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述而第七(3)

孔子無事不慎,而他慎之又慎,最慎重的,有三件事:齋戒、打仗,和生病。

孔子曾說:“我不與祭,如不祭。”如果我自己沒有親自參加祭祀,就等于沒祭。我不能說叫別人替我磕兩個頭,一定要自己親自出席。同樣,如果自己參加了,但是齋戒不嚴肅、不整齊,沒有按規矩來,心不在焉,也跟沒祭一樣,神明祖先,都不會接受。

第二個謹慎的,是打仗。《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關系人民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事,也關系到自己的生死,所以一定要謹慎。

上文子路問孔子,如果打仗帶上誰。他認為他最勇猛,老師一定說帶上他。孔子諷他說,我不帶不怕死的去,我帶那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曾國藩后來帶兵平定洪楊之亂,就是儒生帶兵的典型了。

第三個謹慎的,是自己生病。孔子平時就注意保養身體,平和性情,不飽食醉酒,不宴游無度,起居飲食都有規律。若不幸生病,時間是最好的醫生,休息是最好的藥。一定停下來,加意調養,審擇醫藥,不敢有絲毫大意。

拼什么別拿身體去拼。我們常常不太注意自己身體,孔子呢?他是太注意自己身體了!這個要學習!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華杉詳解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為之沉醉,三個月都不知道肉味。感慨說:“想不到韶樂之美,達到如此境地!”

先說這韶樂,“韶”,是舜帝的禮樂。舜的時代是極治之世,社會最和諧的時候,其音樂也美盛到了極致。孔子曾經說,舜的音樂,盡善盡美。而周武王的音樂,盡美,但沒達到盡善。因為周武王的天下是征伐得來,有威武正義,也有殺氣騰騰。而舜的天下是禪讓而來,莊重平和,灑向人間都是愛,只有愛。

舜的后代封在陳國。后來陳國公子陳完,因為陳國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叫田完。他的子孫后來奪取了齊國政權,取代姜太公的后代,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代齊姜”,所以韶樂,就成了齊國的國樂。

孔子是什么時候去齊國,聽到韶樂呢?《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說,是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內亂,孔子也到齊國避亂,給齊景公的丞相高昭子做家臣,也希望通過這個渠道能引起齊景公的注意,能在齊國施展抱負。后來也終于有機會和齊景公問對,景公幾次問政于孔子,也敬重他,但齊國大臣,包括名臣晏嬰等,都排擠他,景公也就放棄了。孔子不能得到重用,又回到魯國。

就在這個時期,孔子認識了齊國太廟的樂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比《論語》里多了兩個字:“學之。”

所以這個三月不知肉味,不是聽了一回,就三個月都不知肉味,是聽到之后就想學,學了三個月,每天沉醉在那音樂里,不知肉味!

孔子論正義與哈佛大學的正義公開課比對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華杉詳解

“為”,幫助、支持的意思。

冉有問子貢:“老師支持衛君嗎?”子貢說:“好,我去問問他。”進去,問:“老師認為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又問:“那他們有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也實現了仁德,何怨之有?”子貢出來,告訴冉有說:“老師不支持衛君。”

這一段啊,像打啞謎,確實也是在打啞謎,我們細細來解讀:

衛君,是衛出公輒(zhé)。為什么要問孔子支不支持他呢,這是因為他的繼位問題,覺得他得位不正,他的政權合法性受質疑。

輒的父親蒯聵(kuǎi kuì)是衛靈公的太子。因為他得罪于權勢熏天的衛靈公夫人南子,逃亡國外,衛靈公也驅逐了他的門人。

蒯聵怎么得罪南子的呢?前面說過,南子有淫行,和在衛國做大夫的宋國公子宋朝私通。衛靈公呢,不僅不生氣,還縱容。蒯聵去宋國,宋國鄉下農民小孩唱歌哄笑他:“你們的母豬滿足了,把我們的公豬還給我們吧!”蒯聵受辱,受不了,回來就陰謀要刺殺南子,被南子察覺暴露,衛靈公大怒,所以他跑掉了。

衛靈公死后,國人立了蒯聵的兒子輒為國君。

但蒯聵是太子啊,他得到晉國支持,晉國趙鞅也想摻和一把,帶兵護送他回國繼位。但輒不讓他爹回來,雙方打了一仗,衛國勝了。蒯聵沒能回來。

那么,輒的做法,是否正義呢?他是應該自己繼位,還是應該讓父親回國繼位呢?

當時衛國人,支持輒的意見還是很多的,有一個說法,叫“不以父命辭王命,不以家事辭王事”。蒯聵是父親,輒發兵和親生父親作戰,不讓父親回國繼位,這是違背了父命,是家事。但是,輒繼位,是王父,也就是他的爺爺衛靈公傳位給他,這是王命,是王事,是國事。國事大于家事,所以輒是正義的。

這就像哈佛大學的正義公開課。這也是一個案例,輒,正義還是不正義?

冉有不知道老師的態度,就問子貢。子貢說,他去問老師。

他進去,卻不直接問衛國之事,而是問伯夷叔齊。這是子貢智慧情商之高明。他不直接問,就避免老師直接回答表態。當時師徒一門都在衛國,孔子言辭影響很大,要避免表態站隊之嫌,為老師招禍。

子貢就問,老師認為伯夷叔齊是怎樣人哪?

孔子說,古之賢人吶!

伯夷叔齊兄弟的故事,前面講過,是一個讓國的故事。二人是孤竹國王子,伯夷是太子,是老大。但他父親喜歡老三叔齊,臨終時遺命立叔齊為君。叔齊說,君位是大哥的,我怎么能接受!怕國人擁立他,于哥哥不義,跑了。國人要立伯夷,伯夷說,父親已經把君位傳給三弟,我怎么能違背父命!他也跑了。兄弟二人跑到一處,結伴流浪。孤竹國人沒辦法,立了老二做國君。

到底怎么樣是正義的,兩兄弟也捋不清,總之自己不能不義!都逃了。

二人聽說周國很好,國君很有道,很正義,就結伴投奔周國。到了周國,正趕上周武王出師伐紂。哥倆一看,這還得了!以臣伐君,不義!攔在馬前不讓走,苦苦諫勸。

上來這么兩個神經病,武王的衛士不耐煩,要殺他們。姜太公說:“這是義士,不要傷害他們。”把他們拖開了。

武王滅紂,建立周朝,二人發誓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做得對嗎?這是人類永恒的問題!就像哈佛大學正義公開課上講的,道德正義的兩個原則,結果主義和絕對主義。結果主義認為道德的正確與否取決于該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對外界的影響。絕對主義的道德原則則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原則,有明確的責任和權利,無論所造成的結果如何。結果主義中最有名的學說是由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的功利主義,絕對主義的代表人物則是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伯夷叔齊就是康德了。

孔子是邊沁還是康德呢?

這個問題我也不敢回答。至少孟子不是康德,孟子是支持伐紂的。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他說紂不仁不義,是國賊,不是國君,誅殺他,就是殺一匹夫,不是弒君。

過了一千六百年,朱元璋讀到孟子這句話,勃然大怒,把孟子的牌位從孔廟里扔出去了。

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有沒有怨言,孔子說,求仁得仁,何怨之有!

這句話,是典型的絕對主義道德原則了。道德有其絕對的原則,有明確的責任和權利,無論所造成的結果如何。結果是自己餓死,也無怨無悔,求仁得仁。

“明白了,老師!”子貢拜退,出門告訴冉有說,“老師不支持衛君。”

孔子支持讓國,自然就不支持爭國了。

張居正講解說:“蓋惟孔子為能諒伯夷叔齊之心,惟子貢為能諒孔子之心。一問答之間,而父子兄弟之倫,昭然于天下矣。”

讀書如此,就是神交古人了!

補充一下,衛國繼位之爭,還有更多故事。

衛靈公死的時候,并未傳位給輒。靈公死,南子傳靈公遺命,立少子郢(yǐng)為君。郢推辭不受,他說:“沒有!父親沒有傳位給我!父親臨死的時候,我就陪伴在旁,他若傳位給我,我一定知道。我都不知道,您怎么說他傳位給我呢?我哥雖然流亡了,但是他兒子輒還在,應該立輒。”

所以輒的繼位,其實是他幺叔郢的讓國。

得道之人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華杉詳解

“疏食”,“疏”,就是粗,粗糧,高粱,和小米、大米相比,就是粗糧,吃得不好。

“肱”(gōng),初中學生理衛生,肱二頭肌的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孔子說,吃粗食,喝涼水,枕著自己的胳膊睡,我也樂在其中。干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那天邊的浮云。

《呂氏春秋·慎人篇》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得道之人,窮他也樂,富他也樂,因為他所樂的,不是窮,也不是富。得了道,窮富都一樣,就像四季運行,天氣變化,任他來去。

這還是在講命與道。我追求的是道,貧富是命。道,我孜孜以求,樂在其中。命,我安然接受。

我們常說改變命運。你想改變命運,心理就難免失衡,也可能不擇手段。孔子接受命運,但接受命運并非不努力,而是努力追求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這得道之人,到底是得了什么道,和咱們這么不一樣呢?

這要回到《大學》里講的“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知道自己的邊界,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可以干。這有方向感,又有邊界感,人就踏實了,這叫志有定向。有志向,就內心安靜,內心強大,不為外物所移。

所以得道,主要就是立志。內心強大,是因為志向堅定。

你問問自己,你的志向是什么?

我們常常問小孩子,長大了你想干什么呀?

把這問題問問自己,你已經長大了,你想干什么呀?

得道很簡單,能回答這一個問題,你就得道了。

程頤注解說,孔子樂的不是疏食涼水,而是疏食涼水,也不能改變他的樂。又說:“須知所樂者何事。”你得知道到底什么事能讓自己快樂。否則窮也不快樂,富了更不快樂。因為窮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個富的追求。富了之后,更沒追求了,抑郁癥了。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這是《論語》的名句了。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無辜,而得天下,孔子不為。”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程序正義”。正義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

所以這“得道”的追求,追求的都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有方向,有邊界,然后前進,努力!在過程上努力,在每一時每一事堅持原則,之后能接受任何結果。

過程和結果,這是好大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社會制度命題,讀者可以自己深入思考,反復琢磨,用儒生的話說:“當熟玩之!”

不義之富貴,過程不好,結果也不一定好,像天邊的浮云一樣,靠不住。

易經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種可能遇到的情況

原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華杉詳解

“加”,通“假”,假如多給我幾年,五十歲就開始學《周易》,就能沒有大的過失了。

這一段,《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孔子晚年喜歡鉆研《周易》,詳細注解了《彖》《系》《象》《說卦》《文言》。他讀《周易》,韋編三絕。韋編,是把竹簡穿起來的熟牛皮條,他把書簡都翻爛了,牛皮條斷了多次。他說,老了,如果多給我幾年,我對《易經》的文辭和義理,就更能充分理解掌握了。“彬彬”,前面我們解讀過,是摻雜均勻的樣子,文質彬彬,文辭和義理都通了。

孔子說這話時,已到晚年,差不多七十歲。他說我學《周易》晚了,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多學幾年,我就弄得更通了。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周易是至命之書。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學易經,是學習做圣人,不是為了趨吉避兇。有天地,就有易,就有變化。《易經》,就是概括總結了天地和事物變化之道,從一件事的開始到結束,你需要注意什么。學通了《易經》,則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就可以成為圣人了。

《易經》不是一部占卜的書,而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哲學著作,儒家將之列為五經之首。儒家和官方不斷拔高它的哲學理論高度。民間則不斷發揮它的占卜神秘功能,《易經》也就變得越來越神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宜宾县| 汨罗市| 易门县| 迁安市| 南平市| 金坛市| 名山县| 芦山县| 兴宁市| 万山特区| 济南市| 武城县| 青阳县| 云霄县| 裕民县| 白沙| 正安县| 凌云县| 梅河口市| 新建县| 涿鹿县| 清苑县| 富顺县| 临湘市| 望江县| 安康市| 益阳市| 盱眙县| 盈江县| 红桥区| 贡觉县| 旌德县| 余江县| 镇雄县| 化隆| 呈贡县| 耿马| 原阳县| 台南县|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