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icon1

陸先生早上7點準時到達賓館,這是這一天甚至下一天唯一按計劃準時完成的事。不管怎么說吧,我的中國古代詩人朝圣之旅的第三天,算是準時開始了。我把包扔進后備廂,我坐前排,陸先生的朋友坐后排。前一天晚上我們分手的時候,他說要帶一個人來,在他疲憊時替班。我想能帶朋友一起旅行當然是好事,卻沒想到他所謂的“朋友”,竟然是一位非常迷人的姑娘。

也許對他來說,這相當于一次“攜美帶薪”度假,這或許正是他要價低的原因吧。他頭腦活絡,但肯定不是有錢人,我忍不住想這女孩和他是什么關系。對我來說,接下來的兩天要拜謁五位詩人,又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旅程還是蠻艱巨的。

早一點出發,至少可以避開早高峰。可是,明明有高速路,陸先生卻選擇了普通公路。我出示給他的地圖上圈定的路線是高速路,他同意支付高速路的過路費和加油費。因為高速路的費用遠高于普通公路,只要有其他選擇,他決不走高速。這還得怪我,前兩天折騰得太累了,竟然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本應該估計到的。不僅僅中國,全世界的出租車司機都是人精,他們還懂很多路況以外的東西。

雖然意識到不妙,但再倒回去重上高速為時已晚。就這樣,我們在臟亂差的普通公路上慢慢走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直到最后看到高速入口。但好景不長,為了通過黃河大橋,半小時后我們又不得不駛下高速。

我要拜謁的地方是黃河北岸的魚山。下了高速,離黃河大橋有20公里,黃河大橋到魚山還有二十公里。我想或許一小時之內可以到那里。我和陸先生都很信任車上的GPS導航儀,沒想到過了黃河大橋,它竟然指示不出前往魚山及其附近鎮子的行車路線。這回我的地圖可沒問題,看來,正確的標識是多么重要,更何況是路標呢。因為魚山在西南方向,我們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每隔十分鐘就要問一次路。路人的答復也不完全一致,但我們都一一記下了。

輾轉兩個小時,終于到了。和尼山一樣,魚山僅僅是個丘陵,但是照樣有圍墻和大門,需要付費參觀。好在現在門開著,我看見大門額上寫著“曹植墓”三個大字。

這里竟然只有我一個游客!唉,考慮到路途艱難,對這里的冷清也就可以理解了。而管理員的態度也頗為冷淡,他說今天沒人,我是唯一的一個,游客一般都是周五或周末來。我買完票后,他繼續吃午飯,我則進園子自己溜達。本來希望早上9點前到這里,現在都11點多了。唉,又失算了,只看地圖估算距離,這樣想當然不行,估計陸先生也看出我是個傻帽吧。

但至少我到了曹植的三個陵墓之一。而且這個是唯一被官方認定的,也是詩人本人要求下葬的地方。我朝山腳下的墓碑走去。神道兩邊是石柱和石雕,雕著傳說中的神獸以及百官,這種規格通常是王侯的陵墓才有的。

魚山一帶是曹植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塊封地。他只在公元229年來這里小住過。墓碑附近的一通石碑上,銘文簡要地概括了曹植的一生。經過長達數個世紀的努力,這些文物展廳和亭臺才得以逐步建起來。盡管這是官方陵墓,卻沒有得到學者們的一致認可。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文物出土以后,人們并沒有發現曹植的顱骨,只有軀干骨,而僅有的那幾塊骨頭,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不過,這里仍然是一個值得祭奠的地方。由于天太熱,我自己就不喝了,只倒了一杯酒,灑在曹植墓前。

接著,我沿著一條小徑向山頂走去,那里有一個亭子,可以俯瞰曹植的整個陵園。路上無意中發現一個指示牌,指向一個名叫“梵音洞”的地方。傳說當年曹植聽了這個洞里傳出的梵天之音,于是“改梵為秦”,創制“撰文制音,傳為后式”的六章漢語梵唄。詩樂不分家,曹植是才高八斗的天才詩人,也是高明的音樂家。

指示牌上介紹說,曹植創制的梵唄流傳到都城洛陽后,廣泛應用于宮廷和寺廟的各項祭祀中,盡管現在原文已經失傳,但曹植的創制是梵唱漢化的一次偉大嘗試,并且獲得了巨大成功。同時,這樣的嘗試也激發了朝鮮人和日本人在梵唱本土化方面的創作靈感。為了紀念他的這一成就,在山腳下,東亞某佛教組織出資建了一座大大的梵唄寺。

停下來看這些撰述至少能讓我有機會擦擦汗,喘口氣。這時氣溫肯定突破38℃了。到達最高點的涼亭后,我坐在陰涼處的水泥排椅上,一邊擦汗一邊眺望風景。三百米開外就是黃河,它依然如往昔般滔滔入海,泥沙俱下。

在過去的百萬年間,黃河經常改道,如失控的孽龍南北肆虐。挾帶大量泥沙的渾濁的黃河水,造就了中國的大半個北方。我們今天看到的黃河,與曹植時代應該是基本一樣的,算是它比較安靜馴服的狀態了。從山頂俯瞰,能夠看到的所有大地都曾是曹植的封地。在中國古代的所有大詩人中,曹植絕世而獨立。他或許有做皇帝的機會,但因其太嗜酒,還沒等到美好時代的來臨,便如流星般消逝了。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王侯之一。在漢朝滅亡后,他控制了中國北方,但從未征服過南方,因此他只稱王不稱帝。在二十五個兒子當中,曹操最喜歡曹植,有幾次想立他做太子。可曹植既嗜酒,又懶散,實在不符合做帝王的標準。盡管有這些缺點,但他很有才華,并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展示。在《薤露行》這首詩中,他明確表達了這一情緒: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蟲獸猶知德,何況于士人。

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很顯然,曹植的天賦不在于成為一名武將或帝王,而是一位詩人。他心地簡單而純凈,只要父親活著,他就會一直被寵溺下去。不幸的是,公元220年父親去世了,長兄曹丕繼位。曹丕并不像父親曹操那般欣賞和喜歡這位弟弟,相反他忌妒曹植,還認為他對自己造成了潛在的威脅。曹丕登基后,便把曹植趕出京城,給他一塊食邑養著他。當然,為了便于監視和控制,這食邑還不能離京城太遠。

曹丕對曹植的一些親信或斬或流,因為害怕有人與曹植勾結篡奪帝位,甚至還殺掉了另一個兄弟。自那以后,即公元221年到232年,曹植被迫從一個地方輾轉另一個地方,在這首名為《吁嗟篇》的詩中,他把自己比作轉蓬: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云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復存。

飄飖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

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愿與根荄連。


唉,高貴出身并沒有給他一個永久安逸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里,曹植在黃河流域來回遷徙。在這些遷移地中,有一個地方給予了他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有六年都是在那里度過的。但那個地方不是魚山,而是開封以南的杞縣和通許之間的某個鄉村。魚山是曹植最后的封地,這大概是這里有座曹植墓的原因。事實上,他并不是死于魚山,而是死于淮陽,自然在淮陽城南有他的另一座陵墓。

曹植墓

“文化大革命”中,很多文物遭到破壞,淮陽的曹植墓也被挖開過,當時發現只有詩人的一些衣物。將衣冠葬在一個地方,遺體葬在另一個地方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它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前年的黃帝時代。因為這樣可以提供多個地點供后人憑吊。現在學者們已經達成共識,即曹植的真正墓地既不在魚山,也不在淮陽,而是在開封市南面的杞縣和通許之間。那里離魚山三百公里,正是我的下一個目的地。

費了好一番周折,我們終于返回到黃河大橋,上了另一邊的高速公路,轉向西南,朝開封方向開去。這要幾個小時的時間,我現在明白了,其實我對走哪條路是無權指手畫腳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借機小睡一會兒。我說服陸先生搖上車窗,打開空調,這樣我就可以在半夢半醒之間思索有關曹植的問題了。我盡量去體會他的內心,在我看來,他之所以過度飲酒,是因為他和長兄的關系不好。

曹植十三歲時愛上了二十三歲的甄氏,但當時甄氏已經作為戰利品分配給了曹丕。接下來的歲月里,她為曹丕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曹植的侄子,即后來的魏明帝曹睿。父親去世后,曹丕不僅自立為王,還稱了帝。他逐漸厭倦了甄氏,在新皇后的慫恿下,逼甄氏自殺,命曹植離開都城。隨后,曹植寫下了最著名的詩賦《感甄賦》。

曹植死后,為了避免人們詬病母親的形象,新皇帝曹睿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洛”就是流經洛陽的洛水;洛神是女媧的女兒在洛水溺亡后變成的神(一說是伏羲的女兒)。《洛神賦》辭藻華美,詩人所極度夸飾的,其實是逝去的甄氏。該賦長達七十多句,下面是節選的一部分:


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


曹植在其很多詩篇中都表現出了超越凡人的精神氣質,他猶如從云端降落塵世的仙人,出沒于那些修道者的仙山或仙島之中。盡管他也如我們凡人一樣,被世俗之愛所牽累,但他從未放棄道家崇尚的“清凈”以及對理想國的追求。很明顯,他深受五百年前屈原優美、浪漫精神的影響。和屈原一樣,曹植也希望“美政”能給人間帶來太平,當然,他最終也和屈原一樣失敗了。曹植四十歲病故,葬于通許城以東的七步村。

離開魚山四小時后,我們終于看到了通許出口的指示牌。汽車沿一條普通公路向東朝長治方向行駛,然后折向北方,四公里的行程連過了兩個叫“七步村”的村子。

這些村子的房屋都是磚混結構,盡管有一些貼了瓷磚,看起來還是很破舊,如歷經了三千年的風雨一般。我不禁感嘆,文明的進程在河南的鄉村是如此緩慢。最后我們到了第三個村子,為了表示與前面兩個的不同,它叫“后七步村”。這里正是曹植陵墓所在地,也是曹丕想殺掉他的地方。

在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據說曹丕認為弟弟要謀反,盡管沒有真憑實據,他還是想在曹植的封地殺掉曹植,但又不便直接下令,便找了一個借口,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以“兄弟”為題作詩一首,還不能直接出現“兄弟”兩字。如果七步之內詩作不成,便要治曹植的重罪。于是曹植當場作了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像和《七步詩》

曹植的這首詩中文叫“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隔句押韻。如《詩經》中的四言詩一樣,也是可以吟唱的。直到今天,還有人寫這種體裁的詩。

而《洛神賦》是另一種體裁,叫賦體,每句可以長短不一,無須吟唱。此外,曹植還創作過樂府詩,那是一種仿民歌的詩體。曹植最突出的成就是五言古詩,他是最早使用這種新詩體的大家之一。與《詩經》的四言詩不同,五言每句多一個字,這樣在表情達意時便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曹植以后的五百多年里,五言古詩一直是中國詩壇的主流詩體。

七步村是今天的最后一站了。在這里,曹植以天才的敏捷,七步成詩,以“萁豆”暗喻兄弟相煎,從而救了自己的命。陸先生將車停在門外,這是村中唯一有院墻的院落,從大門外可以看到“曹植之墓”四個字。已經過5點了,我上前推了一下,門鎖著。透過門縫,看見有人在一座亭子下聊天。我用力拍門,幾個村民也過來幫我喊。幾分鐘后,門開了。我進去的時候,一些村民也跟了進來。

這座院子大概一英畝大小,幾十棵楊樹由于干旱而無精打采,剩下的都是空地。前面有圍墻,后面與幾座農舍以及村小學的操場相連。空地中間,一個孤零零的亭子已經殘破不堪,下面一塊石碑記載著它的歷史。讀罷還能認出的那部分碑文,我來到曹植的墓前。墓前面有一個專門用于燒香的水泥槽和水泥祭壇。看到有香在燃,我感到很奇怪,就問管理員村里是否有曹植的后代。他說村里沒有,但通許有人自稱是曹植的后代。出于對古人的尊重,每晚回家前他會上香。于是我走到墓前,開始祭拜。

就在曹植下葬不久,墓就找不到了。不是因為人們缺少尊重,而是因為黃河的泛濫。等洪水消退,人們重返家園,墓早已被泥沙深深掩埋了。直到1470年,一次洪水的沖刷,剛好讓石拱門露了出來,人們發現上面有“曹植之墓”四個字。墓地重見天日后,人們又在附近建了幾處祠堂,后來這些祠堂又都被洪水沖毀了。由于這里相對偏僻,當地現在還沒有建一座新祠的打算。

就讓威士忌的芳香飄蕩到先賢的世界吧。我倒了一杯酒,傷心地舉起它向詩人致敬。

我也敬了管理員一杯。他一飲而盡,兩眼充滿驚訝與喜悅,并不時地舔著嘴唇,這是一種認可。我也干了手里那杯,并把第三杯倒在墓冢上。我在這里悠閑地拍照,跟村民們講我此行的目的。我告訴他們,我來中國旅行,和我喜歡的詩人們對飲。有人說這有什么用呢,他們都死了。可我不這么認為,生命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由此向他們滔滔不絕地演說,直到6點才離開。

駛過二十多公里坑坑洼洼的鄉村公路,晚上7點到達通許。盡管它算不上一個城市,但眼下已到了打尖住店的時候,就在這里湊合一晚吧。在解放路上,陸先生告訴我那里有個“迎賓賓館”。我想找個條件更好的,就讓他繼續向前開,一直來到通許的主干道上。看到交警正在那里疏通車輛,我下車請他幫我推薦一個住的地方。他轉身指了指,我一看,又是“迎賓賓館”。

后來才知道,這個“迎賓賓館”是這里唯一一家星級賓館。把我安頓好以后,陸先生和他的美女朋友去其他地方過夜了。這個“迎賓賓館”太舊了,不過有一樣好處,就是衛生間有浴缸。我晚飯都忘了吃,迫不及待地將浴缸放滿熱水。呵呵,能泡熱水澡的日子都是好日子,比如今天就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扎囊县| 乐业县| 平顶山市| 孟连| 泽州县| 中牟县| 津市市| 乐清市| 临沧市| 郴州市| 浦县| 佛学| 镇雄县| 马鞍山市| 新闻| 元氏县| 济阳县| 当涂县| 桑日县| 海原县| 鱼台县| 奈曼旗| 清涧县| 阜新市| 高平市| 柳林县| 台中县| 信阳市| 河东区| 罗源县| 宜丰县| 长兴县| 龙游县| 汝城县| 桐乡市| 临朐县| 漠河县| 平和县| 宜春市| 晋宁县|