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亞當一號和亞當二號
- 品格之路
- (美)戴維·布魯克斯
- 4877字
- 2016-11-04 10:32:27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簡歷美德”與“悼詞美德”之間到底有哪些不同。“簡歷美德”是你在簡歷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貢獻給就業市場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而“悼詞美德”則涉及更深層次的內容,是未來人們在你的葬禮上談論的美德。無論你是否和藹、勇敢、誠實或忠誠,無論你與人相處得是否融洽,“悼詞美德”都存在于你的靈魂深處。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說“悼詞美德”的重要性超過“簡歷美德”,但是我得承認,我在很長的時間里,對后者的關注度多過前者。我們的教育體系明顯是以“簡歷美德”為導向的,而對“悼詞美德”則有所疏忽。公共場合的對話(包括雜志上的自助貼士、非虛構類暢銷書等)也同樣如此。我們大多數人對于如何在職場取得成功往往有比較明確的策略,但是在說到品格培養時,卻常常語焉不詳。
在我思考這兩種品格時,有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這就是猶太拉比約瑟夫·索羅維奇(Rabbi Joseph Soloveitchik)于1965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獨人》(Lonely Man of Faith)。索羅維奇指出,《創世記》中對上帝造人有兩種不同的描述,分別代表我們天性中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他把這兩個方面分別稱作“亞當一號”和“亞當二號”。
如果用現代語言重新表述,我們可以說,亞當一號是我們天性中面向職場、有野心的一面;亞當一號是外在的、體現在簡歷上的天性;亞當一號傾向于建設、創造、生產、發現,追求顯赫的地位和功成名就。
亞當二號是內在的天性。亞當二號希望擁有某些道德品質、冷靜的思維、堅定的是非觀。亞當二號不僅要求我們做好事,而且希望我們成為好人。亞當二號愿意付出親密無間的愛,為服務他人不惜犧牲自我,在生活中順從某些超然真理,有強大的號召力,并以創造和發揮自己的潛力為榮。
亞當一號的目標是征服世界,亞當二號則希望遵從感召、服務世界。亞當一號有創造性,因成就而沾沾自喜,亞當二號有時則會為了實現某個神圣的目標而放棄世俗的成功與地位。亞當一號關心事物的作用原理,而亞當二號希望了解事物存在的原因以及我們希望實現的終極目標。亞當一號富有冒險精神,亞當二號則希望落葉歸根、享受家庭的溫暖。亞當一號的座右銘是“成功”,亞當二號則把人生看成一場道德劇,以“仁慈、愛、贖罪”為座右銘。
索羅維奇認為,我們就生活在這兩個亞當的矛盾之中。外在的氣宇軒昂的亞當與內在的謙恭低調的亞當不可能水乳交融,因此我們必須不停地進行自我抗爭。我們接受的感召指示我們既要同時擁有這兩種人格,還必須掌握生活的藝術,在這兩種天性的對抗中左右逢源。
我必須補充一點:這種對抗的難點在于,亞當一號與亞當二號遵從不同的生活邏輯。亞當一號(有創造、建設和發現的能力)遵從的是直言不諱的實用主義邏輯,這也是經濟學所奉行的邏輯:有投入,就有產出;下了功夫,就必然有回報;不斷練習,就會熟練掌握;追求私利和效用最大化;讓全世界記住你。
亞當二號的邏輯則正好相反。亞當二號遵從的不是經濟學的邏輯,而是道德邏輯:要收獲,必先付出;要加強內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種妥協;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實現,必先戰勝你的欲望;成功會導致最可怕的失敗——驕傲;失敗會帶來最偉大的成功——謙虛、學習;要實現自我,必先忘記自我;要找回自我,必先失去自我。
要在亞當一號的職場取得成功,需要培養你的能力;要使亞當二號的道德核心得到發展,就必須與自己的缺點展開斗爭。
精明的動物
我們生活在有利于亞當一號的文化之中,卻忽略了對亞當二號的培育。我們的社會鼓勵我們思考如何在職場上大獲成功,然而,一旦談到如何發展內在的精神世界,很多人就會期期艾艾地無言以對。取得成功與贏得聲譽的競爭非常殘酷,似乎能吞噬一切。消費者市場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對實際效用斤斤計較,努力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對日常決策中的道德風險置若罔聞。熱鬧、膚淺的溝通交流不絕于耳,人們很難聽見來自靈魂深處的輕聲細語。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要宣揚、推銷自己,要掌握成功所需的技能,卻幾乎從不鼓勵我們要謙虛低調、富有同情心、誠實地面對自我,而這些恰恰是品格培養所必需的。
如果你只是亞當一號,那么你已經變身為一只精明的動物,一只狡猾多端、有自衛本能、遵守游戲規則并善于把一切都變成游戲的生物。如果沒有亞當二號的一面,你就會花費大量時間培養職業技能,但你無法清楚地知道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因此你不知道應該在哪些方面奉獻你的技能,也不知道哪一個職業發展方向最崇高或者最適合你。多年之后,你的靈魂深處仍然沒有得到開發和組織。你整天忙忙碌碌,卻發現生活的終極意義還未實現,你會為此焦躁不安。你在生活中會感到不可名狀的無聊,你沒有付出真愛,也沒有一個為人生賦予應有價值的道德目標。由于內心沒有合理的標準,你無法做出矢志不渝的承諾,也不會在遭到眾多反對或一系列打擊之后仍然堅定不移、不輕言放棄。你會發現自己對他人的意見言聽計從,而從不考慮這些意見是否適合你。在評判他人時,你依據的不是他們的價值,而是根據他們的能力做出愚蠢的判斷。對于品格的培養,你無計可施,因此你的內在世界和外在生活最終都會變成一團亂麻。
本書討論的是亞當二號,旨在通過分享某些人培養優秀品格的成功經驗,向讀者指出,幾百年來,人們已經開始錘煉自己的道德內核,培育一顆智慧心。坦白地說,我創作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拯救我自己的靈魂。
我天生有一種流于膚淺的傾向。如今,我是一名權威的專欄作家,我的工作就是自吹自擂、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的觀點,不僅要表現得信心滿滿,還要裝出一副非常聰明、優秀、權威的模樣。為了避免在膚淺的沾沾自喜中虛度一生,我必須比大多數人更加刻苦。同時,我越發清醒地認識到,同很多當代人一樣,我在生活中也抱有一種模模糊糊的道德志向——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也想為更遠大的目標而奮斗。但是,由于缺少具體的道德標準,不清楚如何使內在生活更有意義,甚至不清楚如何培養品格,如何使思想有更深刻的內涵,因此,我的這些希望都是非常模糊的。
我發現,如果不有意識地加強對天性中亞當二號的關注,我們就會很容易滑向自我滿足的平庸之地。你在評價自己時會過于寬容,縱容自己的欲望,只要沒有明顯傷害到他人,就不會有所收斂。你認為,只要周圍的人喜歡你,就說明你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長此以往,你將會逐漸沉淪,并遜色于你最初對自己的期望。于是,在實際的自我與期望的自我之間就會出現一條恥辱的溝壑。你發現,你的亞當一號聲音洪亮,亞當二號的聲音卻比較微弱;亞當一號的人生規劃清晰明了,而亞當二號的未來模糊不清;亞當一號頭腦清醒,而亞當二號恍若夢游。
我在創作本書時,并不敢奢求自己一定能沿著這條品格之路不斷前進,但是我希望自己至少要了解這條道路通向哪里,以及其他人是如何走這條路的。
本書閱讀導圖
本書的結構并不復雜。在第1章,我將介紹一種古老的道德生態學,即“人性曲木說”傳統。這既是一個文化傳統,也是一個知識傳統,它要求我們在面對自身的局限性時要謙虛低調。但是,這個傳統同時還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抗自身的缺點和罪責,而且在這種對抗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品格。只要在與罪責和缺點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我們就有機會在這部道德大劇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可以設定比幸福更崇高的目標,我們也有機會充分利用每一天去培育美德,為服務全世界貢獻力量。
接下來,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來介紹這種品格培養的方法。我會采用寫傳記的形式,同時也是開展道德教育的形式,來實現這一目的。自普盧塔克(Plutarch)開始,德育家就嘗試用樹立道德模范的方法來傳播某些道德標準。僅憑閱讀布道書籍或者遵循抽象的規則,亞當二號的生活不可能變得豐富多彩。榜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擁有同情心,同我們崇拜或熱愛的楷模(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頂禮膜拜并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接觸,我們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我一直沒有真正地理解這個道理。直到有一天,因為覺得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很難幫助人們培養出高尚的品德,我特意寫了一篇專欄文章來表達我的苦惱,方才豁然開朗。一位名叫戴夫·喬利的獸醫給我發了封電子郵件,直擊主題:
聽課時,學生們會機械地記筆記,因此,培育高尚心靈的方法不可能以類似于上課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只有傾盡畢生精力,在內心世界不斷發掘、彌合創傷,才能修煉出善心、智慧心……無論是教學、電子郵件還是推特網,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一個人只有做好準備,下定決心去尋找,他才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它。
聰明人的做法是將挫敗的苦果默默地咽下,以自己的人生經歷樹立起關愛、發掘與勤奮的榜樣,說教在他們的付出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聰明人要傳遞的信息就是他們人生的翔實寫照。
千萬牢記這一點:一個人本身就是他要傳遞的信息。之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所傳遞的信息不斷被完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接收這些信息的人已經無法看清最初那位聰明人的身影了。人生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復雜,即使當我們在痛苦、迷惑的黑夜里摸索時,因與果編織而成的巨大道德網絡,也在不斷地推動我們,改善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變得更好。
這些文字很好地詮釋了本書的方法論。從第2章至第10章,本書介紹了各種各樣的人,其中有白人,也有黑人,有男性,也有女性,有信教者,也有不信教者,有愛好文學的人,也有不愛好文學的人。他們都遠談不上完美,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見于現世了。他們都清楚自己有哪些缺點,在內心世界發起了針對自身罪責的抗爭,并因為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尊而變得與眾不同。我們之所以會想起他們,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有的人的確可能擁有非凡的成就),而在于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我希望他們的榜樣作用可以點燃我們心中的熱火,引導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努力做一個品格更高尚的人。
在最后一章,我還對這些主題進行了概括。首先,我會介紹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要想做一個有品格的人會遇到哪些困難;其次,我會結合人生的一系列具體時間節點,解釋“曲木”式人生道路。如果讀者對這些高度濃縮的內容不感興趣,盡可直接跳至本書的結尾部分。
即使在今天,你偶爾也會碰到有非凡內聚力的人。這些人的生活不會支離破碎、雜亂無序,他們的內心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體。他們沉著穩重、堅定如山,不會因暴風雨而偏離方向,也不會因遭遇困境而崩潰。他們的思想觀點前后一致,他們的熱心腸值得信賴。他們的美德不是你在時尚的大學生身上看到的那些花季少年所擁有的美德,而是在那些已經有一點兒人生閱歷、品嘗過酸甜苦辣的成年人身上才會看到的美德。
有時,你甚至不會注意到這些人,因為他們盡管看上去和藹可親、心情愉快,但是他們都非常內斂。同那些希望自己對社會有益但不需要向社會證明自己的人一樣,他們也具有不愛出風頭的美德:謙虛、自制、緘默、節制、尊重、寬容和自律。
他們的品格煥發出高尚之光。面對嚴厲的質疑,他們溫和地回應;遭遇不公平的對待時,他們沉默以對;在其他人試圖羞辱他們時,他們能保持尊嚴;在其他人試圖激怒他們時,他們能約束自己。而且,他們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為社會做出犧牲時,總是抱著謙虛的態度,仿佛他們剛剛從雜貨店購物歸來。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多么了不起,不會考慮自己,似乎只會因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雖然他們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但他們知道哪些事需要他們去做,而且真的這樣做了。
如果你與他們交談,你就會越發覺得他們古靈精怪。他們穿梭于各個社會階層,但是他們好像并不自知。在認識他們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現你從來沒有聽到他們說大話,也從來沒有見到他們自以為是的樣子。他們從來不會彰顯他們的與眾不同與杰出成就。
他們的生活并不是毫無矛盾的平靜如水,而是充滿了使他們成熟的斗爭,他們為解決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做出了貢獻。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指出,“善惡的分界線不在于國家,不在于階級,也不在于政黨,而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這些人養成了堅強的內在品格,并達到了一定的深度。等到這種斗爭結束時,在這些人心中,對成功的追求就會屈從于對靈魂升華的努力。在花費畢生精力尋求平衡后,亞當一號在亞當二號面前屈服了。我們要尋找的,正是這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