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述而第七(4)

《易經(jīng)》是周文王在被紂王關(guān)押的七年間,在獄中所作。相傳是伏羲氏最先畫了八個單卦,并重疊組合成六十四卦,周文王在此基礎(chǔ)上寫了卦辭爻辭。了解周文王,便知道他不是日日以占卜為事,而是中國文化之王,研究的都是仁德與義理。他在暴君紂王的監(jiān)獄里,生命懸于一線。他要推演各種情況變化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種情況該如何應對。七年無事,他干脆把天地人事變化的各種可能性都總結(jié)出來,所謂“君子居則觀其象,動則觀其變”,把事物的表現(xiàn)與本質(zhì),以及變化規(guī)律,都總結(jié)提煉出來,成64卦,384爻。

比如《易經(jīng)》的爻所處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階段:

初爻:代表事物開始;

二爻:代表事物嶄露頭角;

三爻:代表事物大成;

四爻:代表事物進入更高層次;

五爻:代表事物成功;

上爻:代表事物終極。

比如乾卦:

乾卦初九:潛龍勿用(龍在深淵里藏著,事物剛開始,不要急于作為,輕舉妄動);

九二:見龍在田,利在大人(龍出現(xiàn)在田野,事物開始嶄露頭角,才華為人所知,遇貴人,得栽培相助);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事物小成,不要驕傲,要勤奮、小心、謹慎、謙虛);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可能躍升,也可能不動,人生拐點);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如日中天,大功告成);

上九:亢龍有悔(龍飛過高,事物終極,物極必反,慎之!慎之!)。

這樣看,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境遇和義理的方法論嗎?

《易經(jīng)》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種可能遇到的情況,每一卦有六爻,而384條爻,則表現(xiàn)了不同的狀態(tài)。在這些狀態(tài)中,你可以在你所處的境遇里,找到你正處在的那個狀態(tài)。在這個境遇,目前這狀態(tài)下,你該怎么辦,《易經(jīng)》就提供了一個思考路徑,和行動指南。所以孔子說學通《易經(jīng)》,可以無大過,少犯錯。

在這個境遇,這個狀態(tài)下,下一個狀態(tài)是什么,《易經(jīng)》也提供了變化的規(guī)律,你在64卦、384爻中對號入座了,找到自己現(xiàn)在的境遇和狀態(tài)了,下一個狀態(tài)會是什么,《易經(jīng)》里已經(jīng)寫明了。那么它不就有預測的功能了嗎?

怎么找到你現(xiàn)在所處的是哪一卦、哪一爻呢?你當算命的書,就拿幾個鋼镚去扔。你當哲學書,就自己去查找,去琢磨。

讀書、寫作、朗誦,是學習的三大功夫

原文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華杉詳解

雅言,現(xiàn)在叫普通話,清朝叫官話,春秋時就叫雅言,官方口音,又叫正,正音。《詩》,是《詩經(jīng)》;《書》,是《尚書》。

雅言的說法從哪兒來呢?從周公來,周公是中國文化禮儀制度的締造者、集大成者。在他的偉大貢獻中,包括一本中國最早的詞典,叫《爾雅》,“爾”,或作“邇”,接近的意思。“雅”,一個牙,一個佳,牙是用來干什么的?用來咬文嚼字的。佳,指犬齒,古人視為發(fā)音的基準牙。爾雅,就是用詞要接近準確,發(fā)音要接近標準。

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以什么地方的發(fā)音為雅言呢?當然是以首都的發(fā)音為雅言。比如現(xiàn)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方方言為基礎(chǔ)方言。在周朝,就是以國都鎬(hào)京的語音,也就是西安話為雅言了。

推廣普通話,是歷代王朝的重大政治工作,《周禮》——又是周公制定的——規(guī)定,每隔七年,各國諸侯的“象胥”,也就是外交人員、翻譯官,要到鎬京來統(tǒng)一培訓一次。一是正音,二是君命文辭的統(tǒng)一翻譯。每隔九年,瞽史,指樂官和史官,要來京培訓一次,也是集中進行文字和讀音,包括樂音的規(guī)范訓練。給人正音,還要給樂器調(diào)音。“正于王朝,達于諸侯。”所以中國能維持統(tǒng)一國家到今天三千年之久,跟推廣普通話也有很大關(guān)系。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孔子是山東人,平時講山東話,他什么時候講普通話呢?讀《詩經(jīng)》《尚書》的時候,他用普通話讀。行禮儀,有正式禮儀活動的時候,他講普通話。

讀詩書為什么要雅言呢?首先,讀詩書,一定是朗讀,不是默讀。古人要求,讀圣賢經(jīng)典,一定要朗讀出來,比如我們現(xiàn)在學《四書》,一定要反復朗讀。小時候我讀書,媽媽常在旁邊提醒我:“讀出聲音來!”如果默讀,只是眼睛在看。朗讀,則嘴巴在發(fā)音,耳朵在聽,有音韻,有抑揚頓挫。不僅腦子在記,面部肌肉還有“肌肉記憶”。比如你要背誦一篇文章,默讀是很難背下來的,一定要朗讀,這樣比較,就更知道朗讀和默讀的區(qū)別了。

如果你自己寫文章,更要反復朗讀,讀出聲音來。你一朗讀,就知道什么地方要改。如果你是編劇,給演員寫臺詞,或?qū)憦V告文案,你會發(fā)現(xiàn),演員拿到臺詞就會念出聲音來,一讀他就想改你的臺詞。為什么,因為他讀著不順溜、不舒服。因為你自己沒有事先反復朗讀過。

讀書、寫作、朗誦,是學習的三大功夫。如果只是拿本書在看,功效很低,因為你沒寫筆記,沒朗誦,根本沒什么收獲,損失了80%,自己還不知道。

一定要多寫,寫作推動思考,也提高思考標準,你沒理解那么深,一寫,就越寫越深。你沒理解那么全,一寫,就越寫越全。

朗誦學問也很大,朗誦別人寫的東西,是將自己投入進去,理解、體驗和記憶。朗誦自己寫的東西,就是檢查和修改,不朗誦,改不好!

朗誦呢,就一定要用正音,用普通話。音正才能意正,所以孔子朗讀詩書,用雅言,普通話。

執(zhí)禮,是正式禮儀活動,那更要講普通話,這是政治原則。就像香港一回歸,香港官員宣誓就職,也必須用普通話,1997年的時候,他們講不好,用廣東話笑稱普通話是“刨冬瓜”,但也要認真刨。刨了十幾年,現(xiàn)在都刨得不錯了。祖國統(tǒng)一,文字要統(tǒng)一,發(fā)音也要統(tǒng)一。

葉公好龍的龍,就是孔子吧!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華杉詳解

這個葉公,名諸梁,字子高,楚國大夫,封地在葉,所以稱葉公。葉公也是有能耐、有政績、有名氣的。

葉公問子路:你覺得你們老師是什么樣人呀?子路沒有回答,回去匯報給孔子。孔子說:“你怎么不回答呢?你回答他,就說我是一個一發(fā)憤學習起來,吃飯都忘了,學有所得,就高興得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的人!”

葉公問子路,子路為什么不答呢?因為他不該問,子路也沒法答。

孔子到了葉,葉公多次跟他討論政事。《史記》記載,葉公問政,孔子回答說“政在來遠附邇”,就是“近者悅,遠者來”。治下的人民很開心依附,外面的人想移民過來。

葉公又跟孔子討論為人正直的標準,他說我們這兒有一個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舉報了他。孔子對此大不以為然,說,父親保護兒子,兒子包庇父親,那才是人倫正直,所謂“大義滅親”,不是義,也不是正直。

所以他兩人呢,不太能說到一塊兒。但孔子名氣那么大,葉公把他請來了,也請教了,用不用他呢?葉公拿不準,他就去問子路:“你覺得你們老師這個人怎么樣?”

如果他沒有見過孔子,他這樣問是合理的。他跟孔子交流過幾回了,去問徒弟怎么看師父,這顯然是他自己沒判斷,不靠譜了,也不太禮貌。所以子路不回答。

孔子一聽,也明白了,說,你怎么不回答呢,你回答嘛,你也不用跟他說師父多大本事,師父就是愛學習!著名學者,就是著名學習者;學問大,就是勤學好問的癮很大!

道不同不相與謀,孔子帶著弟子們離開了葉。

后來,出了一個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那葉公,就是這個葉公。有人就說,這故事,是孔子的徒弟們編的,那孔子就是那龍了。葉公好龍,龍請來了,他左看右看,左試右探,這龍,行嗎?

天才論:天才是否需要學習?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華杉詳解

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歡歷史,喜歡古人的智慧,喜歡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學來的。

這話,必是有人恭維老師是天才,是“天縱之圣”,老師的自謙之詞。

看上去也簡單,不過《論語》每一句話,都“當熟玩之”,特別是你要知道,兩千五百年來最有學問的人,都“熟玩”過,并且有無數(shù)討論和智慧的機鋒,要聯(lián)系起來熟玩。

先說這“生而知之”。

前面也說過幾次,儒家把人的悟性學識分成“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三個層次。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義的道理,生下來就知道,按那個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沒守規(guī)矩,自己就不安心,不得勁,渾身難受,馬上要調(diào)整過來。

學知利行,是學習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禮義是對自己有利的,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要大勝,得靠德。對義利之辨,懂得義就是最大的利,于是他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

困知勉行,是被困了,被懲罰了,知道不守道德禮義要吃虧,最終害了自己,那他也勉強自己去遵守。

朱熹注解說,生而知之,是氣質(zhì)清明,義理昭著,不用通過學習才知道。

尹氏注解說,孔子是生知之圣,他總是講好學,并不是自謙或勉勵他人。因為義理道德,是可以生而知之,但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你必須要去學習,才能知道,才能驗證你生而知之的那些道理呀!用今天的話講,道德文章不靠學,科學技術(shù)得靠學。

后來,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提出每個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學而能,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良知良能”,所有的東西,你本來就會!為什么不會?因為學多了,學歪了!

這個,特別深刻,特別普遍!

上文提到,孔子感嘆說:“這大路上怎么沒人走啊?難道人們出門不是從大門出來的嗎?門前就是大路啊!路上怎么沒人啊?”

就是說圣人之道,簡易平常,即便是個傻子,他出門也自然在這路上走,怎么路上沒人呢?

因為人們都學習翻窗戶、翻墻去了,都學找小路去了。大路擺在那里太尋常,不夠高科技,要去學點厲害的!

人們?yōu)槭裁础皩W壞”了呢?因為貪巧求速,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日積月累,老想跨越式發(fā)展,彎道超車。都去找彎道了,結(jié)果彎道超不了車,因為彎道大塞車。直路呢?直路上沒車。用王陽明的話說,都走到“斷蹊僻徑”上去了。

陸九淵就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你本來就會,你不要去學那么多,你學不完。那不學,怎么會呢?陸九淵說:“我在無事時,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一旦有事時,我便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

陸九淵沒趕上什么大事,沒能證明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王陽明趕上了,證明了,他剿土匪,平叛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這便是心學的力量了。他說的不學,不是不學習,他比誰都勤奮,他是不要朱熹那個格物致知的學法,他和王陽明,都強調(diào)學習是為了不斷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我總結(jié)兩個永不離開:

一是永不離開常識,不斷回歸常識,常識即良知。

二是永不離開最終目的,始終為最終目的服務(wù),而不是陷在“問題”里,這就是良能。

王陽明說,不斷地致良知,就能遇之左右而逢其緣,怎么干都得勁。

陸九淵和朱熹,是學術(shù)對頭,陸九淵批朱熹的學習法是支離破碎,朱熹則批陸九淵只是禪!根本不是儒。不立文字,又講頓悟,那不是禪么?都去頓悟,學校也不用辦了。

在我看來,朱熹的學習法,是普通人的學習法。陸九淵的學習法,是天才的學習法。心學的良知良能,本來就是指天才,而且認為人人都是天才,是后天學習蒙蔽了自己,要學會重新發(fā)現(xiàn)和擦亮自己的天才。

陸九淵更認為自己是了不得的天才了,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自詡: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好大氣魄!可惜朱熹不知道,這首詩有原作,是另一個天才寫的,而且真的是禪,唐代的智通禪師,原詩是:

舉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

出頭天外看,誰是個中人。

陸九淵有沒有讀過智通這首詩,我不曉得。

回過頭說孔子,孔子是不是天才呢?當然是天才了。他又天才,又勤奮,所以他成了至圣先師。

中國人不信神,這是從黃帝的孫子顓頊傳下的政治遺產(chǎn)——絕天地通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華杉詳解

孔子誨人不倦,但有四件事是從來不跟學生講,也不跟別人討論的:怪、力、亂、神。

“怪”,是怪異之事。什么木怪石怪,山精水怪,比如現(xiàn)在誰要說尼斯湖水怪,孔子是不會參加討論的。或者20世紀80年代很火過一陣子特異功能,孔子也是不會提的。這叫“語常不語怪”。只講日用常行,不講怪異神跡。

“力”,是勇力。那時候人們常談的是一個大力士,叫奡(ào),說他能陸地推舟,沖鋒陷陣。這樣的事,孔子避而不談。歷代大力士不少,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和奡經(jīng)常相提并論的,還有后來秦國一大力士叫烏獲,能扛千斤之鼎。他和奡連在一起,就是“蕩舟扛鼎”的典故。還有比如我們讀《水滸》,魯智深力氣大,嫌樹上鴉雀叫聲煩人,他徒手把樹給拔了。這事你要去問孔子:“老師,人真能有那么大力氣么?”他不跟你討論。這叫“語德不語力”,立身處世靠德,不靠力氣大。

“亂”,是悖亂、叛亂,或者亂倫之事。這叫“語治不語亂”,只講正面教材,不講反面教材,怕學生跟著學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富裕县| 比如县| 邛崃市| 花莲市| 辽中县| 南阳市| 西华县| 吉木乃县| 眉山市| 雅安市| 靖州| SHOW| 庄浪县| 深圳市| 慈溪市| 五台县| 秦皇岛市| 沁源县| 通江县| 海门市| 宁蒗| 吐鲁番市| 乌拉特中旗| 冀州市| 门头沟区| 遂川县| 久治县| 漳平市| 乌兰浩特市| 公安县| 黄大仙区| 乌恰县| 定远县| 岳池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平邑县| 昔阳县| 佛坪县| 张家口市|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