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氣、暮氣,是進步需要克服的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華杉詳解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很有才干,特別是能言善辯,還經常跟孔子頂撞爭論,惹老師生氣。這回呢,跟我們上大學時經常干的一樣,晝寢,上課時間,沒在教室,躲在寢室睡大覺,被老師抓住了,孔子暴怒: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杇”(wū),是泥工抹墻的工具。孔子罵宰予,是朽爛的木頭,沒法雕刻,糞土污穢的墻壁,沒法粉刷。
“于予與何誅?”“誅”,批評、指責。對你宰予,我真的是找不到話來說你!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孔老師還不解恨,改天,又拿宰予來說事兒:以前我對人啊,他說啥,我就信啥。現在我對人啊,聽他說啥,我不著急相信,等等看,他是不是真像自己說的那樣做。是誰讓我有這個改變的呢?就是宰予!
宰予,真的是把老師惹毛了。
范氏注解說,君子治學,在于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唯恐自己功夫下得不夠。宰予大白天躲在寢室睡覺,自暴自棄,夫子痛斥他這樣。
胡氏注解說,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學習的意志力不夠,就倦怠了。這是宴安之氣勝,而儆戒之氣惰也。歷代圣賢,無不以懈怠荒寧為懼,勤勵不息以自強,所以孔子深責宰予。
學習進步,事業發展,最大敵人就是惰氣、暮氣,所以要以志帥氣,這志,一是志向,二是意志力,有這兩個志,則聞雞起舞,孜孜不倦。沒這兩個志,就容易犯困、倦怠了。
原則本身就是我們的最大利益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華杉詳解
朱熹注解說,“剛”,是堅強不屈的意思,最是人所難得。所以孔子說“吾未見剛者”——我沒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
同學們就說,申棖(chéng)應該算是吧!
申棖,是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大家認為他應該算是剛強的人,因為他非常好學,每次和人辯論,從不讓步,態度十分強硬。
孔子說:“棖也欲,焉得剛?”申棖啊,他也是個有欲望的俗人,他怎么能剛呢?
程頤注解說,人有欲則不能剛,剛則不屈于欲。
謝氏注解說,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叫剛,所以能伸展于萬物之上。為物所掩叫欲,所以常屈于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所以孔子感嘆說他沒見過。
這就是成語“無欲則剛”的來歷。
儒家講的無欲,不是佛家、道家講的無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兩層意思:一是堅持原則,二是志向遠大。
堅持原則,是認理不認利,以義理為主,合乎義理的就做,不合乎義理的就不做,不為利益變通。原則本身就是我們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但人們通常認識不到這么深,或為物欲所誘,就放棄了原則。
志向遠大,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為外物所屈,就能拒絕誘惑,始終不偏離自己的目標,不打亂自己的節奏。這是一種積極、一種主動、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進步的效率。
為什么孔子說子貢無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華杉詳解
子貢評價自己,說我這個人哪,我不愿意別人加之于我的事,我也不會加之于別人。這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聽了就說:“子貢啊!那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認為子貢沒有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子貢不是那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君子。
子貢是什么人呢?子貢是才高八斗的人,本章前面說了,孔子評價子賤是君子,子貢趕緊問:“老師!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是瑚璉之器”,評價他是國之大寶、大器,但還不是君子。因為君子不器呀!
子貢的才干,和后來戰國的蘇秦張儀差不多,都是巧舌如簧,縱橫捭闔。他的最高外交成就,是連環游說五個國家,讓他們相互攻伐。當時是齊國要攻打魯國。子貢為了救魯國,去游說齊國攻打吳國,把禍水引向吳。齊國被他忽悠了,但是說我的軍隊已經開到魯國了,怎么能轉頭去打吳國呢?子貢說,沒關系,我來辦。他又跑到吳國,游說吳王夫差去救魯國。夫差說確實該救,但我怕越國乘我空虛來攻。子貢又出使越國,游說勾踐假意加入吳國的盟約。轉頭子貢又出使晉國,游說晉國擋住吳國北上的勢力。
故事很長很復雜,總之最后的結果是吳國打敗了齊國,救了魯國。晉國又打敗了吳國。吳國敗后,越國乘機滅了吳國。所謂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夫差,背后有子貢的故事在。而魯國平安無事,得以保全。《史記》記載說:“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不欲自己的祖國被攻,就把禍水引向吳國。他當然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了。
四書的學習順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華杉詳解
朱熹注解說:“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
“文章”,是文辭和彰顯出來的東西,子貢感嘆說,老師的道德文章,大家都能聽到。老師講性和天道,大家就難得聽到了。
這大概是子貢治學日深,孔子也跟他談論得越深,他聽到老師的至論而發出的嘆美之詞。
孔子講的東西,都是日用常行,雖然也講知天知命,但多是存而不論,很少深入去講抽象的哲學,所以大家難得聽到。性和天命,四書中在哪里講呢,《中庸》講,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專門講這個。
四書的學習順序,《大學》是第一本,是最淺顯的,是入門書。曾國藩說,如果你要說自己是讀書人,那你一定讀過《大學》,因為那是第一本書,如果沒讀過《大學》,就不要說自己是讀書人。
《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叫八條目,講“止定靜安慮得”,這是講學習學、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給一生的學習打下基礎。
《大學》學完了,讀《論語》,這都是小孩子就會讀的,淺顯的日用常行的道理,基本的價值觀。
《論語》之后是《孟子》,《孟子》更深了,也開始探討心性之學。陸王心學,上溯根源就在《孟子》。
最后是《中庸》,《中庸》很艱深,基本都是哲學至理,文字首先就很難讀懂,然后如果閱歷不夠,思想深度、高度不夠,讀懂文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子貢感嘆“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中庸》里就講得非常系統了。
學習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師你就別學;二是不要急于學“新東西”
原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華杉詳解
子路聽到什么道理,就要馬上去實踐。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唯恐又聽到一條。
這一句,非常生動,非常深刻,但在《論語》中好像不太起眼,各家注解筆墨都不多,或者是落在子路的性格上,說他勇,勇于實踐。大概也比較急,急于實踐。
我們好像看見子路在那兒捂著耳朵:“您別說!您別說!我上一條還沒來得及做到呢!”
這就是學習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沒有做到,學他來干嗎呢!我們讀書學習,要字字句句切己體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體事上研習,這才叫學而習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學到手,用到具體事情上,進步在自己身上。
學習之病,太多了!我們個個都自稱愛學習,卻都沒有學過怎么學習。相反,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首先摧毀我們的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然后再學習,那還能學到啥?
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了三代人,融入每個人的血液,渾身都是批判老師的戰斗力,跟老師斗爭,把老師問倒,自己學到什么,反而不是關注重點。所以我們經常看講座,老師講完后,提問環節就是舌戰群氓,下面搶話筒的,沒有一個是深究義理學問的,都是來挑戰老師的。這都是從小就被教壞了。
批判是學習的死敵,沒有批判性學習這回事。你聽到一句話、一個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沒有教益。關注自己,批判別人,不能帶來自己的進步。
學習必須首先得信、得服,得真心信服老師,再去讀老師的書,聽老師的課。不服,不如不要去,你服誰,你就去學誰。
誰都不服?那你已經天下第一了,你就不用學了。
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學人家,對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費時間。
第二,學習不要急于學“新東西”。有人一聽人家講,就撇嘴說:“哎呀!我看他講的也是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東西!”說這話,就是沒有學習學。要聽新東西干嗎?以前的都會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聽到新東西,因為前面的還沒做到,又灌進去一些新的,更干擾磨練上一條。
這就是知行合一。
聰明的人常常不夠勤奮,地位高的人往往恥于下問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華杉詳解
孔文子死了,謚號為“文”。子貢覺得他不配,問老師,孔文子憑什么謚號為“文”呢?
“文”作為謚號,根據謚法: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賜民爵位曰文。
全是好詞兒,屬于美謚,蓋棺論定。孔文子,名圉(yǔ),是衛國的大夫,我們今天稱他為孔文子,就是因為他死后衛國國君贈他謚號為“文”。子貢覺得給孔圉這個鑒定太高了,因為他覺得孔圉人品不行,配不上這謚號。
孔圉是能臣干臣,也是強悍之臣。衛國太叔疾逃到宋國,娶了宋國公子子朝的女兒。后來子朝家又出了問題,子朝的女兒跑了。孔圉讓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沒想到太叔疾又去勾引前妻的妹妹,另外修了一個宮殿來安置她,變成了有兩個妻子的現實。孔圉大怒,要發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勸住了。孔圉把女兒強行要回來,又把她嫁給太叔疾的弟弟遺。
子貢覺得孔圉這么彪悍之人,謚號為文,被尊稱為孔文子,不恰當,就問老師。
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認為謚號為文是恰當的。因為孔圉很聰明,聰明的人常常不夠勤奮。孔圉是既聰明,又勤奮,敏而好學。孔文子是衛國大夫,權勢很大,地位很高。地位高的人往往傲慢,看不起別人,孔圉則能不恥下問。所以不管他是什么人,就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個突出優點,正對得上謚法中“學勤好問曰文”這一條。
孔子一直是很欣賞孔圉的,他能勸住孔圉的怒氣,大概兩人交情也不錯。孔子曾經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么會敗亡呢?”可見孔圉也是安邦定國之臣了。所以不管孔圉有什么過分的事,孔子始終還是記著他的優點。
子產的四條君子之道,也是領導力之道
原文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華杉詳解
子產,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鄭穆公之孫,貴族子國之子,鄭國相國。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政期間在政治上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孔子評價子產,子產有四條是符合君子之道的:
一是“行己也恭”。恭謹持己,有善不矜,推賢讓能,自居謙退。
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內修國政,外睦諸侯,小心謹慎,始終恭敬、謹慎、不懈怠。
三是“養民也惠”。教養人民有恩惠。子產養民,于民有利之事必為之興,于民有害之事必為之除,件件都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
四是“使民也義”。役使民眾,有規矩,有法度,合乎時宜。
儒家思想,用現在的觀念去看,很多地方都是講領導力,這四條也是領導力。
第一條,自己的修養,要溫良恭儉讓,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處處壓人一頭,越是有功勞、有能力、有權勢,越是謙遜。
第二條,對上要恭敬。你也有你的下屬,你要他們對你恭敬,你就要對你的上級恭敬。你沒有上級了,對客戶、對老師要恭敬、謹慎、不懈怠,這樣大家都學會恭敬、謹慎、不懈怠。
第三條,對下要關心,要時時替人著想。有一件對大家好的事情,趕緊去做。有一件對大家有害的事,趕緊去除。
第四條,用人要愛惜,有情有義有節制,不要把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通宵加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把大家的身體都搞垮了,人都逼自殺了,過勞死了,來換得企業經營的領先,那是不義。
子產執政二十三年。他執政期間,鄭國的形勢,用他的話說,是“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國際形勢,鄭國比較弱小,夾在齊、晉、秦、楚等大國之間。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這是國小而逼。國內形勢,豪門大族,爭權奪利,相互傾軋,雞犬不寧,這是族大寵多。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子產以此四條君子之道,和經天緯地、安邦定國的才能,讓鄭國大治,并在國際上成為一個受尊敬的國家,他自己也成為千古圣賢。
和朋友相處之道:不管多熟,始終對對方保持尊敬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華杉詳解
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謚號平,一般也稱他為晏子。齊國的賢大夫,享有極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