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把判斷和分析發揮得恰到好處——把握分寸心理學(5)
- 人際交往心理學
- 鄭秀編著
- 4937字
- 2016-11-16 09:32:39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如果說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認識和思考問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和說話,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就會消除對方的敵意,同時也更能讓人感動,更能讓人接受你的思想。
尊重對手,使其成為自身的動力
實用精要
事實證明,在有競爭對手“叮咬”的時候,人往往能保持旺盛的勢頭,加速前進,最終讓自己壯大起來。所以要尊重你的敵人,關鍵時刻伸手幫一把,最終才能讓其成為自身的動力,幫助自身發展。
在北方某大城市里,諸多電器經銷商經過明爭暗斗的激烈較量,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后,有趙、王兩大商家脫穎而出,他們又成為最強硬的競爭對手。
這一年,趙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采取了極度擴張的經營策略,大量地收購、兼并各類小企業,并在各市縣發展連鎖店。但由于實際操作中有所失誤,造成信貸資金比例過大,經營包袱過重,其市場銷售業績反倒直線下降。
這時,許多業內外人士紛紛提醒王說,應主動出擊,一舉徹底擊敗對手趙,進而獨占該市電器市場的最好商機。王卻微微一笑,始終沒有采納眾人提出的建議。
在趙最危難的時機,王卻出人意料地主動伸出援手,拆借資金幫助趙涉險過關。最終,趙的經營狀況日趨好轉,并一直給王的經營施加著壓力,迫使王時刻面對著這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王的心慈手軟,說他是養虎為患。可王卻沒有絲毫后悔之意,只是殫精竭慮,四處招納人才,并以多種方式調動手下的人拼搏進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這樣,王和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是朋友又是對手,彼此絞盡腦汁地較量,雙方各有損失,但各自的收獲卻都很大。多年后,王和趙都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商業巨子。
面對事業如日中天的王,當記者提及他當年的“非常之舉”時,王一臉的平淡:擊倒一個對手有時候很簡單,但沒有對手的競爭又是乏味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應該感謝對手時時施加的壓力,正是這些壓力,化為想方設法戰勝困難的動力,進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危機感。
現實世界里,我們總說“消滅敵人”、“擊垮敵人”,可事實上,敵人、對手的存在,有時比消滅他們更有利,利用敵人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存。
沒錯,人生需一定的激勵。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或震蕩,便會得過且過,無聲無息地走完平庸的人生之旅。所以,想成功,我們就要學會給敵人一席之地,主動接受外在的激勵,化壓力為動力,以使我們的心智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瑰麗雄奇。
現實生活中,我們任何一個人,若對手給自己施加點壓力,都會向目標的方向前進得更快。不過,你也不能給對手過大的空間,因為一旦他的實力蓄積到足夠強大時,可能就嚴重威脅到你的生存。聰明者,應學會遏制對手發展,但不要消滅對手。
以德報怨,讓對方的敵意如冰消逝
實用精要
《詩經·衛風》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就是說,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倘若胸懷寬廣,對自己的對手也能“投以木桃”,那你的對手也一定感激涕零,視你為恩人一般。日后定會選擇時機報答你,給予你幫助,讓你獲得更大的成功。
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由于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筑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生意也即將面臨歇業。
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并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卡爾說,“牧師布道時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為難你的人。我把每一個字都吸收下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教我們要善待對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接下來一周的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一位我的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而所指定的磚的型號不是我們公司制造供應的,卻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是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對手這次生意的機會,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呢?
卡爾的內心掙扎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在他心中。最后,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里。
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地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感激卡爾。
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謊言,而且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
對于昔日的對手,打擊報復只能為自己埋下更多的禍根,而善待我們的對手,不但能夠感化他們,還會為我們自己的事業掃除一定的障礙。
為對手鼓掌,化干戈為玉帛
實用精要
成功的處世是要懂得欣賞你對手,為他叫好。尤其是你平日相處得很緊張、很不快樂的人成功了,這時候,你為他鼓掌,會化解對方對你的不滿和成見,改變他對你的態度,打開你們之間的心結,從而使他下次不再與你作對。
當我們自己取得成功的時候總是興奮不已,希望有人為自己鼓掌。可是當你的對手,包括你的“假想敵”和“假想對手”取得成功的時候,你該怎樣去面對呢?是嫉妒還是欣賞?是大聲叫好還是不屑一顧?
清末,黎元洪在湖北時,一直位于張彪之下。
張彪是張之洞的心腹,娶了一個張之洞心愛的婢女,人稱“丫姑爺”。但張彪嫉賢妒能,對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當時報紙亦贊揚黎元洪而貶低張彪,張彪心懷不滿,常在張之洞面前進讒言,詆毀黎元洪。
張彪在進讒言的同時,還以上級的職位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讓黎元洪不能忍受恥辱而離開軍隊。張彪的手法非常惡劣,曾經在軍中將黎元洪罰跪,并當著士卒的面,將黎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著百般欺辱,不動聲色,臉上毫無怒容,張彪也對他無可奈何。然而,黎元洪亦非甘為人下者。他明知張彪欺侮自己,卻不與之爭鋒,而是“平斂鋒芒,海涵自負,絕不自顯頭角,以防異己者攻己之隙”。
張之洞任命張彪為鎮統制官,但軍事編制和部署訓練卻要黎元洪協助張彪。張彪不懂軍事,黎元洪嘔心瀝血,為之訓練。成軍之日,張之洞前往檢查,見頗有條理,就當面稱贊黎元洪,黎元洪卻稱謝說:“凡此皆張統制之部署,某不過執鞭隨其后耳,何功之有?”張彪聽了黎元洪這話,心中十分感激,二人關系逐漸融洽。
1907年9月,張之洞任軍機大臣,東三省將軍趙爾巽補授湖廣總督。趙爾巽看不起張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張彪,黎元洪堅辭不肯。
同時,黎元洪又面見張彪,告之此事,建議他致電張之洞,讓張之洞為其設法渡過難關。張彪一聽,心中大驚,立即讓其夫人進京活動,張之洞來函,才保全了他的職位。張彪對黎元洪十分感激,張之洞亦認為黎元洪頗有誠心。
張之洞很看重黎元洪的“篤厚”,嘆謂:“黎元洪恭慎,可任大事。”實際上,黎元洪心里清楚,雖然張之洞已離開了湖北,但在北京當軍機大臣,仍可影響到湖廣總督的態度,如果黎元洪在張之洞離鄂之后,即取其寵將職位以自代,不但有忘恩負義的嫌疑,甚至會影響自己的前途。
更為重要的是,黎元洪通過“忍”以及幫助張彪,使張彪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等于在湖北又添一個助手,有利于增強自己的實力,在關鍵時刻能夠幫自己的忙。
1911年10月上旬,瑞平出任湖廣總督,對黎元洪極不信任,但此時黎元洪與張彪關系早已改善,因此并未影響到黎元洪的官職。
黎元洪故意為本有敵意的張彪叫好,率先化干戈為玉帛,從而使眼前的墻變成了一條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為對手大聲叫好,用力多鼓掌,這種付出不會讓你有什么損失,反而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利益。成功的處世,就要懂得為對手叫好,這樣對手也會為你所用。
第4章 智者謹言慎行的裝糊涂心理學
揣著明白裝糊涂,交際場上好生存
實用精要
常言道:“難得糊涂”。在交際場中,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是并不需要完全弄明白的,或者說,自己心里明白即可,嘴上還是糊涂些好。
縱觀中國歷史,很多帝王將相、大有作為的人都是會裝糊涂的人。
在一次宴會上,楚莊王命令他所寵愛的美人給群臣和武士們敬酒。傍晚時分,一陣狂風把燈燭吹滅了,大廳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誰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帶子扯斷,然后來到楚莊王的身邊,向他哭訴被人調戲的經過,并說那個人的帽帶被扯斷,只要點上燈燭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誰。
楚莊王安慰了美人幾句,便向大家高聲說:“今天喝酒定要盡興,誰的冠纓不斷,就是沒喝足酒。”群臣眾將為討好楚莊王,紛紛扯斷冠纓,喝得爛醉如泥。等點燈時,大家的冠纓都斷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調戲她的那個人,也無從下手了。
三年后,楚國與晉國開戰,楚軍有一位勇士一馬當先,總是沖在前頭。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說:“末將該死,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只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在這一事件中,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得到了應有的報償。他的這種“糊涂”其實是一種富有遠見的精明。
裝糊涂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收買人心的策略,對于那些身在職場,尤其是處于管理層的人員就更要懂得運用這一方法,如員工在某一件小事情上做錯了,你就應該原諒他,包容他,給他留個面子,那么這個員工會很感動,會對企業更忠誠。相反,如果你過分批評和懲罰員工,他們反而會為自己的過失找借口。所以,一個成功的管理人員應該做到大事認真,小事糊涂,不與下屬斤斤計較。
其實不光是領導,作為一個普通的員工,我們也需要適時裝糊涂,如老板忘記把材料放到了哪里,我們不需要為自己辯解,裝下糊涂,就說自己記不清了,然后再重新拿一份來,不就萬事大吉了嘛;有時候,同事挨了處分,面子上過不去,我們就不要去安慰,裝作不知道,反而會更好;一個問題,明明你是對的,但同事說錯了,我們不要去說破,裝裝糊涂,在同事知道了正確的答案后,心里會比誰都清楚,無形中你們的關系也會被拉近。
不要點破他人的心思
實用精要
在識人的過程中,如果被對方發現你已讀懂了他的心,那么,他會感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從而對你產生戒備。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后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
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后,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面眺望,東、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唯獨南面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于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于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之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只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強調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就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
秦朝曾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應侯,他擅弄權術,又極具才華。應侯的封地汝南在一次戰爭中被韓國奪走,秦昭襄王同情應侯,問他說:“你失去了封地是否憂愁?”
“我不憂愁。”
“為什么呢?”
“梁國有個叫東門吳的人,他的兒子死了卻不憂愁。他的管家說:‘您這樣疼愛您的兒子,天下少有,如今兒子死了,怎么不憂愁呢?’東門吳說:‘我原是無子之人,沒有兒子時,我不憂愁;現在兒子死了,就和沒生兒子一樣了,我又有什么可憂愁的呢?’我當初是平民之子,為平民之子時不憂愁;現在失去了汝南,也和失子的梁國平民一樣,我為什么要憂愁呢?”
秦王認為這不是心里話,就告訴大將軍蒙傲說:“現在,我若有一個城邑被圍困,就連吃飲也不覺有香味,躺著也不能安眠。現在應侯失去了封地卻說不愁,這難道是真情話嗎?”
蒙傲說:“請讓我試探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于是去見應侯,說道:“我想死。”
應侯說:“你說的什么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