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這場戰(zhàn)爭可以避免嗎?

建立一座座戰(zhàn)爭紀念碑,這樣做有意義嗎?那些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當作無名英雄來歌頌的“一大批人”,真的就是為了如下的理由葬送自己生命的嗎?

為了尊敬的國王和國家

為了摯愛的家園和帝國

為了公平正義這一神圣的理由

以及一個自由的世界(?)

撇開上帝、國家和學校不談,那些在溫切斯特大學紀念堂被人們緬懷的學生真是“為了整個人類的事業(yè)而放棄生命”的嗎?那些漢普頓勇士真是“為了保持一顆為國效忠的心,為了‘我們光榮的誓言’,為了自由,以及憲法賦予我們的義務”而犧牲的嗎?

大多數(shù)(盡管不是全部)聳立在歐洲各大廣場、學校和教堂庭院的戰(zhàn)爭紀念碑——無論是刻畫理想中的勇士形象以及哀悼的婦女,還是諸如在索姆的蒂耶普瓦爾的那些紀念碑一樣,僅僅在石頭或青銅底座上鐫刻上名字——都在試圖傳遞一個道理:那些人的犧牲精神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為自己的國家而死”是我在法國戰(zhàn)爭紀念館最常見到的一句碑文,這些紀念碑可能是為了緬懷英雄、普通公民,或者專門為葬禮而設立。當我還在漢堡上大學的時候,每天路過達姆托爾紀念碑時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句銘文:“德意志必會永生,就算我們必須要為它獻出生命。”只有很少的紀念碑有勇氣道出事實:這些所謂的“犧牲”根本毫無意義。

因此,本書試圖解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每個來到蒂耶普瓦爾、杜奧蒙或其他祭奠死者的紀念碑前的游人都要捫心自問的問題:這些人——有900萬之多——死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要解答也相當復雜。說得更確切些,英國在1914年遇到的巨大威脅,真的足以迫使其將數(shù)以百萬計、來自四面八方的征召入伍的同胞推向死亡,從而達到“消耗”德國及其同盟力量的目的?德國政府發(fā)動戰(zhàn)爭的初衷到底是什么?這些問題正是本書前6章所要探討的,我還將評估雙方真正面臨的(或是想象中的)“威脅”究竟有多大。

戰(zhàn)爭一經打響,這些威脅仿佛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消失了。正如泰勒所言,戰(zhàn)爭開始后,那些政治家和將軍們開始變得惴惴不安,只顧思考著如何贏得戰(zhàn)爭。同時,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無意識流露出的追求轟動效應、劍拔弩張的情緒的雙重作用下,報業(yè)開始傾向于打壓妥協(xié)的立場,轉而高歌只有取得一場徹底的勝利,才能吞并他國以及達到其他“戰(zhàn)爭目的”。本書第七章和第八章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被歷史學家們反復提及的“媒體號召人們響應、支持戰(zhàn)爭的煽動性力量(至少在戰(zhàn)爭初期)”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取得徹底的勝利為何如此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問題應當從經濟層面入手。戰(zhàn)爭雙方都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已過度消耗國家財政和物力,只為了在戰(zhàn)役中獲得暫時勝利的一方,必將在那曠日持久的沖突中吞食失敗的苦果。它們已彈盡糧絕;它們的勞動力數(shù)量——特別是熟練工人的數(shù)量——大幅度銳減,罷工運動此起彼伏;它們供給士兵和平民的食物儲備已所剩無幾;它們已在國內外債臺高筑,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這一切都與前線發(fā)生的事件密切相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留給經濟歷史學家的反思內容與軍事歷史學家的一樣豐富。然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場戰(zhàn)爭的結論已經或應該在預料之中了,因為與德國及其盟國相比較,英、法、俄組成的陣營擁有巨大的資源優(yōu)勢。第九章將探討為什么身處如此的優(yōu)勢,若無美軍介入,英、法、俄仍舊會敗北的原因;同時對一種被廣泛認同的觀點提出質疑:德國的戰(zhàn)時經濟管理真是如此混亂、效率低下嗎?

戰(zhàn)略是否是結束戰(zhàn)爭的關鍵?本書第十章將會聚焦此問題。在某些方面,西線的膠著狀態(tài)及其他戰(zhàn)場毫無成效的“間接行動”是軍事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必然后果。然而,人們在那些因缺少決定性的突破而導致的鏖戰(zhàn)中采取的戰(zhàn)略本身也弊病叢生。雙方的指揮官都從那些煎熬般的對峙中總結出這樣一個一般性目標:敵方被殺死的人數(shù)要大于己方損失的兵力。在此基礎上,踐行嚴格的軍事條例、做出自我犧牲的行為便成了家常便飯。通過每月統(tǒng)計的“凈陣亡人數(shù)”(一方陣亡數(shù)減去另一方陣亡數(shù))以及其他具體的傷亡數(shù)字,戰(zhàn)爭的軍事效益便得以評估。實際上,一個陣亡士兵的價值可以通過其生前理論上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敵方士兵的死亡人數(shù)來衡量。因此,評估軍事效益成為了一件圍繞死亡主題而展開的可怕的差事(事實上,許多讀者或許已經認為我的方法非常無聊);但這種邏輯不是我的獨創(chuàng),而要歸功于當時那些政治家和大將軍。因此,很明顯,同盟國在這一方面占盡了上風;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它們?yōu)楹芜€輸?shù)袅藨?zhàn)爭?一種可能性(在第十一章中有所介紹)是,經濟和軍事效益需要相互結合。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哪一方損失的人數(shù)比另一方少,而是需要衡量我方殺掉一名敵軍所付出的代價。但這樣也絲毫無助于解決問題,因為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同盟國仍舊是占上風的一方。

為了揭開德國失敗的原因,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析。我們同樣不能忽略那些雖然受了傷或被俘但卻沒有丟掉性命的士兵。在俘虜問題上我也做了一番研究。因為盡管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命運比那些犧牲的或身受重傷的戰(zhàn)友要幸運得多,但從他們上司的立場上來看,這一部分被俘的人卻統(tǒng)統(tǒng)被歸為陣亡者的名單了。在某種意義上,戰(zhàn)俘所造成的損失甚至要更大一些:他們還活著,因此便有可能效力于敵方或成為敵方的廉價勞動力。因此在統(tǒng)計一方的傷亡對另一方所造成的影響時,比起傷者,我更傾向于關注被俘虜?shù)氖勘驗樵S多傷者之后仍然可以重返戰(zhàn)場。然而這樣一來反倒會出現(xiàn)一些更基本的問題:個體的情感問題。如果塹壕中的慘烈狀況與那些反戰(zhàn)文學所描述的毫無出入,那他們?yōu)楹芜€要繼續(xù)去送死呢?這些可憐的人為何不選擇逃跑、叛變、投降呢?這些問題是第十二、十三章所要探討的。

最后,缺少了關于戰(zhàn)后和平局面的評價,對這場戰(zhàn)爭的分析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戰(zhàn)爭的確給那些聲稱自己已經從中醒悟過來的人以當頭棒喝,但《凡爾賽和約》——暫且不說勝者在巴黎郊區(qū)簽署的其他條約——是否成為戰(zhàn)后和平的溫床中滋生的寄生蟲呢?我在第十四章將做出解釋。

讀者會注意到,在提出上述問題時,我經常試圖想象如果是另外一種情況事情將會如何發(fā)展,并指出了一些“與事實相悖”的情況。的確,閱讀這本書,就像在探索和想象戰(zhàn)爭的另一個面孔和結果。假如英國1905年沒有在帝國問題和之后出現(xiàn)的歐陸問題上向法國、俄國做出讓步,會產生什么后果?假如德國1914年加強了防御能力(實際上,它完全有能力這樣做)會怎么樣?假如某些內閣大臣所期待的事情變成現(xiàn)實——英國在1914年8月沒有插手戰(zhàn)爭,事情將如何發(fā)展?如果法國軍隊在馬恩河地區(qū)沒有對德軍進行有效控制(考慮到法軍的傷亡人數(shù)如此巨大,這樣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呢?假如英國保存整支遠征軍的實力用來對付土耳其,能否成功占領加利波利?假如俄國人能夠更加理性地行事,它會不會與德國人私下和解?再比如,如果1917年的英法軍隊中出現(xiàn)叛亂了呢?假如德國人沒有卷入無休止的海戰(zhàn),或是沒有采納魯?shù)堑婪?918年提出的進攻策略,會不會不至敗北?假如1919年強加給德國一個更嚴厲的懲罰,抑或是一個更仁慈的條約,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分別會有什么影響?就像我經常說的,這些與事實相悖的問題可以在兩個方面幫助我們理解:一則可以重現(xiàn)當時決策者的優(yōu)柔寡斷,對于他們來說,未來僅僅代表一連串的未知的可能性;二則可以評估當時的決策是否是最佳的。總之,我的論述表明,當時的決策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南江县| 沈阳市| 罗平县| 华宁县| 祥云县| 绥宁县| 北京市| 开阳县| 宁河县| 团风县| 桓仁| 镇平县| 吴桥县| 溆浦县| 临漳县| 揭阳市| 探索| 永定县| 石家庄市| 三台县| 高邮市| 黄石市| 茂名市| 日喀则市| 固阳县| 太和县| 青海省| 土默特右旗| 项城市| 城固县| 南部县| 玉环县| 肥东县| 石渠县| 镇远县| 南乐县| 江阴市| 荣成市| 台山市|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