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非常簡單,就是日用常行,但簡單的事,人們就是不做
人們世世代代都這樣,不走大門大道,非要翻墻找小道,孔子以為怪事,到今天也見怪不怪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華杉詳解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一間房子,門前正對著一條大道,大道上空無一人,孔子站在門口,很奇怪地自言自語:“誰能不經過屋門就出去呢?為什么這平坦通達的大道沒人走呢?這屋里的人從哪兒出去的?都走到哪條道上去了呢?”
這就是實際情況,人們世世代代都這樣,不走大門大道,非要翻墻找小道,孔子以為怪事,到今天也見怪不怪了。
為什么呢,那大門大道,他認為一眼看穿——我曉得的嘛!然后眼神游離,往別的地方看,就要找一條捷徑。
這還是講“行不由徑”的道理,又要重復一遍老話:“我們不能偉大,因為我們不肯平凡。我們總是把事情搞得很復雜,因為我們瞧不起簡單。”
今天有人說到儒學,還是會輕視:儒學還叫學問哪?那些個心靈雞湯,喝它干啥?
儒學非常簡單,就是日用常行,事情本來就這樣,照做就行。但簡單的事,人們就是不做。平坦的大道,人們就是不走。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人人都在走彎路、找捷徑,人人都想彎曲宇宙,找到蟲洞,所以孔子也沒得辦法了。
文質彬彬,是一種領導力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華杉詳解
“質”,是本,是你的思想、識見、修養、能力。禮無本不立?!拔摹?,是文采、口才、修飾,禮無文不行。沒有質,就沒有本;而沒有文,你就沒法影響推動別人。
“質勝文則野”,如果你的質超過了文,質有余而文不足,那就跟鄉野之人一樣,不能服人,別人不會跟從你。
“文勝質則史”,如果你的文超過了你的質,花樣文章很多,本質修養能力沒有,那就跟掌文書的史官一樣,文采飛揚,但沒有自己的東西。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是相半之貌,文質彬彬,就是文一半,質一半,剛好相配、相當。所以這文質彬彬的意思,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有文化修養和風度,把“彬彬”當語氣助詞,而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簡單地說,就是辦事能力很強,講話水平很高。這符合我們對我們欽佩的領導人的標準。偉大的領導人,都是偉大的演說家。
為什么要文質彬彬才是君子呢?君子應該在于質,不在于文呀?這里的君子,不是道德修養意義上的君子,而是貴族士大夫階層居上治民的君子,這是孔子給士大夫階層提出的領導力標準。
我們對照一下我們周圍的領導者,不管是大領導者,還是小領導者,國家的領導者,還是公司的、部門的領導者,或者我們要發掘、培養新的領導者,其實我們心目中的評價標準,就是孔子提出的這四個字:
“文質彬彬。”
認識到自己是幸存者,就有敬畏心了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華杉詳解
孔子說,人能夠生存于世,并得以善終,那是因為他直。那欺罔之人,也能生存,還善終的,是幸免于禍而已。
這句話說得挺重的,但朱熹版《四書章句集注》里只有一句程頤的注解:“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爾?!鄙L的原理就是直,那罔而生的,就是僥幸了。
這個“直”怎么解,現在一般直接解為正直,這樣解還不夠準確,不夠透徹,不夠醍醐灌頂。劉寶楠《論語正義》解得比較好:“直者,誠也。誠者,內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边@直和罔就對上了,因為罔,就是欺罔、蒙蔽的意思。
“直”是誠,不自欺,也不欺人;“罔”是自欺欺人。
“生理本直”,就是生理本誠,誠,是天地萬物生長的原理。這就和儒家的理論對上了?!吨杏埂氛f,天地以至誠生物,不誠無物。人能夠誠,則一言一行皆有忠信,天會助他,人也助他,他得以生長。人若不誠,以欺罔而行,專務自欺欺人,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沒有人禍,也有天殃,如果他居然還沒事,那是僥幸。
這個,往周圍看看,再照鏡子把自己看看。
往上看,歷朝歷代例子太多了,早死幾年,是杰出的國家領導人,風光大葬。晚死幾年,就是國賊、叛徒、腐敗分子。這就是“幸而免”的有效期過了。
往周圍看,一言一行,都可能給你招禍。那因為亂開車激怒后車司機而被打的女司機,她一直就那么開車,一直都“幸而免”。結果被打了,這還是很大的幸運,因為畢竟沒出車禍。
再照鏡子把自己看看,那我們沒事,就都是“幸而免”了。
我們當然不至于“專務自欺欺人”,但誰沒有自欺欺人的時候呢?圣人的要求,是“至誠無息”,無息,就是沒有停息,沒有一時一刻、一言一行、一個念頭,停止過誠,無不可對人言之事,一切光明透亮,連隱私都沒有!那就厚德載物、悠遠高明,與天地相參,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能做到嗎?做不到。
但是,知道有那個標準,知道自己沒做到,知道自己不過是幸存者,就懂得儒家的戒慎恐懼,就有敬畏心了。
有敬畏心,就是君子。君子戒慎恐懼,小人無所忌憚。
再讀一遍:“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蔽覀兊靡陨?,是因為我們的誠。我們還能生存,是因為我們“罔”的部分暫時還沒給我們招禍。
汗流浹背呀!
人生即學習,學習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華杉詳解
這又是講學習。對于一項學問,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深入進去,樂在其中。
《論語正義》解說:“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边@是正解,你說你知道,其實很可疑,用王陽明的話講,你不過是知道些說法,你真知道嗎?要學習一樣東西,你一定是喜歡它,才能篤實地去學。再進一步說,人其實不可能懂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因為你不喜歡、不服氣,你就不會低頭去學習,去吸收,去接受,那你只曉得人家一些說法而已。
喜歡呢,可能還是站在外面喜歡,沒有深入其中。要深入進去,還能樂在其中,這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才有體會、有快樂,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所以你沒參與其中的學問、在外面看的學問,最好不要發表意見。發表意見,就成了前面說的小人儒?!熬尤鍨榧?,小人儒為人?!蹦悴皇呛弥?、樂之者,你既不喜歡它,它也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別人的東西,你談論它干嗎呢?真不要以為自己是知之者。
前面還講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卣?,樂之者也!樂在學習!
人生即學習,學習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你要功名富貴,也是創造更多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條件,學習更多的人、事、道。最后功名富貴都有了,又成了過眼煙云,還要進山去找和尚學。
我們要學習什么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笔紫炔灰J為自己知道,所謂“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認為自己知道,就不必學習了,那就永遠不知道。認為自己不知道,才會去學習,才能知道。
首先定位自己不是知之者,然后認真想想自己要什么、喜歡什么,對什么能樂在其中,那就是你終身學習的道路了。找到這條路,是人生幸福和意義的重要保障。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很刻苦地工作學習,很大毅力的樣子。其實他根本不需要毅力,他是樂之者。
毅力,是不想學習的人發明的詞。樂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儒家教學法四條: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華杉詳解
“中人”,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中才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講上面的、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講淺近的。
這是儒家教學法,我總結四條。
首先是有教無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無論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老師不能挑學生,說這個學生不行,把他勸退。這一條,全世界好多學校老師都做不到,那頑劣的學生,就把他勸退了,那學習成績太差的學生,怕影響升學率或學校聲譽,也想辦法把他弄走。
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講得太高深,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只能從淺近的地方講起,讓他一點一點提高。總的說來,《論語》里講的都是比較淺近的,孔子很少講高深的東西。四書高深的東西都在《中庸》里。
《論語》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學生,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都不一樣。這一方面,是學生的認識水平不一樣,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毛病不一樣,那孔子就借題發揮,辯證施教,回答也不一樣。這就是第三條,循循善誘,讓你自己一點點探索、一點點明白。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話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幾百年了,曲解成“以牙還牙”。圣人的大愛之語,被曲解為小人的報復惡言,真是讓人苦笑!“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本咏虒四?,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懂得的道理,來誘導他,讓他明白,讓他進步。就像你上課問老師問題,老師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一些問題,一些你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幾個問答下來,你自己就明白了。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儒家的“勞資關系”,就是勞動模范和最佳雇主的關系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華杉詳解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又是師兄冉求的部下。冉求在季氏做家宰,他在冉求手下任職。孔子回魯國后,他靠這層關系,拜了孔子為師。進入師門比較晚,求知心切,但學問不高。所以他的問題,孔子很少有抽象概括的理論性回答,都是很具體的,有針對性地說某一條給他聽。
“樊遲問知”,問老師,什么是知,什么是智慧。
題目很大,老師就針對性答了他一條:“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解說:“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敝还苋耸略撛趺崔k,對那不可知的鬼神,敬而遠之,別為鬼神所惑,就是知。
儒家的思想,就是不要迷信鬼神。我們小時候上學,常說反“封建迷信”,好像“封建社會”就是迷信。殊不知“封建社會”就是反迷信的。
但是“迷信”也有它的好處啊?,F在有人不是說嗎,中國的問題就是沒有宗教,沒有宗教,就沒有神,就沒有敬畏,所以價值觀錯亂了,無所忌憚。
程頤注解說:“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
這就是前面我們說過的,儒家的“如有神論”,說有鬼神,沒證據,所以存而不論,假如他有,我敬他,嚴格自律。但是,我并不認為鬼神能給我帶來什么禍福,禍福都在于人事天命,不在于鬼神。
《左傳》有言:“民,神之主也。”人民比神大,鬼神之禍福,基于民意之從違。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基于民心。所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這種思想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論語正義》考證,從夏朝開始:“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殷朝比較迷信,夏朝和周朝,都是以人為本。
一句話,你只管人,對鬼神敬而遠之,就是知。
樊遲接著問仁。
又是一個大題目,但老師答得更具體。
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這句話呀,恐怕又是針對樊遲說的。先難后獲,三層意思:
第一層,簡單地說,是先干活,后拿錢,就是仁!你先把責任承擔起來,把活干了,再想獲得什么回報的事。
第二層呢,要求更高,就是沖鋒在前,領賞在后。難事你爭先,評獎金的時候你躲在后面。
第三層,做事的時候別老惦記著回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全力以赴把責任承擔起來,不要計較個人得失。
樊遲是給冉求打工的,而且干得不錯,頗有功勞。估計他是心里有點小小不平衡,流露出來了,所以老師拿這條跟他講“仁”。
這就是儒家價值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老板們聽了這話,恨不得把員工都送去孔老師那里。
且慢,孔子這話,是對員工說的,對老板,他另有話說——
“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蹦阆茸屓嗣窀黄饋?,再使喚他們。
員工要想著先其事后其食,老板要想著先其食后其事,后其事之后還加其食,這就是儒家的“勞資關系”——勞動模范和最佳雇主的關系。
有一個小故事。一位當世中國的最佳雇主,我的好朋友,他跟我說了一句話:“對人一塊一,對物九毛九。”意思是說,一塊錢的東西,我砍價到九毛九,它還是一塊錢的東西,價值不變。一塊錢的人的服務,我砍價到九毛九,人家心情差了,服務價值可能打折,我不砍價,我給他一塊一。
這就是儒家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一千,道一萬,就是凡事先承擔自己的責任,凡事先替別人著想。
一塊一和九毛九的故事,若放大到整個國家,你會發現,好的國家是物價便宜,人很貴。壞的國家是人很便宜,物價很貴!有的國家商品很便宜,但你想理個發,按個摩,那人的服務很貴!這就是理想社會,無論干點啥,都能掙錢,那錢都夠花。糟糕的國家呢,就是物價很貴,人的服務很便宜,那就大多數人錢都不夠花,都焦慮了。
我把這一塊一和九毛九的故事,寫到微博上,成了我所有微博中被轉發最多的一條,加上各種抄襲轉發,更是不可勝記,看起來大家都有強烈共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