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藝術史:17世紀藝術
- (英)瑪德琳·梅因斯通 羅蘭德·梅因斯通
- 1158字
- 2019-01-04 09:40:51
17世紀初的羅馬:教會的勝利
1527年之后的幾年,很少有人看出羅馬又真會成為西方世界或天主教教會的藝術中心,而教皇竟會對這種復蘇起主要作用。1527年,教會已經處在路德這些改革家的猛烈攻擊之下,羅馬城又被一支龐大的西班牙雇傭軍洗劫一空。毀壞極其慘重,許多死里逃生的人流離失所,淪落他鄉。但對那些留下來的人來說,重建家園、恢復經濟的要求卻如在現代戰爭中被摧毀的國家那樣,成為復興的動力。
教會靠自我改造進行反擊,有些行動是由品德高尚而卓有才能的個人采取的,其中如圣依納爵,他曾創立影響很大的傳教布道團體耶穌會(即一般人所知的耶穌會士);圣方濟各·沙勿略,他曾在東方傳教,是耶穌會早期會員;圣菲利普·內里創建了奧拉托利會;圣德肋撒則改造圣衣會。1542年教皇保羅三世召集全教大會,這就是特蘭托公會議,該會在斷斷續續召開了近二十年之后,重申并澄清了天主教的一切基本信仰,嚴肅了宗教儀式并將其編纂成冊,對新教教派如路德派、卡爾文派等等,則決定不作任何妥協。
這種自信的對抗態度使大會顯得生氣勃勃,而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中那威風凜凜的基督形象,就是它最好的表現。這幅畫在大會召開前不久就已完成,結果卻比16世紀后半期的任何繪畫和雕塑都表現得更出色。這種情況是由于大會并不像某些新教徒那樣提倡偶像破壞,它沒有像新教徒那樣把基督和圣人們的繪畫和雕像清除出教堂,相反,它同意用這些肖像來開導信徒,但開始時把重點放在建筑上。

2.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最后的審判》中基督細部,1536—1541年,壁畫,羅馬西斯廷禮拜堂。
人們繼續對圣彼得教堂的舊堂進行改建,1590年完成圓頂。許多很大的新教堂建造起來,其中包括為耶穌會和奧拉托利會修造的那些。到16世紀末,在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主持下,羅馬城本身也重新規劃過,成為像我們今天所見的這樣——長而直的大道連接許多中心廣場,并和重要的教堂相隔不遠。每個中心廣場都有噴泉為標志,或者一個古典式的方尖塔。西克斯圖斯五世公開宣稱要把羅馬重新變成名副其實的首都,真正繼承異教時期的帝國羅馬,為做到這一點,人們放肆地掠奪或篡改古代遺跡。
到17世紀初,對抗已經不必要了,教會已經取得勝利。大量的新祭壇需要作畫,同時還有許多其他工作要做。這使羅馬對大藝術家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從意大利各地來到羅馬,同時也來自低地國家、法蘭西和西班牙。他們的作品多數都有很濃的宗教色彩,有些是對老題目作新解釋,有些則發掘新題材,比如表現上文提到的改革派圣徒的生平,即那些剛死不久并仍對許多人有鼓舞作用的圣男圣女。不錯,許多藝術家本身就篤誠信教,但也有一些非宗教性質的工作可做,比如給公館、別墅作裝飾畫。藝術家和他們的主顧都不覺得在基督教信仰和生活提供的歡樂之間有什么不一致,因此,他們也大膽地使用異教神話的豐富遺產,這筆遺產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們留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