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踐行 貫通理解
為什么講學習方法,講為人之本,突然一下“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說,學文化,一定要學得真,不要表面上一套,內心里一套,那就成“二”了,不是“一”。老子《道德經》上講,“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莊子說“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到一的狀態,歸根曰靜,天人合一,全部貫通,全部通達。儒、釋、道歸結到“人”這一家,那就所謂“成”了嘛。你想要明的那個道理,就明了嘛。剩下的是什么?明道之后是行道啊,得做呀,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嘛!不能最終開一個假花。行道圓滿是成道,就像秋天,果實圓滿,結出來了。還要怎么樣?還要“了”啊,要消化啊,要把它化掉,把自己的秉性,人心化掉。去除我私、我慢的那個我,把自己完全奉行到天地之間,這才叫“了道”。我們看一下這個過程:明道—行道—成道—了道,這樣,一輩子才化了,才了了,必然會有一個好結果,叫壽終正寢,而且子孫昌盛。
學假的太多了,跟各位長輩、同仁報告,文化不能當人情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最后都不好,那是不可以的。在傳統文化論壇上,我公開地講出來,有的傳統文化老師,已經犯了這一條“巧言令色,鮮矣仁”。講得精彩,背后不做,用王鳳儀先生那句話說:講道不行道是第一等大惡人!別人恭敬你為老師,你在講臺上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不真行、不真干,回到家里還是脾氣秉性用事。在臺上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去打動對方,博得掌聲,觀眾在現場被鼓動到哭,求一個好氣氛,那是老師嗎?南先生說過,有些人被活埋了不知道!好話可以把一個人活生生地埋掉。
所以我跟我們的老師學,永遠不做老師。在北京講那一周課的時候,開篇我就給在座的各位叩了一個頭。這次在上海,講完了以后,這不是有心的,當時那個情境很自然的,我回身就給后面那個巨大的孔子像叩頭,給在座的各位聽眾叩頭。我說求你們,把自己心性當中那個干凈的自己拿出來,這樣才能轉變自己的時空,人生才有好的結果,我們的中國夢才能實現。而且,自古以來,沒有老師給學生叩頭的,當我磕下去的時候,我就把老師的帽子摘了,我這一輩子不做老師,永遠不上這個當。
接下來曾子講了第四段“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是一個概數,不一定就這三條,要學會舉一反三。我們每次反省的時候,這一天可能三百條錯誤,三百個念頭都錯了,反省得越細、越真,改得就越快,命運轉化得就越快。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是真的。為人謀不忠,是假的;與朋友交不信,是假的;傳不習,老師講的道理,無論是人教的,還是從書上看來的,不落實,不真干也是假的。這一假,就不是真人。
《黃帝內經》上講四種人: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真、至、圣、賢四種人。唐代出現了一位孫真人,孫思邈。我現在把鞍山的郭明義先生,稱為郭真人。因為,中央沒給他榮譽的時候,人家就一直在做,做了幾十年。現在也是,有點東西捐出去,捐得自己家徒四壁。還有大連出了一個孝子王希海,王孝子,大家可能知道,我在文明辦道德講堂的第二場《論語通解》講座,他也去了。上場以后,我先給他磕了一個頭。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地,跪父母,跪圣賢,圣賢包括老師和孝子,我說今天下面坐了一個大孝子,我給他磕一個頭我再講。人只有把自己的我慢折服掉,才會真正地入道,不是通過別人教,能讓我們學明白。這個我慢一扣除,立即能感覺到真的,就像撥云見日一樣,云彩一散開,陽光自然來。
如果覺得自己沒入中道的狀態,為什么看經典就是看不懂?把自己那顆真心撥出來。把那些陰質、雜質,所有陰面的、不敢告人的,那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全散開,才能夠得道。你不敢,對不起,那就叫蒙昧。你看《易經》有蒙卦嘛,兒童最開始學習,叫童蒙養正,養正了,才發蒙。把蒙著你智慧的那個東西撤掉,光明自然散出來。祖師大德有各種各樣的比喻,什么“我有靈珠一顆”呀,什么“如意寶珠”呀,等等,那是什么?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顆純凈之心。誰污染的?我們自己污染的。怎么污染的?秉性用事,習性用事,怨恨怒惱煩用事,不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結果。為什么孔子是圣人?因為他真干,他真做到了,而且講出來。我們反省的時候,要在這方面去反省。
《論語》第一篇前四句話告訴我們如何學;然后學的根本是什么;要提防什么;最后反省從哪里反省。整個《論語》前四篇也是這樣的構造,大家體會到了嗎?第一篇《學而》,講學習方法。第二篇《為政》,講究應用,在人世間應用,不一定從政叫為政,只要在社會當中,跟大家處事、辦事,就是為政。第三篇《八佾》提醒不要過分,就相當于第一篇第三句話,警告你,不要“巧言令色,鮮矣仁”一樣。“八佾舞于庭”,自己有權勢了,瞧不起老師了,瞧不起天子了,甚至瞧不起自己農村的父母了,瞧不起城市里面為自己上學而打工的父母了,全都是沒學好。就是考到北京大學去,你就考到天大(天空里面那個大學)去,沒用!還是假的。因為必定要落到實處,腳踏實地,才能頂天立地,成為人,才能成為大丈夫。否則的話,你看吧,人生的結果,結果結果,就是結的那個果,不會是人們喜歡的,不會是甜美的。
第四篇《里仁》,等于是曾子里面“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告訴我們,為什么這么做?因為文化精神本身如此,它是天道。就在《里仁》篇里面,孔子他老人家把孔門的心法傳給了曾子,叫“吾道一以貫之”。從篇上講,前四篇已經講得圓融,后面是實踐、是例證。《公冶長第五》和《雍也第六》就告訴我們如何實踐,就是孔子那個時代的實踐。第七開始,《易經》的卦象,六爻變化之后,第七爻,重新一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重新回到另一個起點,跟《學而》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重新來談如何學習。《論語》是雜亂無章的嗎?是彼此沒有鉤稽關系的嗎?是不互相貫通的嗎?大家可以評判哪,就《學而第一》這四句話,已經是這樣密切相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