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中信國學大典)
- 張偉國 饒宗頤
- 836字
- 2019-01-04 06:40:29
河色黃
經 出其東北陬。
注 《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爾雅》曰:『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物理論》曰:『河色黃者,眾川之流,蓋濁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決,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復引河
。』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
,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余按《風俗通》云:『里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說,亦未必一如緣生之言也。
譯文
發源于它的東北角。
《山海經》說:“昆侖墟在西北,河水發源于它的東北角。”《爾雅》說:“河水發源于昆侖虛,水色清澈;會合了一千七百零一條川流之后,水色又黃又濁。”《物理論》說:“河水之所以顏色轉黃,是因為眾多的川流,把水弄濁。”河道百里一處小彎,千里一道曲流、一道直流。漢朝大司馬張仲評論說:“河水渾濁,盛一石河水加以沉淀澄清,含泥就有六斗。但是老百姓爭相引導河水灌溉農田,以致河水太少不能通航。到了三月,桃花水一到,河水就會決堤。這是因為水道阻塞,水流不能暢通,需要禁止老百姓繼續引河水灌溉。”于是黃河又兼有濁河之名。《述征記》說:“盟津、河津的水經常是渾濁的,這里比起江水要狹窄,比起淮水、濟水要寬闊。寒冬時節,河水結冰達到數丈厚,河面剛開始冰封時,車馬還不敢過河,必須要等到有狐貍在冰上行走之后才敢過河。據說這動物聽覺非常靈敏,聽不到冰下流水聲,然后才放膽走過。人們看見狐貍在冰上走動,才踏冰過河。”我查閱《風俗通》稱:“俗語說,狐貍想過河,但尾巴無可奈何。”況且狐貍生性多疑,所以俗語有“狐疑”一詞,但也未必都如郭緣生所說。
賞析與點評
本節討論河水渾濁色黃的原因,是由于“眾川”的匯入,帶來的泥沙使河水渾濁,民間有“一石水,六斗泥”的俗語。又記述人們在寒冬過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