:

(1)禪的修行在于到達般若(在日本稱作“悟”)。

(2)悟,發現了迄今為止隱藏在日常具體而特殊的經驗(比如,吃、喝或者各類活動)中的意義。

(3)所揭示出來的意義,不是一些外部附加的東西,而是存在于其自身,即指事物的“本然”,現實存在于“本然”之中。

(4)也許有人會說:“單純的存在不可能有任何意義。”但這不是禪所持的觀點,因為根據禪的觀點,存在就是意義。當我洞察到這點時,就像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映在鏡子里一樣,我清晰地看到了它。

(5)8世紀時,有一個在家的禪門弟子龐居士說:“這是多么神奇,多么神秘!我攜帶柴火,我汲取水。”攜帶柴火和汲取水本身,除了功利主義以外,充滿意義,因此神奇,因而神秘。

(6)因此,禪不會沉溺于抽象或者概念化。在禪的語言中,也許有時候顯示出很多的抽象和概念化的東西,但這是一個被那些根本不懂禪的人最頻繁地拿來娛樂的錯誤。

(7)悟是一種解放,包括道德的、精神的以及智力的。當我身處本然之時,完全地消除了智力的沉淀,我擁有最初意義上的自由。

(8)當正處于本然狀態——而用禪宗語言來說并非是本然——因而不受各種智力的復雜性和道德的依附性所影響的意識,審視至為多樣的感覺世界時,它發現了迄今為止隱藏在視野之下的各種價值。這為藝術家打開了一個充滿驚奇和奇跡的世界。

(9)藝術家的世界是自由創造的世界,這只能直接來源于直觀經驗,并立即從事物的本然升華,不受感覺和智力的限制。他在無形無聲中創造了形式和聲音。就此而言,藝術家的世界與禪的世界不謀而合。

(10)禪與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家們需要憑借帆布、刷子,或者機械儀器,抑或是一些其他媒介來表達他們自己,而禪除了“軀體”之外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禪師可以通過“軀體”來表達自己。從絕對角度來講,這不是十分正確,我這么說,只是向世俗的說法做出妥協而已。禪所做的只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無窮畫布上勾畫自己,就像飛翔的野鴨無意識地在水面投擲它們的陰影,而水面也會自然地、無心地映照出野鴨的影子。

(11)就這個意義來講,禪師是一個藝術家。就像雕刻家雕刻出一個深埋在大量無生命物體中的偉大雕塑一樣,禪師把自己的生活轉化成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正如一個基督教徒可能會講的那樣,它生存于上帝的心中。

以上內容姑且作為鋪墊,接下來我將從日本的藝術、武士道的發展、儒教及一般教育的研究和普及、茶道的興盛、俳句的創作等方面,探討禪宗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其他方面的問題也將在行文中隨時涉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临沭县| 黎川县| 沙坪坝区| 宁武县| 锡林浩特市| 密云县| 茂名市| 禹城市| 云林县| 东明县| 红原县| 门源| 汤阴县| 吴桥县| 胶州市| 永年县| 广丰县| 绵阳市| 阿克陶县| 明光市| 沈阳市| 许昌市| 盈江县| 浑源县| 宁德市| 德清县| 商河县| 桐乡市| 宜阳县| 修文县| 定西市| 大关县| 油尖旺区| 普定县| 阿瓦提县| 宝鸡市| 湾仔区| 木里| 榆中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