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滅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全集)
- (日)鹽野七生
- 2071字
- 2019-01-04 14:03:25
打到羅馬去
地中海西邊伊斯蘭教徒的象征性城市凱魯萬遭到攻擊,而且被“無信仰的狗”打得一敗涂地,無論如何要雪恥報仇。讓他們得勝撤走不被追究,就不能繼續(xù)把他們當“狗”看待了。這對正在進行的征服西西里行動不會不產生惡劣的影響。
自詡為原伊斯蘭教徒的阿拉伯人對雪恥的愿望比誰都強烈。在北非,阿拉伯人既是外來民族,又是征服民族,他們與被稱為新伊斯蘭教徒的被征服者摩爾人和柏柏爾人的關系緊張,經常擔心后者會起來反叛。
阿拉伯人在北非數(shù)量很少。少數(shù)人要統(tǒng)治多數(shù)人,就需要不斷地顯示少數(shù)人所擁有的權威和權力的有效性。如果失敗,權威就會受到傷害。這種失敗哪怕只有一次,也必須迅速挽回。
他們認為,基督教徒狗仔們都打到了凱魯萬,只有直搗他們信仰的象征性城市才算雪恥。而象征基督教的城市只有羅馬。于是,在博尼法喬撤走還不到一年的公元829年6月,滿載大軍的伊斯蘭船隊從突尼斯的港口啟航。
登陸地點選在了羅馬以北50公里的奇維塔韋基亞。這個港口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圖拉真皇帝所建,進入中世紀之后仍是羅馬教皇所領有的拉齊奧地方的主要港口。奧萊利亞大道連接著奇維塔韋基亞和羅馬。北非的伊斯蘭教徒即撒拉森人一直把意大利半島叫作“魯米人居住的狹長土地”。他們看準了奇維塔韋基亞,把這里作為基地,去進攻位于“狹長土地”半腰上的羅馬。
在古羅馬時代,奇維塔韋基亞被稱為“Centumcellae”,意為“萬物倉庫”。恰如其名,這里港口的規(guī)模堪與帝國時代羅馬的外港奧斯提亞相匹敵。
當時,港口建造得合理而堅固,港內沿岸建有為數(shù)眾多的倉庫。由于是強大帝國的主要港口,才會有如此的設施。進入中世紀后,設施雖已閑置朽壞,但墻壁厚而堅固,不愧是羅馬人所建。可以躲在這些倉庫中作戰(zhàn),是奇維塔韋基亞得以抵抗伊斯蘭軍隊長達兩個月之久的主要原因。
可是,長達兩個月的保衛(wèi)戰(zhàn)以失敗而告終。破城之后的屠城使奇維塔韋基亞成為無人之境,幸存的人們紛紛逃離,去了內陸深處。
在長達兩個月之久的時間里,基督教軍隊沒有一兵一卒趕來支援奇維塔韋基亞。羅馬教皇并無軍隊。本該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法蘭克國王正忙于在意大利北部進攻同是基督教徒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南部擁有幾個小公國的倫巴底人因懼怕伊斯蘭軍隊而不敢靠近。拜占庭士兵也因防衛(wèi)西西里騰不出手來。這就是9世紀“魯米”即信仰基督教的羅馬人所在的“狹長土地”上的狀況。
也許是知道這一狀況,伊斯蘭軍隊攻陷奇維塔韋基亞后并未急于進攻羅馬。他們知道近旁的奧萊利亞大道的終點就是羅馬,卻決定在托斯卡納悠然過冬。當然沒有缺糧之虞。不消說,意大利中部一帶所有城鎮(zhèn)村莊全都被撒拉森戰(zhàn)馬的鐵蹄踐踏蹂躪。當時的記載中有這樣的記錄:鐵蹄踏過之處宛如大片蝗蟲襲來飛去。
第二年,公元830年春,伊斯蘭軍隊留下少數(shù)守兵后向羅馬進發(fā)。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沿奧萊利亞大道南下,一路沿海岸從海上到奧斯提亞港,下船后通過沿臺伯河的道路去羅馬。把船隊調至奧斯提亞,是為了盡快把掠奪的物品和綁架的人們裝船運往北非。
基督教方面的援軍沒有出現(xiàn)在奇維塔韋基亞。羅馬號稱基督教世界的首都,甚至沒有援軍前來救援。

羅馬市區(qū)略圖
進攻的伊斯蘭方面似乎也沒有多少兵力。可能是為了把搶來的東西和綁架的人們隨時運去北非,已經有相當數(shù)量的士兵離開了隊伍。統(tǒng)率大軍是要有很多條件的,但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卻看不到有關情況。大概撒拉森人因兵力減少便分成小部隊進行襲擊,這也是海盜們更為習慣的方式。小鎮(zhèn)小村抗不住撒拉森人襲擊,但羅馬城是帝國后期建設的,有超過20公里長的高大厚實的城墻拱衛(wèi)。而攻擊羅馬的撒拉森人與海盜的所為并無二致。當年的羅馬因此得以幸免于難。
然而,位于城外的教堂卻沒有一個逃過劫難。
奧斯提亞大道旁的圣保羅教堂名為“Fuori di Mura”(城墻之外)。這樣的教堂自不待言,就連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設的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也遭到了伊斯蘭士兵的洗劫。圣彼得大教堂是遵從耶穌基督“在你的身體之上建造教堂”的教誨而建,建在圣彼得殉教的梵蒂岡。這座教堂在基督教世界享有至上的尊崇地位。伊斯蘭士兵實現(xiàn)了他們說過的話——“把圣彼得大教堂變?yōu)轳R廄”。
羅馬教皇居于建在城墻內側的圣拉特拉諾大教堂。羅馬人雖然沒有打出城去的兵力,但尚有不讓撒拉森人越過城墻的力量。教皇格列高利四世身先士卒,激勵大家,全體市民行動起來,成功地守住了羅馬城。
伊斯蘭軍隊未能攻進城內,掃蕩周邊地區(qū)以后撤退了。他們從奧斯提亞港乘船返回北非,留下的人再次沿奧列里亞大道北上,在奇維塔韋基亞駐扎下來。他們沒有改變把這座港口城市作為進攻羅馬的橋頭堡的想法。敵人夸口要抓住“無信仰狗的頭目”,他們將在離格列高利四世教皇居住的拉特拉諾宮只有50公里的地方扎下根來。
此時,北非又傳來了暴風驟雨即將到來的消息。
在以突尼斯為中心的北非一帶,正在集結300艘的船隊和2萬人以上的軍隊。這300艘船,可能多為“福斯塔”這種小型加萊船。即使如此,事實上這也是北非伊斯蘭化以來,撒拉森人所組織的規(guī)模最大的船隊。
船隊的目的非常明確,在西西里島西岸登陸,企圖一舉攻陷巴勒莫。這次遠征軍的指揮官有兩人。其中一人是柏柏爾人阿斯巴哥,與其說他是安拉的戰(zhàn)士,不如說是一個地道的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